【听课笔记】王崧舟《阅读:指向表达—六下语文第三单元整体备课建议》

枫叶🍁红了

<p>王崧舟: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讲述系列节目《爱上语文》12集。其语文课先后在央视《实话实说》、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等栏目播出。出版《诗意语文》《诗意语文课谱》《语文的文化品格》等多部教育教学论著。</p> <p>王老师的讲座围绕着“阅读指向表达”这一核心主题,就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整体备课提出建议,和老师们一起分享探讨。</p><p>3月14日晚7:30,有近六万名教师在线收看了王老师讲座直播。</p> <p>讲座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六下第3单元整体备课提出建议。</p><p>第一、单元的功能定位。这个单元在这整一册书当中,或者说跟其他单元相比,具有怎样独特的作用、地位和价值。单元整体备课啊,不是1+1=2,不是把每一篇课文简单的叠加一下,组成一个单元的整体教学。单元整体备课它的出发点在整体,最后的落脚点也在整体,因此我们需要运用一个更高层次的整合的思维来看待整个单元的教学,否则就没有意义。</p><p>第二、单元的文本解读。因为一旦明确了单元的整个功能,那么文本解读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单元的整体功能。我们发现,即便是同样一篇课文,放在这个单元和放在另外一个单元,可能在解读的视角、解读的重难点、解读的特色把握上,都会有所区别。</p><p>第三、单元的教学策略。有了单元的整体定位,单元文本解读能够帮助我们很好的加工成教学内容。那么紧接着我们就要考虑,围绕着这样的目标和这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应该选择最合适的教学策略和路径。</p><p>第四、单元课例分析。分享一个比较优秀比较典型的课例,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看看是否有利于我们更感性,也是更深刻的来理解这个单元的功能定位和教学策略。</p> <p>单元功能定位:六下第三单元的功能定位,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指向表达。</p><p>这个单元的板块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成这样5个板块。</p><p>第一个板块是单元导语。单元导语从三年级开始,统编教材就已经有了安排和落实。统编教材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采用了双线并进的结构,第1条线是单元的内容主题,第2条线是单元的语文要素。六下第3单元的内容主题是什么呢?一句话,让真情在笔尖流露。首先要流露的是什么?是真情,这是内容主题。在真情流露之中,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在笔尖流露,在笔尖,涉及到的已经不是内容,是语文要素是语文形式,所以内容主题也不纯粹是内容表达,其实它是辩证的。同样,本单元语文要素提了两点: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是要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注意,要体会的不是文章表达了什么情感,而是要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意味着语文本体知识本体内容的要求,意味着语言形式上的要求,这是指向阅读的。但是同时呢,我们又会发现它不仅仅指向阅读,因为阅读的背后要读的,却是表达,是写作,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第二,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当然这个是习作的要素,但是我们会发现,无论是阅读的要素还是习作的要素,其实,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p><p>第二板块是精读课文。这个单元只有精读课文两篇,《匆匆》作者朱自清文体是抒情散文,第2篇《那个星期天》作者史铁生,选自史铁生创作的半自传体的小说《务虚笔记》。</p> <p>第三板块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交流平台交流的是什么?交流的是笔尖流露真情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种是间接抒情,也就是说,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在人,融入在事融入在景融入在物的过程当中。第二,是直接抒情,那就是直抒胸臆,高兴啊就是高兴,痛苦就是痛苦,幸福就是幸福。在交流平台上面,通过虚拟的学生之间的对话,把它呈现出来的。初试身手,其实就是小练笔,但这个小练笔很明显是指向什么呢?指向这个单元的语文核心要素,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就心情好与不好分别写话。</p><p>第四板块是习作例文。在本册书当中,只有这一个单元出现了习作例文。</p><p>第五板块是写作训练,让真情自然流露,让学生借助本单元的精读课文、习作例文,来落实语言表达上的训练要求。</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个单元跟其他单元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出现了习作例文。因为习作例文的出现,单元的结构就发生了变化;因为习作例文的出现,单元的定位就发生了变化。单元整体备课,我们的视野可以进一步的开阔,我们可以把它放在整个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体系当中来看待习作例文的地位,来看待习作例文所处的这个单元的定位。我们都知道习作例文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其实是三年级开始出现的。它的出现对这个单元的教学功能定位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个人觉得,跟其他没有习作例文的单元相比,首先,这样的单元类型,就有所不同,我倾向于把这样的单元类型,称之为表达单元,因为它的定位它的目标它的任务是非常清晰的,指向什么?指向表达。因此,这样的功能定位,这个单元的功能定位,就是要学习表达,这是它最核心的目标。假如这个定位不明确,你还在犹疑当中,我认为那就会辜负编者把习作例文编入这个单元的用心良苦,良苦用心。</p> <p>统编小学语文习作例文编排的整个体系,从三上开始每个学期会有一个单元出现习作例文。</p><p>比如三上在第5单元就出现了写作例文,而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呢?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要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很明确的指向表达。</p><p>三下也在第5单元,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很显然,它的目标指向的也是表达。</p><p>四上出现在第5单元,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然后学生去列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指向的是表达。</p><p>四下第5单元,要求学生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是有序的写景,然后学习按浏览的顺序来写,指向的也是表达。</p><p>五上也出现在第5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很明显指向表达。</p><p>五下第五单元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p><p>六上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p><p>六下让真情在笔尖流露。每个学期出现一次习作例文,通常放在第5单元。我们把这8个学期8个单元,做一个比较分析,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明确的,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表达。他们的内容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习作例文,都是指向表达,而他们最终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就是为了学习表达。</p><p>总之这样的单元,我们称之为表达单元,我认为所有习作例文所在的单元,它的功能定位应该是相同的,指向表达为了表达学习表达。</p> <p>单元文本解读,关键是要确定解读视角。</p><p>因为同样一个文本,解读视角不一样,解读的内容、解读的效果也就不一样。那么当单元的这些文本,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习作例文,当这些文本进入到这个单元,而这个单元的定位是指向表达是为了表达是学习表达的时候,那么我们对这些文本的解读,它的视角是明确的,从表达的角度来解读。</p> <p>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老课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p><p>当我们从指向表达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要解读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用心的去感受,“对于日子的一去不复返“,也就是对时光的流逝,作者内心的感受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读懂,我们需要在倾听朱自清描写匆匆的过程当中,来读懂他的内心感受。读完之后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或者说你感受到的作者的内心感受是什么?</p> <p>对“日子的一去不复返”,作者的内心感受是什么?</p><p>有没有无奈?当然有。时光匆匆不回头啊,想留吗?留不住,“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p><p>有没有哀伤?当然,日子一天天的流走,而个体生命永远是有限的,走一天就少一天当然哀伤。</p><p>有没有惋惜?有没有困惑?这些时间去哪儿?这些日子去哪儿了?是被人偷走了吗?是自己逃走了吗?</p><p>有没有追悔?当然有啊,八千多个日子,除了匆匆,除了徘徊我还有什么?那是一种追悔。</p><p>有没有自责?有没有害怕?有没有紧张?当然这样的感受还有更多,这是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我们必须感受到的。</p> <p>接下里我们就要考虑,那么作者对日子一去不复返,对时光匆匆流逝的这样的感受,是怎么表达出来的?方法太多了,策略太多了,路径太多了,所以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就要抓住这个文本当中最有特色的表达方法。</p><p>我们来看看这个文本最大的秘妙在哪?</p><p>我们细数一下,做一个频率的统计,就会发现这个文本前后一共出现了12个问号,而且很多问号是连续出现,就像排比一样。因此,文本从指向表达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刚才我们体会到的朱自清先生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我们可以考虑各种方法,但是这篇文章最核心的,我们就可以抓这个点。</p> <p>&nbsp; &nbsp;第一个自然段,有设问有追问,有疑问有连问,问了一个又一个,表达了什么感情?有没有无奈,有没有惋惜?有没有沮丧?有没有紧张和担忧?正是这样的表达方式,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朱自清先生本人对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种种感慨,可以说,百感交集,五味杂陈。</p> <p>这样一连串的问句还出现在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这样的设问疑问连问追问反问,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自责、追悔、惋惜、警醒、紧张等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一瓢饮就是紧紧抓住课文当中出现的12个问号,紧紧抓住课文当中出现的一连串的问句,从这样的表达形式、表达特色入手,让学生来感受真情是这样在笔尖流露的。让学生体悟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的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p> <p>我们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比较。让孩子体会,如果取消这些问句会怎样?这些问句改成陈述句会怎样?效果一样吗?当然不一样,感情的强度、感情的浓度,完全不同,这就是从指向表达的角度解读文本。对作品的解读是无限的,他有无限种可能。这样经典的文本进入到我们的课程,进入到我们这个单元当中,那么我们只能学会取舍。</p><p>抓住一个视角,寻找一个突破口,把这一口井挖掘,挖深挖透,然后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地下清澈的甘洌的泉水会汩汩地溢出来。</p> <p>第二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入选统编教材的新课文,写得真好。这篇课文从表达真情实感的角度来看,我们思考的第1个问题就是在那个星期天,“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p> <p>读过这一篇课文后我们就会发现,我的心情大概可以把它表述为这样一条曲线,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那么在这几个不同的时间节点当中,我的心情是什么样呢?充满期盼、失望、重燃希望、绝望,这样的心理变化过程,小说是怎么写出来的?文中精彩之处很多,我们要学会聚焦,学会选择。这篇小说《那个星期天》里比较典型的,我觉得比较有说服力的,在表达自己心情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点。</p> <p>第一个点是“这段时光不好挨”。写了好几件事情,一开始跳房子,接着看云彩,再接着拨弄蚁穴的,再看画报。在等母亲回来,等她回来带我出去玩,这耐心的等待的过程是多么的无聊啊。这种无聊中的孤独是什么感觉是怎么写出来?通过一件一件事情写出来,把情感融入在叙事当中。这是孩子们要练习要初步掌握的表达策略,很经典。</p> <p>第二个点出现在下午这部分,我醒来后母亲一直在洗衣服,这里有对我的神态的描写“一声不吭”。更有意思的是,一声不吭在这里前后连续出现了三次。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我看着泡沫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的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我一声不吭。这一声不吭的背后,所融入的情感内涵是不一样的。第一次我一声不吭因为我还在盼望,还有一点点希望。第二次我一声不吭,我一会看衣服,一会看光线,虽然我一声不吭但是我焦急。到了最后,光线暗下去,我们都知道,就是心情凉下去,沉郁下去,这个时候的一声不吭近乎于绝望,用心里话来说,没戏,不可能,完了。这个点也非常经典。</p><p>所以读这篇课文假如说从指向表达的角度我们能够抓住这两个点,深入开掘重锤敲击,对于孩子把握整个单元的语文学习目标,落实语文学习素养,发挥的作用应该会非常大。</p> <p>接着看习作例文。这两篇习作例文,我们从单元定位的角度,从指向表达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怎么去读它呢?一起来对比他们的异同点做一些比较分析。</p><p><b>首先,两篇习作例文的情感状态是不一样的。</b></p><p>《别了语文课》的情感状态是变化的情感。之前我对语文课的感觉其实就是没有感觉,“提不起劲儿”,对语文科没有兴趣,所以他的语文基础不扎实不牢固,但是现在当自己意识到马上要离开故园,发现自己对语文课的感觉发生了变化,用课文当中的话来说那是“别有一番滋味”。虽然还没有离开家乡,其实已经融入了乡愁,一定程度上面,是一种家国情怀的决心,这是别有一番滋味,这是个情感变化的过程,他把他写出来了,而且写得很有章法,很有层次。</p><p>《阳光的两种用法》从头到尾写的是不变的情感,情感没有变。妈妈使用阳光和邻居毕家使用阳光,抒发的感情是家的温暖。温暖背后真正要书写的是心里的温暖是情感的温暖,是不变的。所以两篇习作例文,选的很典型,一篇的情感状态是变化,一篇的情感状态是不变的,后面的写作训练,要求孩子们来写,通过一个或几个具体事例,来写自己的情感,如果有变化,最好能够把变化的过程也写出来,两篇例文就提供了非常好的例子。</p><p><b>其次,两篇例文的表达顺序不一样。</b></p><p>第一篇是时间顺序,是一种串联关系,这些事例之间,是用时间的逻辑把它们串联起来。师生情同学情这些事例的描写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p><p>《阳光的两种用法》是按照空间顺序,所以它的结构其实是一个并列的结构。先写我家用阳光,被窝里的温暖,邻居把阳光住在水里,温暖的水。这两个事例是按空间序列来写的,他要表达的情感是不变的,这两个事例都在表达家的温暖,爱的关怀。</p><p>两篇习作例文是不一样的,情感状态不一样,表达顺序不一样,为什么这么选呢?很简单,因为它是习作例文,要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最有效、最直接的样板样例。两种状态,两种顺序都在例文里,很典型很有代表性。</p><p>我们还会发现,这两篇习作例文,有相同之处。<b>表达手段是相同的,</b>都是把感情融入到几个具体事例中去,用一个术语来概括,那属于间接抒情,这就是我们这个单元习作训练的基本要求。所以要说这两篇习作例文最大的例,就在把情感融入到几个具体事例中去。这是我们站在为了表达这个单元功能定位的角度来解读这两篇文本。当然,它的定位更清晰,因为它是作为习作例文。</p><p>文本解读明确了,角度明确了,方向明确了,重点难点,特点疑点其实也就明确了。所以从功能整体定位出发来解读单元的每一个文本,是我们单元整体备课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我认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p> <p>第三方面、单元教学策略。</p><p>单元功能定位明确了,单元文本解读完了,那么接下去我们可能更关心的就是怎么教?具体的怎么教,那是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任务,作为整个单元的教学策略,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住孩子们学习表达的三个台阶:学得,习得、用得。这三个台阶,一个比一个高,先后之间有逻辑关系,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步步提升。</p> <p>从几个板块的角度解读我们这个单元的整体学习策略。</p><p>首先是单元语文核心目标。作为单元整体备课,应该首先去把握整个单元的核心目标,结合单元导语、结合精读课文、结合习作例文、结合习作训练我们做一个梳理,提炼概括,把这个单元的核心目标定位为初步掌握,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来表达真情实感。首先,它的能力层次是初步掌握,其次,它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对象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表达真情实感,而主要的是以间接的方式,那就是把情感融入在一个或几个具体事例当中,我认为这是这个单元最核心的目标。而精读课文的目标,习作例文的目标,习作训练的目标,都应该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核心目标,都是为了最终达成这个目标服务的。</p><p>明确了核心目标之后,怎么达成呢?这就涉及到三个台阶,第1个台阶是学得,第2个台阶是习得,第3个台阶是用得。学得可能教的成分更多一些,可能涉及到知识的了解、领会和掌握更多一些。习得可能自主练习、自主体悟的时间比例更多一些,可能涉及到操作性、技能性的训练更多一些。而到了用得,差不多就是自己学习,自己训练,更多的要形成一种独立的能力,养成一种自主的习惯。学得对应的学习板块通常是精读课文,习得对应的版块一般是习作例文,用得对应的学习版块就是写作训练。前面是学习游泳啊,可以讲解,可以分步骤来讲解,到最后就直接把你扔到池子里去,自己去游了,明确了这样的学习层阶和学习版块之后,每一篇课文,我们也可以试着来确定它的核心目标。比如《匆匆》的核心目标,我认为就是要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会作者通过使用一连串问句的方式来表达感慨的好处。而《那个星期天》的核心目标应该是,体会我对那一天的心情变化过程,体会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事中表达心情变化的手法。围绕着每一篇课文的核心学习目标,我们可以选择的策略是什么呢?我想到的是四大基本策略。第一,<b>入境诵读</b>。因为在学得这个台阶,对于表达知识和技能的感受,必须以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必须以一种审美的方式,要在语境当中通过语境来感受,他是对答案的一种亲切的体会,而不是直接把知识拿出来告诉学生。所以首先要入境诵读,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要引导学生<b>想象还原</b>,把文字还原成画面,把文字还原成情节,把文字还原成场景,甚至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要学会<b>切己体察</b>,那就是联系自己的生活,联系自己的经验,联系自己的生命感悟来跟文本的文字进行对话,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做<b>比较品评</b>,如果是那样写效果会怎么样?这四大基本策略可以成为精读课文,可以成为学习学得这个层阶的主要策略。</p><p>第2个学习层阶是习得。两篇习作例文,第一篇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几个具体事例来表达我对语文课的情感变化。《阳光的两种用法》的核心目标是知道例文是按照空间顺序,通过几个具体事例来表达家的温暖这一共同情感。围绕着这两个核心目标,我们可以选择的四大策略,第一<b>自读感悟</b>,放开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读去感悟,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是<b>批注互参</b>,因为习作例文有旁批,旁批是精心设计的,是编者进行设计的,旁批涉及到的,就是思想表达,所以把自读感悟和批注相互结合起来互参,让孩子们自己去学习,甚至还可以画一画<b>思维导图</b>、<b>分类整合。</b>习作例文学到的主要就是表达的知识,当然更多的是程序性的知识,是策略性的知识。</p><p>最后用得,也就是习作训练。它的核心目标就是用一个或几个具体事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它的情感是融入在一个或几个具体事例当中,假如说他的情感有变化,那可以写出变化,假如没有变化,那就不写变化。那么他的学习策略就是学以致用。把精读课文的学得、习作例文的习得,全部要把它用进去,学以致用。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要学会分享吸纳,同学之间相互之间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p><p>这就是这个单元在明确了单元功能定位之后,按照三个台阶来学习相对应的学习策略。</p> <p>我们来看一个单元课例,这个课例我觉得是紧扣了我们这个单元的功能定位,而且是比较好地处理了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的。我截取了其中一个片段。</p> <p>《那个星期天》教学片断,来自南大附小红谷滩前湖校区李燕老师。</p><p>这个单元整体的定位就是指向表达,阅读指向表达,《那个星期天》这篇精读课文指向表达怎么教?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面,锁定的是指向表达,融情于景,要学的就是这个内容,其次这样的学,是非常感性地学,把文字读成画面,去体会文字背后营造和创设的那个场景那个情景那个意境,然后让学生通过抓关键字词,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把体会到的感受和感情,表达和抒发出来。这样的学习是感性的是整体的,是在文本语境基于文本语境,又有非常明确的表达指向的学习,我想这就是学得,这就是指向表达的学得。</p> <p>&nbsp; &nbsp; &nbsp; 六下第三单元表达单元,让真情在笔尖自然流露,。真情的表达就是人性的舒展,而这样的舒展,必须栖身于不朽的文字当中,这是语文的看家功夫,这是语文的责任所在。那么学得、习得、用得,是真情表达的攀登阶梯,其实,同时也是人性淬炼的不同境界,所以当一个人能够自然自如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也就意味着他们又一次确证了自己的言语生命。这对老师来说,是幸福的,对孩子来说,同样是幸福的。</p>

单元

表达

例文

习作

课文

指向

语文

文本

情感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