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春节期间我一直宅在家里看电视或者阅读书报期刊。一天午休过后我在家中走来走去活动身体,忽然看见了闲置已久的纸筋坛坛,摸一摸居然还是那么结实,不由得想起了当年拍纸筋坛坛的情景,恍然如昨,竟是五十多年的光阴远去…</p> <p>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父母家住在一个有十二户人家的的大四合院。不知是从哪家的婶开始用纸筋拍坛坛、罐罐、笸箩、小瓮等放粮食或其它物品,街坊邻里纷纷效仿。</p> <p> 正好我母亲家的顶棚(仰层)需要重换,我和母亲说我也想拍纸筋坛坛, 母亲疑惑地问我你行吗?我说让我试试吧,因为那几天我常去婶们家看看拍纸筋的过程,心中有数。 </p> <p> 过去的仰层是用麻纸(即帐本)裱糊的,经过多年的粉刷,仰层很厚。首先要把仰层纸撕碎,放在洗衣大盆里,用水浸泡一到两天后就用木槌捣碎。直到槌成有“筋气"的粘浆才算合格,不能太稀,不然的话会往下滑,也不能太硬,容易裂缝,一定要把握好“度"。</p> <p> 原来母亲家是用好几个布袋盛着各种粮食放在一个大瓮里的,做饭时取拿非常地不方便。我和母亲说咱们每种粮食也不太多,就拍上几个小的吧,母亲同意了我的建议。然后我从家里先拿个瓷坛倒扣放在院子里的小凉房顶上,下面撑一块儿小木板,以防下雨好收拾。用旧布把小坛围起来后从坛底往坛口方向拍。一次是拍不成的,得把坛底先拍好,等晾干的差不多了,才可拍下一圈。拍的时候,纸浆不可太厚,那样容易掉下来,也不可太薄,那样取的时候容易碎,经过三四次拍浆后基本就成形了。坛口是最不好拍的地方,必须留大约5厘米的口子,等纸筋坛晾到半干时往出取小瓷坛。因为坛口子小不如瓮那样好取,当时我以为自己一个人能行,实际操作起来还得让母亲来帮忙。母亲拽着坛子口,我慢慢地活动坛身才取了下来,而坛子口也四分五裂了。这时我再找来母亲做鞋用的大针、锥子和提前做好的竹圈缝在口子上,还把不平的地方用纸浆修补好,继续晾干。我看到还有些纸浆没用完,又找来大瓷盆小笸箩做模具,这些比较好拍,前前后后拍了四五件。</p> <p> 接下来是裱糊,里外都得裱,我用麻纸和书纸裱。等纸浆坛子彻底晾干后,为了坛的形状逼真,我到五金公司买了些黑油漆和少许白油漆,刷了两次,最后又买了半斤亮油又刷了一遍,感觉好看极了。</p> <p> 院里的婶们都是用旧画纸裱糊的,李三婶是用木纹纸裱糊的。她们只刷些亮油就行了,不用买油漆。然后各家串门参观看谁拍得好,因为我刷的是黑油漆,婶们都夸我拍的像真的一样。</p> <p> 后来我母亲也老了,这些纸筋物品都搬到了我的家。后来我住进了楼房,没地方放,只搬了小纸筋坛和一个针线笸箩,其余的都留在了平房里。看到这些纸筋旧物件,想起了母亲住过的四合院,和发生在其中的点点滴滴,想起了许多难忘的旧时光,可惜再也回不到从前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