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黄河风情游(1)

闲云

<p>  怀着一种近乎寻找“乡愁”的心情,2019年9月,一段已立秋未进秋的日子,踏上西行的列车,又一次走进黄土高坡,领略大西北风光,黄河文明的魅力。从太原开始,回到太原结束,其间6次与黄河亲密接触,尽管天气反常,一路风风雨雨,并没有影响游兴,特别是几次途中一直有雨,进入景区却又戛然而止,反而让我有一种幸运的感觉。</p><p> 汾河在山西省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中地位举足重轻,是山西最大的河流,黄河的第二大支流,被山西人称为母亲河。也许就是这个原因,我们经过一夜火车,早上8点到达太原以后,没顾上休息,导游就带我们换乘大巴,直接去汾河源头。汾河源头地处忻州宁武县东寨镇,现属芦芽山景区,而当地人仍习惯称之为管涔山,它是古华夏民族最先命名的群山之一,在《山海经》里已经有记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芦芽山是其中的一个山峰,不知为何现在让它抢了风头。</p> 汾源阁(下图上),内有水母殿,有甘泉从水母身下岩缝流出,汇入下面汾河湖。<br>  汾源灵沼(下图下),宁武八景之一,被山西人称为圣水,终年流淌,清澈见底,是纯天然矿泉水。 导游介绍,这是一口隋代古井,井里的水就是汾河源头的泉水,让大家都要喝一口品尝一下,所以每有团队到此,井边狭窄的空间总是挤满了人,游客纷纷拿出杯子、矿泉水瓶、水壶,抢着用水桶打水灌满。 汾河湖水面,要不是太阳光影,真看不出有水,可见其纯净程度。 整个源头景区湖光山色雕梁画栋,是个休闲好去处,不过转完以后总觉得心存疑惑,活脱脱一园林,太精太秀,太规整,这真是汾河源头?相对人造景观,我更欣赏自然的粗犷与狂野,更愿品尝自然的韵味。 从汾河源头出发去冰洞,都是山间公路,因为路况不好,人坐得东摇西晃,有点昏沉。走到东寨西篓子山南麓坡上,看到了几块奇石,顿时精神陡生情绪高涨,整个车厢气氛一下热烈起来。说奇石,其实石头本身很平常,一大二小,大的约高3米宽2米,都是不规则近似球形的普通石头,奇是奇在它们堆放的位置,一块高约数丈的巨石,形成峭壁,顶部向上倾斜约有三十度(?),十分光滑,三块“奇石”立于其上,成品字状垒起。据说因奇石“状似加盖的锅,支撑它的两小石形若锅脚,故而人称支锅奇石”,也称支锅石。不过我还真看不出像什么锅,说危若累卵倒一点也不过分,从其下面经过,一定会很紧张,生怕其滚下来,当然对我们而言,要不是导游提醒,在车上压根不知道有这个去处。我坐在司机后面,抢到了一张照片,有不少人甚至没有看到。<br>  这天造地就的奇观存在了多少年,无人知晓,资料说专家考证过,奇石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期,古人早就发现了它,明代曾在这里设过支锅石堡要塞,古宁武府八大奇景中就有它的位置。不过从现状看,它目前属于“野生”,没有相关的管理机构,无需买票,当然也就不会有正规的路可以上去。<br> 万年冰洞在宁武县城西春景畦乡境内,仍然属于管涔山范围,它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已有300万年的历史,故也称万年冰洞,2005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有人称它是我国洞内制冷机制最强、冰储量最多,国内迄今发现的最大冰洞,也是世界上迄今永久冻土层以外发现的罕见的大冰洞。 一进冰洞,马上换了一个世界,人的四周全部被冰包围,冰帘、冰瀑,冰柱、冰花,冰石笋、冰葡萄等等不一而足,当然少不了冰钟乳石,或婀娜多姿,或雄伟壮丽,真正的玲珑剔透的冰世界,让每个进来的人都大开眼界,惊叹不已。 冰洞的奇特之处在于以本地的气候条件论,根本构不成结冰的环境,可洞内却四季冰封,即使三伏炎夏,洞内一样寒气逼人、冰雕玉砌。按一般规律,每深入地层100米,气温将上升0.4℃,而万年冰洞则反其道而行之,越到深处,气温反而越冷,冰层反而越厚,这是一种罕见的“负地热现象,让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为什么能在通常认为没有条件的地方形成了冰洞,众说纷纭,现在没有统一说法,综合起来有五种猜测,即特殊地质结构说;得益于洞的形状说;缘于冰川说;地热负异常说;折叠空气对流成因说等等,能否最后九九归一,有待专家们的努力。 目前冰洞开发的部分大约百米左右,洞有多深未有答案。 在宁武县涔山乡小石门村西侧山上,有多具悬空安葬的木棺,本是某个历史阶段的坟场,现在成了景点。我们到村边停车场,转坐老乡的马车到悬棺所在的山脚下,就沿着简易的山道,在树林中间曲折上行,好不容易走到观赏点。<br>  和别地方的悬棺葬相比,这里的悬棺位置较低,高的也就10多米吧,有的几乎接近地面,所以看得非常清楚。这些悬棺,有挂在石壁上,有嵌在岩洞里,也有露在石壁外的,有用木桩支撑的,既有一棺独悬,也有多棺并列的,据说还有用铁链吊捆的,但都是放在石崖的避水阴凉干燥处。我们不是专门搞研究的,这里植被好,树木高大,显得氛围过于幽静,一行都是老人,路又不平整,没向里面走进多深,就返回了。<br> <p>  </p> 石门悬棺是迄今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唯一的崖葬群,这些悬棺的起始年代不明,据推测年代并不太久,远至明代中叶,近至清代或民国。至于当地盛行土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有违常理的葬式,仍然是个谜,虽有多种原因分析,却并未权威定论 <p>  在小石门村,除了有悬棺,还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北方发现的唯一古栈道遗迹,断断续续,都是在绝壁之上,不熟悉情况根本上不去。导游介绍,这是古代的防御工事,管涔山有许多,连起来约有四十公里,而宁武自古以来都是战略要地,著名的山西长城三关(还有雁门关、偏关)之一。不过也有说栈道是为连通多座山峰上的寺庙而修筑 ,宽敞的地方可以直立通过,低矮的地方必须弯腰穿行,如此说来,栈道可能在某个特殊历史条件下与军事有过交集,但不一定是为军事目的而开凿。据说有处栈道边悬崖发现了石刻残存,是唐贞元年间的,如果是真,说明至少在唐贞元以前这里就有了栈道。</p> 悬崖上古栈道遗迹 在小石门村边上,有一座悬空铁索桥,架在山谷上,两头连着崖壁上的栈道口,大概年久失修,虽然不能上去,也不失为一景。 小悬空寺,是在栈道上修建的寺庙建筑,与铁索桥相距不远,通过栈道可以相连。从它“芦芽胜景”的匾额分析,年代不远,因为当地人现在还习惯称此地为管涔山,老人更是如此,芦芽山风景区的名称是本世纪才有的事。虽然寺的西面还能看见破损的木质栏杆,寺庙栏杆上还有彩旗,不过和悬铁索桥一样不能上去(估计是因为安全因素),我们只好在下面端详它的雄姿。寺所在的悬崖,是典型的管涔山岩石特点,“竖着排列,横着断面”。 栈道到底建成于哪个朝代,如何修筑,派作什么用场?带着这个谜,离开了小石门村,也许,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此:哪怕你已经和它直面相对,能够细察它的容貌,甚至触摸它的机体,可你永远无法知道它的真相。 五花山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三百年以前。而它的出名,不但因为它是在悬崖之上依山而建,更是因为是它由一根根原木支撑起来的“吊脚村”,当地称悬空村,和它一样形制,还有相邻的两个村,即王化沟村和曹家梁村,它们都属于宁武县涔山乡。 我们沿着小道慢慢地向山上走去,随着位置的移动,五花山村似乎也在变化,远远看去,像围巾,围在山头下;像腰带,系在山腰间。在村子悬崖的下方,有一个用石块铺成的广场,在这里向上看,整个村子座于悬崖,背倚峭壁,面朝峡谷,非常壮观抢眼,如果碰到云雾缠绕,一定会让人飘飘欲仙。 进了村才知道,下面看到的木柱撑的是原木铺成的村道,房子还是建在山基上。 对于常年生活在都市繁华嘈杂中的游客来说,如此悠闲宁静的氛围,自然是大呼过瘾,什么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天上人间,赞美之声不绝于耳。不过我想对于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来说,是不会有如此美妙感觉的,交通闭塞与世隔绝,经济落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低也是不争的事实,只要看看村里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的现状就知道了。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发展,这种状况有很大的改变,而且据说是已经制定了政策,禁止外埠人员迁入,防止因追求经济利益,古村落野蛮扩张,破坏了民俗文化的传承,真要为这未雨绸缪的决策点赞。 晚七点半,回到东寨芦芽山游客接待中心住宿,汾河源头近在咫尺,原来白天游览是转了一个圈,悬崖栈道、悬棺、悬空寺、悬空村,管涔山你真“好”悬!带着众多不解之谜,离开之时,忍不住又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