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阅读】抗疫宅家读书分享活动

清ゾ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儿童的人格教育 》 </b></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南京市丁家庄第二小学 朱正梅</span></p><p><br></p> <p>  早春的风,慢慢化开在人们的心头。一种生的气息在树上枝头、你我心上缠绕。随着肺炎慢慢得到控制,居家的老师们也越发想念孩子们,想念那洋溢着求知的课堂。于是我们不由得捧起了书本,期望以饱满的精神,充盈的知识,早日和孩子们一起回到宽敞又明亮的教室。</p> <p>  朱永新先生说过:想要贴近儿童的心灵就必须去了解儿童,而学习儿童教育学就是了解儿童的最好途径。所以,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关于儿童心理的一本书。</p> <p>  阿德勒一开始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后来因为对性的内驱动力对人影响的不认同,最终和他的师傅分道扬镳。他所推崇的个体心理学关于人性观主要包括:1.虚构目的论。2.追求优越感。3.自卑感和补偿。4.社会兴趣。5.生活风格。6.创造性自我,在这六方面中他认为关于人的品格发展的核心是自卑感和补偿。</p> <p><i>  第一章中列出了具有补偿性性格特征的儿童,1.生来就衰弱或有生理器官缺陷的儿童。2.从小受到严厉管教,没有受到父母慈爱的儿童。3.从小被宠坏的儿童。以上三种处境的儿童都容易产生欠缺感和自卑感。而这样的心里影响会激发他们上进的雄心,这就是阿德勒认为的自卑使人上进。</i></p> <p>  作为班主任的我,其实更加担心自卑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会影响学生不敢大声举手发言,不敢自信表达,不敢向同伴表现自己隐藏自己。这些都是自卑带来的负面行为与影响。那么,对于这三种易产生自卑感的学生,班主任要多注意补偿性行为,适当给予他们表现机会,提升他们的优越感,激发学生上进的雄心,而不能负面打击,将轻微的、有激励作用的自卑心变为过度的自卑。</p> <p>🌼🌼🌼🌼🌼🌼🌼🌼🌼🌼🌼🌼🌼🌼</p> <p>  印象比较深的还有这本书的最后两章“教育的失误”、“对父母的教育”。教师与家长这两个群体在孩子的教育上是最容不得灰心丧气的,我们始终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勇气与自信,教导他们困难不是不可逾越的,要有战胜它、征服它的勇气。</p> <p><i>  这两章集中于问题学生的解析与教师如何有策略的应对问题学生的父母。主要案例是一个12岁的男孩,他学习成绩不好,却满不在乎。通过其童年经历、家庭环境与父母教育方式发现其背后的人格系统一直没有鼓励、支持作为支撑。童年得了佝偻病,医生说他好不了;成绩优秀的哥哥抢去了家人所有的关注,唯一被关注的时候只是拿来与哥哥作对比;父母每当他做不好的,总是用严厉的话语批评他,种种环境因素让他被自卑情绪所折磨,而他在学校懒惰的状态,正是博取老师关注的一种方式。但长时间的懒惰状态已经让他产生了一种竞争不过其他孩子的虚弱感。</i></p> <p>  对于这样的孩子,班主任在不了解他的家庭背景、童年经历的情况下,很容易以批评为主,再通过找家长谈话,给孩子带了双倍的精神压力。这样对改变孩子的行为与人格发展是毫无益处的,发现问题,找到背后的根源再去对症下药,才是班主任对待问题学生的正确方式,一味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为主,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p> <p>  这本书主要是以理论为主,辅以个体案例为讲解。底蕴浅薄的我,只能通过摘录与谈谈个人想法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这本书。这本书的精华之处还有待大家自己发现哦。</p>

儿童

自卑

孩子

自卑感

学生

本书

班主任

阿德勒

父母

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