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br><br> 大家好!<br><br> 疫情期间孩子们延迟开学,家长和孩子们多了很多相处时间,同时孩子在家上网课、做作业,远程参与一些班级活动,也将家庭变成了小课堂,教育就发生在家里,“家长”“老师”两种角色一肩挑,这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带来了危机,其实更是教育的契机。<br><br> 我们从未如此长时间、如此近距离接触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一些平时没有引起关注的问题,在此时突出地暴露出来。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这是我们的“福音”。<br><br> 居家学习生活的特殊时期,承载了厚重的教育使命:于人感恩、于己成长。那么自主成长就成了此时家庭教育的重大课题,我们要借助这个超长的假期,给予孩子理性、优质的陪伴,进而实现孩子的自主规划、自我管理、自主成长,催生优质教育。为此特向家长提出如下建议,仅供您参考。 一、一种良好亲子关系<br><br> 应用场景:每天亲子沟通,解决亲子冲突。<br><br> 亲子“关系”大于教育,古语“亲其师,信其道”,道理相同,孩子在情感上先接受你,才能在教育上追随你。多倾听,多交流,沟通时先顺后带,先理解孩子情绪、感受,再正面(说出想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表达要求,比如孩子在写作业时想玩手机,“妈妈,我想玩会儿手机”。家长不想让孩子玩,但是不能做家里的自动反驳机,马上说不行,我们可以说:“好的,我们按约定好的你写完作业就可以玩了。”亲子关系融洽了,很多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br> 二、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态度<br><br> 应用场景:处理家庭教育中的矛盾冲突。<br><br> 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尊重孩子的实际情况,尊重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情感,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坚定的重要性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在于对约定和原则的坚决执行。这种态度可以作为处理家庭教育中所有问题的原则。比如,孩子的零花钱已经用完,却执意要买商店里的玩具汽车,家里已经有三个了,此时店员在劝说:“买个吧,也不贵。”周围人在围观,孩子在哭闹,家长怎么办?家长可以将孩子搂在怀中,温柔地说:“孩子,妈妈很爱你,但是我们约好了零用钱花完了,就只能等下个月了。”<br> 三、一次别开生面的家庭会议<br><br> 应用场景:解决玩手机问题、时间管理问题、做家务等。<br><br> 家庭会议能够打造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通过智慧众筹解决问题,让情感得到交流使家庭成员之间能够顺畅沟通,同时让孩子学习社会和生活技能,让孩子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比如我们要开一个家庭会议解决孩子每天玩手机的问题,推荐步骤如下:<br><br> 1.致谢。例:我感谢妈妈,因为妈妈早上给我做了……;我感谢儿子,儿子今天中午将餐桌整理干净。<br><br> 2.抛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关于手机使用的时间控制问题。<br><br> 3.分享感受。每个成员都可以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感受。例:妈妈:“我希望儿子能够把玩手机的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因为时间太长伤害眼睛。”孩子:“学习完了,我也想玩手机放松一下,我也想玩会儿喜欢的游戏。”……<br><br> 4.头脑风暴。对于问题的解决,大家都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记录下来。如:“我们看看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爸爸:“我觉得完成作业后,晚饭前可以玩半个小时。”孩子:“我想玩的时候把游戏玩完三关。”妈妈:“快到时间了我就亲你一下,提示时间快到了。”……<br><br> 5.商定方案。在众多办法当中选择一个大家都比较认可的方案,在大家认可的情况下开始执行。可以这样说:“大家觉得哪个方法我们都能接受?我把它记下来!”<br><br> 6.趣味活动和甜点。将家庭会议与美好的氛围相连,这就会成为孩子的期待,成为和谐亲子关系的酝酿地,也会成为解决问题的主战场。<br><br> 特别提醒:家庭会议一般每周或者每两周一次。家庭会议中的分享和头脑风暴环节,一定要做到不评判,不论孩子说得多么天马行空,我们都要接纳,并且记录下来;有时一次家庭会议没有解决问题也不用担心,不用太过强求,可以两次三次,这样的氛围将在现在乃至未来为孩子的成长铺平道路。<br> 四、一张切实可用的行为惯例表<br><br> 应用场景:解决一天的时间管理,规范写作业、玩手机的行为,学会某种技能(掌握技能的具体流程)。<br><br> 行为惯例表是对行为的约定,和孩子商定行为惯例表的主题,是解决一天的安排,还是一个时段的安排,还是解决一项具体的任务流程。一定要建立在协商的基础上,而且不宜求全,求大,要符合实际,孩子经过不太困难的努力能够做好,同时可以适当地进行阶段性的鼓励,当然也可以约定“惩罚”。例如要解决周日一天的时间安排具体操作流程如下:<br><br> 1.确立主题。例:“今天我们讨论一下周日的行为惯例表,过一个愉快、充实、美好的周末。”<br><br> 2.头脑风暴。和孩子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把要做的事情都写出来。要让孩子参与讨论,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例:孩子:“我要写作业,还想玩游戏。”妈妈:“妈妈想带你去公园看看大自然的变化。”<br><br> 3.整理内容。对所列事件进行整理,去掉重复的,不必要的,加入必须有的。<br><br> 4.赋予时间。和孩子商量每一个内容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写在事件的旁边。<br><br> 5.事件排序。对所有事情进行排序。<br><br> 6.表格呈现。将事情的顺序和所需时间进行整理,并在右侧加入打卡列,以记录任务完成情况。<br><br> 7.将行为惯例表贴在家里显著位置。<br><br> 特别提醒:我们不要期望行为惯例表贴在那里,孩子就会主动去完成,我们一定要注意完整地走完事件处理流程(见第五点)。有时候行为惯例表还要进行调整,可能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可能当时我们忽略了某些因素,所以允许调整。 五、一次完整的事件处理流程<br><br> 应用场景:解决玩手机问题,字迹工整、做笔记、认真完成作业等学业问题,生活中房间整理、洗漱等问题。<br><br> 做事要有始有终,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学习、工作,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每件事情的处理我们都要扎实地走完三步:事前有沟通、事中有提醒、事后有总结。事前的沟通可以是约定,可以是惯例表,无论何种形式,我们都要达成共识。事中有提醒,在做事的过程中要恰当的提醒,但绝不是唠叨,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特别的手势、一个动作,或是一个小物品都可以作为提示的方法。事后有总结,事情结束一定要及时总结,可以每天总结但不宜过长,一两分钟即可,每周可以进行总结,总结的时候要注意关注优点,朝向积极。<br> 六、一句恰如其分的鼓励<br><br> 应用场景:每一次亲子沟通交流,每一次对孩子的认真观察之后,每一次助力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br><br>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但鼓励不是随口说的你真棒,鼓励要建立在家长认真地观察基础上,可以说“我看到”、“我观察到”、“我注意到”,要聚焦具体行为,并说出这种行为本身的好处。通过细致的鼓励让好的行为得以强化进而形成品质,这也是最好的赋能。注意夸努力,不夸聪明。夸努力可以让孩子看到成长的阶梯,夸聪明只会让孩子为了维持自己聪明的形象而放弃前进。我经常对来访的家长说,你鼓励的方向就是孩子成长的方向,也是我们期待的方向,其实我们的鼓励也是引领孩子成长的重要方法。例:“我看到你听网课时,好几次将讲课视频暂停,记录下老师讲的重点,这样记笔记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这个习惯会让你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这可是容易成功人士的七大品质之一啊!” 七、一次平和引领的错误修正<br><br> 应用场景:面对孩子犯错,进行最有效的沟通。<br><br> 孩子难免做不到,难免犯错,这都很正常,我们家长不必焦虑。我们一定要记得错误是宝贝,改正错误是孩子成长的真正宝贝。当发现孩子犯错时,我们要抱着发现宝贝的心态和孩子交流,问问孩子哪儿没有做好,如何才能做好,记住我们关注的是解决方案,不带任何情绪。当孩子做好之后,一定要问:“你是如何做的?”“这种行为有什么好处?”这一问很关键,既增强孩子的自信,又固化了好的行为习惯。 八、一个率先垂范的榜样<br><br> 应用场景:和孩子在一起的每时每刻,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每一天。<br><br> 孩子是复印件,家长是原件。原件的样子决定着复印件的样子。孩子虽然离开母体,但是我们仍然在通过“共同生活”这个特殊的“脐带”,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孩子。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决定着孩子更愿意相信他看到的而不是听到的。所以,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想一想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吧,那我们就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了。 九、一段无可替代的欢乐<br><br> 应用场景:当孩子沉迷手机,不与家长沟通交流。<br><br> 孩子玩的不是手机,而是孤独。孩子是环境的产物,所有行为层面的问题都是心理层面的问题,而心理层面的问题都是关系层面的问题。孩子就像一匹活泼的小马,充满野性崇尚自由,我们不要去追赶他,更不要把他关在笼子里,种一片水草丰美的土地,任他驰骋和欢乐,他自然会回来。如果我们家长能和孩子拥有不可替代的欢乐时光,孩子就不会被手机禁锢。吹画、做手工、搭积木……那么多好玩的事情,让我们和孩子一起玩起来,一起笑起来吧!让现实生活更有趣,更丰富,更有爱,孩子不孤独,手机便不足为惧,只是我们的助力之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所以我们要用细腻的呵护陪伴孩子长大,教育应该是缓慢而优雅的,我们一定要学会接纳,理性陪伴。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大树的根基,而家庭教育的根基在于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没有人天生就具备做优秀父母的能力,那就让我们一起成长吧!一千个家庭就有一千个问题解决的细节,相信自己,相信孩子,相信“相信”的力量,“不负韶华,只争朝夕”,春日必将灿烂如花。 新庄子乡长甸小学 2020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