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中】我们的“课”,我们的“研”

说真的

<p>&nbsp;&nbsp;&nbsp;&nbsp;一场疫情把教师逼上了“线上教学”的梁山,每个教师都是“梁山”上各怀绝技的“英雄好汉”。&nbs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活动灵动设计&nbsp;&nbsp;激趣持续兴趣</p><p>&nbsp;&nbsp;&nbsp;“线上教学”开展以来,出现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在刚刚开始“线上教学”的时候,因为觉得新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参与度比较好。可是,随着“线上教学”的持续开展,学生的学习热度在降温。这给我们“线上教学”的质量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那么,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对“线上教学”有持久的新鲜感呢?我校六学年语文备课组的赵杰老师琢磨出来了一个“妙招”,简单点说是,要让课堂“活”起来,“动”开来。</p><p>&nbsp;&nbsp;&nbsp;&nbsp;让我们看看她的具体做法:</p><p>&nbsp;&nbsp;&nbsp;&nbsp;(1)在讲授《腊八粥》时,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角色分配之前,教师对朗读文本进行了重点解读并在朗读的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等方面给予精细指导,最重要的是,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鼓励家长参与其中。</p><p>&nbsp;&nbsp;&nbsp;&nbsp;(2)在学习《北京的春节》一课时,创设了“我来当导演”这一语文活动,“导演”拍摄凭依的“剧本”就是课本,“导演”为拍摄所做的全部准备都脱离不了“剧本”。“导演”若要拍得好,必须把“剧本”读好,这样就引导了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理解文本、体会文本,进而深入了解了“民俗”。</p><p>&nbsp;&nbsp;&nbsp;&nbsp;&nbsp;(3)在学习 《北京的春节》《藏戏》时,设计了“自主填空式”说话活动,分别为“年的味道是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的味道”、“我喜欢(&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藏戏”。</p><p>&nbsp;&nbsp;&nbsp;&nbsp;(4)为了鼓励学生积累民俗知识,开展了制作手抄报活动。</p><p>&nbsp;&nbsp;&nbsp;&nbsp;赵老师灵动的活动设计,激发了学生对“线上教学”的兴趣。“线上教学”的活动设计,使学生对“线上教学”能够持续保持关注。</p> <p>&nbsp;&nbsp;&nbsp;赵杰老师的尝试,给我们“线上教学”的启示为:“线上教学”并不是课堂活动的死穴,它是课堂活动的契机。在“线上教学”的活动设计时,要遵循以下的原则:活动设计要考虑学科特点;活动设计要结合文本;活动开展教师要主导;活动设计的目标要明确;活动设计要量“器”而行。</p>

教学

活动

文本

线上

设计

学生

朗读

对线

学习

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