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6第九天 <div>在高地俯瞰巴黎城 </div><div>去郊外观凡尔赛宫<div><br></div></div> <p>在法国巴黎18街区(也算是郊区吧)巴黎城的最高点蒙马特山的顶峰上,有一座美丽的教堂,名为圣心大教堂。</p><p> 这个建筑风格独特的既似罗马式,又似拜占庭式的教堂建筑,甚至可以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的街头观看到。圣心大教堂是法国巴黎著名的旅游地标之一,也是巴黎日流量拜访游客排在第二位的旅游景点,第一位的是埃菲尔铁塔。</p> <div> 圣心大教堂有个洁白的大圆顶,具有罗马式与拜占庭式相结合的别致风格,大圆顶四周为四座小圆顶,很具有中东情调。教堂后部有一座高84米的方型钟楼,里面有一只世界最大的萨瓦钟,重19吨。</div><div> 圣心大教堂是一座政治和文化双重的纪念碑,一是为1870年法兰西-普鲁士战争中法国失败的国家耻辱备忘纪念,在1871年社会主义巴黎公社为其最叛逆的社区加冕,是法国保守道德秩序的一种体现,二是献给充满爱心耶稣的神圣教堂。<br></div> 教堂有三扇拱形门,门顶两侧有两座骑马的雕像,一座是国王圣路易,另一座是法国的民族女英雄贞德。<div> 教堂始建于1876年,于1919年落成,是由全法国的忠实信徒捐款兴建的;教堂里面有许多浮雕、壁画和马赛克镶嵌画。 <div><br></div></div> 教堂前先给老太太打张卡,留个纪念吧。<div> 俺家老太太也只能爬到此,再往上就爬不动了,给她找个椅子坐下来休息,欣赏风景,我们继续沿着两边的一级级长长的台阶上到教堂前的大露台去准备观巴黎城景。</div> 教堂门前的台阶上坐满了游人,在教堂右侧栏杆处,是电影《天使爱美丽》取景之一,影片讲述了一个像天使一样古灵精怪的女孩帮助他人、寻找真爱的故事。<div> 其实这里也是电影导演们最钟情的取景地,《玫瑰人生》,《红磨坊》,《午夜巴黎》,《巴黎我爱你 》等等知名影片均在此拍摄。<div> 置身于蒙马特高地,仿佛穿越了时空,好像让人走进了文艺电影的世界,会让人感觉自己的旅行与大荧幕的生活如此接近。 <br></div></div> 尽管来到巴黎的第一天天气就如此的阴沉,还夹杂着一些雾霾,感觉美丽的巴黎上空被蒙上了一层灰尘,但是我们的心情还是不错的;身后的白色圣心大教堂因为天气的缘故并没显出它固有的纯白本色。 圣心大教堂是由法国兰登(塞纳马恩省)采石的石灰石建造而成,这种岩石会不断的渗出方解石,可以确保圣心堂既使在风化与污染的影响下,依然可以保持着白色的外观。 往上攀登,梅姐领路,俺跟上。 到圣心大教堂前的小广场是需要走过长长的阶梯的。 在教堂前的楼梯台阶前坐下来休息一下,来个自拍,哈哈哈,背景啥都有啊,简直就是集体合影。 小伙伴们也都爬上来了,大家一起坐在这里拍拍拍。 认识的,不认识游客尽收片中。 圣心大教堂不仅是巴黎一处浪漫的地标,也是巴黎一处欣赏落日余辉的绝美场所。今天天气不好,根本没有太阳,所以我们啥也看不到,假若天气好,我们也欣赏不了落日余晖,因为我们在此只能待上40分钟的时间,现在时间下午2点33分,再呆一会我们就下山了。<br><br> 再往上就可以到达教堂大门了,但是导游提醒告知教堂里面是不让拍照的,而且我们的时间也不允许在这里停留太长时间,也就到此止步了。 站在此点,虽然不是蒙马特高地上圣心大教堂的制高点,但是也可以俯瞰模模糊糊的大半个巴黎城了,今天的天气是出行中最差的一天。 两只手按在教堂前广场的围栏上,眺望远方,深呼吸,目光从左边扫到右边,又从右边慢慢扫回到左边,总是想从那密密麻麻的房子中找到卢浮宫,找到埃菲尔铁塔、找到巴黎圣母院,找到去过的某个地方。。。。。。 海拔129米的蒙马特高地山顶,是继艾菲尔铁塔之后巴黎第二个制高点。教堂前的广场上视线比较开阔,能想象出如果在蓝天白云下这里一定是景色如画,从这里望出去,巴黎城的千年历史将尽收在眼底。 如果说法国巴黎是被公认为全球浪漫城市的杰出代表,那么,坐落于巴黎北部的蒙马特高地则浓缩了巴黎最为浪漫的气息。这座隔绝了城市喧嚣的山坡,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也给矗立于山顶的圣心大教堂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目光收回,看看眼前密密麻麻的楼房。有人说从埃菲尔铁塔上望出去,看到的是辉煌的巴黎,而从圣心教堂俯视下去的巴黎,则是一个平实的巴黎。<br>仔细看脚下的巴黎建筑,有着很明显的巴黎特色,那灰色的屋顶,那高矮不一的各式烟囱,那顺势而为的房屋走向,那略显拥挤的巴黎街道。 从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我们来时经过的那条购物街,这条街道和教堂相对。在这里还有一个颇具吸引力的地方,是蒙马特广场,它是巴黎最有艺术特色的地方。不知从何时开始,这里成了露天大画室,很多年轻画家在此写生。 大教堂的下堂前威利特广场上有喷水池,它是由3个喷泉眼组成。 来到这里的人们大都气喘吁吁的上来,匆匆走上一圈后,又匆匆忙忙的离去。而我们也不过如此,不过我们还是选了个看得见风景的椅子坐下来,调整呼吸,望着此时巴黎的浑浊天际线感受着没有阳光的巴黎城的风光。<br><br> <div> 在结束了圣心大教堂的外围参观后,从蒙马特高地下来,我们要步行一段去乘大巴车了。</div><div> 在步行的这段行程中,导游特意安排我们去看一下巴黎有名的巴黎爱墙。</div><div> 其实蒙马特高地归属于巴黎市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可以说是巴黎最年轻的一个区。这里有风景秀 丽的蜿蜒小径,有高大神圣的圣心教堂,有画家聚集的小丘广场,有夜夜笙歌的红磨坊,还有写满爱情的巴黎爱墙。这是一个和谐的地方,包容了宗教、艺术、香艳和爱情。 </div><div> </div><div> 随着导游指引,我们一路穿大街走小巷,这简直就是又一次满足了我的观巴黎街景、拍巴黎街景的愿望。<br></div><div> 瞧这穿梭在狭窄街道上的观光小火车,没准就是去巴黎爱墙的呢。</div><div> 据说巴黎每逢情人节时,这里都聚满了情侣,拥吻,留影,毫无顾忌地表现他们的爱。</div> <p>边走边看,抬头突然看到街道旁的二层楼上,有一户人家窗户上的插花超级好看,黄色的花朵和奶油色的古老建筑相搭,是那么的让人赏心悦目啊,真让人感叹浪漫的巴黎无处不在散发着迷人的艺术气息。</p> 多么有情调的街道啊 再看看巴黎的马路吧,全是方石块铺的路面,从早上下火车后,我们一路乘车,又一路步行穿梭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中时,我就发现巴黎城的很多大马路、小马路,他们的路面几乎全是清一色的方石路。<div> 据说在19世纪之前,在沥青还未广泛适用于道路修筑时,城市道路修筑主要用经过打造的方块石头。用石头铺路比用土夯、碎石子修筑有多种优点,一是耐用,二是防水,三是干净,四是美观。所以在欧洲很长一段时间,城市道路基本上都是用石头铺路。</div> 欧洲很多大街路面都是这样的,都是几百年前留下来的,欧洲人并不喜欢都铺成水泥路。巴黎也是如此。一般说来,石块路的沟槽有助于防止扬沙,避免平面路无所阻挡,使行人遭受风沙扑面的尴尬,城市也就不会尘土飞扬,最终产生雾霾。 欧洲人爱自己的石块路,不亚于爱自己的历史文化建筑。在巴黎,就有一个“捍卫香榭丽舍委员会”,其宗旨是“捍卫世界上最美丽的散步大道的声誉”。委员会成员由香榭丽舍两侧商家和居民代表共约几百人组成,全是志愿者。<br>在它的推动下,巴黎市政府于1992年2月启动整修工程,其中一项就是重铺人行道路面,用浅灰色间有小蓝点的花岗石铺设道路,给人以宁静沉稳的感觉,以保持典雅庄重风格,忠实于香榭丽舍的传统形象。 许多欧洲的城市,都把古老的石块路依然保留至今;教堂、钟声与石块大道,好象已成为古老欧洲城市的建筑标志。 马上就要到达巴黎爱墙了,街边的各种小店买的商品也在发生不断地变化,瞧瞧这家店,就好像是为爱墙而开的,它的橱窗里,都展示着漂亮的工艺品和首饰饰品。估计是为去爱情墙的年轻人准备的。 巴黎爱墙——坐落在巴黎市北蒙马特高地半山腰上的一个街头小公园里。墙前一排绿树,旁边是一个儿童乐园。墙面有40平方米,由511块深蓝色的长方形瓷砖组成,上面用311种语言和笔迹写满了同一句话“我爱你”。<div><br></div> 我站在墙前,有一种莫名的震撼。细细观察和抚摸白色的字迹,显然不是随意写就的。<div> 在墙的最左侧可以找到竖排的3个中文字,但其中的“爱”字是繁体。在墙的上方有一幅美女像,身穿深蓝色吊带裙,斜倚一张小桌上,旁边几行小字写道:“保持理智,强求是不可能的。”</div><div> 听说,爱墙的倡议者是法国一位专门写爱情歌曲的音乐家,名叫巴隆。他从17岁时起录制唱片,至今已创作了40首情歌。1992年他开始收集和录下了1000多条用各种语言表达的“我爱你”,并于1998年就此撰写了一本书,共发行5万册。巴隆早期的情歌是居住在蒙马特高地时期写下的,因此也选择这里作为爱墙的归宿。<br></div> <div> 离开巴黎爱墙之后,我们开始乘车去凡尔赛宫了。</div><div> 当大巴车驶过红灯区时,导游提醒我们观看路边的房屋建筑,并向我们介绍这条红灯街区的一些情况。</div><div>瞧,这是一家夜总会酒吧。</div><div> 巴黎有很多红灯区,但是最有名就是这里,它位于巴黎第十八区蒙马特丘陵底部和巴黎第九区交界处的皮嘉尔广场及离此处不远的如百合路上。著名的红磨坊也在这条街上。</div> 白天这条街上和普通街道没啥区别,很安静,只有晚上才会。。。。。。。 这就是红磨坊,(因为车速、角度限制照片没拍全也拍得模糊不清)<div> 巴黎红磨坊有着一百多年光阴,是夜总会之王。<br>“红磨坊”夜总会,建立于1889年,因为屋顶的红风车而闻名,同时法式康康舞也使巴黎红磨坊夜总会闻名于世,亨利 · 土鲁斯 · 劳特雷克的宣传海报更令红磨坊成为不朽传奇,红磨坊的演出总是呈现给观众豪华的场面:从四对舞、轻歌剧、作家科莱特的剧目到密斯丹格苔的盛大演出,红磨坊的场景,构思永远贴近现实:著名装饰着羽毛,水晶玻璃,闪光亮片的服装,独特的音乐和世界上最漂亮的姑娘!</div><div> 红磨坊最早时期充斥着妓女和有伤风化的演出,不过后来逐渐转化为舞蹈演出,并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div><div> 红磨坊是法国二十世纪初民众文化的象征。既是一方轻浮之地,又成就了无数优秀的舞者、歌手。红磨坊建立之初,法国刚刚结束了对德国的一次重大战争。国内环境动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逼近,更让人看不到生存的希望。红磨坊正是这个颓废时期的产物,它以娱乐民众为目的,提供大众喜爱的通俗表演,甚至坦胸露背的自由之舞。<br></div> 红磨坊全景(借用网图一张)<div>而今红磨坊是一家大型的歌舞表演厅,也是巴黎的一个旅游景点。如果说它仍保持着百年前某些特点的话,那就是舞者的装饰大致不变,上身裸露,披挂着华丽的羽毛饰品或金属片。<br></div><div>所谓康康舞——就是舞女穿着镶有复杂花边的长裙,伴着狂热的音乐节奏,扭动着臀部,把大腿抬得高高的,伸向挂着吊灯的天顶。当时英国人称这种舞蹈为“英国康康”, 认为它很低俗,不雅观,禁止在英国演出,而法国人被这种热舞深深吸引,称它为“法国踏踏”,并掺进了法国舞台剧的成分。在蒙马特高地这种康康热舞很受欢迎。舞者大跳特跳,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div> 起初,红磨坊的舞娘们被称作“多乐丝女郎”(Doris Girl)。要成为多乐丝女郎,必须有优良的古典芭蕾舞底子,女子必须身材优美。舞娘门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体重,而且禁止剪发或染发,必须定期接受舞蹈训练,保持最佳的舞蹈状态。而今红磨坊有40名女演员、20名男演员,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主要是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女演员必须身高起码应达1.72米,年龄在16至25岁之间。容貌要姣好,笑容要灿烂,大腿要修长,鼻子要俏皮……演员起薪2500欧元,资深演员可达5000欧元,但是主要薪水则是观众的消费。他们付出很多,每周工作6天,每天演出两场。<div> 如今和往昔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现代文明的观众,怀着发现巴黎的心情来看演出,演员把舞蹈作为一种艺术事业对待,不像百年前的舞女,为取悦某些客人而强作欢颜。<br><br></div> 下午4点半钟,我们带着好奇和期待的心情,来到了这所闻名世界的非凡的宫殿——凡尔赛宫。<div> 有人戏说:人的一生中,一定要去一趟法国,去法国一定要去巴黎,去巴黎一定要去凡尔赛宫。</div><div> 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作为法兰西宫廷长达107年,曾是法兰西王朝的行政中心,是巴黎著名的宫殿之一,也是世界五大宫殿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197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div> 凡尔赛宫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森林和沼泽荒地。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以1万里弗尔的价格买下了117法亩荒地,在这里修建了一座二层的红砖楼房,用作狩猎行宫。二楼有国王办公室、寝室、接见室、藏衣室、随从人员卧室等房间,一层为家具储藏室和兵器库。当时的行宫拥有26个房间,如今拥有2300个房间,67个楼梯和5210件家具。1682年5月6日,路易十四宣布将法兰西宫廷从巴黎迁往凡尔赛。1710年,整个凡尔赛宫殿和花园的建设全部完成并旋即成为欧洲最大、最雄伟、最豪华的宫殿建筑和法国乃至欧洲的贵族活动中心、艺术中心和文化时尚的发源地。在其全盛时期,宫中居住的王子王孙、贵妇、亲王贵族、主教及其侍从仆人竟达36000名之多。在凡尔赛还驻扎有瑞士百人卫队、苏格兰卫队、宫廷警察、6000名王家卫队、4000名步兵和4000名骑兵。1789年10月6日,路易十六被民众挟至巴黎城内,凡尔赛宫作为王宫的历史至此终结。 从很远处就能看到开放式的华丽皇家礼拜堂<div> </div> 华丽的皇家礼拜堂关闭着,有围挡拦住,不让入内参观,只能在门外看。<br><div>礼拜堂始建于1689年,因战争时断时续,直到1710年才完工。礼拜堂与南北翼宫一道,都是由法国建筑师蒙萨(1646-1708年 )设计,1708年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及妹夫罗伯特.科特(1656-1735年)接手并完成。<br><br></div> 这是从一层看到华丽的皇家礼拜堂的内景,它占据着北翼宫朝东的一、二两层,上层是国王和王室人员用的,下层是官员用的。礼拜堂正前方是金色的祭坛、以及祭坛上方的管风琴,而拱顶上方还有巨大、绚丽的绘画。<div> 仰头看到的礼拜堂拱顶画中央一团白色好似外面真实的天空。这幅画是法国画家安托万.科易佩尔(1661-1722年)1715-1716年在天花板绘制的《光环之中的永恒之父向人类许诺上帝的救赎》。<br><div> 皇家礼拜堂见证了许多王室的重大事件,如王子、公主的出生洗礼和婚礼。</div></div> 在法国大革命的恐怖时期中,凡尔赛宫被民众多次洗掠,宫中陈设的家具、壁画、挂毯、吊灯和陈设物品被洗劫一空,宫殿门窗也被砸毁拆除。1793年,宫内残余的艺术品和家具全部运往卢浮宫。此后凡尔赛宫沦为废墟达40年之久,直至1833年,奥尔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国王才下令修复凡尔赛宫,将其改为历史博物馆。 凡尔赛宫的外观给人以宏伟壮观的感觉,那么它的内部是怎样的呢?<div> 据介绍它的内部陈设及装潢就更富于艺术魅力,室内装饰极其豪华富丽是凡尔赛宫的一大特色。 500余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壁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下面就随着我们一起参观吧!</div> 这是大理石庭院<div> 凡尔赛宫的正面入口,是三面围合的小广场。中央的建筑原为路易十三的狩猎行宫,路易十四时加以改造,保留原来的红砖墙面,并增加大理石雕塑和镀金装饰。</div> 走进宫殿的近处,看到建筑立面上数不清的雕塑,金银粉饰的屋顶,栏杆,金碧辉煌,熠熠生辉。 奢华的宫殿前一定要打张卡。 <div><div>进入皇宫,首先来到富丽堂皇的镜厅。一般来凡尔赛宫必看的就是镜厅!<br> 镜厅是凡尔赛宫最显著的部分,是凡尔赛宫的中央走廊,世界最著名的大厅之一。<br> 镜厅是日常国王去小教堂以及国王与王后寝宫之间的通道;也是举办化妆舞会、朝觐仪式和外国使节接见仪式举行的场所。<br></div></div> 凡尔赛宫镜厅:又称镜廊,被视为法国路易十四国王王宫中的一件"镇宫之宝",以17面由483块镜片组成的落地镜得名。 以镜厅为代表的凡尔赛宫一直被誉为法国王室的瑰宝,是法国的凡尔赛宫最奢华、最辉煌的部分,与战争厅和和平厅占据了凡尔赛宫西面的全部,对面大花园,共同构成了一个卓越的整体。<div>镜厅长76米,宽10.3米,高13米;厅内地板为细木雕花,墙壁已淡紫色和白色大理石贴面装饰,柱子为绿色大理石,柱头、柱脚和护壁均为黄铜镀金,装饰图案的主题是展开双翼的太阳,表示对路易十四的崇敬。天花板上悬挂着24具巨大的波西米亚水晶吊灯,以及歌颂太阳王功德的油画,大厅东面中央是通往国王寝宫的四扇大门。<div><div><br></div></div></div> 镜厅墙壁上镶有17面巨大的镜子,这些镜子由483块镜片组成,它们与拱形窗门一一对称,反射着金碧辉煌的穹顶壁画。镜子相对着视野极好的17扇拱形落地大窗,透过窗户可以将凡尔赛宫后花园的美景尽收眼底。同时把窗外的阳光和花园景色引进厅内,营造出一种室内花丛中的身临其境感。整个厅堂装饰以镶金及镜面为主,配上大型水晶吊灯,站在中央可以从各个镜中看到不同角度的自己,无数面巨大的铜镜反射着从后花园映进的光芒。<div> 在当时,镜厅是宫廷举行大型招待会和国王接见高级使团的场所,而整个凡尔赛宫则成为国王和贵族、大臣们饮酒作乐,享受豪华奢侈生活的场所。<br></div> 想象一下,当年舞会进行时,璀璨的灯光把镜厅照得通明,皇宫贵族们翩翩起舞,旋转中看着无数镜中的景象,如虚如幻,也是真的醉了。 这就是镜面墙,这墙用了好几百块的镜子,都是从西班牙进口,当而时镜子比黄金还贵呦。 这是镜厅两边的型各异的华丽镀金水晶烛台。 天花顶上的巨幅油画,是当年画师手绘上去的。凡尔赛宫不但处处精美到令人震撼,每一幅油画、每一尊雕塑背后都有着神奇隽永的故事。 天花顶上的巨幅油画 天花顶上的巨幅油画 华丽的天花板装饰画 在维纳斯厅的一个壁龛内竖立着路易十四的全身雕像,以颂扬路易十四的丰功伟绩,作者:让·瓦蓝。<div><br></div> 路易十四很浪漫,其中之一就是表现在他的头发上,他留了当时别具一格的长卷发,并下令谁都不许超过他的长度。 墨丘利厅(又叫御床厅):镜厅东侧是国王寝宫。最初是国王套房中最大的卧室,围以精雕细刻的镀金木质栏杆把卧室与房间其他部分分开,卧室里有金红织锦大床和绣花天篷。还有一座纯银大壁橱,墙壁上则围有金色和银色锦缎。后来则用作贵族等候国王接见的候见厅。路易十四的幼子安茹公爵(后来成为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曾在此居住。这里是凡尔赛宫的政治活动中心,在这里举行起床礼、早朝觐、晚朝觐和问安仪式。1715年9月1日路易十四在这里去世,结束了他长达72年的统治。 金色和银色锦缎<div><br></div> 路易十四他个子不高,每天都穿着丝袜和高跟鞋,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穿高跟鞋、裙装、涂香水的国王。<br> 路易十四(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全名路易·迪厄多内·波旁,自号太阳王,是波旁王朝的法国国王和纳瓦拉国王。在位长达72年3月18天,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确切记录在欧洲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独立主权君主。路易十四使法兰西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强的国家,与康熙同时代的西方大帝,时人尊称"太阳王"。老年的路易十四,意识到自己更矮了,有可能连1.45米也不到了,他上把头发蓬松拉高,下把鞋跟高度增加,努力使自己保持本来就不高的高度。 <div> 这是阿波罗厅,又叫太阳神厅,是法国国王的御座厅。布置极为奢华绮丽,天花板上有镀金雕花浅浮雕,墙壁为深红色金银丝镶边天鹅绒,由于路易十四自诩为“太阳王”,因此凡尔赛宫内主要的大厅均以环绕太阳的行星命名。 </div><br><div> 如今看到的是“御床”虽然并不是原物,但深红色的帷幔仍令人眼前一亮。厅房四周的油画和穹顶画都值得细览。<div><br></div></div> 在御床厅里有路易十四的床,床头是用纯金打造。 厅里装饰 路易十五<div> 路易十五(1710年2月15日-1774年5月10日),被称作"宠儿路易" ,太阳王路易十四曾孙,勃艮第公爵之子。法兰西波旁王朝第四位国王(1715年-1774年在位)。<br><br> 他神奇地延续着整个濒死的家庭,执政的早期受到法国人民的喜爱。 但他无力改革法国君主制和他在欧洲的绥靖政策使他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他死后成为了法国的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br><br>路易十五执政后期,宫廷生活糜烂,路易十四时期的经济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小时候大难不死,逃过一劫,但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过疾病的折磨,1774年死于天花。</div> 路易十五的皇后 玛尔斯厅(火星厅)的油画:来自波兰的王后玛丽·莱津斯卡。她在结婚10年间,一共为路易十五养育了10个孩子。 金碧辉煌,奢华艳丽的宫门! 凡尔赛宫的各个主要房间都有不同的命名,如阿波罗厅、海格立斯厅、和平厅、战争厅等等,每一个房间内部都是华丽到极致又极具艺术魅力,精美的大理石拼花、繁复的巴洛克式装饰等等,每经过一道门都会经历一场视觉的洗礼。<br> 战争厅浮雕《路易十四骑马踏敌》<div> </div> 凡尔赛宫里尽是雕梁画栋,上罩着穹隆壁绘、吊着绚丽的硕大华灯,下伫立着栩栩如生的人物石雕和典雅优美的宫灯,整墙悬布着大幅油画与高级挂毯,再加上各种古色古香的豪华家具、精美绝伦的生活用品,镏金真银,熠熠闪光,灿烂夺眸,让人感觉无处不金碧辉煌 这是一幅油画,大家看出什么了吗? 狄安娜厅(此厅又称月神厅)位于主楼二楼北侧,维纳斯厅之西,墙壁装饰精美。<br> 这个大厅大体上是参照狄安娜女神的传奇神话装潢的。中间是路易十四半身像,作者:勒•贝尔铭。 大理石雕塑 大理石雕塑 大理石雕塑 皇宫里的藏品精美的银壶 我们身后的凡尔赛宫的围栏上都涂有黄金,虽然没有阳光的照射,但依旧耀耀生辉,几乎晃花了我们的双眼啊。 凡尔赛宫真的是名副其实的金壁辉煌,房沿、窗框、围栏都镶着金边。 由于时间关系,凡尔赛宫的宫御花园我们没能参观,而皇宫内的参观也是走马观花的结束了。<div> 繁华富丽的凡尔赛宫见证了法国几代王朝的更替、君主制从兴盛到衰败,也承载了法国五个世纪以来的艺术瑰宝。它的魅力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褪去,反而历久弥香。这些跨越数百年的瑰宝,也在用静默的“语言”诉说着这座宫殿的辉煌和传奇。</div> 在回城的路上,导游特意让大巴车在塞纳河边停一下车,让我们大家看看夜景下的埃菲尔铁塔。瞧,这张照片我给俺家老太拍的还是很不错的呦。 法国的第一天的行程终于全部结束了。<div><br></div><div> 未完待续<br><div> </div></div>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