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我们一直在努力

前郭教育

<p>  “不管三七二十一”,到今天,3月15日,网课已历时三周。那么,这21天意味着什么呢?美国的一项科学研究表明: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为了这个目标,我和我的学生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风雨兼程,一直走到了今天。</p><p> </p> <p>  看下面,这些都是我最忠实的小粉丝!</p> <p>  我和他们每天都相约相守在网络课堂!</p> <p>下面是你没看见的,老师迫切希望你们养成好习惯的样子!心急啊!</p> <p>下面有很多同学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其中就有齐佳玉。</p> <p>  为了让孩子们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能养成好习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每天都绞尽脑汁地想着新花样。我必须适当调整教学节奏、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参与方式等等。我反复看家长发给我的小视频和自己录的视频。我发现自己的语言仍然不够精准,显得啰嗦。教学内容的选择有时不恰当。生硬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视听疲劳。所以,我尽力选择方便直观展示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记得在周一的数学课上,我把家里所有关于体积知识能用到的东西都捣腾出来了。瞬间,我的课堂成了微型厨房。我在物体上贴上标签,简单标明要求的问题和掩藏好已知条件。展示中有:面膜盒、茶叶桶、胡萝卜、透明胶带、半瓶酱油、面团等。当我把和好的面团拿出来,学生在回答:物体形状变化后,什么不变的时候,说的非常精彩。</p> <p>下面是真实的网络课堂,竟然如此这般。</p> <p>  孩子的回答已经非常精彩了!</p> <p>下面是认真听讲,认真思考的袁雨桐!</p> <p>  无独有偶。求不规则物体的容积,是本册书的知识。这个知识点,我确定还用实物演示法来讲解,于是,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讲起来。我先拿来半瓶酱油,让学生计算酱油的体积。我接着问:这个瓶子的容积怎么求呢?你看这瓶子粗细不均匀,怎么办?没有人回答。我不说话,只是把瓶子慢慢倒置过来。“哎呦,酱油都跑到瓶口处了!”我又把酱油瓶朝上、朝下又折腾一次。此时的屏幕上,“小手”刷屏了!很快学生就给出了精准的答案:酱油的体积加上瓶子空白部分圆柱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这样的演示学生终生难忘,因为当时瓶口还滴出几滴酱油呢!</p> <p>下面的男生是认真听讲的刘明轩!</p> <p>  语文课堂上仍然以朗读、背诵为主。在网络课堂上,和学生的互动越来越默契,越来越频繁了。记得在学习苏轼的《浣溪沙》时,我这边的共享屏幕出现卡顿。正着急呢,一个学生说“让别人试试吧”。我就让刘明轩来共享屏幕,试着帮我打开课本。他那娴熟的操作技术让我惊讶啊!我想当时大家一定都在注视着他的屏幕。在这个小助手的帮助下,我们又可以继续学习了。</p><p> 接下来的几天,我安排不同的学生通过共享屏幕来展示教学内容;偶尔让同学们帮我截图;任命打卡作业管理员,帮助检查学生作业;要求同学间相互浏览作业,他们还会留下很中肯的建议呢。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我们的网络课堂仿佛一下子又活跃起来了。</p><p><br></p> <p>瞧,下面这位小帮手,正在操作共享屏幕呢!</p> <p>  下面是背诵中的刘蓓凝!感谢袁雨桐家长提供的视频。</p> <p>  接着听,下面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班长韩媛!</p> <p>下面躲在角落里的,是正在展示背诵的侯春程!</p> <p>  我一如既往的保持“自我陶醉”的工作状态。记得,周四是3月12日,恰逢植树节,在开场白中是一定要提到这个中国节的,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嘛。为了突出这个节日的特色,我又开始翻箱倒柜……周四,八点十五分,我预定的数学课开始了。我坐好、深呼吸、嘴角上扬、眼神专注,开麦,开启视频,穿着绿色衬衫的我出现在屏幕上。“同学们好,今天是3月12日,是中国的植树节……保护树木,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是我们的责任!”就这样,我心情愉悦地和孩子们学完了一节课。屏幕那边的孩子们用他们的积极举手,精彩的发言,回应着我,激励着我。</p> <p>非穿绿色衣服过植树节不可!</p> <p>  孩子们为了实现“21天养成好习惯”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着、拼搏着!一份份精致的作业,一段段标准的朗读,一张张精美的手抄报……这些充分证明孩子们已经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他们的日益进步,给了我不竭的动力。</p> <p>  下面是同学们积极养成好习惯的过程!</p> <p>坚持不懈!</p> <p>还有很多同学像他们一样努力!</p> <p>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仿佛梦见那覆盖遍野的桐花,花丛中,隐约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雏凤鸣声……</p><p><br></p><p><br></p><p> 编辑撰稿: 王爱君</p><p><br></p><p><br></p>

学生

屏幕

下面

酱油

养成

网络课堂

瓶子

同学

习惯

植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