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后五泉幽古(上)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为庙宇的后五泉又称夜雨岩,曾经是兰州一处名胜,地处皋兰山西南麓,水磨沟阿干河东岸,与皋兰山东北麓的五泉山前后遥相呼应,称为后五泉。兰州民间常说,前五泉,后五泉。后五泉也有五个泉,龙泉、伏泉、麻黄泉、叶家泉、谢家泉,散布在寺庙内外阿干河两岸。作为村落的后五泉,是一个行政村,是由后五泉、叶家湾、楊家崖头、石嘴子等几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设在叶家湾。后五泉的五个泉所处位置,超越了后五泉自然村的范围。叶家泉在叶家湾,谢家泉现属八里窑村的区域。 </p><p class="ql-block"> 20世纪40年代,我家因避日本炸弹由兰州市区贤后街迁居水磨沟后五泉村。我出生在后五泉村,小时候玩耍于山野之间,后五泉寺沟就成了我们常去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五泉已面貌全非。但儿时的后五泉佳绝景色常在梦中縈绕,久久不能忘怀。那幽深莫测的峡谷,那庄严肃穆的庙堂,那遮天蔽日的大树,那叮咚作响的溪流,那绿草茵茵的栈道,那纯朴善良的乡邻,那芳草青青的上府地,那繁花似锦的果树园,那四季变幻的乡村景色,那鸟语花香的山野风光,依然引起我无限的怅想。 </p><p class="ql-block"> 作为寺庙的后五泉在1962年以前还基本保留着她原来的风貌。后五泉距兰州城区约10里路,从文化宫雷坛河往南进入水磨沟,沿雷坛河逆水而上,顺着兰阿公路,穿过八里窑街市,再走一里多路,向东过河,就来到了后五泉山谷的沟口前,原来阿干河(此处的雷坛河已称为阿干河,八里窑以下称为雷坛河)在这里河床很宽,后五泉的泉水直接流入阿干河。所以,从河边就形了蜿蜒而上的山沟,沿沟两边都是高大的杨柳树,大多是两三人合抱的白杨树、青杨树、大柳树,加上沟边的灌木丛,形成了厚重幽静的绿荫带。沟两边有田家台、徐家台、杨家台几个自然村落点缀在山坡层层台地梯田之间,沟两边都有坡道,沿着沟北边一条缓缓的坡道,绕过几道湾,即来到后五泉寺庙的山门前,此山门也叫财神楼,为二层楼体歇山顶式方形建筑,一楼为山门,二楼有直梯可登,楼上供有财神塑像。山门正面二楼檐下挂一横匾,上书“後五泉”三个大字,为甘肃著名书法家,民国初年任过河州、肃州镇守使,授榆威将军的裴建准所书。二重门上还有一匾,题为“水石人心”,是明朝兰州举人杨泰升所题。山门西侧为悬崖,东北侧有一高台地为一广场,人们称戏台场子,建有一戏台遥对山门。戏台后靠山侧有一大水池,村里人叫涝坝,涝坝旁长着一圈大柳树,树冠很大,一片荫凉。坝中聚集着山中流出的泉水,用来浇灌涝坝周边一片青绿的果园菜园,大约有二三十亩,叫上府地,据说原是庙产。 </p><p class="ql-block"> 进了山门,站在路崖边往下看去,只见沟很深,足有三、四十米,沟宽大约五、六十米。沟底树长得很高,好像争着要见阳光。沟底草很厚,有潺潺流水,有曲径通幽,沿着溪流还长着密密的芦苇,真是一个好去处!南边山崖下有一幽幽的水洞,引出一木制渡槽,横架在水沟之上,这就是有名的东溥惠渠。抬头向南看,高高的山头上建一高阁,叫魁星阁,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高峻险要。绕过绿荫往前走十余米,登上一坡道就走上了栈道。此栈道为木结构,临悬崖而架,下面有木桩相撑在陡峭的山坡上。道上铺有厚土,道两旁被密草覆盖。使人眼前一亮的是靠山崖栈道旁竟架有长长的小渡槽!渡槽内流淌着清澈的泉水,仔细看来,水槽是用杨树杆做成木槽一节节连接而成的,直通沟外半坡而去。水槽里外成绿绣色,两边也被草木簇拥,真是巧斧神工。 </p><p class="ql-block"> 大约行至四、五十米,一片依山而建的庙宇映入眼帘,凌崖而出,飞檐雕欄,错落有致,颇为壮观。这里叫福泉寺,也称为灵岩宝寺,是后五泉寺庙的主寺。福泉寺大雄宝殿呈二层楼结构,殿堂在二楼,中间为三间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接引佛、阿弥陀佛,殿旁建有千佛阁,是一个高台之上的微型洞窟造型,洞窟内壁上全是佛像,十分精致。大殿前大厅南边一排栏杆,遥对南山,大厅两旁建有厢房,东侧厢房实为大殿门厅。整个大殿西侧还建有配楼,作为藏经和僧人居所。一楼为巨木支柱,形成高脚楼式的殿堂。特别要提到的是,这一两层整体建筑又坐落在足有三米高即一层楼高的石砌台基上,这个台基在山崖的半坡上,下面是三四十米深的峡谷,因而更显结构玄巧,巍峨雄奇,使人惊叹,可为奇观。渡槽至台基下,此时已变成一石砌小渠连到一个石砌圆形小泉之中,这是一个中间泉,泉一侧还有渠道、渡槽节节延伸,直通深谷。我想这个泉可能叫伏泉,便于僧人香客取水饮用做饭。拾阶而上,行到两层楼的高度,即来到福泉寺大殿门前,殿前小广场右侧还有观景长廊,约十余米,长廊也是临崖悬空,由长木支撑,形成别具一格的高脚长廊景观,小广场左侧崖岩下还连着几间庙宇。 </p><p class="ql-block"> 顺着渡槽方向走向沟的深处,迎面是一悬空巨石架于两山之间,俨然一巨顶大厅,岩壁下石隙中泉水不断滴落,形成一条溪流汇集于一水潭(龙泉)之中,一部分水经小渠渡槽引出,一部分水顺潭边石槽直泻沟底,形成一个小瀑布,瀑流四溅,别有景致。只见沟底乱石林立,草木丰厚,树缠藤绕,深不可测。岩屋中央,一尊约十余米高的释迦牟尼站佛昂然挺立,分外庄严肃穆。加上进入岩下光线突然转暗,清凉中透着阴冷,那种气势,那种氛围,不由得让人心惊胆战。我们小时候一个人可不敢到站佛这里来。站佛前有一宽阔的场地,供人烧香磕头膜拜。从民国时期的照片看到,广场前建有一排水泥栏杆。由于长期泉水浸蚀,地基陷落,此时水泥栏杆已不复存在了。 </p><p class="ql-block"> 穿过巨岩,走过泉水浸湿的泥泞山道,就来到南山一块坪地,南边为观音菩萨殿,往下顺台阶走,就到了菩萨洞 ,老百姓称黑虎洞。菩萨洞实际是悬在近30米高的悬崖绝壁上的一个洞窟,旁有暗道迂迴通向悬崖边敞开的洞口。洞窟崖边有护栏,站在崖边,正对对面的大雄宝殿。洞窟内塑有护法神韦陀、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长眉老祖,还有山神、土地神等。1949年解放兰州时,后五泉正处于皋兰山、沈家岭两个主攻阵地之间,为了躲战火,当时我二哥三哥我姐带着干粮,跟着村里四五十人躲进了”黑虎洞”,连着躲了“七天七夜”,直到解放。顺着观音殿旁台阶往上走,还有三四处台地,分别建有文昌宫、百子宫、无量殿、灵官殿等。 </p><p class="ql-block"> 在福泉寺渡槽圆形小泉即伏泉的边上,有通往沟底的台阶路,步入沟底,又是一番景色。青草铺地,小路悠悠。青杨、毛白杨、柳树、榆树、槐树,还有说不上名字的树错落生长,由于水源充足,气候湿润,个个长得枝繁叶茂,粗壮挺拔。特别是青杨树、毛白杨长得更为高大,宽大的叶子被山风吹得哗哗作响。南侧崖壁上各种植物长得很多,杂以无名野花小草、攀岩青藤,显得郁郁葱葱。北侧栈道下陡坡上,野花野草丛生,间以蓬生灌木,团片相兼,色彩绚丽,分外壮观。钻入芦苇蓬生的小溪流中,放眼望去,小溪两边芦苇相依,形成人字形棚状,好似一只长长的,歪歪斜斜的木棚船,在山风的吹拂下,在溪流的助推下,摇摇晃晃地行进,多么惬意的美景啊…… </p><p class="ql-block"> 一个不大的峡谷,竟有如此之多的灵动景色,设计考虑得如此缜密周全,修建得这般精细精巧,真不愧是肃王避暑的绝佳之地。每年到后五泉来的人不少,有政府官员,有学者名流,有学生来搞活动的,也有绘画写生的,有游山逛景的,更有上香拜佛的。虽然不再举行庙会,但每年夏秋季节,后五泉还是比较喧闹的。 </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住在后五泉寺沟边台地上,是我父亲和好友集资合建的三面有屋的四合院。这是我父亲走遍水磨沟最后选中的地方,距后五泉山门大约有三四百米。我父亲把我们后五泉老屋称为听泉山庄,两间大屋临沟的后墙上都建有内方外圆的听泉窗户,窗外就是屋崖下静静流淌的沟沿(溥惠渠),再往下就是寺沟泉水溪流。后五泉寺沟的潺潺泉水声陪着我们成长,陪伴我们进入梦乡。如果走亲戚换地方倒觉得缺了什么。后五泉寺沟的泉水溪流从源头到汇入阿干河落差很大,流淌发出较大的声响,时而平缓,时而奔流,时而聚泉,时而飞瀑,隨着季节变幻,春夏秋冬四季的泉水溪流声是不一样的。春天由于沟内冰冻逐步开化,泉水流淌声伴随着鸟鸣声逐步由叮咚声变为轻轻的哗哗声,夏天随着水量增加,声音就更加显亮起来,到了秋季就变成了汹湧的哗哗声,但有时会被阿干河发大水咆哮声所淹没。到了冬季,泉水声就更微妙了,由于沟里温度低,沟水最早结冰,泉水声由哗哗声变为叮咚声,并逐渐声音变小,以至几乎难以听见。同时,在同一天听泉声音还不一样。前半夜人声、鸟声、蛙声、蝉声与泉水声形成交响曲,此起彼伏,后半夜其它声音消逝了,泉水声倒逐渐清晰起来,形成美妙的独奏音响。当然,有时被兰阿铁路上的火车汽笛声打破,这是1956年以后的事情。当年秦翰林秦维岳把后五泉老宅柴门土屋称为“听雨山房”,这是因为秦家湾和后五泉寺沟口之间相隔一条小小山梁,是听不到泉水声的,倒是可听到远处阿干河的流水声。 </p><p class="ql-block"> 王公德 写于2014.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