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忆

战非

<div><b><br></b></div><b>一 招工进厂</b><br>&nbsp; &nbsp; &nbsp; &nbsp;纪念床单厂建厂五十周年之际,很多同志都写了纪念文章,他们可歌可泣的经历,艰苦奋斗、自由创业的精神,使我震惊和感动。他们为建设床单厂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共同努力使床单厂走向辉煌。尽管我进厂时间短,但看到这些英雄的事迹,也不由得感慨万千。<br>&nbsp; &nbsp; &nbsp; &nbsp; 我是1971年元月15号从农村招进厂的,我们来时工厂已初见规模,有简易的厂房,安装了少量的机器,并在1970年建厂后第56天生产出第一批床单,具备了正式的生产能力。但是工厂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止,新宿舍、新食堂、新厂房和新设备都在有条不紊的建设和安装。<br>&nbsp; &nbsp; &nbsp; &nbsp;当时厂里已招了两三批工人,还分配来了十几名大学生,还有十来名转业军人,又从外厂调来了几名老工人师傅。我们一进厂就看到,到处都是和我们一样的年青人,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简直就像一所学校,令我振奋不已。<br>&nbsp; &nbsp; &nbsp; 我们被安排在翟家坡农村的仑库里,地上铺的麦草,这是我们的临时宿舍。接着厂里给我们新工办了十天学习班。每天训练,学习,劳动,时间过得紧张又充实。<br>&nbsp; &nbsp; &nbsp; &nbsp;第一天,几个领导给我们做报告,讲了建厂史,讲了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讲述了他们如何克服一切困难,56天创下一条龙生产线,生产出床单。这惊人的速度,真是让我们大受鼓舞,大家每人都积极发言,热血沸腾的表示一定像他们一样继续发扬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br>&nbsp; &nbsp; &nbsp; &nbsp;第二天厂里安排我们参观了各个车间,尽管还在建设中,但各个生产线都已开工。我们参观了准备车间、织造车间、印整车间、漂染车间。漂染车间就像一个大作坊,工人们穿着大围群还穿着高筒雨鞋,有十几个大缸,手里拿着绵纱,从这个缸进去,那个缸出来,看上去真是辛苦。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印整车间,一个老工人王师傅,他给我们讲了调色、印花的各个程序后,还讲了让我们群情激昂的一句话:“我们要把厂建成亚州第二大厂!”。这话真叫人震惊又激动。<br>&nbsp; &nbsp; &nbsp; &nbsp;第五天学习班安排忆苦思甜大会。记得作报告的有李书记,尚代表。讲了在旧社会自已的亲身经历,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扛长工讨生活,受欺凌受压迫,最后走上了革命道路。我们还认真的讨论,积极发言,个个都感受到了新中国的好日子。<br>&nbsp; &nbsp; &nbsp; &nbsp;在新工学习阶段,因厂里还在基建,我们不停的要参加劳动。主要是卸砖,卸瓦,不管是在学习、训练、吃饭、睡觉,只要大卡车一来,停止一切活动,马上投入战斗。大家排成一字队伍传递砖瓦,直至卸完。有一次,晚上大概八九点吧!我们已经睡下,有人来叫:卸砖了!卸砖了!我们一骨碌爬起来,穿好衣服,跑步到厂区,一看有四五辆大卡车。我们立即排成一字,投入战斗。那天还下着雪,等卸完砖,衣服都湿透了,回到宿舍,己经十点多了,拉起绳子,晾上衣服,又睡觉了,谁也不觉得苦!<br>&nbsp; &nbsp; &nbsp; 学习阶段,我们不但学习了厂规厂纪,基本的技术,还按时跑步做操锻炼了身体。<br>&nbsp; &nbsp; &nbsp; 元月25日学习完成,厂里新盖的一排平房已建好,我们结束了农村地铺的日子。<br>&nbsp; &nbsp; &nbsp; 年假之后,2月2日回厂分工种,我被分配到印整车间轧床单边。从此我正式开始了我的工作生涯。<br><br><b>二 回家过年</b><br>&nbsp; &nbsp; &nbsp; 初到床单厂,总是盼着逢年过节可以回家。那是在1972年,要过春节了,厂里决定2月13号到17号放五天假。我想家,想父母,想兄弟姐妹,想朋友,想同学,真是归心似箭,放假时间又这么短,恨不得插翅飞回家。<br>&nbsp; &nbsp; &nbsp; &nbsp;2月23号已经是腊月二十九,当时白班,夜班都已放假,上这两个班的工人已陆陆续续回家了。厂里决定让我们中班夜里11点关车再放假。夜里关车后,我从车间走出来,突发奇想:干脆现在动身步行走到宝鸡火车站,这样就能早一天到家。我一说出这个想法,罗雪芹,张彩彩,王敏立即积极响应。说走就走,我们匆匆忙忙吃了点饭,背起背包,毫不犹豫地迈开大步走出厂大门,直奔宝鸡火车站。<br>&nbsp; &nbsp; &nbsp; &nbsp;从我们厂到火车站足足有三十里路,至少也要步行两三个小时,但我们都是下乡知青,大家都觉得走路对我们来说是小菜一碟。刚开始我们还有说有笑,唱着歌,意气风发的走在大路上,慢慢地就有点困了,歌声停止了,笑声也停止了,只剩下默默无语的赶路。路的两边都是农村,能看到点点滴滴的灯光,有汽车偶尔从身边擦身而过。当时社会治安尚好,我们平安无事的走完了三十里路,凌晨两点半到火车站,大家都长长的舒了一口气。<br>&nbsp; &nbsp; &nbsp; &nbsp;刚好凌晨三点有一趟到西安的火车,我们各自买好票,立即进站。大概是过年的原因,火车一到,人山人海,我们立即走散了。我拼命的抓着火车车门,大家都在使劲挤,就像文化大革命的大串连一样,我拼命挤上了车,车箱里到处是人,我硬是被挤到两排椅子中间,才找到空间习地而坐。由于赶路太急,车厢里人又多,空气又不好,我晕车了,不但吐了自己一身,还因为人太挤,没办法打扫,硬是在这难闻的味道里坚持到西安,真是狼狈不堪!<br>&nbsp; &nbsp; &nbsp; &nbsp;每每想起这件事,记忆犹新,这真是终生难忘的一次回家。<div><br><b>三 友谊长存</b><br>&nbsp; &nbsp; &nbsp; &nbsp;我、王渺、王敏、宏琴,我们同在一所中学(宏琴除外),也是同年一起下乡,同在一个公社,又于同一天1971年元月15日招工进了床单厂。这真是上天给我们的缘分,让我们在一起,成为无话不谈,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好伙伴,成为亲密无间的“四人帮”。<br>&nbsp; &nbsp; &nbsp; &nbsp; 我们一起睡翟家坡的大通铺,一起参加新工10天的学习班。一起学习,一起训练,一起劳动,一起卸砖,又一起从翟家坡搬回厂区新建的平房里,形影不离。后来分了工种,我被分配到印整车间轧床单边,她们三个都被分配到织造车间。<br>虽然工作不在一起,但只要一下班,总能见到我们四人的身影,每天说说笑笑,无忧无虑。我们一起到金陵河畔,脱鞋下河,享受大自然的快乐;一起爬上翟家坡的高原,看下面美丽的画卷;一起去农民家买鸡蛋,总是讨价还价,扰乱农民的思路,一五,一拾,拾伍,贰拾,从中多拿一两个鸡蛋;经常去农民的菜园子买些新鲜蔬菜,回到宿舍,用煤油炉子做饭,有时扞面,有时做米饭,有时包饺子。那时的我们,谈天说地,无牵无挂,无忧无虑,快乐高兴,多么幸福呀!<br>&nbsp; &nbsp; &nbsp; &nbsp;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王敏,宏琴都在75年结了婚。很快王敏就有了孩子。那时条件艰苦,孩子总是哭闹,现在想想,孩子可能缺钙,王敏两口子一下班接回孩子,又要做饭,又要喂娃,时间紧迫,我是单身,得空就帮忙抱娃,娃一到我手,就不哭了。我抱起她满院子疯跑,逗的娃咯咯大笑。后来,一下班我就去抱娃,娃跟我特熟,一见我就两手一伸,扑到我怀里,笑个不停。我们的感情越来越深,记得我用自己的布票在我厂小卖部扯了二尺布,手工给娃做了件宝宝衫,穿上可合适了,两口子真高兴,说我是娃的干妈。<br>&nbsp; &nbsp; &nbsp; &nbsp;宏琴做家务是一把好手,还会做针线活,会织毛衣,她家一家老小的毛衣都是她织的。我也买了二斤毛线,请她给我爸织件毛衣,她二话不说,马上就开始织,没几天就织好了,我拿回家,我爸一穿别提有多合适,跟买的毛衣一样,爸妈直夸我孝顺,其实这都是宏琴的功劳,我一直都记得。<br>&nbsp; &nbsp; &nbsp; &nbsp;床单厂的冬天特别冷,没有暖气,没有炉子,真让人难熬。有一天王渺买了半斤棉花,拿来了两条旧裤子,让我给她做条棉裤,还说老人说过一句话:人冷冷腿,狗冷冷嘴,腿暖和了,全身都暖和了。我麻利拆掉一条裤子,补上棉花,用针线来回引了几圈,缝好,往那条裤子一筒,上下一缝,一条棉裤做好了,王渺穿上,厚厚的,暖暖的,往下一蹲,像坐在棉花上,那一年,她一定不冷,不知道还记不记得我给她做的那条棉裤。<br>&nbsp; &nbsp; &nbsp; &nbsp;后来我们各自调离了床单厂,各奔东西,那年,那月的那些事,久久不能忘怀。在纪念床单厂五十周年之际,写下这些,表示怀念,纪念我们长存的友谊。<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