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唐朝,自古便被称为诗的国度。无数优秀诗人吟诵出情景交融、气象万千的佳作,使唐诗成为中国诗史的辉煌巅峰。在群星荟萃的诗坛上,最耀眼的应数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而在这四人中,杜甫沉韵的诗风、精简的语言、以及他那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我十分喜爱。现在,让我们拂开历史的尘埃,走近冰封了千年的情愁,你是否感受到一位来自盛唐的诗圣那颗忧国忧民的心?</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杜甫的诗,总的来说,没有李白的飘逸豪放,也没有白居易的浅易流畅;他的诗,总是那么沉郁顿挫,包含着他的一唱三叹的人生。</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杜甫一生不得志。好不容易官至左拾遗,却又遇到了安史之乱。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为国分忧的鸿鹄之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怀着赤子般的爱国情怀,却一次次受到黑暗势力的压迫。那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奸臣当道的无奈,仍穿过漫长的一千三百多年,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安史之乱期间,战火弥漫了整个中原大地,“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心中十分悲痛,带着一家老小,四处辗转奔游,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定居成都,盖起了一座茅屋。刚刚过上安稳的日子,秋风又吹破茅屋,生活对杜甫如此不公平。“屋漏偏逢连夜雨”,风刚止,雨又至。如麻的雨打在他的身上,令他彻夜难眠。此时,“哀民生之多艰”的他发出震撼人心的呼喊。想到“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的坎坷遭遇,想到故人已“访旧半为鬼”。“白鸥没鸿荡,万里谁能驯!”在流落成都时,他的心仍然挂念着人民的疾苦,他心里想着念着的都是许许多多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渴望明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他的心碎了,碎在“娟娟戏蝶”里,碎在“楼头春色”中,他的心淹没在恨与愁的苍茫中。他缅怀先人,发出了“出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最终,他品味人生,生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愁。望着昏庸的肃宗、逐渐衰败的盛唐,他多么想力挽狂澜,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但却杯水车薪。国破的伤痛让他的眼睛不再明亮,他也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支离破碎的江山,更添一份忧愁……只是,历史无法改变,为什么不去吟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望呢?安史之乱平息后,杜甫的生活一直颠沛流离,更深程度的体会到百姓的疾苦,吟咏着”三吏三别”,再加之自己的妻儿因生活过于贫困而活活饿死后,悲伤过度的杜甫愤而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直白的点出百姓过于贫困,豪门过于奢侈的腐败现象,然而,就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一心为国的大诗人杜甫,却在一次洪水中被当地县令救出饱食了一顿牛肉白酒后,不幸醉饱过度而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相比之下,他在文学方面却一展才华,获得“诗圣”之殊荣。他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祌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在人生得意时来到泰山,感受泰山的遒劲与豪迈,欣赏山顶绝色美景,他如沐春风,尽情抒发着心中的喜悦。“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他的思想上天入地,走南闯北,看到了“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此时,年少轻狂的杜甫漫游齐赵,笔锋极为豪迈,完全不同于“自在娇莺恰恰啼”的那股闲适,有的,只是青年杜甫在文学创作上的锐意进取的精神与对未来美好的向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那一股欢喜之气,体现杜甫对家乡的思念,与迫不及待回到家乡的心情!</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杜甫置身于滚滚凡尘,亲历人间沧桑,触摸冷暖炎凉,旁观悲欢离合。他的诗,如摆脱世俗的诺亚方舟,似教化人类的摇篮。千年后,再次品读杜甫那首沉郁顿挫的诗作,我真正领悟了那忧国忧民的悲凉,走进了杜少陵的茅屋。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深深影响后世,也激励着我前进!走近杜甫,与诗圣促膝谈心;走近杜甫,去感受那颗亘古不变的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