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足迹(四)~冬天他(它)们陪我一起走过(1)

老惑

<h3><font color="#010101">(一 ) 又把他乡做故乡</font></h3> <h3>  2019年12月2日13点50分乘中国联合航空飞机,越过平原,越过高山,越过大海,(平时飞机行程3个半小时,因为晚点)晚上7:30分到达三亚的家。</h3><h3> </h3> <h3>  到三亚过冬已经第十个年头了。不仅是它温软的空气里总是有淡淡的花香,也不仅是它远离寒冷和雾霾有随意享受的阳光、绿地、海浪和白沙滩,主要还有一帮子本来在大陆就熟悉现在又住到一起的年龄相仿又能互信互帮的邻居们。</h3> <h3>2014年12月,我曾经在一篇散文《三亚 我又回来了》中写道: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做故乡。</h3> <h3>每当下了飞机,换上单衣单裤,坐上熟悉的东北师傅来接的出租车时,看着道路两边三亚市的市花三角梅正在蓬勃开放,在湿润的宜人的空气里,淡淡的花香味时而飘来,习习的海风掠起银发,情不自禁地又低语一句:"三亚,我又回来了!”</h3> <h3>(二 )不知季节有变换</h3> <h3>当北方肃杀寒冷,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时候,这里像是生机勃勃的春天。</h3><h3> 人们在这里播种希望,收获幸福!</h3> <h3>  三亚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春季平均气温22到29度; 夏季气温26到32度;秋季气温是25到31度,冬季气温20到27度。</h3><h3> 它没有四季交替,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分。 雨季是5至11月份;旱季是12月至4月。</h3> <h3>  冬天的三亚进入了旱季。它没有了雨季的潮湿闷热,阳光明媚,暖风和煦,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大好季节。</h3> <h3>每年的冬季,河北、河南、湖北、湖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全国29个省区市的700多家农业科研技构的数千名农业科技人员来到海南。</h3> <h3>他们在这里种植、培育、筛选玉米、小麦、棉花、稻子、谷子、大豆、高粱等各种优良品种。</h3> <h3>授过粉的玉米</h3> <h3>作有标记的水稻</h3> <h3>茁壮成长的大豆</h3> <h3>辣椒、烟叶、南瓜、冬瓜、向日葵等品种都有各地科研人员在这里繁育。</h3><h3>(这是河北农科院棉花所培育的葵花)</h3> <h3>郭进考,原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院长,现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中共十七大代表,河北省首席小麦育种专家。</h3> <h3>每年冬天,郭进考从石家庄带上小麦种子来到南繁基地,对小麦进行优中选优的培育筛选。</h3> <h3>他四十多年如一日深入农业一线搞科研,先后育成省级以上审定小麦品种22个,其中8个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取得科技成果奖41项。</h3><h3>他和他的的团队育成的"冀麦26""冀麦38""石4185""石家庄8号”"石麦15”等系列节水、抗旱、高产的优良小麦品种在全国推广。</h3><h3> 南有袁隆平的水稻,北有郭进考的小麦,他们为农业大国的粮食增产增收,为14亿人的吃饭问题做成了巨大贡献。</h3> <h3>棉花田里的这位,微号"种地的”,光看形象你可能觉得他真是一位种地的农民。</h3><h3>(此图由赵国忠提供张会敏拍)<br></h3> <h3>可说出他的大名和成果可能会把你吓倒。他就是原石家庄市农科院棉花室主任、现石市农科院名誉院长、全国著名棉花育种专家赵国忠。1986年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1年起终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至于省市各种科技奖,技术奖,省长特别奖等等获奖无数,这里不再一一列举。</h3><h3><br></h3><h3>(此图为赵国忠提供大平拍摄)</h3> <h3>从1977年冬踏上南繁之路至今,43年南繁路,一年也没间断。交通工具从最初的坐火车坐轮船坐马车单程半个月行程,到现在乘飞机行程3个半小时,吃住从近乎原始的生活不便到今日与现代城市没有多少差别,从中原到南疆的地域差异,气候差异,生活差异,所有的艰难困苦都经历了,从当年的毛头小伙子变成了鬓毛染霜的古稀者,半个世纪来,所有的都有了天翻地复的变化,然而作为南繁人,一颗初心始终未改。</h3> <h3>他和他的团队研发的冀棉8号、石远321、SGK321、石抗126第棉花品种无论在抗虫、高产、绒长等数列比例中走在全国领先地位。几十年来赵国忠在棉花育种中硕果累累,勋章满胸,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h3><h3><br></h3><h3>(图片为赵国忠提供)</h3> <h3>这是彩棉</h3> <h3>黄色的棉花花你见过吗?</h3><h3>(此图由赵国忠提供)<br></h3> <h3>这美丽的粉红的花也是棉花开的花。(此图由赵国忠提供)</h3><h3> 三亚的花一年四季有千万种,可开在赵国忠心中的花只有开花的棉花和结了果的棉花。</h3><h3> </h3><h3><br></h3><h3><br></h3> <div>花也为花果亦花,一花温暖千万家。 <div>在种花育花人的心中,还有比这更美的风景吗!<br><div><br><div>(此图借用三亚邻居禾为天图片)</div></div></div></div> <h3>正在为棉花授粉的工人</h3> <h3>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领导来看望南繁第一线人员。</h3> <h3>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位其貌不扬者是新疆的种棉大户、拥有6万亩棉田的"大地主”李忠良。</h3> <h3>强强联手更强,花繁南疆北疆。</h3><h3> 待到五月份,海南培育的种子就在新疆的6万亩土地上吐出新芽。</h3> <h3>冬天的南繁基地,是能人是专家云集的地方。(左白发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右白发者为河北农大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马峙英;女士为石家庄市农科院后起之秀赵丽芬)</h3><h3>(此图片由赵国忠提供)<br></h3> <h3><br></h3><h3><br></h3><h3>(此图片由赵国忠提供)</h3> <h3>三个农业科研界大咖今冬又相聚在石家庄南繁基地。</h3><h3>(由左至右:棉花专家赵国忠、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种质资源学家刘旭、小麦专家郭进考)</h3><h3><br></h3> <h3>河北农大副校长马峙英骑自行车来到南繁棉花基地。</h3> <h3>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刁现民研究员(左一)和作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每年冬天来到这里。</h3><div><br></div><div><br></div> 谁说女子不如男!右边这位美女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谷子专家。脱下"戎装",尽显美女本色。<div><br></div><div>(本图片为2019年春节拍下)</div> <h3>他们精心培育的中矮杆中谷1、中谷2、矮88等谷子品种在生产和育种中广泛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效益。</h3> <h3>  即使在疫情防控期间,这些科研工作者全幅武装,早出晚归,工作一天也没有中断。</h3> <h3>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从事农作物细胞和染色体研究的贾旭先生(待加图片)年近八旬,每年来到这里,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等农作物的高产进行培育和指导。</h3> <h3>农业科业人员的最大的实验室在田间。冬天的三亚,气温30度左右是正常,当北方进入猫冬的季节,南繁的农业科研人员无论七八十岁的白发老者还是风度翩翩的少男美女,在试验田里的他们是学者,但更像农民,他们每天过着是蚊虫叮咬,骄阳炙烤,汗湿衣衫的日子。</h3> <h3>有付出必有回报。</h3> <h3>果实累累</h3> <h3>再过数天,经过南繁科研人员播种、培育、对比、筛选的玉米、谷子、棉花等种子漂洋过海,就要在北方广袤松软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h3> <h3>花儿为什么这样艳,那是科研人员用心血来浇灌。</h3><h3> 此葵花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培育。</h3><h3>(此图由赵国忠提供)</h3> <h3>  为了14亿人的吃饭穿衣,为了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我身边熟悉的这些农业科研人员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心血,付出了他们毕生的精力!</h3><h3> 还有更多不熟悉或者只闻其名无缘谋面的各类科学家们在三亚的这块南繁基地上同样在做着默默无闻的工作。三亚的南繁基地应为他们立上一块丰碑。<br></h3> <h3><br></h3><h3> 三亚的冬季不但是老天赐于我们的一块种子繁育的独特基地,也是全国的重要蔬菜基地。</h3> <h3>冬季,菜农也是最忙的季节。</h3> <h3>崖城区是三亚最大的冬季瓜菜基地,每年通过崖城北调的瓜菜达20万吨以上。</h3> <h3>黄瓜、絲瓜、冬瓜、豆角、茄子、西红柿…,都在这阳光充足的冬季释放着自已的能量。</h3> <h3>每个清晨,当北方人还在留连热被窝的时候,菜农已忙碌在田间了。</h3> <h3>太阳刚出来,豆角已摘完,分把打包送往蔬菜批发站。</h3> <h3>若干天后,这些新鲜的蔬菜就到了大陆人的餐桌之上。</h3> <h3>为了温饱,七十多岁的老人仍耕种在田间。</h3> <h3>看到弯腰佝背的老人,总会想起自己在田间劳作了一生的父亲。</h3> <h3>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侯,他们已先来到这里,太阳落下了,他们还在这里。</h3> <h3>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南地北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改变不了的是农民勤劳的本性,改变不了的是沉重的劳作方式。</h3> <h3>脚陷烂泥,弯腰插稻,是最累的农活。</h3> <h3>从事插秧的却大都是妇女。</h3> <h3>田园如画。</h3><h3> 有谁知田园画中人的苦中之苦。</h3> <h3><br></h3><h3> 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希望的大地</h3> <h3>他们用粗脚大手绘制出四季最美的画卷。</h3><h3><br></h3><h3>(此借用邻居禾为天图片)</h3> <h3><br></h3><h3>(三)从未经历过的漫长冬季</h3> <h3>这是个漫长的冬季,这是个倍受煎熬的冬季。</h3><h3> 2019年12月中旬,一株看不见摸不着的叫冠状病毒的小玩意儿,搅乱了武汉,搅乱了湖北,搅乱了中国大江南北甚至于全世界人的平静的生活。</h3><h3> </h3> <h3><br></h3><h3> 往年的春节是中华民族万家团圆的日子。今年的春节,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紧急会议,全面部署全国抗疫工作。</h3><h3> </h3><h3> 陆海空三军星夜奔驰武汉。</h3><h3><br></h3><h3>(借用网上图片)</h3> <h3>  1月23日以来,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派出395支医疗队4.2万医护人员对口支援武汉以及武汉以外的湖北各地市。</h3><h3> 南湘雅,北协和,东齐鲁,西华西,被称为"四大王炸"的医院精英齐聚武汉。</h3> 夫送妻,妻送郎,母送儿,父送女,明知山有虎,偏问虎山行。<div>  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出现在中国大地上。</div> <h3>"雷神山火神山钟南山三山镇妖"。</h3><h3> 84岁的钟南山院士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17年后,在新冠肺炎肆虐之时,重新披挂,直奔武汉。一位老作家陈先义在《我该怎么称呼您》中,把钟南山院士誉为"民族脊梁",而在民间,在人们六神无主时,人们把白发苍苍然 精神矍铄的老院士则看作"定海神针"。</h3> <h3>武汉86岁的专家坚持坐诊</h3> <h3>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在支援湖北和武汉的四万多人中2.8万是女性,占2/3。</h3><h3> 抗日战争中,戏剧界梅派大师梅兰芳先生为拒绝为敌伪演出,蓄须明志,至今传为佳话;而今年轻的女孩子们剃发明志,巾帼不让须眉。</h3> <h3>哪个女孩子不爱美!</h3> <h3>这些照片让人看了心疼!</h3> <h3>在4.2万人的医疗人员中,有1.2万人是90后,00后,他们占了全体援鄂人员的2/3。曾经被担心长不大的孩子们,在这里全是英勇无畏的猛士。</h3> <h3><font color="#010101">未来得及发出的婚礼请柬。</font></h3> <h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巾。在这场抗疫战场上,有3千多医务人员被感染,有多名医护人员牺牲在了抗疫第一线。</h3><h3> 被誉为疫情"吹哨人”的34的李文亮医生被冠状病毒夺去了年轻的生命。</h3><h3> 29岁的医生彭银华在准备了结婚庆典的请柬后,倒在了抗疫的第一线。</h3><h3> 一些医务界的专家、不同的领军人有的英年早逝,不幸倒在了这小小的病毒面前。</h3><h3> 怎不让人痛惜万分!</h3> <h3>1月23日,武汉封城。新冠病毒肆虐。全国31个省市区相继出现轻重不等的疫情。</h3><h3> 中央一声令下,全国十几亿人响应,不能到前线做贡献者,在家自行隔离。</h3><h3> </h3><h3> 千城空巷,万市萧疏。往年锣鼓喧天,热气腾腾的春节,今年出门,静得能听见掉针的声音。</h3><h3> (本人所在小区的篮球场,往日是生龙活虎的年轻人的活动场地,今年春节是这样的。)</h3> <h3><br></h3><h3>露天舞场、太极拳场地是中老年人早晚必到的活动场地,如今是这样的。</h3> <h3>平时人潮涌动,春节期间更是摩肩接踵的大东海、天涯海角、大小洞天,没有了大人在沙滩上漫步,没有了孩子在水中的戏嬉,没有了花花绿绿的人群。</h3> <h3>万年礁石见证了这古今中外罕见的瘟疫。</h3> <h3>海水默默地流淌</h3> <h3>只听到海浪拍打着岩礁的声音。</h3> <h3>一罩难求,再精明的商人也没想到口罩对这个冬天的意义。</h3> <h3>本人所在小区,有钱难买一口罩。凭身份证物业人员一人只发一个一次性口罩,几十天无罩可换。</h3><h3> 可,办法总比困难多。</h3> <h3>小区严防密守</h3> <h3>人在斗室,心飞窗外。</h3><h3> 出生在和平时期,从没有哪个时期,从没有想到一个草根百姓的命运会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这么紧密。</h3><h3><br></h3> <h3>  从本人在这场疫情中用日记最早记下的12月31日武汉出现的27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到大年初一的全国1287例数字,到元宵节全国确诊34664例,直到现在的8万多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千多死亡数字,6万多感染者走出医院的大门。一个数字牵动着一条神经,一个画面引发一次感情的共鸣。或震撼,或感动,或悲伤,或振奋。</h3><h3>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现在真是这样。</h3><h3> </h3><h3>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国外新增的十来万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免又让人担心。</h3><h3> 不管身在何处,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人,每个人都拴在命运共同体的链条上。</h3> <h3>最近从媒体得知,全国各省市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数逐步下降,並且大部分已经清零。3月17日,41支国家医疗队3675人将踏上返程,这意味着湖北武汉的疫情防控形势转好。</h3><h3> 全国抗疫形势转好。</h3> <h3>  再漫长的冬天也要过去,春天终将要来临。</h3><h3><br></h3><h3><br></h3> <h3>这个冬天,让我们经历了从未有过的经历。</h3> <h3>尽管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的挨饿,十年文革动荡,非典袭击,及邢台地震、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但从未有这次来势汹汹的新冠状病毒让人如此恐慌。</h3> <h3>  从末有那 个冬季在心理上感到如此漫长。 </h3><h3><br></h3><h3> 当我们走出室外,椰子花的清香弥漫在空气里。</h3> <h3>转眼间,芒果花的浓香已飘过3个月了。</h3> <h3>累累芒果已挂满了枝头。</h3> <h3>鸡蛋花、小兰花,院内的各种小花仍在开放。</h3> <h3>小鸟戏闹枝头</h3><h3><br></h3><h3>(两幅小鸟图片均为邻居大平所拍)</h3> <h3>  经过漫长冬季的煎熬,倍感生活在国泰民安的环境里是多么幸福!亲朋好友能长相厮守的日子是多么美好!</h3><h3> 记下这个冬天,记下全民抗疫的日子!</h3><h3><br></h3><h3>(此图片为邻居张函睿所拍)</h3> <h3>( 2020年3月21日范文昭初步整理于三亚。文中所用凡武汉抗击疫情的图片均为本人从网上收集;其他图片除注明借用外,均为本人手机随拍。文中图片、文字若有不当之处请与本人联系。)</h3><h3>至此,美篇四季足迹四集已全部完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