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份份嘱托,轻淡淡的语言,沉甸甸的情感。一笔一纸,一词一句,他以这样的方式,与儿子一同成长。</p> <p> 他心系儿子的生活细节。1954年二月十日,他写信给儿子,细说了居室张挂的作品,黄宾虹的画、肖邦的肖像、浪漫派大画家名作的照相……细致地讲述张挂的一切,这是一位严格的父亲与儿子的长谈;"都不忍它们到北京光秃秃的吃灰,故均不给你。"语调间还带有一丝调侃的意味,旁人读到这儿,还有些忍俊不禁。这是亲密的朋友间的说笑。这,就是一位成长伴侣的最好牵引。</p> <p> 他宽慰儿子遇到困难疑惑。1960年十二月二日,这封信里,他一步步的分析儿子现在的疑惑。除了告诉儿子关于"批评家"要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以外,最重要的,是他教导儿子放松精神,调节身心,保护好"音乐家的精神",劳逸结合。在这封信里,平时的严厉都化作了温暖的潭水,温柔地洗涤傅聪的内心;平时高大的形象在此时也弯下了腰,静静地聆听儿子的诉说。这,就是一位良师益友的帮助与鼓励。</p> <p> 他给予儿子各方面的引领。1964年3月1日,这封信,少谈了艺术音乐,少谈了做人之理,少谈了国家民族,因为傅聪的即将到来的孩子,他告诉傅聪-----如何持家,如何理财。经济方面,需要克制开资,需要有预算安排,多是以自身经验传授给傅聪,这时,他从一名翻译家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会生活的普通人。他以一些艺术家的失败又告诉儿子"会生活"的深意。金钱发财,只是物质,只需在理财上拿出一点儿对艺术的决心和注意力罢了。亲切的语言反映着生活的哲理。这,就是一位平凡的普通人的悉心教诲。</p> <p> 他是儿子成长路上的导师。生活中的琐事,在这位父亲看来,都是儿子的大事。生活中的小事,在这位朋友看来,都是必说不可的。他们无话不说,他们无所不淡。傅雷一直在傅聪的身后,为他拾起他丢掉的生活碎片,傅聪也信任的接过他手中的碎片,拼凑完整了,继续问前,这,就是一位人生导师的教子之导。</p><p> 未读这本书的时候,认为傅雷仅是一个热爱国家民族的伟人,也却不曾想,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他也能看得如此透彻。傅雷把他的一切都交给了傅聪,他把所有剪纸的方式都告诉了儿子,但剪刀,需要儿子自己去找。生活中的琐事,凑起来便是他给他的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