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line-height: 1.5;">月亮与六便士同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b></div> 曾看过高铭所著的访谈录《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向有说法是“天才与疯子一线之隔”,或是“没有疯子的头脑就成不了天才”。天才,尤其是在艺术创作方面天赋异禀的人,似乎经常和精神类疾病有着模糊的关系。比如梵高、贝多芬等负有盛名的世界艺术家。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笔下的主角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就是这样一个徘徊在疯子和天才之间的人。 斯特里克兰本是一名平凡的证券经纪人,有着稳定工作和美满家庭的他突然迷上了绘画,抛妻弃子,离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自己的绘画理想。他的想法没人能理解。他在巴黎受着贫穷的煎熬,疾病交加,为了寻找更好的表现手法,精神上也受着折磨。后来,他去了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他在那里生活的很满足,找到了与自己创作艺术相符的氛围,创作了一幅又一幅绝世之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他在自己房屋墙壁上创作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这幅作品可以体现出斯特里克兰对现实的满足,但在逝世前,命令后世与他陪伴的情人——土著女子将整个房屋及房屋内的画作付之一炬。<br> 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懂人世的怪才,让我又敬又厌。我们生而为人,有着多重身份,也意味着肩上扛着多重责任。而斯特里克兰却去掉了“我们”的“们”,去掉了一层层本属于他的身份“丈夫”、“爸爸”、“职员”等等,他一人只身跃入一个不知多深多冷的坑中。小说中的“我”问他:“难道你不爱你的孩子们吗?”他说:“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我”再问:“难道你连爱情都不需要吗?”他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他的眼里只有自己,自私,没有责任心,但他又很无辜,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集中。“我是很尊敬天赋的。那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对拥有它的人来说,它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我们对那些人应该非常宽容,非常有耐心。”斯特里克兰就像是接受了一项重大的任务,负重前行。孟子曾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斯特里克兰临死前命令人毁了自己的“伊甸园”,毁了自己一生追求的绘画作品。小说中的“我”说:“我想斯特里克兰知道那是幅大师级的作品。他已经达到了他梦想的境界。他的生活已经完满。他创造了一个世界,看到那个世界的美好。然后,他既骄傲又轻蔑地摧毁了它。”毛姆说斯特里克兰不是一个好人,但一定是个伟人。无论是他的经历还是画作,都是常人所不能及的。诗人余光中曾翻译过国外的经典诗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意思是,老虎也会有细嗅蔷薇的时候,忙碌而远大的雄心也会被温柔和美丽折服,安然感受美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猛虎——高高在上如月亮般的梦想,斯特里克兰放弃了现实中的“六便士”,穷尽一生,细嗅蔷薇。 这个漫长的寒假,有着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我便重温了《月亮和六便士》。首次阅读是在大一,那个时候,硬着头皮读完了,也没看懂。这次重温,说实话,也没懂个一二。直到看了斯特里克兰逝世后的故事,才恍然大悟。毛姆问出了很多人内心渴望已久的话:“难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我想这取决于你是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作为一名工作三年的教师,三年足矣让我在工作中找到一个舒适圈,并这么待下去。听过不少人说:哎呀,老师好呀,老师工作稳定又舒适;教美术好啊,也没有学业压力。总之,我可以做个这样的老师,按时上下班,生活的舒舒服服。我需要“六便士”,需要这样的现实生活,不看“月亮”又如何,不争不抢,岂不安逸?可是,当我真正想像这样做时,我又常常忍不住偷偷看了看高高在上的月亮。那白月光照的人心透亮,那些我没去过的黑夜都照的如白天。当我第一次尝到这样的“快意”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偶尔恍惚、迷茫,坐在窗前打瞌睡,这时总有人打开了窗让月光照进来。那个人,或是领导、同事,或是学生、家长,不管是谁,你们都是我的引路人、同行人。抬头追逐月亮时走的路总是曲折又坎坷,可漆黑的夜晚,没有月光是看不见六便士的。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主办:青年教师“行知读书沙龙”</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编辑:杜 莹</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统计:沈雪柔</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审核:顾新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