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悦读24】倾听,让学习发生

生活·实践教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倾听,让学习发生</b></h3> &nbsp; &nbsp; 虽然很早之前就知道了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也很快拥有了此书,但始终因担心其中饱含晦涩难懂的教学理论而停滞不前。得益于这个特殊的假期,我静下心来阅读学习,赫然发现这是一本深深扎根于教学实践的著作。<br>&nbsp; &nbsp; 佐藤学教授通过生动的案例、质朴的语言阐述着深刻的教育改革观念,指出的一个个现象使我感同身受,提出的一句句问题令我反躬自省。这让我的钦佩油然而生,敬佩于他认真而又朴实的研究态度,一以贯之地走进教学一线,与学生和教师同呼吸;折服于他细致而又敏锐的观察视角,独具慧眼地发现教室课堂、学校课程的症结所在,提出改革建议。同时,我也庆幸自己翻开了此书,收获良多。 <b>&nbsp; &nbsp; 一、摆脱“主体性”的假象</b><br>&nbsp; &nbsp; 众所周知,我们都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育学生成为自立、自律的学习者,这无可非议。但在践行过程中,教师经常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学生的“主体性”悬于教学的半空中,比如学生通过简单的手势表达对错;学生的思考要求被发表得清楚且明晰;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发言;发言完的学生可指名下一个发言的学生等等。 &nbsp; &nbsp; 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我观摩到一种新颖且认为对教学有帮助的发言方式,便在自己的课堂中加以运用。一节课里,未被老师请起发言的学生举“1”,已经被请过发言的学生举手掌,这样,我对于班级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发言情况就一目了然,也能将不多的发言机会尽可能地分摊到每位学生身上。现在想来,这不就正是虚假的“主体性”表现吗?本以为可以通过同伴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发言且提高了学习参与度,殊不知扼制了另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只是看上去很精彩罢了。<br>&nbsp; &nbsp;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教师切忌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要开展以 “被动的能动性”的“应对”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 <b>&nbsp; &nbsp; 二、创造“润泽”的教室</b><br>&nbsp; &nbsp; 佐藤学教授说,要创造“润泽”的教室,大家可以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每个人的存在都得到自觉地尊重与承认,能宽松地、充实地学习,多一些人情味,多一些美好的感动。 &nbsp; &nbsp; 在我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位学生。她平时不多言,喜欢站在讲台边看着老师工作,上课听讲非常认真,偶尔也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是一位非常可爱又文静的小姑娘。但在完成或订正作业时,每次遇到不懂的题目,宁愿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急得直哭,也不愿意向老师或同学求助,无论是我还是其他学生站在旁边想要提供帮助,她仍旧抹着眼泪、默不作声,是孩子担心被指责?还是不相信老师或同学,无法敞开自己的心扉?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但在往后的日子里,当这个孩子一旦出现类似的情况,我依然选择自己或让别的学生适时地走上前去轻声给予帮助,平时也会在闲聊中不断地告知她遇事的解决办法。虽然,现在的她还会存在这样的现象,但已好转许多。<br>&nbsp; &nbsp; 学会倾听学生一个眼神或是一个动作的语言,恰当地加以鼓励,提供帮助,不仅让其对环境、对人更加放松与信任,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与学习,逐渐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冷漠。 <b>&nbsp; &nbsp; 三、倾听各类的话语</b><br>&nbsp; &nbsp; 作为教师,课堂中有过“冷场”吗?学生的发言中有过“模糊不清”的吗?你的教学中有过“反对”吗?教室的课桌下有过“小动作”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所以,教师的倾听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更是听其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并做出敏感且能让学生理解的对应。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相互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有意义的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主办:青年教师“行知读书沙龙”</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编辑:杜&nbsp; &nbsp;莹</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统计:沈雪柔</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审核:顾新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