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 <p>传统文化微课堂:京韵大鼓</p><p>京韵大鼓,中国曲艺曲种之一。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骆玉笙(1914.8.31—2002.5.5),艺名小彩舞,创立了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为特色的“骆派”京韵</p><p>《丑末寅初》又名《三春景》,是京韵大鼓历经几代艺人传唱不绝,脍炙人口的传统唱段。全曲由九对句子,每个下句均是多层次的长句。作品以极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里,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景况,犹如一幅生动古朴的画卷。</p> <p>美食微课堂:跟着陈贞羽同学学做饭</p> <p>名画欣赏微课堂:早春</p><p>作者:伊万·伊万诺维奇·延多古罗夫I van Ivanovich Endogurov,是俄罗斯著名的风景画家。</p><p>私人收藏</p><p>故事:教室里,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大字:“雪化了是什么?”一只又一只小手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雪化了是冰。”“雪化了是水。”一个又一个孩子站了起来,争先恐后的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微笑着,聆听着。教室角落里,一个小女孩,怯生生的看着同学的活跃,悄悄地把手举起了一半。心细的老师看到了,微笑的问:“小丽?”害羞的小女孩站起来,怯生生、甚至带点口吃的回答:“雪化了,是春~春天。”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冬天即将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p> <p>周末电影微课堂:解忧杂货铺(日本版)</p><p>推荐理由:首先很喜欢原著,很治愈,很温暖。其次觉得日版的画面感不太一样,一打开就觉得是在上个世纪,深深的代入感。人物感觉也不同,比大陆版的浪矢老人多了坚毅,也多了一丝痞样,感觉更符合这个人物本来的样子。看完之后不自觉的潸然泪下,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但我觉得无论是原著还是两版电影都是很温暖的,有一度我都想尝试开一家这样的解忧杂货店了</p> 第四周 <p>传统文化微课堂:昆曲</p><p>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感兴趣同学可以上网搜索或者买点简单书籍了解一下,如《昆曲百问》</p> <p>美食微课堂:和魏大厨学做饭</p> <p>名画欣赏微课堂:</p><p>左为米勒作品,右为梵高作品。画面是一个农村的耕地,背面是农民的房屋。画的右方一位农妇扶着小女儿帮助她学步。左方女婴的农民父亲蹲在地上张开双手鼓励她向前走。这幅梵高临摹米勒《人生第一步》,梵高传记中说,他一直将米勒的作品看成自己的绘画检验标准。在梵高生命的最后一年,也就是梵高在法国圣雷米精神病医院,住院养病的这段时间他临摹了20多幅米勒的画作,这虽然是梵高临摹米勒的作品,但是整幅画都显露出梵高个人的风格。画面用色鲜明,多用蓝,黄和绿色。这些高明度及属于自然界的颜色,让人感受到活跃的生命力。他让画中的人和物框上厚实的黑色线条,这明显是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亦让画面增加实在的感觉。另外,他亦以弯曲旋转的笔触绘画树、灌木和农作物。这是他成熟画作中常用的手法,也令这画增加生气勃然的气息。整幅农村景象让人感到农民的实在生命,平凡但跃动又充满亲情。</p><p>这就是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p> <p>周末电影微课堂:法医宋慈</p><p>这是刚上映的一部网剧。我觉得这部网剧虽然还有要完善的地方,但总体算非常成功地。宋慈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著作《洗冤集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也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p><p>我觉得这部网剧的优点就是编剧的层层递进,还有一步一步的剧情反转,尤其是最后的片尾曲,感觉很符合这部片子。尤其最后的问题很值得深思:到底什么是聪明呢</p> 第五周 <p>学姐对你说:</p><p>方佳钰 2016年毕业于油田三中高三八班 任高三八班班长 学习成绩优异 现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p><p>给学弟学妹的一些话:</p><p>当前这个特殊的假期,想必我们都会终身难忘吧,不能在学校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在你们看来或许是缺少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他人的好机会,也是一个检验自身自制力和抗干扰能力强弱的好机会。我建议大家可以在每天开始学习之前,列出一个清单,上面记录着这一天需要做的功课,然后完成一项就用笔划掉一项,这样一天的学习下来会很有成就感,也不会产生不知道自己一天都做了什么事情的毫无来由的空虚感。心中可以装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累的时候或者厌学的时候就想一想,人家还在努力,所以我们也不能轻易认输呀。在保证每天的学习时间之外,还要积极锻炼,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最后,在新冠肺炎期间,停课不停学,我想你们一定是每日不得不与手机、电脑、平板为伴,长期待在家中,加重了用眼负担,一定要劳逸结合,注意用眼卫生哦~</p> <p>传统文化微课堂:北京琴书</p><p>北京琴书流传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曲艺剧种之一,已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琴书形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大鼓曲种之一。北京琴书是北京地区鼓曲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种,形式是一人站唱,以左手敲击铁片,右手执鼓楗击扁鼓,伴奏乐器为扬琴和四胡。它是“说似唱、唱似说”,唱腔中夹用说白,突出表现北京土言土语,板式有快、慢、架、散,极大丰富表演和演唱效果,深受大众喜爱,并且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教育价值。</p><p>目前代表人物是:关学曾(关晓彤的爷爷)</p><p><br></p> <p>美食微课堂:范思琦家美食展 (具体做法就问本人吧)</p> <p>名画欣赏微课堂:雅典学院 </p><p>作者: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桑西于</p><p>创作时间:1510~1511年</p><p>画中地点:罗马圣彼得教堂梵蒂冈教皇宫</p><p>作品赏析: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 基础,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艺术家企图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 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希腊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 这正是人文主义艺术家自己的宿愿。中心是两位伟大的学者--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原型是达芬奇,亚里士多德的原型是米开朗基罗),他们似乎边进行着激烈的争论,边向观众方向走来。</p><p>详细信息https://baike.so.com/doc/618051-654269.html</p> <p>周末电影微课堂:湮没</p><p>《湮灭》改编自《遗落的南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湮灭》,作者杰夫.范德米尔凭借该小说,成功拿下2014年星云奖,打败了同年入围该奖项的《三体》。影片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有多激烈的打斗,而是在于观众和主角们一起探险的脑洞,以及核心谜团的揭晓。在《湮灭》中出现衔尾蛇纹身,正是宇宙循环观念的体现,代表着另一种形态的“重生”,建构与破坏的往复,生命与死亡的轮回,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永恒的循环。影片借用衔尾蛇纹身,印证着一个物理学的概念。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p><p>在物理学中衔尾蛇图形也有它的一席之地,它反映着一种宇宙含义,象征了量子物理学(微观)和宇宙(宏观)之间的关系。</p><p>总之这是一部很烧脑的电影,当时看完了又花了将近一个小时时间来看各种影评。周末有空大家也可以一起来 烧脑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