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记唐实高三线上学习第42天</h3> <h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的这首《竹石》赞颂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br></h3> <h3>备战高考的日子里,同学们的身上已经留下了这翠竹的坚韧痕迹。一天之际在于晨,每一个清晨,你们都早早起来,按时进入课堂,给自己一个美好的开始。<br></h3> <h3>白天你们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不负青春,不负韶华,朝着自己的梦想一点一点努力,用脚踏实地的行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诗篇。<br></h3> <h3>晚上你们挑灯夜战,孜孜不倦,用拼搏精神将梦想延续,你们的执着影响着彼此,影响着各位老师。<br></h3> <h3>独立完成作业,及时整理笔记,遇到问题时与老师沟通处理,你们在点点滴滴中进步,在朝朝暮暮中坚持,不怕苦,不言败,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完成青春的洗礼。<br></h3> <h3>校长寄语:坚韧
同学们,百度搜索,坚韧有两个义项。一是指牢固、坚固、强固有力而不易摧毁;二是指在遭遇身体及精神困难、压力时,坚持而不放弃的忍受力,即面对危险与灾难时精神的坚定、坚强的耐受力、勇气和后劲。
把坚韧赋予当下我们的民族,我觉得是十分恰当的形容。那些为抗击疫情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奋战的院士、专家、医生、护士是坚韧的,那些临危受命,赴汤蹈火的解放军战士、武警、公安是坚韧的,那些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的社会服务人员是坚韧的,那些慷慨相助、无私奉献的慈善募集人员是坚韧的,……
自古以来多重磨难,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品格。这里给同学们讲三个当代的故事,大家切近的感受坚韧创造出来的美好人生。
张海迪,中国残联主席、北京冬奥组委执行主席、中国残奥委会主席。1955年9月16日在济南出生。小时候因患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莘县,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着病痛,精益求精地进行着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没有沉沦,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做斗争。"回过头来想,我的确是个非常顽强的海迪,残疾对于人类来说是个大痛苦,但总是需要有人来咀嚼,我感谢生活给了我一支能说话的笔,它让我去倾诉,去抗争,我不仅活着,而且在写作中放飞了心灵。"高位截瘫,身患癌症,遭受失恋痛苦,从来没有一件让她真正快乐的事,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自己觉得像一团小火焰一样把它拾起来。这个小火种吹一吹,又变成了心灵的篝火,越吹越大,越吹越大,让它继续燃烧。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这就是张海迪的坚韧!
王石,万科集团创始人、华大集团联席董事长。用20年时间打造了中国商界的领军企业。人到中年,又开始向人生极限发起挑战,勇往无前,完成了“7+2”( 攀登七大洲最高峰,且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的极限探险活动)的探险模式。2003年,52岁的王石成功登顶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在攀登至8800米的时候,没有了氧气,总指挥要求他必须下撤,面对还有40多米的高度,他毅然前行,每走一步,喘七八口气,真正的举步维艰,40米,用了2个小时!下撤时突然觉得后背暖洋洋的,就像太阳照着,扭头一看,阴天,似乎要刮风下雪,哪有什么太阳。再往前走,就觉得暖洋洋的就到了全身,一下子觉得美滋滋的,只要坐下来,闭上眼睛,马上就进入天堂。但理性告诉他,不能坐下,一旦坐下就永远的起不来了,那就是频临死亡的感觉啊!他与死神挣扎较量了二十分钟,那种感觉最终消失了……坚韧顽强让王石把自己的生命硬生生的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60岁之后,王石再一次华丽转身,花甲之年,开始游学欧美名校,从哈佛到剑桥。初入哈佛,学习异常吃力,每天作业要到凌晨2点以后,上火,牙疼,为此竟摘掉了三颗牙。但他毅然坚持,尽管筋疲力尽 ,尽管心力交瘁,还是走了过来。两年半完成学业后,又去了剑桥。在那里,不仅学习,还参加赛艇俱乐部训练,各种器械训练,每天一个半小时,杠铃、单杠……有氧无氧,把身体里的多巴胺、内啡肽都激发了出来……坚韧顽强让王石不断焕发出青春一般的活力!
只有这样才能逆生长!这就是王石的坚韧!
接下来 是个挑战不可能的故事——
来自中国航天科工二院699厂的叶辉是一名研磨技师。当他站在《挑战不可能之加油中国》节目的舞台上时,已经“研磨”了22年。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是中国导弹工业的摇篮,是我国最大的防空导弹研制生产单位。其要求的精细程度我们甚至无法描述,但正当人们以为这些标准是靠数控仪器来完成的时候,叶辉用一项挑战告诉我们,最精密的标准,是靠一双手制造的。在节目中,“检验”这双手的是一次500公斤级的“较劲”。叶辉和助手潘刚,通过研磨使两个铸铁平台达到极致平整,紧紧相贴形成组合体。然后让这个组合体承受500公斤以上的拉力,并保持五秒钟不被拉开。几经“拉扯”后,当拉力达到将近830公斤时,组合体才分开。
叶辉于1997年进入航天科工二院,那时候车间的研磨工种只有他师父一人。师父当时已经60岁了,返聘了5年。研磨面临着“失传”。面对着枯燥、累人,又没有成就感的研磨,叶辉面对着一面墙,跟自己“较劲”,坚持了整整5年。当师父拿着一套五等量块让他修理时,他终于出徒了。
中国有句古话:“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俗话说:“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也有人常说:“预测未来的最佳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叶辉的自信与自豪,正是因为他的历程便是这三句话的真实写照。
在2015年的“九·三”大阅兵上,在天安门前接受检阅的导弹方阵里的武器装备,一大部分他都参与了关键零部件的研制与生产。
20多年的坚守,“纯手工”、“打败了机器”,是如此值得敬畏。它们的背后,有着伟大的含义。坚韧让叶辉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了二十多年,并将继续坚守下去!
“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这就是叶辉的坚韧!
追求极致人生,必需坚韧品格。
晚安,孩子们,明天见!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