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分享】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暗示

心•光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主题来源——对生活的观察</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 学校中学部的校舍较为偏远,有时站在宿舍窗边,观察外面的景象,渐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外面街道来往的车辆并不多,如果在十字路口碰巧赶上红灯,以及司机不知道这里是否有监控,不过大概考虑到这里比较偏僻,应该不会有监控,那么司机就会在“按照交通法规等待”与“如果没有监控,没必要等待,同时为了节省十几秒,闯个红灯”这两种选择间游移不定。</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 有趣的是,如果只有一辆车,一般它会选择等待,红灯停绿灯行。但是如果有另一辆车,在红灯的时候,没有准备停车,缓慢或者继续保持原来的速度前行,那么原本打算停车的司机,就会跟着一起闯红灯,经过十字路口。(估计带队的车辆,知道或者猜测,那个路口没有监控,不会扣分,不过他“成功的”带跑了其他车辆。)</div>&nbsp;&nbsp;&nbsp;&nbsp;&nbsp; 借着这个发现,小编想到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的哄抢口罩、消毒用具、医疗药品等相关的事件。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从众行为,提到从众,我们会联想到一种心理现象——暗示。<br> &nbsp;&nbsp;&nbsp;&nbsp;&nbsp; 和心理暗示有关的小故事有许多,让我们一起先来看下吧^o^。<br> <div align="cente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死刑犯的故事</b></h1></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 法院执行人员对死刑犯宣布将对其实施割腕放血的手段,使其血液流尽而亡。随后该死刑犯被蒙眼捆绑在椅子上,并且在死刑犯身边放置好铁盆和水管。当执行人员宣布行刑开始时,在该死刑犯的的手腕部分造成一种手腕被割开的痛楚,同时打开水龙头模拟出血液滴落铁盆的音响效果。半小时后,当最后一滴水滴落在铁盆里的时候,死刑犯也宣告死亡。最后的尸检结果证明:该死刑犯的致死原因完全符合失血过多致死的医学结论,也就是说,他的意识相信自己正在流血,进而使身体产生了失血过多的反映。而该死刑犯却根本没有失去一滴血。</div> <div>&nbsp;&nbsp;&nbsp;&nbsp;&nbsp; 上述几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心理暗示对人产生的巨大影响。“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的影响的心理特点。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因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这种假设。“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人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心理暗示”,比如,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div> &nbsp;&nbsp;&nbsp;&nbsp;&nbsp; 心理暗示无处不在,如果加以合理利用,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比如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一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div>&nbsp;&nbsp;&nbsp;&nbsp;&nbsp; 再比如说,心理暗示在医疗中的应用:下面这款药片的设计从大到小,但其实每一片的药物含量都相同,病人从大的开始吃,药片越来越小,给病人的暗示就是病越来越轻,逐渐的好起来了。</div> &nbsp;&nbsp;&nbsp;&nbsp;&nbsp; 不过,心理暗示如果用不好,也会起到负作用:许多生机勃勃的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后(特别是“不治之症”如癌症等),精神立刻萎靡不振、卧床不起、不思饮食,病情迅速加重,甚至在短时期内死去,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心理暗示的缘故。瑞典一位老妇人只是患了感冒,但由于教堂牧师在一天内探望了她三次,因而怀疑自己是患了绝症。几天以后,她便因精神崩溃而去世。 &nbsp;&nbsp;&nbsp;&nbsp;&nbsp;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心理暗示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积极的暗示,可以促进个人的心理健康,增强个人的心理韧性,提升生活的品质;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摧毁人的某些信念,不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 <div>&nbsp;&nbsp;&nbsp;&nbsp;&nbsp; 另外,心理暗示还可以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div><div><ul><li>他人暗示:A对B施加的心理暗示。主要是利用B对A的期待、信任,允许A把某种观念含蓄地传递给自己,从而增进或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调节行为或生理机能,达到治疗或改变的目的。</li><li>自我暗示:即B自己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li></ul>&nbsp;&nbsp;&nbsp;&nbsp;&nbsp; 在他人暗示中,A的语言和行为十分重要,应当慎重使用,以免发生消极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A必须引导B进入正确的自我暗示,消除那些使自己增加精神负担、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自我暗示,培养积极、乐观的自我暗示。<br></div>&nbsp;&nbsp;&nbsp;&nbsp;&nbsp; 他人暗示必须转化成自我暗示,A才能够影响B;不然,其效果将比较小。也就是说,不论是哪种暗示,最终起作用的都是:自己的内心真的这样想,并借助一些方法(比如不断重复、利用想象)来强化这样的想法,最终带动生理或行为上的改变。 &nbsp;&nbsp;&nbsp;&nbsp;&nbsp; 心理暗示一般会通过行为、环境、言语等途径产生作用。当我们了解到心理暗示是一把双刃剑后,我们多会选择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利用积极的话语对自己或他人进行良性的心理暗示,如下图中,以“我”字开头的话语,选择自己喜欢的(也可以自己重新创造),每天坚持对自己说,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事情发生(*o*)。<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