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穿上白色“战甲”,救死扶伤是天职</p><p><br></p><p>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放弃与家人的团聚,舍小家为大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穿着防护用具,冒着生命危险,与新型肺炎的患者近距离接触。</p><p><br></p><p>“尽管这令我非常难受,但我认为是值得的,因为这是守护生命必须付出的代价。”进入医院前,医护人员要花大概半个小时把隔离衣、防护服、鞋套穿好,护目镜周边还要用胶布粘好,经观察员检查无误后方能进仓工作。</p><p><br></p><p>为了不浪费防护服,队员们穿着防护服六七个小时,期间不可以大小便,每天长时间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下工作,对医护人员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p><p><br></p><p>每一位医护人员的防护服上都用水性笔写着“省、直辖市、自治区队名”和队员们各自的名字,并且贴上了“医生”和“护士”的标签,还有的写下“精忠报国”和卡通图画以便在病房中互相辨认。“这些标签是他们走在抗疫前线最靓丽的风景线,也是全国人民心中无数次的心疼和敬佩!</p><p><br></p><p>一袭白衣,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能让一个人不惧生死?</p><p><br></p><p>我们在很多镜头中,能看到医护人员的防护服上写着字。</p><p><br></p><p>有的写着打气语录</p><p>一句“武汉加油”,“奥利给”,甚至短短几字“精忠报国”,都充满着相互的期许,方便辨识也相互鼓励,责任与激情均已达致高峰。</p><p><br></p><p>有的写着身份</p><p>“湖北姑爷”,“胡歌老婆”甚至出现最多的是“党员”,是苦战后的一丝轻松调侃,是党员先行的使命。</p><p><br></p><p>有的是给予家人的话</p><p>“好好学习”,“疫情结束,我娶你”,“逆行不独行,隔离不分离”,对远方亲人的爱满怀溢出,只是这种特别的方式除了感动只剩心疼。</p><p><br></p><p>在抗“疫”一线</p><p>因为穿着厚重的防护服</p><p>医护们很难辨认彼此</p><p>于是大家就在防护服上写下自己的单位、名字</p><p>渐渐的,又多了许多新的元素</p><p>涂鸦、诗词、求婚、鼓励、希冀……</p> <p><br></p><p>李兰娟,现年73岁,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感染病(传染病)学家。</p><p><br></p><p>73岁的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封城”</p><p><br></p><p>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最早前往武汉金银潭医院和武汉疾控中心实地了解情况。</p><p><br></p><p>2月1日20:55,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73岁高龄的李兰娟带领团队,从杭州东站乘坐Z257前往武汉,再次驰援抗疫。从2月2日凌晨到达武汉,李兰娟好几天一天只睡3个小时。</p><p><br></p><p>上图右:李兰娟院士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ICU病房查房,了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情况。图为李兰娟院士走进更衣室前,紧握右拳,高呼“加油”“加油”,以激励医护人员的斗志。</p><p><br></p><p>上图右:她全身被白色防护服裹严,仅露出护目镜下的双眼。助手在其防护服前胸和后背用马克笔写上姓名帮助辨认。为鼓励同事士气,她建议在后背名字下方添上“加油”二字及感叹符。</p><p><br></p><p>下图左:李兰娟院士进入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区ICU,分析了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并给出治疗方案。在她的防护服上,除了名字,前后都写了四个大字:“武汉加油”。</p><p><br></p><p>下图右:2月20日,李兰娟进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ICU查房。查房结束,当李兰娟防士脱下防护服后,脸上的压痕清晰可见。</p><p><br></p><p>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李兰娟院士重回战场,一位古稀老人,奔波在一线,坚守在最危险的地方。</p><p><br></p><p>无论是当年的非典,还是今天的新冠病毒;</p><p><br></p><p>无论是曾经风华正茂时,还是今天73岁高龄;</p><p>李兰娟没有一天忘记,自己是个医生。</p><p><br></p><p>她永远走在病人前面,永远站在抗疫一线,永远在为普通人的生命安全着想。</p> <p><br></p><p>陈薇,现年54岁,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p><p><br></p><p>多年以来,陈薇一直在生物安全领域的“无人区”探索,曾经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这一成果,让她成为“生物危害防控”国家创新团队的学术领头人。</p><p><br></p><p>1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就已带领团队进驻武汉,大大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确诊速度。身穿防护服的陈薇院士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p><p><br></p><p>这就是我们的军人</p><p><br></p><p>这就是我们的将军</p><p><br></p><p>这就是我们的科学家</p><p><br></p><p>这就是造福人类的白衣天使</p><p><br></p><p>将军出征,病毒不生</p><p><br></p><p>巾帼英雄,期待凯旋</p> <p><br></p><p>乔杰,现年56岁,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女医师协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p><p><br></p><p>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统一部署,2月1日下午,由北医三院院长乔杰院士(左三)带队,北医三院第二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出发,前往武汉开展医疗救援工作。图为身穿防护服的乔杰院士。</p> <p><br></p><p>仝小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科研副院长,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糖尿病研究联盟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量效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p><p><br></p><p>疫情发生以来,社区中医药防控为新发、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处置提供了全新的“解题思路”。尤其是在疫苗及特效药未出现以前,先以中医定性,再以通治方治病,使疫情防治关口前移。</p> <p><br></p><p>“重症天团”的第N+1次的出征</p><p><br></p><p>邱海波,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院长、著名重症医学专家。</p><p><br></p><p>1月19日他临危受命,奔赴湖北武汉,作为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专家组重要成员参与抗疫战斗,担负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指导等多项工作。至今,他已在武汉战斗了一个多月。</p><p><br></p><p>专家下沉、全国驰援、方舱医院——大局渐定之时,回过头再看,邱海波这3条极具战略意义的建议,为决战决胜打下坚实基础。</p> <p><br></p><p>彭银华(1990~2020年2月20日),湖北云梦人,毕业于湖北科技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生前系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协和江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 2020年2月20日21时50分,彭银华因新冠病毒肺炎恶化,经抢救无效,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去世。</p><p><br></p><p>29岁的彭银华本来打算和妻子在大年初八那天举行婚礼的,但是疫情来了,他和身怀有孕的妻子达成共识,推迟了婚期,二话不说的主动请缨上了前线。</p><p><br></p><p>他在朋友圈里写着这样的誓言:“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但是我也要向这些积极分子学习,申请入党,在党的带领下,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p><p><br></p><p>但是,他终究还是没有战胜病魔,留下了抽屉里还没发出去的请柬,和等着一场婚礼的未婚妻,还有未出世的孩子,走了。</p><p><br></p><p>2020年3月,被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追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p><p><br></p><p>图为彭银华穿着防护服在抗疫一线工作的照片。</p> <p><br></p><p>战疫胜利在望,凯旋却不见你</p><p><br></p><p>王烁,男,1984年1月生,中共党员,国家流调排查和巡回督导队员、广东支援湖北荆州医疗队员、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主管医师。2020年3月13日傍晚在走访查看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时被一辆急速行驶的面包车从后侧撞倒,经全力抢救无效,于当晚23时不幸因公殉职。</p><p><br></p><p>王烁作为流行病学调查技术骨干,2月17日下午,王烁随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第二批援鄂队伍,驰援湖北荆州。</p><p><br></p><p>在荆州抗疫一线,王烁和同事成为“疫线侦察兵”,深入一线核查隔离病区人员名单,追寻病毒的蛛丝马迹,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p><p><br></p><p>王烁生前这张穿着防护服的照片上,“广东王烁”四个字格外醒目。</p> <p><br></p><p>梁小霞,出生在广西南宁市横县百合镇。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护士,广西援助湖北医疗队女护士,也是广西援助湖北医疗队最年轻的队员。</p><p><br></p><p>2020年2月20日,梁小霞作为第二批广西援鄂医疗队成员奔赴武汉防疫一线。</p><p><br></p><p>2020年2月28日,梁小霞从援助医院病房出来后,因过度劳累突然晕倒在医院,心脏呼吸停止,经紧急抢救后恢复心跳呼吸。2020年3月24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参与抢救的医生以及广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宣传组工作人员证实,梁小霞尚在抢救中。</p><p><br></p><p>梁小霞,全国人民盼望你早点醒来</p><p><br></p><p>梁小霞,等你恢复健康,我们送你回家!</p> <p><br></p><p>疫情上报第一人</p><p><br></p><p>张继先,现年54岁,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湖北省、武汉市委员,湖北省职业病尘肺病鉴定专家,现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内科党支部书记。 </p><p><br></p><p>她最早判断并坚持上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第一个为疫情防控工作拉响警报,并始终战斗在“抗疫”一线。</p><p><br></p><p>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p><p>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p><p>决定给予张继先同志记大功奖励</p><p><br></p><p>2月25日,张继先被湖北省总工会作为省直机关2020年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p><p><br></p><p>3月5日,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p><p><br></p><p>图为穿防护服的张继先</p> <p><br></p><p>不幸感染病毒,治愈后第一时间重返战场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护士郭琴</p><p><br></p><p>郭琴,37岁,中共党员,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护士。</p><p><br></p><p>如今,一天下来,她的防护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护目镜一片模糊。</p><p><br></p><p>在最关键时刻</p><p>郭琴选择坚守一线</p><p>在最危险环境里</p><p>全心全意为病人</p><p>她说:“所有的事情都让我坚信,</p><p>这场战役一定会取得成功!”</p><p><br></p><p>3月7日,中宣部、全国妇联、国家卫健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通过人民网、中国妇女网联合发布了“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护士郭琴名列其中。</p> <p><br></p><p>只为守护更多生命</p><p><br></p><p>何雯,1983年9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急诊科党支部纪检委员。</p><p><br></p><p>穿上密不透风的隔离衣,戴上厚厚的口罩和防护镜以及手套、鞋套、帽子,一套“盔甲”上身,就是不动地方,也把人憋得喘不过气来,何雯就是这样“全副武装”,干起活来,常常是一身汗水浸透了衣衫,头被眼罩压得头昏脑胀,耳朵被口罩带勒得生疼,鼻子也被压得红红的。她说:“不管怎么累,都要尽可能照顾好患者。”</p><p><br></p><p>3月7日,中宣部、全国妇联、国家卫健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通过人民网、中国妇女网联合发布了“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急救科护士长何雯名列其中。</p> <p><br></p><p>邬明,中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p><p><br></p><p>疫情爆发后,正在外地休假的邬明突然接到电话,要他带紧急支援武汉市肺科医院。邬明当即买好了回程的高铁票,奔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p><p><br></p><p>抵达武汉后,邬明立即来到武汉市肺科医院,第一时间带领医疗队展开对接工作,开展防控培训,并进驻收治危重患者的重症监护二病区,收治患者。他每天吃住在科室,值守在一线,白天带医生收治病人,晚上住在科室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气管插管、纤支镜检查等高沾染风险的操作,他都坚持独自完成,尽可能把危险留给自己,减少队员们被感染的风险。</p><p><br></p><p>邬明的防护服上写着“邬明 党员 中总”的字样。</p><p><br></p><p>3月5日上午,联勤保障部队给中部战区总医院邬明记二等功。</p> <p><br></p><p>接诊三千余名发热病人,被同事称为“叶坚强”</p><p><br></p><p>叶黎文,1992年12月生,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呼吸内科医生。</p><p><br></p><p>头套、护目镜、口罩、手套、鞋套、隔离衣,上班期间叶黎文全副武装,像一名战士,在发热门诊的战场上争分夺秒地与病毒战斗。</p><p><br></p><p>刚刚过完27岁生日的“90后”医生叶黎文,就是构筑这道防线的一员战斗者。这位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的呼吸科医生写下抗疫日记,记录着这段非常时期的点点滴滴,并许下“春暖花开,我们再相逢”的美好心愿。</p><p><br></p><p>3月7日,中宣部、全国妇联、国家卫健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通过人民网、中国妇女网联合发布了“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医生叶黎文名列其中。</p> <p><br></p><p>骑行4天3夜300公里返岗的90后女孩,武汉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医生甘如意</p><p><br></p><p>甘如意,1996年10月生,中共预备党员(疫情火线入党),武汉市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医生。</p><p><br></p><p>“95后” 女医生骑行数百公里返岗!这张通行证让人泪奔……从荆州到武汉,距离300公里,在车牌号位置写的是“自行车”;这是一段4天3夜的归程,不分昼夜、风雨兼程 ,原因只有一个:“尽快返回工作岗位”……</p><p><br></p><p>“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2月13日上午,经金口街党工委研究同意,“单车女孩”甘如意如愿成为一名预备党员,甘如意所在的金口中心卫生院党支部组织其进行了入党宣誓。</p><p><br></p><p>图为甘如意宣誓完后戴党徽自拍。</p><p><br></p><p>3月7日,中宣部、全国妇联、国家卫健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通过人民网、中国妇女网联合发布了“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武汉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医生甘如意名列其中。</p> <p><br></p><p>她的最美笑脸 火神山医院ICU硬核护士长</p><p><br></p><p>陈静,1973年7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士长。</p><p><br></p><p>1月24日除夕夜,陈静参加解放军第一批医疗队支援武汉,先后辗转汉口医院、火神山医院,担负重症护理任务。作为重症监护病房的“大管家”,她在做好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负责病区所有物资的保管与清点、监督每名进出重症监护室的医生和护士,被网友亲切称为“最硬核”护士长。</p><p><br></p><p>重症医学一科由来自全军不同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组建而成,护士占了一半以上。不同军兵种、医院、专业医护人员的工作习惯、防护理念差别很大。作为“大管家”,陈静如履薄冰,“洗消程序、防护要求,天天讲、人人讲,讲得嗓子直冒烟。”</p><p><br></p><p>“在别人眼里,她们是白衣天使;在我眼里,她们还是孩子,我必须一个都不少地把她们带回去。”陈静说。</p><p><br></p><p>3月7日,中宣部、全国妇联、国家卫健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通过人民网、中国妇女网联合发布了“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士长陈静名列其中。</p><p><br></p><p>陈静的防护服上写着“人民海军 陈静”几个字。</p> <p><br></p><p>蔡志芳,1967年1月生,致公党党员,武汉市汉口医院呼吸内科主任。</p><p><br></p><p>今年53岁的蔡志芳从事呼吸内科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呼吸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症有较深入的研究。1月2日,汉口医院开始成立隔离病区,原本在呼吸内科病区工作的蔡志芳被派到隔离病区,负责收治当时有过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的病人。</p><p><br></p><p>奋战22天后的照片上,蔡志芳戴着口罩和防护帽,面容憔悴,散在帽檐的头发还来不及整理,黑眼圈、眼袋非常明显,皱眉也与以前相比多了。然而,从仅露在外面的眉眼间,仍可清晰辨别出她乐观的笑颜。</p><p><br></p><p>这是多么令人心疼的反差!</p><p><br></p><p>3月7日,中宣部、全国妇联、国家卫健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通过人民网、中国妇女网联合发布了“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武汉市汉口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蔡志芳名列其中。</p> <p><br></p><p>被称为危重病房里医术精湛的“拼命三郎”</p><p><br></p><p>毛永辉,1965年12月生,国家支援湖北医疗队北京医院肾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p><p><br></p><p>2月7日,毛永辉随北京医院第二批国家医疗队出征武汉。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院区危重病房里,她变身“拼命三郎”。作为专家组成员又是医疗组组长的毛永辉,她身穿防护服身先士卒,每天坚持工作在一线病房,建流程、整规范、查房抢救,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面对危重症患者,她毫不退缩,发挥肾内科团队优势,开展CRRT治疗,采用CRRT与ECOM和呼吸机的强强联合,不遗余力抢救。</p><p><br></p><p>3月7日,中宣部、全国妇联、国家卫健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通过人民网、中国妇女网联合发布了“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国家支援湖北医疗队北京医院肾内科主任毛永辉名列其中。</p> <p><br></p><p>ICU病房里永不知疲倦的“大管家” ,敬业忘我是一种习惯</p><p><br></p><p>夏莹,中共党员,国家支援湖北医疗队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护士长。</p><p><br></p><p>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夏莹再次主动请缨,作为北京协和医院首批国家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队员于1月26日抵达武汉。</p><p><br></p><p>抵鄂后,夏莹立即投入梳理流程、整理物资、临床护理、防护培训与督导等工作,从给患者拍背、吸痰、换床单,到帮队员们逐个穿脱、检查防护服,她事无巨细、亲力亲为。</p><p><br></p><p>随着疫情的发展,北京协和医院整建制承接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加强病房的建设,夏莹和同事们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用48小时创造了新建病房的奇迹。她将协和护理管理的精髓融入到新病房管理中,严抓护理质量、精细管理、加强医护配合,明确护理岗位职责和流程,制定护理核查表,落实病室规范管理。随着病房的运转逐步走向正轨,她也成了大家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病房大管家。</p><p><br></p><p>3月7日,中宣部、全国妇联、国家卫健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通过人民网、中国妇女网联合发布了“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国家支援湖北医疗队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护士长夏莹名列其中。</p> <p><br></p><p>现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需要我们,我们就要上!</p><p><br></p><p>赵培玉是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大外科科护士长,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奔赴湖北支援的4.26万医务人员之一。2月4日抵达武汉至今,赵培玉带领的89名护士组成的重症护理团队,承担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6东病区50张床位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护理工作。</p><p><br></p><p>在护士们的眼里,赵培玉是个细节控。每天从每一个仪器上的数据指标,到每一位病人的饭量,从病房里的每一个针管,到每一台机器的状况,赵培玉都要带着护士们逐一核查,哪怕是一块刚刚从病人身上取下的尿不湿,她都要和护士们为其称重、记录,并和之前数据进行比对。在她看来,面对狡猾的新冠病毒,多一分细致,就能多提前发现一分风险,多一分准备,就多一分赢的机会。</p><p><br></p><p>3月7日,中宣部、全国妇联、国家卫健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通过人民网、中国妇女网联合发布了“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国家支援湖北医疗队中日友好医院大外科科护士长、支援湖北重症护理队队长赵培玉名列其中。</p> <p><br></p><p>有人负重前行,有人才能岁月静好。</p><p><br></p><p>郭敬,1969年11月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广安门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主任护师。</p><p><br></p><p>郭敬作为第一批医疗队员于1月25日进驻武汉金银潭医院。作为医疗队护理工作负责人,她身先士卒,进入南一区病房了解情况,与病区护理人员对接,为医疗队进驻打好基础。她严格管控医疗队物资,合理保障队员物资供应。作为中医护理代表,她积极谋划,通过微视频指导更多的一线护士掌握正确方法,为确保中医药疗效发挥重要作用。</p><p><br></p><p>“来武汉已十余天,每日在与死神赛跑,常不知岁月的脚步行至了何处。但,心中始终铭记着一句话:有人负重前行,有人才能岁月静好。扛起这万家灯火,是我作为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郭敬这样说。</p><p><br></p><p>3月7日,中宣部、全国妇联、国家卫健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通过人民网、中国妇女网联合发布了“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广安门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郭敬名列其中。</p> <p><br></p><p>王冰,1982年10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预备党员,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西苑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p><p><br></p><p>王冰作为国家中医医疗队首批驰援武汉的队员,于农历大年初一随队奔赴武汉,并迅速进驻收治多数为重症新冠肺炎病患的金银潭医院南一楼病区。她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与医疗队其他队员一起,始终坚持应用中西医结合、中医为主治疗方法救治患者,努力阻断轻症患者向重症发展,使重症患者转危为安。因表现优异,她在支援湖北一线火线入党,成为中共预备党员。</p><p><br></p><p>王冰因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优异表现被发展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后,一如既往在金银潭医院自己的“战场”专心工作。她每次查房都会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解释病情,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用爱心和医术为患者搭建起生命之桥。</p><p><br></p><p>3月7日,中宣部、全国妇联、国家卫健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通过人民网、中国妇女网联合发布了“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火线入党的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西苑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王冰名列其中。</p> <p><br></p><p>上了前线的刘宇航,同样是无畏的战士</p><p><br></p><p>刘宇航,25岁,北京世纪坛医院急诊科护士。</p><p><br></p><p>疫情蔓延,全国各地医疗队陆续奔赴武汉,北京世纪坛医院急诊科护士刘宇航主动报名参战。由于出发时间紧张,临行前,25岁的刘宇航甚至没来得及见妈妈一面。</p><p><br></p><p>她是北京支援湖北医疗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17年前,刘宇航的妈妈作为一名护士主动报名参与一线非典抗疫。为了同一份责任,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她第一时间自愿报名支援武汉,冲锋在防疫第一线。</p><p><br></p><p>如今,刘宇航已经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的急诊室奋战一个多月了。“每当换上护士服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她说,自己深切感受到了,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突如其来的打响,到“抗战”一线去,是每一名医护人员的心声。</p><p><br></p><p>刘宇航在临行前已经偷偷写好了《入党申请书》,准备在战“疫”一线郑重地递交给党组织。她表示在武汉期间,也会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每一位病人服务。</p><p><br></p><p>刘宇航说</p><p><br></p><p>“自己也要成长</p><p><br></p><p>就像我妈那样</p><p><br></p><p>成为更加合格的一名护士</p><p><br></p><p>对得起我当护士的这个职业</p><p><br></p><p>我觉得,没白干!”</p><p><br></p><p>3月7日,中宣部、全国妇联、国家卫健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通过人民网、中国妇女网联合发布了“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北京世纪坛医院急诊科护士刘宇航名列其中。</p> <p><br></p><p>12年前感受大爱,12年后“出征”湖北报恩</p><p><br></p><p>佘沙,1996年生,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内四病区护士。</p><p><br></p><p>她是四川省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里最年轻的护士。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她的家乡汶川县漩口镇受灾严重,年仅12岁的她目睹了来自全国各地对灾区人民的无私援助。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四川组织医疗队驰援武汉,她第一时间报名,多次请战。直到2月2日终于如愿以偿,跟随着第三批医疗队来到武汉。她说,这个时候她一定要挺身而出,因为她是汶川女孩。</p><p><br></p><p>加油!可爱的汶川女孩!</p><p><br></p><p>只因“我是汶川人”,95后女护士为“报恩”出征武汉</p><p><br></p><p>一句:我是汶川人。</p><p><br></p><p>让看到的人热泪盈眶,这种大爱相传的同胞情,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p><p><br></p><p>“很多人都帮助过我们,然后需要我们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肯定也会义无反顾地帮助别人。”佘莎怀揣着12年前便在心里种下的感恩,奋战在抗疫一线。</p><p><br></p><p>3月7日,中宣部、全国妇联、国家卫健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通过人民网、中国妇女网联合发布了“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汶川女孩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内科四病区护士佘沙名列其中。</p> <p><br></p><p>宋彩萍,1974年1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火神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p><p><br></p><p>面对疫情宋彩萍主动请战,除夕夜奔赴疫区。到达金银潭医院即带领队员连续奋战,一天一夜就将普通病房改造成专业传染病病房,同时规范收治流程、完善防护措施,为批量高效率高质量收治病人赢得了时间。转战火神山医院后,带领护理人员用“专业化”和“有温度”的暖心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毒的信心。</p><p><br></p><p>她是白衣天使,一次次站在守护生命最前沿;她更是白衣战士,一次次奔赴抗击病魔第一线。</p><p><br></p><p>“哪里最忙,哪里就有她的身影。”从金银潭医院到火神山医院,宋彩萍忙碌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p><p><br></p><p>3月7日,中宣部、全国妇联、国家卫健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通过人民网、中国妇女网联合发布了“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火神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宋彩萍名列其中。</p> <p><br></p><p>好一朵“战地玫瑰”</p><p><br></p><p>仲月霞,1966年5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火神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p><p><br></p><p>除夕夜,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护理处总护士长仲月霞,作为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登上飞往武汉的军机。她打头阵带领4名护理骨干进入武昌医院病区,用最短时间将医院普通病房改造成隔离病房,参与制定隔离病房护理规范8项,培训军地骨干60多人次,为收治更多患者提供了保障。转战火神山医院后,她带领20名队员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布置新病区,确保第一批患者顺利收治。</p><p><br></p><p>仲月霞是队里负责感控的“硬核管家”,她对培训和防护要求近乎苛刻:从防护服穿脱的每个重要环节,到面屏摘卸时身体应弯曲的角度;从防范医护人员在病区昏倒后的处理预案,到脱衣间至缓冲间转换时双脚位置的停留等等,仲月霞都有着严格的规范。</p><p><br></p><p>3月7日,中宣部、全国妇联、国家卫健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通过人民网、中国妇女网联合发布了“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火神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仲月霞名列其中。</p> <p><br></p><p>路美,1982年4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武汉市泰康同济医院感染十三科护理六组组长。</p><p><br></p><p>疫情面前她不惧艰险,义无反顾赶赴一线,带领护理团队第一批进入泰康同济医院“红区”,连续奋战两天一夜接收患者。入院以来,直接参与多名危重患者救治工作。</p><p><br></p><p>“再洗一遍手”“穿防护服要细心,不要着急”……进入“红区”前,路美时常将这些话挂在嘴边。她说:“自身防护细节做不好,到我这里绝对过不了关。”虽然她语气很严肃,但情感是真诚的,大家都非常理解配合。</p><p><br></p><p>图为病房里,路美认真观察液体流速。</p><p><br></p><p>3月7日,中宣部、全国妇联、国家卫健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通过人民网、中国妇女网联合发布了“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武汉市泰康同济医院感染十三科护理六组组长路美名列其中。</p> <p><br></p><p>“一人一册”,精细诊疗</p><p><br></p><p>江晓静,1963年12月生,汉族,中共党员,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p><p><br></p><p>江晓静主持开辟了医院的发热门诊和发热病区,在尽全力收治病人的同时,也积累大量的临床一手资料。</p><p><br></p><p>今年已经57岁的江晓静,原本即将卸下科室主任的重担,可突如其来的疫情,再一次把她推上了对抗病魔的一线。</p><p><br></p><p>认识新型病毒需要时间,可江晓静知道,她必须要与时间赛跑。江晓静索性带领团队成员把家搬进了办公室。</p><p><br></p><p>3月7日,中宣部、全国妇联、国家卫健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通过人民网、中国妇女网联合发布了“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江晓静名列其中。</p> <p><br></p><p>患者的肯定,是最好的赞美</p><p><br></p><p>曹玲玲,1981年5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绍兴市中心医院大内科护士长。</p><p><br></p><p>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心医院成立了三个感染病区,曹玲玲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当时她的身体状况不符合条件,但她认为自己是共产党员责无旁贷,于是一边坚持服药,一边深入感染三病区开展工作,从物资、药品、器械的申领,到人员的安排,再到院感知识、专科知识的培训,事事亲力亲为。她深入隔离病房,为病人提供护理,为护士提供指导,仍在冲在最前面。</p><p><br></p><p>曹玲玲受关注,源于一张照片:2月22日,一名2岁的患儿嘟嘟(化名)治愈出院时,突然向一旁的曹玲玲鞠躬,而曹玲玲也立马还礼。(下图)</p><p><br></p><p>这个温馨瞬间,诠释着患者把健康乃至生命都托付给医生的感激,也涌动着医生对病人的尊重和关爱,春天已来,疫情会散,但对医护人员的赞美不能退却。</p><p><br></p><p>3月7日,中宣部、全国妇联、国家卫健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通过人民网、中国妇女网联合发布了“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绍兴市中心医院大内科护士长曹玲玲名列其中。</p> <p><br></p><p>重症监护室的生命守护</p><p><br></p><p>董芳是武汉第三医院首义院区重症医学科主任。</p><p><br></p><p>ICU重症监护室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这里,医护人员与死神赛跑,争分夺秒,从不轻言放弃。董芳就是这样一位ICU主任,她说,最害怕的就是病魔不给我们时间和机会。 </p><p><br></p><p>因为在抗疫前线表现突出,董芳火线入党。</p> <p><br></p><p>在抗疫一线</p><p><br></p><p>上海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p><p><br></p><p>援鄂医疗队的女队员们</p><p><br></p><p>穿着防护服</p><p><br></p><p>依然奋战在前沿阵地</p><p><br></p><p>唱响忠诚履职</p><p><br></p><p>顽强拼搏的胜利之歌</p> <p><br></p><p>全副武装”后,就难以辨认谁是谁了,护士在侯金林医生防护服背上写下他的名字,打上独特的标记。 </p> <p><br></p><p>我不能送你了,一路走好</p><p><br></p><p>2月11日下午,火神山医院护士吴亚玲的母亲突发主动脉夹层破裂,在云南昆明去世。得知这个消息,穿着防护服的吴亚玲泪如雨下,朝着家的方向三鞠躬,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我不能送你了,一路走好。”平复心情后,她又投入了工作。</p><p><br></p><p>网友说,特殊的时候,忠孝两难全。</p> <p><br></p><p>只有全副武装才能与病毒“面对面”</p><p><br></p><p>患者核酸检测工作一次检测要用约6个小时。实验室一天进行两批次检测。意味着他们每个人需要不间断工作12个小时。</p> <p><br></p><p>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生饶歆,不小心崴伤了脚,同事建议他卧床休息两个星期。</p><p><br></p><p>但他在卧床4天后,便拄着拐杖回到了工作岗位,被同事称为“双拐医生”,他的防护服上画了卡通图案。</p><p><br></p><p>轻伤不下火线,他像个战士一样,一直奋斗在疫情一线。</p><p><br></p><p>印象中,只有在战争年代,才会诞生英雄。</p><p>原来和平年代也有“英雄”,他们就是明知有危险,一如既往奔赴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p> <p><br></p><p>“穿上防护服的孩子们,是国家的骄傲和希望”</p><p><br></p><p>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专家沈宁接到命令后,来不及与家人告别,直接从医院奔赴武汉。17年前,非典疫情暴发,31岁的她主动请缨,坚守一线;今天,她再次出征,迎战新冠肺炎疫情。</p><p><br></p><p>她的防护服上贴着北医三院的院标,院标旁边写着“沈宁”的名字。</p><p><br></p><p>在武汉的这一个月,沈宁身上也发生了转变,她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p><p><br></p><p>“只有到武汉,才能切实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的强大。这么短时间,动员、调动各方面资源,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沈宁说,火线入党,要在心里记一辈子,这种信念的力量和对党的理解,要比平时更深。</p> <p><br></p><p>武汉金银潭医院25岁的护士郭婷婷,她的防护服上写着“襄阳牛肉面”。</p><p><br></p><p>她的愿望就是来碗襄阳牛肉面,不要豆芽,加辣!!!</p> <p><br></p><p>病房本身就是恐惧的</p><p>感染了的小朋友们看到</p><p>身穿防护服、戴着护目镜的医生会更害怕</p><p>于是</p><p>可爱的青蛙、卡通人物皮卡丘来了</p><p><br></p><p>苏大强与黄小妹,寓意江苏省对口支援黄石市</p><p><br></p><p>马良超防护服前面画着大闸蟹,写着“马良超 加油”(上图),背后画着青蛙,写着“加油,马良超,苏大强与黄小妹同在”。(下图)</p><p><br></p><p>张群的防护服背面画着病毒,写着“张群,敬畏自然,守护生命”(上图),背面画着小黄猫,写着“张群,哎哟!不错哟!”(下图)。</p> <p><br></p><p>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肖汉是一名武汉籍医生,战“疫”开始后到武汉协和医院支援。2月6日,在回忆一位重症患者的救治过程时他哭了,他说,这位母亲病房隔壁就是同样患病的女儿。</p><p><br></p><p>面对残酷的疫情,他说,“总想能再做点什么”,“我们是不是多少能多做点东西”。</p><p><br></p><p>他的防护服上写着“宣武 肖汉”</p> <p><br></p><p>厚重的防护隔离服背后是医者的坚守</p><p><br></p><p>加入突击队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教授周琼。</p><p><br></p><p>“穿着厚重的三级防护隔离服每一班要连续工作8小时以上,长时间的穿戴对视线也有影响,看不清楚,隔离病房查房一个小时后身上全部湿透。”周琼说,同时,每天到隔离病房查房,穿上防护服后反应下降,有时出现记不住病人的症状及影像学结果的情况,这就需要反复查看。</p> <p><br></p><p>ICU是抗击新冠肺炎的最前线,医护人员在这里昼夜奋战、托举生命。 支援武汉协和江北医院的护师于辉说,即使每天跟生死打交道,但是无法做到“看惯生死”。 疫情还在继续,每一天都要全力抢救患者,不能轻言疲惫。</p> <p><br></p><p>“这不仅是组织对我个人能力的肯定,更代表着对文职人员的充分信任。”重症医学专家、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长海医院副主任医师万小健临危受命,担任汉口医院三病区主任。</p><p><br></p><p>他的防护服上写着“男神,万小健”。</p><p><br></p><p>进驻汉口医院第3天,为了救治更多患者,医疗队将开设的病区增加至4个、床位增加至133张。医疗队临时党委决定,万小健担任新增加的第三病区主任。</p><p><br></p><p>接过沉甸甸的担子,万小健和7名医生一起,承担起整个病区危重患者的救治任务。</p> <p><br></p><p>火神山医院感染二科四病区护士长常艳琴从海上来。这位参加工作10年的文职人员护师,身影经常出现在重大演习演练现场。如今,奋战在抗疫一线,常艳琴为汉口医院建立完善工作流程付出了心血汗水。</p><p><br></p><p>转战火神山医院,常艳琴和同事们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一线。她说:“多次参加重大任务,我也和军人一样保持着冲锋姿态。”</p><p><br></p><p>她的防护服上除了写着自己的名字,还画了两个心形的图案。</p> <p><br></p><p>因为我们是军人,巾帼不让须眉,她们毅然冲上一线</p><p><br></p><p>上图: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口腔科文职护士李慧丽——1月24日凌晨,当她刚驱车15小时赶到河南老家时,就接到医院要抽组医疗队支援武汉的通知。匆匆看了一眼一年未见的老母亲,放下哭着不让离开的儿子,就和爱人告别毅然订了最早班返回上海的飞机。疫情就是命令,她以奔跑者的姿态迅速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p><p><br></p><p>她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防护帽上。</p><p><br></p><p>中图:长海医院耳鼻咽喉科文职护士徐菲——1月19日完成数月的驻岛礁医疗保障任务,刚开始休假,当看到新型肺炎肆虐,听到医院要抽组医疗队时,徐菲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凌晨3:40从浙江老家赶回上海,她说:作为一名文职护士,医院随时会有任务出征,和家人总聚少离多,但是任何时候只要有需要,她一定义不容辞奔赴前线。</p><p><br></p><p>她把名字写在防护帽上,防护服上写着“长海”字样。</p><p><br></p><p>下图:长海医院创伤骨科护士刘浩怡——每当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护目镜,带着两三层手套时,原本熟练而快速的双手操作就变异常艰难。为避免上班期间上厕所,她拒绝喝水,为保护他人不被感染,甚至将长发剪短,即使不舍,但她觉得很值得。</p><p><br></p><p>疫情当前,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但是身上肩负的是作为医者的担当与使命!无论是奔赴前线还是严守阵地,我们都义不容辞!</p> <p><br></p><p>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高永哲和护士长黄文莉是一对夫妻。2月14日,高永哲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为妻子黄文莉在隔离服上写上名字。</p> <p><br></p><p>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在隔离服上互相写下名字,方便辨认,并画上简单的心形图案寄托美好的祝愿。</p> <p><br></p><p>江苏支援黄石医疗队队员、南京市儿童医院护士长张少华说:“其实这些漫画的‘作者’们并不擅长绘画,她们是自己从网上找的一些素材,依葫芦画瓢、参照着描绘的。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吸引隔离病房里小患者们的注意力,减少他们对防护服的畏惧心理,让他们更加愉悦地接受医护叔叔阿姨们的治疗。”</p> <p><br></p><p>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没法做事</p><p><br></p><p>“你多大了?”“97年的。”“过来害怕不?”“刚来的时候害怕,过来看到这种局面,反而不害怕了。”这是广东医疗队22岁的护士朱海秀的回答。她还说,不想对着镜头向父母报平安,因为“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没法做事。” </p> <p><br></p><p>在大灾面前,背起使命负重前行</p><p><br></p><p>画面中扛着铁皮柜的姑娘是湖北省肿瘤医院支援雷神山医院的医疗队员朱亚。2月10日,在搬运物资的过程中,考虑到其他同事前一天凌晨收治病人已经整整26个小时没休息,穿着防护服的朱亚二话不说背上40多斤的柜子,迈着沉重的步子开始往外走。</p><p><br></p><p>这个瞬间被正准备打电话求助的搭档拍下,网友称赞她“中国最美的搬运工”,“大灾面前,背起使命负重前行”。</p> <p><br></p><p>上图: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90后护士</p><p>本是悄然绽放的花样年华</p><p>她们却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p><p>只因身穿白衣,就要英勇无畏</p><p><br></p><p>下图:脱下长时间穿戴的防护装备后</p><p>她们的样子实在令人心疼</p><p>鼻梁上的伤被反复按压</p><p>久久难以消退</p><p><br></p><p>23岁的杨月然</p><p>乐观地称其为“天使印记”</p><p><br></p><p>25岁的付麟茜说</p><p>脸上的痕迹是与病毒抗争的骄傲</p><p><br></p><p>24岁的陈曦说</p><p>她现在才是白衣战士该有的样子</p><p><br></p><p>对于很多一线的医务人员来说</p><p><br></p><p>她们无法等到印记的自然消退</p><p><br></p><p>又会再次穿上层层防护用品重返“战场”</p> <p><br></p><p>生命重于泰山,我们抢战位,与时间赛跑</p><p><br></p><p>时间就是生命。当疫情来袭,联勤保障部队所属多支保障力量抢先进入战位,与时间赛跑、跟死神抢人,争分夺秒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p><p><br></p><p>中部战区总医院抽组精干医疗力量,第一时间投入到军队支援武汉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p> <p><br></p><p>95后挺进抗疫一线!网友:感动,泪崩</p><p><br></p><p>上图:1996年出生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赵清雅,是上海第二批支援武汉医疗队的一员。她在进入武汉第三人民医院红区的时候,双拳紧握,防护服后背上写着“上海东方 赵清雅 武汉加油”。</p><p><br></p><p>下图: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赵清雅在从上海出发赴武汉的时候,她自己剪短了头发。</p><p><br></p><p>“为什么偏偏是你去呢……”同济英雄:因为不去,我会遗憾终生!</p> <p><br></p><p>王文婷</p><p>是葫芦岛市中心医院的一名护师</p><p>作为一名重症护理人员</p><p>她随辽宁支援湖北医疗队奔赴抗疫一线</p><p>目前她正在雷神山医院开展临床救治工作</p><p><br></p><p>她海军某总站分站长唐浩原定于今年2月14日领证</p><p>可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p><p>打乱了他们的计划</p><p>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p><p>王文婷毅然决然选择了推迟婚约</p><p>奔赴武汉,奔赴抗疫一线</p><p><br></p><p>王文婷的防护服上写着“王文婷 加油!”</p><p><br></p><p>雷神山医院的准军嫂王文婷</p><p>我们一同期待</p><p>等到春暖花开时</p><p>等你战胜疫魔凯旋时</p><p>他将为你披上婚纱</p><p>你就是最美的新娘</p> <p><br></p><p>与病毒扳手腕</p><p><br></p><p>黄石市妇幼保健院的一位护士长</p><p>在江苏援黄石医疗队队员顾海燕的防护服上</p><p>画了这副医护人员与病毒掰手腕较量的漫画</p><p>这场“扳手腕”比赛</p><p>新冠病毒,你输定了!</p> <p><br></p><p>老婆,我爱你</p><p><br></p><p>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刘晓东出征湖北</p><p>在与妻子分开的第六天早上</p><p>他在防护服上写下了“老婆,我爱你!”</p><p>这样的秀恩爱,暖了!</p> <p><br></p><p>ICU是抗击新冠肺炎的最前线,医护人员在这里昼夜奋战、托举生命。</p><p><br></p><p>支援武汉协和江北医院的护师于辉说,即使每天跟生死打交道,但是无法做到“看惯生死”。疫情还在继续,每一天都要全力抢救患者,不能轻言疲惫。</p> <p><br></p><p>因为穿了隔离衣认不清谁是谁,</p><p><br></p><p>医护人员互相在背后写上了名字并打气,</p><p><br></p><p>刘钗鑫,加油!棒棒哒!</p> <p><br></p><p>“来,把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整上,都抓紧穿戴好,我们准备进重症室了。”</p><p><br></p><p>在武汉,数万名医务人员直接投入到治疗一线中,在他们的背后,还有更多医务人员在默默地支持他们,随时待命。</p> <p><br></p><p>一位全副武装的医生,望着3米外的女儿,留下了热泪</p><p><br></p><p>一道急诊室的房门,生与死,成为爸爸与女儿最遥远的距离。</p><p><br></p><p>我们不知道你是谁,但我们知道你是为了谁。</p> <p><br></p><p>物资告急,护目镜不够,医生戴着泳镜也要上阵救人</p><p><br></p><p>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p> <p><br></p><p>“等疫情结束后,我娶你!!!”</p><p><br></p><p>本来准备过年时定亲</p><p>没想到疫情来袭</p><p>福州市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男护士</p><p>在情人节这一天</p><p>用最特别的方式</p><p>向女友隔空示爱</p><p><br></p><p>朱瑞的防护服上画了四颗红心,写着</p><p>“邵媚铃:</p><p>等疫情结束后,</p><p>我娶你!!!”</p><p><br></p><p>问世间情为何物 </p><p><br></p><p>直教人生死相许</p> <p><br></p><p>“黄雅莉,爱你!”</p><p><br></p><p>这是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师张国新</p><p>写在防护服上的一句话</p><p>他的妻子是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的护士</p><p>他们是夫妻也是同事</p><p><br></p><p>图中三位医护人员,左边是一位护士,防护服后背上写着“单身可撩”;中间是张国新,防护服后背上写着“黄雅丽I love you,情人节快乐”;最右边的护士防护服后背上写着“南京市,周涛”字样。</p> <p><br></p><p>一位在隔离房内穿着防护服拄着拐杖前行的医生</p><p><br></p><p>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生饶脚崴了一直没有好,他就拄上拐杖上岗。他单脚受伤,同事们却称他为“双拐医生”。</p><p><br></p><p>原来,为了防止将病毒带出重症隔离病房,病房里所有物品都不可以带出。为了方便,他在隔离病房里放了一根拐杖,上班时用。隔离病房外也放了一根,下班后用。</p><p><br></p><p>撑起我们的希望</p><p><br></p><p>这是最美的背影</p> <p><br></p><p>穿了隔离服,大家就认不清谁是谁。</p><p><br></p><p>因此,很多医护人员,都会在隔离服的背面,写上自己名字,以及,一句鼓励的话语。</p><p><br></p><p>“何微,加油。“</p> <p><br></p><p>一群最可爱的白衣天使,在后背上写满了鼓励的话,</p><p><br></p><p>“有我们在,你以一定会没事的。”</p> <p><br></p><p>一张医生偷拍照被曝光:</p><p><br></p><p>12个小时的密封,任汗滴落下,任睫毛成霜,不顾生死。</p> <p><br></p><p>写在防护服上的诗词大会</p><p><br></p><p>人间正道是沧桑(上图),写在援助武汉市大花山方舱医院、南京市中医院队员张亚涛的防护服后背上。</p><p><br></p><p>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下图),写在援助武汉市大花山方舱医院、南京市中医院队员吉丽的防护服后背上。</p><p><br></p><p>南京市中医院的队员把这两句诗词写在防护服上</p><p><br></p><p>这种慷慨正气是支撑他们最重要的力量</p> <p><br></p><p>前方疾病肆虐,自愿参与第一线治疗。</p><p><br></p><p>无论生死,行医25年的她却主动写申请书。</p><p><br></p><p>轻语的八个字“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如雷贯耳,重如泰山!</p> <p><br></p><p>一位背着妈妈奔赴一线的小姑娘,脱下厚厚的防护服,脸上竟然青涩的气息</p><p><br></p><p>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p> <p><br></p><p>她是最普通的医护人员,穿上防护服,甚至看不清她的容貌,也没有人知道她的姓名。</p><p><br></p><p>这位白衣小姑娘只说了一句话:</p><p><br></p><p>所有休息全部取消,我24小时随叫随到。</p> <p><br></p><p>帮同事戴口罩的医生朋友曝光,唐莎说</p><p><br></p><p>我志愿献身医学……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p> <p><br></p><p>相信爱可以战胜一切</p><p><br></p><p>苏妹妹祝大冶病友早日康复,加油!</p><p><br></p><p>左边护士的防护服后背上写着“江苏房慧,祝大冶病友早日康复,加油!”旁边还画了一颗心。</p><p><br></p><p>右边护士的防护服后背上写着“缪丽莉,苏妹妹祝大冶病友早日康复,加油”,旁边画了一个笑脸。</p> <p><br></p><p>一组特别的拜年照片</p><p><br></p><p>“不畏惧、不退缩”“我们坚守” “亲人们,勿念。”除夕,武汉同济医院儿科医护人员在交班间隙,穿着防护服拍了几张特别的拜年照片发给家人和同事,为武汉市的医务人员加油,也让家人放心。</p><p><br></p><p>她们不知道,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和空军军医大学赴武汉医疗队,己经分别从上海、西安、重庆起飞逆行而上,来支援她们了。</p><p><br></p><p>除夕,本应是阖家团圆的时刻,但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许多医务人员必须坚守在临床第一线。为了让父母放心,让丈夫安心,也为了给全市坚守在最前线的医护同行加油鼓劲,交班时,她们拍下了这样一组照片。</p> <p><br></p><p>最美战袍!她们在防护服上画出“春暖花开”</p><p><br></p><p>樱花、玉兰、海棠、牡丹……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里出现了很多鲜艳美丽的“花”,它们被画在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南京二队医护人员的防护服上,只为让那些期待春天的患者欣赏到春暖花开美景。</p><p><br></p><p>这些最美战袍是南京市浦口中心医院的护士李小龙画的。</p> <p><br></p><p>00后援鄂护士陈文婷:“穿上防护服那一刻,我真的长大了”</p><p><br></p><p>2月14日,陈玉婷与17位队友一起踏上了援鄂之路。出发前,陈玉婷和队友们参加了包括防护服如何规范穿脱、自我防护流程等集中培训,还特意请理发师剪短了头发。</p><p><br></p><p>“穿上防护服那一刻,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说这句话的,是刚满20岁的“00后”护士陈玉婷。面对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周围人眼中的“小尾巴”几乎一夜之间迅速长大,成了与死神勇敢搏斗的白衣战士。</p><p><br></p><p>“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深知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我特此向院党组请求,愿随时听候调令到湖北医院一线工作,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做出贡献。”1月25日晚上,中国干细胞集团附属干细胞医院护士陈玉婷向集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p> <p><br></p><p>我先上了,医院接到特残病例,医生穿上一次性防护服出发。</p> <p><br></p><p>她们穿着防护服“逆行”的身影,格外动人! </p><p><br></p><p>和风东来,景致润美。</p><p><br></p><p>截止3月6日,江苏共派出2802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她们中女性超过70%,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人数最多。</p><p><br></p><p>危难面前,女性从未缺席。</p><p><br></p><p>她们穿的防护服,别样绽放。</p><p><br></p><p>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收宫阶段,我们感恩巾帼英雄!</p> <p><br></p><p>这就是山东,穿着写有“山东(护)招远童晓辉”字样防护服的他量了120多位患者的体温。</p> <p><br></p><p>为了节约防护服,她穿上了女儿的尿不湿。</p> <p><br></p><p>战疫者</p><p><br></p><p>妻子是医生,丈夫是警察,她们穿上情侣装(防护服),并肩作战!</p> <p><br></p><p>她们在防护服上画上简笔画,机器猫阿姨、火箭叔叔、小猫、戴红领巾的女孩、小黄花、向日葵、彩色蝴蝶、谢谢你们等图案……</p> <p><br></p><p>全身密闭在防护装备下</p><p>连呼吸的时间都分秒必争</p><p>24小时不间断作业</p><p>救人!赶快救人!</p><p>是他心中不断重复的话语</p> <p><br></p><p>雾气腾腾,热汗如蒸</p><p>看不清你的容颜</p><p>口罩是你们最美的笑脸</p> <p><br></p><p>顾不上脸颊被压着的疼痛</p><p>顾不得脚下步伐的艰难</p><p>只想着患者能顺利治愈</p><p>这就是他们此时最大的心愿</p><p>这就是他们作为一线医护人员的担当</p><p><br></p><p>图为穿着防护服的解放军医疗队队员王萍在准备药品。</p> <p><br></p><p>团结一心</p><p>众志成城</p><p>没有战胜不了的病毒</p><p>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p><p>我们必胜!</p> <p><br></p><p>穿着厚厚的防护服</p><p><br></p><p>参与高强度的防疫和救治工作</p><p><br></p><p>他们每天只能睡3-4个小时</p> <p><br></p><p>中部战区总医院的抗疫勇士们已经奋战了四十多天时间</p><p>他们当中</p><p>有的主动放弃休假</p><p>有的推迟婚期</p><p>有的和家里隐瞒了到抗疫一线的实情……</p><p><br></p><p>1月28日,大年初四</p><p>是护士张茜(左四)24岁的生日</p><p>护士站里唱起生日歌</p><p>战友们在她白色的防护服上写下“生日快乐”</p><p>没有蛋糕、没有鲜花</p><p>却有最诚挚的祝福</p> <p><br></p><p>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让党旗飘起来,把党徽戴起来,让党员站出来,成为解放军支援武汉医疗队的共同行动。</p><p><br></p><p>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三病区医护人员正在穿戴防护用具。</p> <p><br></p><p>进病房前互相打气</p><p>防护服上的“必胜”</p><p>传递着必胜的信念</p><p>迈进病房的瞬间</p><p>给战友再加个油</p><p>你们一定要加油</p><p>你们一定会胜利</p> <p><br></p><p>他们是我们身边</p><p>一个个普通人</p><p><br></p><p>和我们又不一样</p><p>穿上军装,他们是军人</p><p>穿上防护服</p><p>他们是医生、是护士</p><p>危难之时,“军人优先”</p><p>一批一批,为爱接力</p> <p><br></p><p>2月4日</p><p>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确诊患者</p><p>正在忙着转运患者的医疗队员郭晨晨</p><p>在转运完一半患者后</p><p>因长时间穿着防护服</p><p>加上高强度工作</p><p>出现中暑现象</p><p>晕倒在岗位上</p><p><br></p><p>虽然已经中暑</p><p>但仍不能脱掉厚厚的防护服</p><p>更不能把口罩摘下了</p><p>只能暂时休息(右为郭晨晨)</p> <p><br></p><p>好像已经习惯</p><p>他们挡在身前</p><p>给我们保护和力量</p><p>正如有网友说</p><p>看到“军”字,就安心了</p><p><br></p><p>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人</p><p>有最可爱的人在</p><p>没有克服不了的病毒</p><p>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p><p>这场战“疫”,我们一定能赢!</p> <p><br></p><p>每天,穿着厚重的三级防护隔离服,连续高强度的工作,长时间在防护服的隔离下,汗水会蒸发成水珠打在防护面罩上,里面又湿又凉,可是即便是这样,发热门诊的全体医护人员也没有一个人有一句怨言。</p> <p><br></p><p>“我们来守护这个世界”</p><p><br></p><p>940医院发热门诊的护士多数为90后,平均年龄只有25岁,最小的刚满20岁。但是职责使然,面对这场疫情,他们冲在所有医护人员的最前方,预检分诊、防控救治,她们说肯定是怕的,但是这个工作岗位就是自己的使命,抢救室就是她们的战场。</p> <p><br></p><p>“不做逃兵的护士长”</p><p><br></p><p>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医院急诊科的护士长,她的父亲病危卧床,但面对疫情,她放弃与家人团聚,把父亲、孩子安顿给姐姐们,义无反顾冲锋在抗击新型肺炎第一线。</p> <p><br></p><p>精忠报国,我们共克时艰!</p><p><br></p><p>他是军医徐剑,和未婚妻异地相恋,他们每年只有短短的休假时间才能见面,这个春节假期原本是他们难得的度假之旅,可是疫情来势汹汹,在这关键时刻,他毅然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安慰恋人,他在防护服后背写下“精忠报国,加油!”。</p> <p><br></p><p>武汉作证,湖北作证,中国作证,这是一支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军队。</p><p><br></p><p>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二病区护士利用休息间隙,在防护服上写下名字和鼓劲的话语。</p><p><br></p><p>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李薇、谌磊、刘丽。</p> <p><br></p><p>武汉市中心医院28岁的王涛,下班后脱下厚厚的防护服,摘下手套,用手机拍下汗水浸透的双手:</p><p><br></p><p>长时间带着护目镜和口罩的面部</p> <p><br></p><p>世界上最美的拥抱</p><p><br></p><p>是陈炳吗?</p><p><br></p><p>呀,是你!</p><p><br></p><p>2月4日傍晚5点,绍兴市人民医院隔离病房的走廊上,护士徐小奇和医生陈炳这对医护夫妻通过声音和身形认出了彼此。</p><p><br></p><p>“因为都穿着防护服,还带着口罩和护目镜,一开始都没认出来。只是看过去,觉得他和我爱人的身形动作有些像。后来他转过头,我一问才确认是他。”徐小奇说,当时也挺惊喜的,因为好几天没见面了,两人兴奋地拥抱了一下。</p><p><br></p><p>夫妻共同抗击疫情</p><p>分离多日,却在隔离病房相见</p><p>这世上最近的距离</p><p>就是一眼认出并拥你入怀</p><p>他们隔着两套防护服刹那相拥</p><p>他们收获了百万网友的感动</p><p>这就是</p><p>为了万家岁月静好</p><p>宁愿自己负重前行的“白衣战士”</p><p>隔离病房走廊上</p><p>一个“爱的抱抱”</p> <p><br></p><p>2月28日,90后护士于景海(左)和周玲亿穿着防护服准备进入武汉雷神山医院重症病房工作。</p><p><br></p><p>两位年轻护士的防护服上除了写着她们的名字,还写着“仁济情佳侣,新婚”字样,看着让人心疼。</p> <p><br></p><p>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p><p><br></p><p>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p><p><br></p><p>防护服是医护人员的战衣</p><p>写在防护服上的字</p><p>是标记、是心愿、更是无声的誓词</p><p>无声地鼓励了每一个人</p><p><br></p><p>防护服下</p><p>我们看不清你是谁</p><p>但我们知道你们是为了谁!</p><p><br></p><p>防护服上</p><p>我们记住你们的名字</p><p>因为那每一笔都是你们无畏的心!</p> <p><br></p><p><br></p><p>作者姓名:汪滔</p><p>作者微信号:wt51110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