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防疫抗疫,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理性面对,无一例外的,医学专家们的共同建议是,大家尽量少出门、不聚会。</p><p> 而我们的倡议也随之而来——</p><p> 既然宅在家中,何妨多读几本好书。</p> <p> 在中国漫长又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唐诗毫无疑问是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唐诗对我们来说不仅是欣赏的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其间有各种各样的知识。但初学者拿到诗往往不知怎么读它,也不易领略到其中的妙处,那么劝君不妨读一读已故著名女学者沈祖棻著的《唐人七绝诗浅释》一书。它是一位引导读者漫游诗歌天国的贝阿特丽采。</p> <p> 沈祖棻(1909-1977),女,字子蕊,别号紫曼,笔名绛燕、苏珂。浙江海盐人。教授,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格律体新诗先驱诗人之一。主要代表作有《别》《赠孝感》《妥协》《早早诗》等,在古典文学研究和旧体诗词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对于中国格律新诗的创建和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被文坛誉为江南才女。</p> <p> 读时倍觉吃力,曾几度拿起又几度放下。这本书主体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此部分先生用很大篇幅,采用考据加论证的方式抽丝剥茧、层层递进,介绍了七绝诗歌的起源、形成、基本特征及逐步走向成熟兴旺的过程。与其说是引言,不如说是一篇诗论宏文。</p> <p> 沈先生认为,七绝“成形于南北朝,至唐而极盛,”就结构而言分为古体、拗体和律体三类。</p><p> </p> <p> 沈先生认为:王昌龄、李白并列第一,刘禹锡次之;王维、杜甫虽不以七绝见长,但才力雄厚,所做七绝也蔚为可观;李益、杜牧、李商隐也是大家;元稹、白居易再次之。其他象韦应物、王建、温庭筠等也偶有佳作。</p> <p> 第二部分为唐人绝句名篇赏析。沈先生用其渊博的学识并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采用考据、对比的方式对这些绝句名篇进行逐一解析,见解独到、精彩纷呈。</p><p> </p> <p> 沈先生讲七绝,每篇选一首主诗,再配几首相近的,或指出其内在联系,或点出手法的相似,有时还品评高下。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在赏析的基础上还进行理论探讨与总结。</p> <p> 《唐人七绝诗浅释》第一篇分析了杜审言的《赠苏书记》,在谈到“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时,指出它们不从正面写,而从对面写,“它比直接描写苏某离家,依依不舍更委婉、更深厚,因而更有说服力。诗中凡是用这样一种表现手段的,往往格外动人。”接着引用杜甫的《月夜》为例,并作了分析。最后指出:“杜甫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提到他祖父在诗歌上的成就,并表示要继承祖父的文学事业。这首诗,就是学习杜审言《赠苏书记》从对面着笔的手段的,而青出于蓝,刻画得更其细致,表现得更为丰富。”</p> <p> 脍炙人口的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一篇之下,还选了《回乡偶书》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来时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以说明二诗一含蓄一直白,不同风格都指向归乡之情的复杂。</p><p><br></p> <p> 又拈出唐人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清人叶燮《夜发苕溪》中的细节描写,认为都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同一意趣。再举苏轼二首诗与贺知章《回乡偶书》对比,其中一首诗正用贺诗的诗意“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另一首则反用贺诗诗意“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并分析说“这两位‘异代不同时’的诗人,由于其所具有的开朗胸襟、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有共同之处,因而不约而同地写出了这二篇意境和机杼颇为近似的作品”,更进一步指出“我们在探索作家的传承关系时,性格这一因素不应当放在考虑范围之外”。</p> <p> 王翰的《凉州词》,首先,沈先生介绍了这首诗的题材,是一首边塞诗。然后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唐代边塞诗创作的历史背景。 接着,就开始逐句地分析《凉州词》的思想内容。前两句从“葡萄美酒”到“琵琶催发”,使人感到欲痛饮沉醉而不能,将读者从舒适的环境中转入紧张的气氛里。后两句则是征人设想之词,表达出征人旷达而又沉痛的心情。“这种感情是很沉痛的,但却用豪迈的语言表达出来,显得这位军人的胸襟似乎很是旷达。凡是忧伤的感情,如果用悲哀的语言来表达,还不一定能使人感受到它的分量,而用与之正好相反的豪迈旷达的口气说出来,就往往使人觉得非常沉重深刻。”</p> <p> 随后,又举了同为边塞诗的其他诗篇,如王涯的《从军词》、陈陶的《陇西行》、戴叔伦的《塞上曲》、李益的《暮过回乐烽》等,用不同的诗篇让读者体会不同诗人多种多样的思想感情,有戍守边塞的战士渴望回乡的悲哀,有委婉含蓄地谴责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更有战士视死如归、为国征战的昂扬斗志。</p> <p> 《唐人七绝诗浅释》是诗词赏析的范本,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诗学修养,也会提高我们诗歌鉴赏的兴趣与水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滕锦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