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铁岭历史悠久</p><p><br></p><p>铁岭变迁——旧石器时代</p><p><br></p><p>据铁岭市博物馆出土文物展示,</p><p>铁岭龙首山、柴河流域等地曾出土大量石刀、石斧、彩陶片、夹砂陶片等文物。这些文物与沈阳新乐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有相似之处。</p><p>这些文物表明,远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p><p><br></p><p><br></p> <p><br></p><p>铁岭变迁——新石器时代</p><p><br></p><p>铁岭辽海屯出土的文物,</p><p>熊官屯镇大山嘴子出土的青铜器</p><p>展现了新石器时期铁岭已呈现出</p><p>具有定居农业特征的农业文化类型。</p><p><br></p><p><br></p><p><br></p><p><br></p> <p><br></p><p>铁岭变迁——汉燕长城横贯东西</p><p><br></p><p>西周时属肃慎地。</p><p>春秋战国时期境域南部属辽东郡,北部为东胡辖地。</p><p>秦、两汉时期,境域大都属燕国辽东郡管辖。</p><p>东汉、三国、西晋时期境域南部属玄菟郡,北部开原、昌图属扶余。</p><p>东晋时期境域属玄菟郡。</p><p>南北朝时期,境域处于契丹领地。</p><p>历史专家学者根据燕长城遗址连线判断,</p><p>燕长城应从铁岭过境。</p><p><br></p><p><br></p><p><br></p> <p><br></p><p>铁岭变迁——六朝、隋朝属越喜国地(越喜城)。</p><p><br></p><p>秦时铁岭(县)地属辽东郡</p><p>汉时铁岭(县)地属玄菟郡</p><p>今开原中固为汉时望平县,</p><p>铁岭新台子邱台为汉时高显县</p><p>开原北部,昌图一带属于汉境外扶余国</p><p>铁岭地区在公元410年前后被高句丽占领,推测在高句丽后期至隋朝,</p><p>(公元六世纪至七世纪初期),</p><p>高句丽在铁岭附近设立越喜国。</p><p>(越喜国为高句丽藩国)</p><p>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时灭亡越喜国,时间或不足百年。</p><p>(扶余王子朱蒙建立的高句丽国,与朝鲜或者韩国无关)</p><p><br></p><p>清代杨宾《柳边纪略》记载:</p><p>“铁岭,周秦肃慎氏地,汉晋挹娄地,</p><p>隋越喜国地……”</p><p>康熙十六年《铁岭县志》(董国祥撰)记载:铁岭县“隋为越喜国地”。</p><p>清代曹廷杰《东三省舆地图说》在《挹娄国越喜国考》条三中说:</p><p>“通志谓即挹娄国。……六朝及隋自立为越喜国。”</p><p>《新唐书》记载:</p><p>“越喜故地,领为怀逺府,领达、越、怀、纪、富、美、福、邪、芝九州。</p><p><br></p><p>《满洲源流考》《续文通考》</p><p>越喜国王城为越喜城,位置在铁岭范河入辽河处,今铁岭县地,</p><p>“范河出城东南百二十里,西流过城南,西入辽河,则粤喜国城,正在今铁岭县也”。符合这个记录的仅今催阵堡山城</p><p><br></p><p>越喜国的范围,许多史料说明,在开原、铁岭东部山区,辽河、凡河、柴河之间,大部在今铁岭县境内,即今之铁岭县东部山区之白旗寨、鸡冠山、大甸子、熊官屯等乡镇的全部,黄旗寨、靠山、柴河、马家寨等乡镇的部分地区。</p><p>其地南距渤海北,东际于海,西抵室韦,南北袤二千里,东西千里。”</p><p><br></p><p><br></p> <p><br></p><p>铁岭变迁——唐初中期“延津州”</p><p><br></p><p>延津州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有记载。</p><p>隋唐时期</p><p>隋炀帝时期四次征伐高句丽,</p><p>(其中隋炀帝亲征三次,都是大败而归,并成为导致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p><p>到唐代也连续对这里的高句丽用兵,</p><p>到唐高宗时期利用高句丽内部分裂,</p><p>一举平定辽东</p><p>(辽北多处传诵的薛礼征东),</p><p>在这里设立安东都护府,</p><p>其下辖14个羁縻州,</p><p>延津州即是其中之一。</p><p>(高句丽金山城被攻破后成为唐安东都护府的延津州)</p><p>此时越喜国已经不复存在,而化为靺鞨七部之一的越喜部。</p><p><br></p><p>延津州位于今铁岭县李千户镇张楼子山城</p><p><br></p><p>唐朝时期境域南部属安东都护府,</p><p>西北部属枯漠都督府,</p><p>昌图曾归渤海鸭绿府、扶余府管辖。</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br></p><p>铁岭变迁——唐中后期属渤海国富州</p><p><br></p><p>唐时的铁岭大甸子一带就有冶炼银子的记录。见(柴河铅锌矿矿志)</p><p><br></p><p>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渤海大氏取越喜地为渤海国富州。</p><p>民国二十年版《铁岭县志》记载,铁岭县“隋属越喜国地”,“天宝中,置安东都护府,治营、平二州之间,仍名富州”</p><p>(开元二十九年,唐玄宗的同辈兄弟死两人,为了避晦气,改元天宝。)</p><p><br></p><p>渤海国是唐朝时候(武则天)以女真族的粟末靺韍族大氏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政权</p><p>前期称“大震国”(又说 大振国),</p><p>从此开创了渤海国的前身。</p><p><br></p><p>渤海国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p><p><br></p><p>公元713年铁岭地区(古越喜国)被渤海国占领。因盛产白银,取名渤海国富州。</p><p>公元742年前后,唐安东都护府重新夺回(古越喜国地)仍然沿用富州的名称。</p><p>后仍被渤海国夺回。唐彻底退出辽东。</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br></p><p>铁岭变迁—辽代称银州</p><p><br></p><p>契丹神册二年(917年),</p><p>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命在此地继续冶炼银子故改称富州为银州。</p><p>据《辽史·地理志》记载:</p><p>“银州,富国军,下,刺史,本渤海富州,太祖以银冶更名。隶弘义宫,兵事属北女直兵马司。</p><p>统县三:</p><p>延津县,本渤海富寿县,境有延津故城,更名;</p><p>新兴县,本故越喜国地,渤海置银冶,尝置银州;</p><p>永平县,本渤海优富县地,太祖以俘户置,旧有永平寨。”</p><p><br></p><p>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带兵灭了渤海国后,</p><p>其地改为东丹国(东契丹国)。</p><p>辽朝时期境域大部分属东京道辽阳府。</p><p><br></p><p>近几年研究人员趋同于辽银州在唐设延津州(现铁岭县李千户镇张楼子山城)</p><p>其下辖三县</p><p>1.延津县与银州城在一起(今张楼子山城)</p><p>2.新兴县(我认为在铁岭县大甸子镇抚安古城)</p><p>3.永平县(我认为在凡河古城,现铁岭新区市政府对面。)或者在现铁岭县大甸子镇附近的山上,负责采矿。</p><p>辽银州辖三县均在凡河岸边,上游采矿,矿石沿凡河向下送到十几公里远的新兴县,冶炼好的银子,装船运到延津县(银州入库)</p><p><br></p><p>大部分研究者认为铁岭没有银矿,也没有在辽银州城发现冶炼银子的遗址。</p><p>我个人认为辽新兴县就在现铁岭县大甸子镇抚安堡。</p><p>抚安堡古城就是当年冶炼银子的地方</p><p>理由有三:</p><p>1.在明末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有所涉及:“故新兴城,在今(铁岭)卫东”。</p><p>抚安堡就在明铁岭卫东25公里处,距辽银州(张楼子山城)17公里左右的凡河上游</p><p><br></p><p>2.《铁岭县志》(民国二十年本)记载</p><p>抚安古城:按旧县志,金代筑之,在今城东五十里抚安堡。北门石额犹存,曰来远门。考金史,本境无抚安县,然其地确系古城。今其时之庙,即北门旧址而建也。”</p><p>抚安古城金史没有,就是辽代或者高句丽时期的了。注:抚安古城在凡河岸边。</p><p><br></p><p>3.最关键的是抚安古城沿凡河向上游十几公里的东北方向与现开原靠山镇交界的地方唐渤海国时就在人在那里冶炼银子。</p><p>解放后,全国著名的铁岭柴河铅锌矿就在那里。有铅锌,就有银!这是常识。</p><p>(个人观点还需考古实物证明)</p><p><br></p><p><br></p><p><br></p> <p><br></p><p>铁岭变迁——金代称新兴县</p><p><br></p><p>《金史·地理志》:咸平府,下,总管府,……县八:…新兴,辽银州富国军,本渤海富州,熙宗皇统三年废州,更名来属。有范河,北有柴河,西有辽河。</p><p>金灭辽后,人口大量减少,把原来辽的建制,好多地方降州改县。</p><p>金太宗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改银州为新兴县,属咸平府(现开原老城)。</p><p>下辖八个县,其中新兴县就是原辽.银州。</p><p><br></p><p>明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有所涉及:“故新兴城,在今(铁岭)卫东,……金并入延津县,又改延津为新兴县。”</p><p>解读:</p><p>在金时期,银矿石枯竭,于是将新兴县与延津县人员合并,仍称延津县。</p><p>后来迁徙到现铁岭县凡河镇新兴堡村附近(或凡河古城),改称:新兴县。</p><p>由于靠近辽河,经常受到洪水侵扰,</p><p>又在金中后期迁徙到现铁岭市银州区银岗小区附近。</p><p><br></p><p>铁岭白塔应为金中晚期建筑。位于当年新兴县城内西北角。</p><p><br></p><p>金朝时期,</p><p>境域南部属东京路咸平府,</p><p>西部属北京路,</p><p>东北部属上京路会宁府。</p><p><br></p><p><br></p> <p><br></p><p>铁岭变迁——元代新兴县</p><p><br></p><p>辽灭亡后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中间经历金、元二个朝代。</p><p>金朝废银州改为新兴县(《金史·地理志》),</p><p>金、元二朝这二百多年间一直用新兴这一名字,新兴县亦被称为古银州。</p><p>明朝建立之后的第26年,这个被称作"古银州"的地方开始有了铁岭这个名字。</p><p><br></p><p>《元史·地理志》载:</p><p>“咸平府,古朝鲜地,箕子所封,汉属乐浪郡后高丽侵有其地。唐灭高丽,置安东都护以统之,继为渤海大氏所据。</p><p>辽平渤海以其地多险隘,建城以居流民,号咸州安东军,领县曰咸平。</p><p>金升咸平府,领平郭、安东、新兴、庆云、清安、归仁六县,兵乱皆废。</p><p>元初因之。隶开元路,后复割出,隶辽东宣慰司。”</p><p>从《元史》的记载中可知元代基本上是沿袭了金代在铁岭的一些建置,</p><p>只是隶属关系略有改变而已。</p><p><br></p><p>元朝时期,境域西部属中书省会昌路,其余属开原路咸平府。</p><p><br></p><p><br></p> <p><br></p><p>铁岭变迁——明朝铁岭卫</p><p><br></p><p>铁岭卫(朝鲜语:톄링위)为公元1388年,明朝为取代元朝开元路设置而管辖今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东北部的一个卫所,铁岭卫最初设在鸭绿江以东,</p><p>(铁岭位于图们江南、鸭绿江东,是朝鲜咸镜道与江原道之间的交界岭)。</p><p>王氏高丽兴起于朝鲜半岛后,</p><p>辽、金、元三朝及明初皆以铁岭作为与高丽王朝的国界。</p><p>1392年,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鲜。明朝顾虑到东北地区残留元朝势力而有意拉拢李氏朝鲜,并因粮饷难济遂将铁岭卫改置于辽东奉集堡(今辽宁沈阳东南奉集堡),</p><p>从此朝鲜半岛东北部划归朝鲜至今。</p><p>明代名将李成梁家族祖先跟随一起行动,离开生活几百年的地方来到辽东。</p><p>1393年,(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p><p>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铁岭卫从奉集堡移至古银州,故新兴县更名为铁岭卫。这是称铁岭之始。</p><p><br></p><p>铁岭是"铁岭卫"的简称,如同天津原为天津卫、沈阳原为沈阳卫一样,原来都是明朝军事组织的名称。</p><p>明朝朱元璋创立了一种将屯田与防卫相兼的新军事体制,史称"卫所"制。</p><p>"卫"和"所"都是军事单位,</p><p>"所"又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p><p>"卫"相当于现今的师(定员5600人)</p><p>千户所相当于团(定员1120人)</p><p>百户所相当连(定员112人)</p><p>通常,</p><p>每卫辖五个千户所,</p><p>每千户所下辖十个百户所,</p><p>百户所下辖二总旗、十小旗;</p><p>每总旗50人,每小旗10人。</p><p>卫所设卫指挥、千户、百户等官.</p><p><br></p><p><br></p> <p><br></p><p>铁岭变迁——清朝的铁岭县</p><p><br></p><p>天命四年(1619)六月十六,努尔哈赤亲率四万大军,仅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以摧枯拉朽之势占领开原。</p><p>总兵马林、副将于化龙、参将高贞、游击于守志、守备何懋官等开原主要将官全部阵亡。铁岭来援的三千明军也不战而逃。</p><p>努尔哈赤三日后班师,“籍所俘获,举之不尽”,将城内人员,金银财货用牛、马、车辆搬运,“数日未尽”。</p><p>开原基本成为一座空城。</p><p><br></p><p>1619年阴历七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就率领五万八旗军经由三岔堡扑向铁岭。</p><p>后金大兵将铁岭团团围住,</p><p>努尔哈赤在城东龙首山上指挥攻城。</p><p>城中内应大开城门,</p><p>后金兵从北门蜂拥而入,</p><p>仅用了两三个时辰就解决了战斗,</p><p>游击李克泰、喻成名战死,</p><p>但城内投降者极少。</p><p>据说城内外死者近万人,</p><p>战后被称为“一城皆忠义也”。</p><p>李成梁之子总兵李如桢在离城15里处按兵不动眼睁睁看着铁岭陷落,不但不救援,还割下被后金军杀死的蒙古人首级“伪报首功”,将门之后,如此行径,令人齿冷。战后,被御史弹劾,罢官。</p><p>战后铁岭也成为一座空城。</p><p>清初为盛京辖地,驻有八旗军的正白旗、正蓝旗、镶黄旗和镶白旗的军队。</p><p>清康熙三年(1664年),</p><p>废卫制设置铁岭县。</p><p>铁岭、开原县属奉天府辖地,</p><p>西丰被封禁为大围场,</p><p>昌图,调兵为内蒙古科尔沁部。</p><p><br></p> <p><br></p><p>铁岭变迁——清末民国伪满铁岭县</p><p><br></p><p>近代甲午中日之战、唐子联军之乱无不波及铁岭;</p><p>甲辰日俄之战,铁岭首当其冲。</p><p>清末,沙俄侵略者在铁岭划定了铁路附属地,驻扎大量沙俄军队。</p><p>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者代替了沙俄势力,扩大了日本居留民地盘,增建了西大营、南大营和关东军仓库,经常 进行侵略性的军事演习,战祸迭起,民无宁日。</p><p>光绪三年(1877年)改昌图厅为昌图府,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行省,铁岭境域属东三省总督。</p><p>清朝末年,境域内铁岭、开原、昌图、康平、西丰五县属奉天省。</p><p><br></p><p>民国二年(1913年)实行省县制,</p><p>境域南部属奉天省辽沈道,</p><p>西部、北部为洮昌道。</p><p>民国十七年(1928年),张学良举行东北易帜。</p><p>1929年2月5日,改奉天省为辽宁省,铁岭境域属辽宁省。</p><p><br></p><p>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9月19日铁岭沦陷。沦陷初期因袭旧治。</p><p>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改辽宁省为奉天省,铁岭隶属奉天省。</p><p>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废县治。置铁岭市,属奉天省,这是铁岭设市治之始。</p><p>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一三”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收复铁岭,建立民主政府,撤销铁岭市仍为县治。</p><p>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24日,国民党占据铁岭城,在县城始设银州镇,属铁岭县。</p><p>1948年10月28日,东北野战军再次解放铁岭,属辽北省。</p><p>1949年5月铁岭划归辽西省,撤销银州镇建制。</p><p><br></p><p>解放战争时期,</p><p>铁岭县东部归沈铁抚联合县领导,</p><p>驻地铁岭县大甸子一带</p><p>铁岭县西部归铁法联合县领导,</p><p>驻地法库一带</p><p><br></p><p><br></p><p><br></p> <p><br></p><p>铁岭变迁——获得解放成立铁岭公署</p><p><br></p><p>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岭县境属辽西省。</p><p>1954年9月1日,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铁岭境域隶属辽宁省。</p><p><br></p><p>1956年2月8日辽宁省设铁岭专员公署驻地铁岭县银州镇,辖铁岭、开原、西丰、昌图、康平、法库、新宾、清原县。</p><p>1959年1月5日,铁岭专署撤销,除新宾、清原县划归抚顺市外,其余各县划归沈阳市领导。</p><p>1964年2月12日,沈阳专员公署成立,</p><p>铁岭境域各县为沈阳专员公署所辖。</p><p>1966年7月,沈阳专员公署迁入铁岭县银州镇。</p><p>1968年12月26日,沈阳专区革命委员会改为铁岭专区革命委员会,辖铁岭、开原、昌图、西丰、康平、法库、新民、辽中、台安、新宾、清原县。</p><p>1970年7月25日,铁岭专区革命委员会改为铁岭地区革命委员会。</p><p>1978年9月20日铁岭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铁岭地区行政公署,辖铁岭、开原、西丰、昌图、康平、法库县。</p><p>新宾、清原县划归抚顺市,</p><p>新民、辽中、台安县划归沈阳市。</p><p>1984年9月20日,省辖铁岭市驻地银州区成立,辖银州、铁法、清河区,铁岭、开原、昌图、西丰、康平、法库县。</p><p>1992年12月,康平、法库县划归沈阳市。</p><p>2010年末,铁岭市驻地铁岭县凡河新区</p><p>辖银州、清河2区,调兵山、开原2市,铁岭、昌图、西丰3县。</p><p><br></p><p>目前铁岭市共辖7个县级行政区,</p><p>包括有2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3个县,</p><p>分别是银州区、清河区、调兵山市、开原市、铁岭县、西丰县、昌图县。</p><p><br></p><p>铁岭市人民政府驻铁岭县凡河镇金沙江路28号。</p><p><br></p><p><br></p><p><br></p><p><br></p><p><br></p> <p><br></p><p>铁岭变迁——建制变化</p><p><br></p><p>银州区</p><p>1954年属辽宁省,</p><p>1955年恢复银州镇,仍属铁岭县。1979年8月30日,撤销银州镇,设立县级铁岭市,属铁岭地区。</p><p>1984年6月30日,撤销铁岭地区置省辖铁岭市,</p><p>同年8月30日,原铁岭市改称银州区。</p><p>今银州区域原属铁岭县和开原县所辖。</p><p>1979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铁岭市(县级),将铁岭县的银州镇、龙山公社和平顶堡公社驻地的国营610厂,辽宁省铁岭犯人医院及辽宁省铁岭种畜场的行政区域划归铁岭市。(小铁岭市)</p><p>1980年1月,将铁岭县平顶堡公社的地运所、柴河东、柴河西和凡河公社英城子4个生产大队划入龙山公社管辖。</p><p>1980年12月,经铁岭地区行署批准,将开原县靠山公社驻辖的柴河铅锌矿、省冶金地质勘探一〇六队的行政区划归铁岭市。</p><p> 1979年12月,将原铁岭县银州镇区划的红旗、柴河、铜钟、铁西、工人、龙山、清真7个街道办事处合并成红旗、柴河、铜钟、工人、铁西5个街道办事处,为市政府派出机构。</p><p>1981年4月设立城北、猴石街道办事处。</p><p>1984年9月,设立城南办事处(为副县级),同年龙山公社改为龙山乡。</p><p> 1984年改称银州区后,辖区范围相应稳定。所辖地域大体分为四部分:</p><p>一是从市区红旗街等紧相毗邻的5个办事处所辖区域为主体;</p><p>二是以龙山乡所辖的园艺、七里屯、前八里、后八里、牛岗子、英城子、地运所、柴河东、柴河西、东辽海、西辽海、中辽海12个村环绕市区形成城郊区域;</p><p>三是城南办事处辖区的铁岭种畜场全境;四是分别距区政府14公里和54公里的城北、猴石街道办事处所辖的两块“飞地”。</p><p> 区域特点:</p><p>地处铁岭县腹地,</p><p>市中有乡、乡中有市,</p><p>城乡结合的新兴城市。</p><p><br></p><p><br></p> <p> </p><p><br></p><p>铁岭变迁——银州乡街变化 </p><p><br></p><p>银州地区,清代末实行区乡制,铁岭城内置城厢区 ,农村设乡。</p><p>民国初沿袭旧制。民国10年(1921)实行区村制,城镇为一区,分设城内,东西南北关5个街。</p><p>民国18年改区村制为警区制。县城为第九区。</p><p>东北沦陷初沿袭前制,</p><p>1937年铁岭市内设辽河、广裕、兴仁、柴河、龙山、大河6个区。</p><p>国民党政府统治铁岭时,城乡都实行保甲制,银州镇下设15个保,保设保公所。</p><p>铁岭解放初,城乡分别实行区街,区村制,铁岭县城设中心、龙山、柴河3个区,区下设龙山、文化等26个街。</p><p>1950年将3个区合并为城关区,</p><p>1952改为第十区,区下设清真、龙山、繁荣、古塔、铜钟、工人6个街道。街设街公所。</p><p>1955年8月设银州镇,镇下划为6个街道。1970年将城市街道改为东方红、文革、向阳、五七4个公社,下设21个街道。</p><p>1978年撤销城区公社设置铜钟、铁西、清真、工人、柴河、红旗、龙山7个街道53个居民委员会。</p><p><br></p><p> 1979年设置铁岭市(今银州区)后,城区实行街委制。</p><p>1984年城郊实行乡村制,龙山公社改称龙山乡人民政府,各村生产大队改为村,设村民委员会。</p><p>1981年4月铁岭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成立猴石街道,城北街道。</p><p>1984年9月成立城南办事处(副县级),</p><p>1987年前全区共设8个街道办事处,1个乡人民政府。</p><p>2006年12月成立辽海街道办事处。</p><p><br></p><p> 截止2010年末,全区总户数118635户,总人口320237人,</p><p>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点我区居住人口为33.6万人。</p><p>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1.7元,农民年人均收入8642元。</p><p>(银州区志)</p><p><br></p><p><br></p><p><br></p> <p><br></p><p>爱家乡!</p><p>爱铁岭!</p><p>祝愿祖国!</p><p>期待山花烂漫之时!</p><p><br></p><p>部分内容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来讨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