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学习,每一次学习必定有所收获。最近由于工作的关系,走访茶企的次数很是频繁,那里环境优美,茶香沁人心脾,瞬间神清气爽。</p><p> 今天又来到高原春香的门市部,一走到大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台三四米长、一米左右宽的红木茶几,茶几上整齐的摆放着精致的茶具,茶几后面泡茶姑娘坐姿优雅,妆容浓淡相宜,明眸皓齿,面带笑容,一头乌黑的头发自然垂落在身后,一袭长裙更显得姑娘的阿诺多姿,衣袂飘飘......不是因为她身后左右两侧的对联,我会沉醉在她的美中不能自拔。</p><p> 同事和茶企老板聊着和茶有关的工作,而我,心绪跟着姑娘葱根般的手指,看着晶莹剔透的玻璃陶瓷茶具在她手里舞着......</p><p> “请喝茶”,听着姑娘那软糯却带着力量的的声音,才回过神来,茶已泡好。姑娘泡的是绿茶,汤色黄绿明亮,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一入口,那股香味沁人心脾,瞬间能量满满,神清气爽。</p><p> 其实,喝茶也是一门学问。湄潭作为产茶大县,如今种茶面积有60万亩,主要种植有小叶福鼎、601等品种,如今茶作为唯一一种没有副作用的饮料,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发展,也成为了我县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湄潭的一张名片!</p><p> 可感到惭愧的是,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湄潭人,招商工作者,生长在茶园里,对茶的了解却知之甚少,面对客商的提问一问三不知,这才让我意识到不得加强对茶的学习。</p><p> 提到茶,要从茶的起源说起。关于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茶圣陆羽有著《茶经》一书,《神农本草经》亦有记载关于茶这方面的知识。</p><p> 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同样少数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不管发源于何时何地,最终,成了湄潭人民的衣食父母和一张名片。</p><p> 湄潭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清《贵州通志》载:“黔省所属皆产茶……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p><p> 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解放后,贵州茶叶科学研究所设在湄潭;地球上最大的茶壶“天下第一壶”(中华茶道馆)也在湄潭;湄潭保存了世界少见中国唯一的茶叶加工遗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连片茶园—中国茶海在湄潭;中国三大茶交易市场之一—中国茶城也在湄潭,贵州省委省政府主办的三大博览会之一—“中国贵州茶产业博览会暨茶文化节”定点在湄潭举办。</p><p> 湄潭有茶园面积60万亩,是中国茶园面积第一县;“湄潭翠芽”“遵义红”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贵州针”“黔金砖”广受市场追捧。湄潭一直致力于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目前,全县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及加工大户共56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22家,年加工能力8万吨以上,产品涉及绿茶、红茶、黑茶及茶叶籽油、茶多酚、茶树花、茶花面膜等13类综合开发产品。</p><p> 湄潭茶叶品质优良,品牌众多,有17个获省、部优以上产品,同时拥有遵义市名牌产品及其它优质绿茶。</p><p> 湄潭茶品牌多,但品牌集中度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每年大量江浙茶商入黔,将湄潭茶叶制成龙井、碧螺春,“茶农得小利,加工得大利,茶商得暴利”曾是湄潭茶叶的生存现状。 </p><p> 面对目前湄潭茶的生存现状,不得不令每一个湄潭人深思,作为湄潭人,对茶的思考任重而道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