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曾记得小时候站在家里院坝里,就可以看到斜对面山上的碉堡,如今的碉堡早已看不到,被掩盖在繁茂的丛林之中。碉堡的后面的山下是外婆家,去时从“碉角下”的经过小路,也不知走过了多回,记忆的深处至今仍然残存着外婆那满脸皱纹的笑容。</p><p><br></p><p> 老父亲在世的后期,曾经不厌其烦给我讲他当年参加远征军打小日本的故事,这个一生中“死”过多次的老人,也特别讲到家对面山上碉堡的故事,解放初期,当过民兵父亲,到过碉堡的溶洞抓过土匪,依稀记得他讲过溶洞可以通到下堡村,溶洞里有好几层,有阴河(地下河),洞里边危险的很。生长于此,却从来没有去过碉堡。</p><p><br></p><p> 离开家乡30多年,那条曾经光着屁股游泳的小河,早已不需爬坡上坎挑水的“月亮井”,如今依然哺育着老家的乡民,延续着父亲、我以及亲人们的故事。</p><p> </p><p> </p> <p> 家早已不在,曾经的家址上,现在是一座现代化的水泥厂,高大的烟囱和那满目的田园春色总是那么不合谐。</p> <p> 在山下村寨里有一条沿着山脊的直通转播塔的小路,快到山顶时,有一条右转的小道有直通碉堡,路边的荆棘,挡道的小树被砍过,近期应该有人来过。</p> <p> 碉堡石墙上4周均有观察孔和射击孔。</p> <p> 碉堡石墙上的射击孔。</p> <p> 碉堡的外墙长9米、宽6.5米、高8米,碉墙均由整块的条石砌成,墙厚竟然有1.5左右,碉堡内置两层,下层的墙还要厚一些,整块条石都上千斤重,可以想象当年修建碉堡的工程量有多大。</p><p><br></p><p> 当年的青瓦盖顶早已不复存在,碉堡上部的的石墙已经垮塌(应该是人为原因),砌墙的条石散落在碉堡内和碉堡的周边,长满青苔。</p> <p> 碉堡大门上门建有整体的门檐。</p> <p> 碉堡内散落着垮塌的条石,后墙下方左右各一个洞口。</p> <p> 碉堡内右边的洞口 ,洞深两米左右。洞口似有洞门装置,不知有何用处。</p> <p> 碉堡内左边的溶洞口。</p> <p> 洞口散落很多条石。</p> <p> 溶洞内遗留当年开凿的门粱桥洞的遗迹。</p> <p> 往洞里走约10米,发现有一个溶洞大厅,大厅周边有多个耳洞。大厅里面较宽阔,可容纳数百人,呈一高一低走势,最低矮处一人多高,最高处有约二三十米。 </p><p> </p><p> 大厅里有往上走的暗道,也有往下走的暗道,往上走的暗道可见蓝天白云,直通山顶,往下走的暗道,可见到地下暗河,整座碉堡地面地下防御系统十分完备,一半天生,一半人为,堪称一绝。</p> <p> 洞中垮塌的熔岩洞口深不见底,洞口四周湿滑,非常危险。</p> <p> 洞内现存人类居住的很多痕迹,有人工加工过的多处工事,还有经过若干年才能形成的千奇百怪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景观</p> <p> 第一次在溶洞看到背上长角的蝴蝶,翅膀荧光闪闪。</p> <p> 洞内发现的蜈蚣。</p> <p> 靠着手机的余光,我和夫人在洞内匆忙走过。洞内有几层,体量确实非常大。由于担心手机电量,加上手机的光线实在太弱没法拍出洞内的状况,出于安全的考虑,只好留下遗憾,匆忙而出。</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 后记: 据《久长镇志》记载,该碉堡建于民国23年(1934年),至今已有85年了。此碉堡为当地当时的官员和富人杜家、刘家、陶家、关家出资所建,用于安民防御土匪侵略之用,当时有100多人枪防守。</i></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 </i></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 1949年,国民党区长杜文祥与土匪范德林勾结,以洞中有大批枪支弹药为诱饵,诱骗共产党指导员进洞后予以关押,企图杀害,匪中队长汤毓贤看清了形势,将指导员救下,并护送到马家桥解放军军大五分校。</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