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是杨婉,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康复科的一名护师。2020年的春节注定不普通,一个名叫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疾病席卷了武汉,让这座城市按下了暂停键。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园,我参与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p> <p> 1月24日,眼看武汉的疫情越来越严重,刚到家休息的我坐立难安。除夕夜,家人正在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而我却一个人默默的收拾好衣物行李,思虑后告诉家人朋友我已经报名去一线支援的决定。我知道他们都会担心我,但是我感觉到现在武汉的疫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武汉是我的家,我已经完全不害怕了。覆巢之下无完卵,我知道这样下去整个武汉肯定会成为疫情重灾区,作为一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护士,不上不行!</p> <p> 次日,正月初一,家人送我返回武汉参与一线工作。当我们经过一条条熟悉的街道,所到之处没有灯光、没有车辆、街上空无一人。我的脑海浮现的是各种灾难片电影的场景,令人难以置信。我的武汉,我的家,怎会变成这般模样!</p><p> 疫情初期,一线病床告急,没有时间伤感,我们要赶紧投入到疫情工作中。正月初二一大早,所有人到齐,紧张的准备开科。我们准备用物器材、消毒、铺床,接受专业防护培训,当天下午就迎来了我们的第一批新冠患者。</p> <p> 临时组建新的隔离病房,困难重重,柯洁护士长思路清晰,这让我很有安全感,让我觉得主心骨在,我在这里上班不用担心。我被任命为主班护士,我协助护士长一起制定了各班流程。为了尽快了解新冠患者的护理要点,我们每天跟医查房。根据患者的病情特征,我协助制定了病情观察要点交接班本,让同事们有效的记录了病情要点,并方便交接班。</p> <p> 夜班的清晨是繁忙的时间,我和郑良优决定两个人分工协作。她给病房所有病人留取标本:抽取静脉血、采集咽拭子,而我则负责所有的静脉输液治疗和测量生命体征。我们俩穿着又厚又笨重的防护服,一人推着一辆治疗车出发了,穿梭在一间间病房……</p><p> 到了16床了,16床的姑娘是我们医院的同事,小手胖乎乎的,布满了针眼,青一块紫一块,根本看不见血管。我的护目镜起雾了,戴着双层手套的我摸不着血管,内心焦灼,防护服里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汗水甚至流进了护目镜里。</p><p> 她看见我着急了,就笑着对我说“不要紧,我的血管本来就不太好穿刺,没打上也不要紧,你千万不要有压力啊。”</p><p> 我回答:“不行,我一定要仔细看好再进针,你细皮嫩肉的,我心疼!”</p><p> 我拉着她的手摸了半个小时,反复确认到一条血管后才小心翼翼的穿刺进去了,果然没有白费我半小时的努力啊,我这才松了一口气。她也开心的说:“太好了,你给我打上了留置针,我就不用每天扎好几针了,谢谢你啊杨婉!”</p><p> 解决完这个“大难题”,我又赶紧推着治疗车去接下来的10张病床。武汉二月湿冷的清晨,我的衣服汗湿了一遍又一遍……</p> <p> 早上一接班,8床96岁的爷爷血氧饱和度就开始下降,我察觉不对劲,赶紧报告医生。遵医嘱给爷爷用上了氧疗机,可氧浓度调到了100%,爷爷的血氧饱和度还是没上来。骆主任当下立断:“马上给患者使用呼吸机!”。因为我曾经在ICU轮转过,有重症经验,所以我马上进病房连接呼吸机管路,调整呼吸机参数,爷爷这才呼吸平稳了下来。我观察到他的手指末梢循环差,于是我汇报医生,采集动脉血气分析,确认爷爷的相关结果正常,这才放心。</p><p> 我问爷爷:”你感觉还好吗,胸闷吗?”</p><p> 隔着呼吸面罩他用虚弱的声音回答我说:“我还好……”</p> <p> 从正月初二进隔离病房以后,每天病房酒店两点一线连轴转,已经忘却了时间。我一直觉得自己内心强大,唯一一次我没忍住哭了,是因为母亲被隔离了。</p><p> 母亲也在县城医院一线,害怕传染父亲不敢回家所以住在医院宿舍,结果母亲在工作数十日后,因医院很多工作人员被感染,母亲被当做密切接触者隔离在医院。当我听说这个消息时,感觉到自己的无力和心痛。我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可能会被感染而倒下,可我没办法接受母亲会遇到危险!更何况,我没办法赶到父母身边照顾他们。我们明明都在湖北省,却不能相见,咫尺天涯。想及此,眼泪再也绷不住了。</p><p> 好在母亲安全过了隔离期,而现在她再次返回一线工作中。我们每天都会给彼此报平安,在同一战线上一同奋斗。我相信,很快,我们就会团聚了……</p> <p> 在隔离病房上班的日子,很忙碌,却仍然感觉很幸福。科室组建后来了好多支援的小伙伴,有传闻中的“专利大佬”谢斐老师。认识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大暖男,重症经验丰富,培训并指导我们重症患者的护理,所以遇见重症患者我们有信心护理好患者。有从前一起工作过的王琳老师,善良温柔,照顾我们,上班时候我还能跟她撒个娇,哈哈。有以前带教过我的潘敏老师,正直靠谱。有认真细心的赵玉年老师、可爱的曹慕佳老师、我的学姐陈之颀……还有很多很多可爱的小伙伴,因为疫情我们相遇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我会永远珍藏我们的回忆。</p> <p> 三月的武汉,春已近,早樱已开,关于疫情的好消息越来越多。我们终将等到拨开云雾后的柳暗花明,到那时,我们再相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供稿:杨 婉</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编辑:吴雪桐</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校审:柯 洁</b></p><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