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保障金融消费者财产安全权</p><p>金融机构应当依法维护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和接受金融服务过程中的财产安全。金融机构应当审慎经营,建立严格的内控措施和科学的技术监控手段,严格区分机构自身资产与客户资产,不得挪用、占用客户资金。</p><p>(二)保障金融消费者知情权</p><p>金融机构应当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及时、真实、准确、全面地向金融消费者披露可能影响其决策的信息,充分提示风险,不得发布夸大产品收益、掩饰产品风险等欺诈信息,不得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p><p>(三)保障金融消费者自主选择权</p><p>金融机构应在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允许范围内,充分尊重金融消费者意愿,由消费者自主选择、自行决定是否购买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不得强买强卖,不得违背金融消费者意愿搭售产品和服务,或不得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不得采用引人误解的手段诱使金融消费者购买其他产品。</p><p>(四)保障金融消费者公平交易权</p><p>金融机构不应设置违反公平原则的交易条件,在格式合同中不得加重金融消费者责任、限制或者排除其合法权利,不得限制金融消费者寻求法律救济途径,不得减轻、免除本机构损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p><p>(五)保障金融消费者依法求偿权</p><p>金融机构应当切实履行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主体责任,在机构内部建立多层级投诉处理机制,完善投诉处理程序,建立投诉办理情况查询系统,提高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质量和效率,接受社会监督。</p><p>(六)保障金融消费者受教育权</p><p>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强化金融消费者教育,积极组织或参与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开展广泛、持续的日常性金融消费者教育,帮助金融消费者提高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提升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和诚实守信意识。</p><p>(七)保障金融消费者受尊重权</p><p>金融机构应尊重金融消费者的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不因金融消费者的性别、年龄、种族、民族或国籍等不同而进行歧视性差别对待。</p><p>(八)保障金融消费者信息安全权</p><p>金融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第三方合作机构管理,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严格防控金融消费者信息泄露风险,保障金融消费者信息安全。</p> <p>娇娇提醒您,谨防疫情期间不法分子新型诈骗手段:</p><p>骗局一:谎称亲友感染</p><p>疫情导致一些人未能及时返家,骗子利用这点,冒充医务工作者,致电您“您的孩子/父母感染新型冠状肺炎住院,请将治疗费转入指定账户。”您的钱转入指定账户就再也回不来了!</p><p>骗局二:售卖口罩</p><p>骗子发布假消息:“你囤积大量医用口罩,N95口罩,邀请您参与购买”等您付完钱就立即将您拉黑。</p><p>骗局三:推销强身健体“良药”</p><p>骗子假借疫情防控中心或医院的名义,谎称有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效药,给您发送钓鱼链接,让您输入个人账户信息及交易密码,盗取账户资金。</p><p>骗局四:伪装公益捐款</p><p>骗子冒充公益组织发布,正在开展“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募捐活动”的信息,让您打款到指定账号,骗取善款。</p><p>骗局五:火车/飞机/旅行/酒店/快递退费</p><p>骗子以行程取消,酒店押金退还,快递无法邮寄等理由,向您发送虚假短信通知,骗取您的短信验证码,致使您的钱财不翼而飞!</p><p>骗局六:增额和逾期诈骗</p><p>不法分子以提升额度、卡片逾期冻结或征信黑名单等事由发送短信,诱导持卡人打开短信中的网址或拨打短信中的电话,进一步骗取卡号密码、手机号、有效期、短信验证码等信息,或诱导受害人在所谓解除黑名单公众号内进行操作而实施诈骗。</p><p><br></p> <p>娇娇小帖士:</p><p>一、收到短信一律多方验证</p><p>二、网购一律找正规渠道</p><p>三、推销特效药一律不信</p><p>四、捐款一律认准正规途径</p><p>五、退款一律使用官方途径</p><p>六、诱导点击链接和拨打电话,透露个人卡号等信息的短信一律不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