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堡子山眺望)</h3> <p> 晌午,春阳和风。</p><p> 与桥民相约来到瓦窑沱小学,会同该校黄校长、秦老师,四人开始徒步堡子山,特意去寻找山中的“洋房子”。 </p><p> 五通桥堡子山由来已久,何以名之,今无可考。《犍为县志》载 : 堡子山在县北八十里,瓦窑沱北,与石牛山为临。但就堡子山地名,中华大地到处可见。所谓“堡子”,泛指有围墙的村庄,“堡子山”的概意是指先民们为避灾祸而隐居的山寨。山寨美丽富饶,风光旖旎,居高临下,可守可退。五通桥堡子山之势,兼而有之。</p><p> 五通桥因盐聚市,因盐成邑。盐史悠久,城市年轻。1951年10月建市以后,以茫溪河、涌斯江交汇的四望关聚为城市核心区,由涌斯江划分桥滩二地。桥滩人习惯上称茫溪两岸至两河口的所有街道为“桥里头”,代指五通镇。而竹根滩的街道与郊野乡村,则被称之为“桥外头”,代指竹根镇。同时,还习惯地把岷江的主航道称大河,穿越城市中心的岷江支流涌斯江叫小河。</p><p> 在五通桥建市之初,庞大的盐化工及其产业链,交通、金融、文化、政治中心,都设在桥里头。市民主要盘踞在文化街、生产街(现佑君街)、花盐街、宝庆街(现工农街)、建设街、桥沟街(现桥沟镇)、交通街(杨柳湾)胜利街(现群力街)和前进街(现鲝草滩)等九条街道及其巷子院内,人口较为分散。竹根滩为沙洲平坝,四面环水,主要以农业见长,蔬菜瓜果为其特色,水上盐煤运输十分繁忙。由于竹根滩地理集中,聚集人气,最早有一个"与众乐″的戏园子,1953年市政府出面新建成一座川剧院,竹根滩开始有了文化氛围。伴随经济的发展,城市重心逐步向竹根滩迁徙,又历经半个世纪的变化,如今竹根滩已经取代桥里头,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区,商贾繁荣。</p><p> 笔者是出生于竹根滩的原著民,从孩提时代,就十分熟悉桥外头,旮旯角角都留有童年的脚板印。但对桥里头而言,少年的胆怯,路途遥远,家规家训,去过的地方有限。成年以后,因工作的驱使,对五通桥有全貌的了解,对瓦窑沱背后的堡子山,尤其堡子山上的“洋房子”,尽管有着千百次的遥望憧憬,但都没去堡子山造访过,直到“洋房子”被拆被毁掉。</p> <h3>(石径通幽,一路拍摄。)</h3> <h3>(进化了的稻草人)</h3> <h3>(花儿争芳斗艳)</h3> <h3>上公馆附属建筑一一厨房(仅存)</h3> <p> 上世纪初,辛亥革命成功以后,为履行“庚子赔款”,中国的北洋政府以盐税作抵押,向英法等国借款赔付,分39年还清。为还本付息,在北京成立由外国人把持的盐务稽核总所,统管全国的盐税政务。1915年,五通桥成立盐务稽核支所,随后,稽核支所在四望关与堡子山开始修建两个盐务公馆。其中,“下公馆”又称泉平公馆,建在稽核支所一侧(今丽源宾馆),此为中方经理入驻使用,中方全面掌管犍乐盐场的盐政。“上公馆”又称洋房子,建在瓦窑沱背后的堡子山上,为洋助理入驻使用。1919年,堡子山上公馆迎来了首位洋助理。</p><p> 洋助理一般不具体管理盐政,但其工薪则是中方经理的二倍以上。洋助理可以成天呆在堡子山看风景,游山玩水,只要观望到茫溪河上帆樯舟楫,盐巴码头盐运繁忙,他就万事大吉,来年的税银就会入账。</p><p> 上公馆的修造,是按洋人提供的设计图,由中国工匠所建。洋房子为一幢带楼阁的欧式建筑,约有一千平米。楼房的正面为四根高大的柱子,后面是环形回廊,底层为客厅、娱乐室与餐厅,室内有旋形楼梯,内设壁炉,楼上为卧室、电报室与工作间等。</p><p> 洋房子的四周,由特制的小青砖砌成围墙。院门处建有月台,院内种植奇花异草,请有花匠、厨师专为洋人服务。楼房内,开设有专线电台,配有专用发电机。洋房子有专职守护的兵丁,兵丁住在围墙以外的营房内,营房与厨房相连。白天,上公馆由二个门卫把守,院内还养有一条护院的大狼狗。夜晚,由三个兵丁轮岗巡逻。附近院门外,一条青石铺成的石板路,直通到瓦窑沱的山脚下。</p><p> 根据洋房子在山中的建造与山势特点,笔者以为“堡子山”自始而得名。</p><p> 洋助理常在“洋房子”内办公,特聘有中国厨师为其制作西餐,洋助理常邀请中国客人到家中陪吃陪玩。洋房子旁边建有网球场、游泳池等娱乐健身设施,洋助理虽疏于盐政,偶尔也会由四名轿夫抬上大轿子,缓悠悠从堡子山而下,而后换坐准备好的“双飞燕”渡船过河,上岸进入盐务稽核支所巡视。到岗后,洋助理会象征性地行使一点权利,料理一下政务。在堡子山上公馆内,先后入住过毕禄卓、北享大村、季履义等法、日、英多国的七位洋助理,直至1937年4月,五通桥稽核支所撤销,老外撤走,上公馆关闭。</p> <h3>(上公馆遗址处)</h3> <h3>(上公馆旧照)</h3> <h3>(上公馆厨房遗存)</h3> <h3>(瓦窑沱小学)</h3> <p> 从瓦窑沱小学背后徒步上山,起初一段土路地势平缓。至山麓,已经看不到当年专为洋人铺设的“之”字型青石板山径。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混凝土斜面坡道。不一会功夫,四人很快登顶。</p><p> 初春的堡子山,浅丘旷野,风光柔和。成片的油菜花竞相怒放,玉兰花,桃李花芬芳斗艳;路道两侧,绿草青青,树木成林;篱落稀疏处,可见农家炊烟,可闻鸡鸣犬吠。几经打听,找到上公馆遗址。</p><p> 据家住遗址旁边的罗大伯讲,他家三十米开外的李子树四周,才是过去上公馆的正房位置。当年的洋房子,主楼在1985年之前全部被撤除,撤除后的石料青砖,被拉去修建杨柳镇的礼堂。而围墙以外的厨房、杂物间等附属设施,由于房屋破旧,屋内住着几户村民,产权才留给了生产队。土地下户以后,罗大伯花400元钱买下厨房部分的一半旧房来住家,厨房残垣才被保存至今。</p><p> 坎下居住的李中元老人,现年已经73岁,他曾经参与过撤除上公馆的挣工分劳动。据他回忆,上公馆产权过去归属政府,后来划归税务局。由于洋房子长期关闭,风雨飘摇,再加上对文化遗存没有认知,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到八十年代中期,洋房子被痛心地撤掉。</p><p> 按犍乐盐场史料记载,五通桥千井相望,万灶生烟。家住井房坳村81岁的谢正发老人,早在五十年代后期,曾在红豆坡海龙井当过盐工,老人听他的父亲讲,井房坳、瓦窑沱至青龙嘴筲箕湾一带,有盐井108眼,在堡子山上就可望见下面的井架天车。清代犍为知县程尚濂写有一首《五通桥观煎盐》诗:“井眼旧在桥之西,新眼乃达牛华溪。”诗句中的“桥”,即指“老桥”,由此可知,从堡子山一路望出去,沿途都有井房灶房。</p><p> 在洋房子遗址上极目远眺,一条潺湲的碧流从山脚下伸向远方,与横亘天际的岷江支流交融生辉。曾几何时,大江的盐船风帆,江天远影;茫溪两岸,转动的天车与蒸腾的盐灶,构筑出一幅壮美的盐场盛景图。难怪,洋人们监控犍乐盐场的盐税银饷,只需选取堡子山这么一个风水极佳的制高点盘踞,便可窥视整个五通桥提卤熬盐的盛衰景况。</p><p> 中华民族的近代社会发展,曾经是被英法美日俄等列强帝国欺凌的屈辱历史,五通桥堡子山的洋公馆,成为例证。</p><p> 春阳暖暖,盐风拂面,堡子山依旧春意盎然。如今,没有了洋房子的山寨,还能被称之为堡子山么?</p><p> 王中其</p><p> 2020年3月13日</p> <h3>(五通桥稽核支所旧照)</h3> <h3>(随访见证人李大爷)</h3> <h3>(茫溪西去,一江春水。)</h3> <h3>(堡子山寨菜花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