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提问:</p><p> “我看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p><p> 有一个回答非常贴切绝妙:</p><p> “当我还是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读书对人的改变也是如此。”</p><p> 在这个特别的假期里,我们教师突然有了更多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正好把应该阅读的书好好读一读。让我们放慢脚步,在某个安静的下午或晚上,翻开书页,不知不觉,你的内心会暂时忘却烦躁与愁闷,留得充实与平静。</p> <p> 寒假空闲期间,我阅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感受颇深。一直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教师已不再是单单的知识传播者,更要承担起“五育并举”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担。这也就无形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所以我们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使生活更加简单而充实。</p><p>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多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指挥,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我们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p><p> 我们教师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呢?怎么一点也坐不住呢?怎么那么难教?怎么不爱学习呢?其实,冷静想一想,可能是我们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上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眼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己的学生,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会迎刃而解,师生双方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进步很多。</p><p> 我们的每位学生成长阶段中的需要不尽相同,我们能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学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紧,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样的意义更大一些!我们努力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天天保持快乐的心情,做个阳光的教师,以身作则,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p><p> 于丹老师说过:抱怨是一种语言而不是行动,当一个人过多地被语言困扰的时候,他会失去行动力。借用这句话与我们老师共勉,愿大家都能远离抱怨,享受当下。</p> <p> 这是对我来说很有意义的一部小说,因为第一次读它的时候是在读高三的时候,当时正面临着考学的压力,是它给我带来了动力,并让我对文学有了另一种释意-----朴实无华便是真,善,美。多年过去,再次拿起这本厚厚的书,再次让我闻到了那黄土高坡的气息。 </p><p>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不平凡的人,是这群不平凡的人组成了这平凡的世界,读完这本书后人的灵魂也许得以净化,也许还会改变你现在的很多想法 。 </p><p> 据说这部小说在正统文学史上没什么地位。部分原因可能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向在文艺界居于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开始受到严峻挑战。 </p><p>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为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p><p> 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是一方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路遥生于此,长于此。是这块贫瘠的土地造就了路遥的求索奋斗、不畏艰辛的性格,也正是那些挥不去的生活经历使得路遥那么地热爱生命,使得他立志要在40岁之前要完成一部巨著:为了纪念那片贫瘠的土地,为了纪念那个辉煌的年代,更为了纪念那里朴实无华生生奋斗的人民。 </p><p> 路遥该是文坛中少有的英雄,他不仅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责任,更当成了一种无比神圣的使命。路遥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在创作手记中曾这样写道:“在这里,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我将要进行的是一次命运的‘赌博’,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亦或生命。尽管不会让世俗的观念最后操纵我的意志,但如果说我在其间没有作出任何世俗的考虑,那就是谎言。无疑,这部作品将耗时多年,如果将来作品有某种程度的收获,这还多少对抛洒的青春热血有个慰藉。如果整个地失败,那将意味着青春乃至生命的失败。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一段年华,它的流失应该换取最丰硕的果实——可是怎么可能保证这一点呢!你别无选择——这就是命运的题目所在。”最终路遥赌赢了这场人生:一部《平凡的世界》完成了他的愿望,只是代价异乎寻常地惨重,他输掉的是生命! </p><p> 我很喜欢路遥对于这部小说的出发点——“平凡”二字。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这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他选择的是煤矿。这不是说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选择了平凡。 </p><p> 路遥为我们讲述地不只是那个久远的年代,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亘古不变。 </p><p> 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 </p><p> 路遥在教会我们忘我,忘我使生命永恒。人生容不得太多的自私,自私最终只会绝了自己。看风使舵,趋炎附势,均为自私使然。一生若只是这般地生活,终将无价值地葬入黄土。 </p><p> 路遥在教会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尽管你可能会遭遇孤独。孤独是人生自我证明的必经之路,只要你认定了自己的理想,那么坦然面对孤独将是你勇往直前最后的支撑点。 </p><p> 路遥在教会我们不必用尽生命去做一个漂亮的人,但应用尽生命去做一件让人民叫好的漂亮事。前者只能证明你的处事圆滑,而后者则将见证你精彩的一生。 </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该看看《平凡的世界》,倾听那些久远的声音,或许那样我们会在这个因欲望日益膨胀而扭曲的时代,尽快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至于到油尽灯枯时,我们还在迷惘……</span></p> <p> 每日忙忙碌碌,不时感到茫然,更有些许莫名的焦躁,偶尔与朋友聊聊,却也难解心中的疑问。已工作三年,有了稳定的工作,可心中仍有许多的疑惑和烦忧。然而,看完稻盛和夫的《活法》,却忽然有一种久违了的豁然开朗的感觉,使我更加明确了人生的意义。</p><p> 书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一如大家最喜欢的这个公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努力程度)×个人能力。这个公式无论用在工作或是人生上,都是相通的,它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三者是相乘关系。稻盛和夫还举了不少亲身的经历说明了这点,如果一个人思维方式和个人能力都很出众,但是缺乏努力的话,他的成绩或许并不会太理想。而一个人能力不出众,但是他很有热情,思考方式也开阔,那结果往往并不会太差。可见,努力的程度很重要。</p><p> 稻盛和夫提到了不少他创业的过程,包括他大学刚毕业时的经历,最让人觉得有趣的地方是,当初找不到工作的稻盛和夫竟然有过想去加入黑社会的想法,可见任何时代找工作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过还好,他最终没有成行,而是进了一家即将面临倒闭的公司。后来一心钻研技术,自己开了一家公司,几经风雨之后,终于大获成功。</p><p> 当然这里面肯定有不少的挫折,也有很多次的面临失败,稻盛和夫都挺了过来。以今天的成绩来看,他创立了两家世界五百强级别的公司,放眼望去不能说是不多,简直凤毛麟角。每当有人问稻盛和夫有什么秘诀时,他都很真诚地把自己总结的经验拿出来分享,这些看似朴实简单的大白话里,实则蕴含着无比精炼的人生哲理。</p><p> 在日本,稻盛和夫被尊称为“经营之圣”,是年龄最小也是目前唯一健在的一位。《活法》一书中,无不透露着他的思想,我记得他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努力工作,努力努力再努力,这句看似很平常甚至大家都懂的道理,可是却没有真正多少人在认真履行。稻盛和夫说,当你非常努力投入到一件事情时,连老天爷都会忍不住帮你。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相信当你真的全力以赴的时候,那个背后的“神力”真的就会出现。</p><p> 稻盛和夫是一位很注重实践的实干家,他鼓励我们多亲身尝试,如此才能更快地学到真本事。也就是不管如何,先努力的做下去吧,不行动怎么能知道结果呢?拼尽全力,好好活在当下这一刻。</p> <p> 这个假期我阅读了《千万别管孩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书,但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也许是自己刚刚做了母亲,非常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的原因吧,我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阅读了全书。</p><p> 本书的尹建莉老师本身是一位教育专家,曾经做过老师,同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培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经验向我们娓娓道来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无痕。全书共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一个主题,从爱、学习、品格、习惯、家长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误区等多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给了我们意识形态上的震撼和生活细节中的指导。</p><p>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是所有教育者的共识。平日,老师们总是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督促孩子养成好习惯。无形之中,好像把这样重大的责任全放在了学校教育上。作者指出,对于这一张白纸,最先画上一笔的不应该是老师,而应该是家长。儿童养成好习惯的起步应该是身边朝夕相处的家长,妈妈给孩子文明的氛围,孩子就将在这文明的氛围里生活。作者举例说,当年教女儿整理东西时,也曾大费周章。</p><p> 尽管反复提醒女儿要提前准备上学所需,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孩子还是丢三落四,常要父母往学校送东西。有一天,孩子又落了家门钥匙,而这也是母亲在出门前反复提醒过的。针对这一情况,母亲果断地决定这次不再送东西。这样,女儿回家,进不了家门,父母又加班,只好在门外苦等了一个多小时,耽误了写作业的时间。晚上,母亲找女儿谈话:“往常这时候早做完的作业,耽误到现在,什么原因啊?”女儿回答:“因为钥匙没带,进不了家门。”“不方便吧?”“嗯。”这时候,母亲从女儿懊恼的神情中已经知道,孩子已经深刻体会到自己的丢三落四带来的不便,就不再说什么了。第二天,母亲发现孩子在出门前特意确认了一遍钥匙带了没。从此,忘带钥匙的事再也没发生了。这只是众多事例中的一点,但却让我看到了一位颇具教育智慧的妈妈。带钥匙是家里的事儿,带文具书本是学校的事儿。学生常常苦着脸告诉你:“老师,我忘带文具盒了!”这时,老师是不是也该换个方法呢?</p><p> “有些无伤大雅的错,就让孩子犯吧。”听起来,这是很多严厉的老师和家长所不能容忍,的。作者提出,儿童犯错,上帝都会原谅。大人永远不能期待两次犯错之后,孩子就会马上改正,教育的作用立竿见影。绝大多数情况是,你教育、惩罚了千百次,孩子还是照样犯错,这时,如果你还是无法容忍,那只能把自己“逼上绝境”,糟糕、愤怒的情绪笼罩头顶,进而殃及孩子。而一旦孩子对大人产生恐惧,将会筑起心灵的防线。无疑,这会严重妨碍更深层的沟通。所以,有些错,如果无伤大雅,就让他错吧。你不能精确估计孩子改掉这个错误的时间,那就踩踩刹车,让儿童在成长中自行修正。</p><p> 书中的很多观点来源于生活,被作者一提炼后显得生动准确,而且极易让读者接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不是用天平衡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孰轻孰重,反而,让我这个天天要和儿童打交道的小学老师,获得丝丝启发。</p> <p> 这本书介绍了阅读的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如何进行,阅读不同读物要用不同的方法。我并没有完全读懂,但是我一直记得一句话“好书是值得反复阅读的,因为每一次都会带给你不同的感想。</p><p> 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基本上就只是认字识句,谈不上任何阅读的意义。第二层次的检视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阅读的开始,这个阶段基本上就是看看目录,然后看看各个章节的内容,基本上就是粗浅的阅读。这两个层次基本上就是我掌握的,之后得两个层次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想法。</p><p> 第三层次分析阅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叙述整本书的大意、驾驭复杂的内容、发现作者的意图。第二阶段:找出句子与主旨、找出关键句、找出论述、找出解答。第三阶段:判断作者的论点是否正确、判断作者论述的完整性。这个阶段就是之前完全没有接触的,原来我在阅读的时候还可以评价这本书的,之前简直就是觉得作者这样做就是对的,就算偶尔有对作者观点不赞同,也只是当做每个人对每件事的理解观点不一样而已。</p><p> 第四层次主题阅读,其中有一段话令我记忆深刻,“你最初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过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这是一本值得我读很多次的书,我一定会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的主题阅读的。</p><p> 《如何阅读一本书》让我明白,阅读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把一本书看完。阅读必须理解整本书的大意、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论点是否充足、自己是否同意这个作者的观点,同时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p> <p> 最近,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深受启发,感受颇多。这本书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深深的明白了教育的真谛:没有爱就没教育。</p><p> 爱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素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更加感觉到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禾苗。对学生的爱既要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我们班有一些学生,他们的经济条件很差,学习习惯不怎么好,在平时教学和生活中我更加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爱。那么爱学生我们又应如何来爱呢?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目录,我被第二十二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吸引了。我想每个老师,看到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总是很欣喜。不禁问自己,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吗?</p><p> 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从教多年来,自己一直尽量让孩子喜欢自己,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所以孩子比较喜欢自己,喜欢自己所教学科,孩子就能比较认真听课,他们就能积极认真完成你布置的作业和任务。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那么秘诀在哪呢? 读完文章,恍然大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也没有教育。除了教学出色,育人方法也值得我学习,那就是“激励、赏识、参与、期待”。对于班里的特殊孩子,要想方设法教育,我们知道,一个孩子的转变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期待学生成功要有耐心、有信心,教师要善于等待,善于寻找和挖掘孩子的闪光点。</p><p>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一直希望自己不但能够成为孩子的好老师,还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好朋友。当这些孩子出现心理上的问题,会找我一吐为快,让我成为他们最知心的听众。当他们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我会为他们排忧解难。当他们和小伙伴发生不愉快时,我会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寻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怎样才能做到这些?怎样才能把这些做得更好?那就是善待每一位学生,放大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用激励与赏识的眼光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点滴进步。</p><p> 教育需要爱,需要真诚的爱,无私的爱,用心的爱。用爱心浇灌花朵,才会聆听到花开的声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