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3年11月中旬本人和几位同伴第一次踏上欧洲的土地,游览了意瑞法三国。意大利(尤其是罗马)在欧洲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仅次于希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世界文化遗产排名位列全球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明古国,所以这次旅行首访意大利。从北京出发,乘国航飞抵意大利罗马,用时近11个小时。出机场,见到了旅行社安排的地接,一位祖籍福建的年轻人,他介绍说,前边这几天包括意大利和瑞士,都是由他提供服务,即是司机也是导游。午夜乘车抵达预定酒店,一夜无话。</p><p class="ql-block"> 罗马是意大利首都,位于亚平宁半岛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积有1200多平方公里。罗马是意大利占地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城市,已有2500余年历史,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它是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因建城历史悠久而被昵称为“永恒之城”。</p><p class="ql-block"> 1980年,罗马的历史城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在罗马,先看国中国梵蒂冈。梵蒂冈全称“梵蒂冈城国”,是世界天主教会的中心,罗马教廷所在地。其位于罗马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面积0.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00余人。梵蒂冈原为中世纪教宗国的中心,1870年教宗国领土并入意大利后,教宗退居梵蒂冈。1929年同意大利签订《拉特兰条约》成为独立国家。梵蒂冈是全球领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去梵蒂冈必看圣彼得大教堂(亦称圣伯多禄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教堂中央是直径42米的穹窿,顶高约138米),长约211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大教堂建于1506~1626年,主持修建大教堂的建筑师多是艺术史上大师级的人物:多纳托·伯拉孟特、拉斐尔、小安东尼奥·达·桑加罗和米开朗基罗,而主持修建大教堂门前圣彼得广场的是著名巴洛克艺术家贝尔尼尼。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古典主义形式,主要特征是罗马式的圆顶穹窿和希腊式的石柱及平的过梁相结合。圣彼得大教堂即是天主教会的圣殿,也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殿堂,其内入眼都是大师们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其中有三件不可错过:一是米开朗基罗24岁时的雕刻作品《圣殇》。圣母怀抱死去儿子的悲痛感和对上帝意旨的顺从感在作品中刻画得淋漓尽致,所表现的圣母痛苦状与米开朗基罗以後的作品迥然不同。二是贝尔尼尼制作的青铜华盖。它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撑,足有5层楼房那么高。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着99盏长明灯,而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保罗的坟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当着朝圣者举行弥撒。三是圣彼得镀金的青铜宝座,也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作品。宝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皇冠。其它如主殿和侧殿两侧的大理石雕像、铜像和彩色大理石镶嵌画,件件都是无价的艺术珍品。 </p>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米开朗基罗的《圣殇》 ▼贝尔尼尼的《青铜华盖和圣彼得宝座》 ▼拉斐尔的《基督变容》镶嵌画 ▼迪·坎比奥的《圣彼得青铜坐像》 ▼圣彼得大教堂大穹顶 ▼圣彼得大教堂侧厅的金色拱顶 大教堂门外的台阶下有两座雕像,分别是圣彼得和圣保罗,东面椭圆形的圣彼得广场很大,可以同时容纳50万人举行活动,广场两侧有4列共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构成的弧形柱廊,柱廊的前沿之上有140个圣人像。广场中央是一根公元40年从埃及运来的巨大的方尖碑(高25.5米,重320吨,1586年从罗马皇宫广场移来),两侧还有两座喷泉。大教堂门前还有一个看点,就是身着红黄蓝三色服装的教宗瑞士近卫队,手持长戟(亦称斧枪),神色凝重。据说,1527年5月6日,哈布斯堡王朝查理五世的军队血洗罗马城,教廷卫队中其它国家的人全部逃散,只有瑞士人顽强坚守,147名瑞士士兵为保卫教皇流尽最后一滴血。瑞士人以自己对主人的忠诚和勇敢赢得了教廷的信赖。从此,教廷卫队便只招收瑞士人。卫队的名称也由“教皇卫队”改称“瑞士卫队”。<div> 1984年整个梵蒂冈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div> ▼俯瞰圣彼得广场 ▼梵蒂冈教宗的瑞士近卫队 ▼埃及方尖碑下部的青铜装饰 离开圣彼得广场,沿着协和大道向东就进入了罗马城,大约走700米,在台伯河的北岸,有著名的圣天使堡。圣天使堡建于139年,这座城堡上圆下方,外围有城墙,造型伟岸,城垣坚固。但在近2000年岁月中城堡经历了多次破坏和修复,与初建时已经有了很大差异。最初它是罗马皇帝哈德良的陵墓,后来也做过军事要塞、监狱和兵营,至公元6世纪,被改建为罗马教皇的宫殿,有密道与圣彼得大教堂相通。590年改称圣天使堡,城堡顶端立有天使长米迦勒的持剑铜像。城堡前的圣天使桥被誉为台伯河上最漂亮的桥梁,这也是贝尔尼尼的作品,桥梁两侧的栏杆柱上共有十二座雕像,十位天使和两位圣人(圣彼得和圣保罗)。现在的圣天使堡是古代兵器博物馆。 ▼协和大道和古典式四轮马车 ▼圣天使堡和圣天使桥 ▼古堡幽灵(旅游景点上的表演者) 离开圣天使堡,下一个看点是古罗马斗兽场。罗马斗兽场原名弗拉维圆形剧场,又译为罗马角斗场、科洛西姆竞技场。是古罗马帝国专供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观看斗兽或奴隶角斗的地方。其建于72~80年间,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它的平面是椭圆形的,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长轴约为188米,短轴约为156米,圆周长约527米,围墙高约57米,这座庞大的砖石建筑可以容纳近九万名观众。登上斗兽场的二层,即可俯瞰斗兽场的内部全貌包括关押野兽和角斗士的地下室,虽然四周早已是残垣断壁,但这里的每一块砖石都曾经见证过饥饿的野兽、拼命的角斗士们的嘶吼咆哮以及观众们一浪高过一浪的疯狂呐喊,这是一处充满血腥气息的遗迹……<div> 在斗兽场的一侧,还有君士坦丁凯旋门可看。其建于315年,是罗马城现存的三座凯旋门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它是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312年彻底战胜他的强敌马克森提并统一帝国而建。</div> ▼古罗马斗兽场 ▼两位姑娘 ▼俯瞰古罗马斗兽场 从古罗马斗兽场沿着帝国大道向西北侧步行,路过涅尔瓦广场,大道两侧全是古罗马城的残垣断壁。令人感慨的是,这些露天历史遗迹保护的很好,虽有栏杆阻挡,却无专人看管,未见一人迈入。道路上穿行的现代车流和2000年前的古迹同时映入眼帘,给人一种即时穿越了时空的感觉。前行不远,道路右侧是为了纪念图拉真大帝远征达契亚(今大部为罗马尼亚)获胜而建造的图拉真广场,广场上有图拉真记功柱,该柱以柱上浮雕闻名于世。图拉真柱净高29.55米,包括基座总高38.2米。柱身由20个直径4米、重达40吨的巨型卡拉拉大理石垒成,外表有总长度200米以上的浮雕螺旋绕柱23周,刻有人物超过2500个,详细描述了远征的过程。柱体之内,有185级螺旋楼梯直通柱顶。柱顶之上原为图拉真大帝铜像,16世纪,更替为圣彼得铜像。 ▼图拉真广场 继续前行,可以看到罗马最大最漂亮的威尼斯广场,广场上耸立着的白色大理石建筑即为纪念1870年意大利统一而建造的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亦称祖国祭坛。纪念堂前的骑马铜像即为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他是完成意大利统一大业的开国国王。其下为无名英雄墓和两座熊熊燃烧的不息火炬,无论日晒雨淋,总有两名士兵会纹丝不动地守护着这儿。建筑上有两座青铜像,一座代表“热爱祖国的胜利”,一座代表“劳动的胜利”。纪念堂的背后有一个教堂,还有后加的直上屋顶的电梯,可以登顶眺望全城。 ▼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亦称祖国祭坛) ▼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雕像 绕过纪念堂再往北偏东走大约700米,就是因电影《罗马假日》而闻名于世的许愿池。其实许愿池的正式名称是特雷维喷泉,是罗马最后一件巴洛克式建筑艺术杰作,也是罗马城内最大和知名度最高的喷泉,是罗马的象征之一。许愿池总高约25.9 米 ,宽19.8米,池中央有海神波塞冬雕像,他驾驭着马车,四周环绕着西方神话中的诸神,每一个雕像神态都不一样,诸神雕像的基座是一片看似零乱的海礁。许多游人按传说向池中投币,许下他们心中美好的愿望。继续沿着古老的街道向北偏东方向走大约700米,可以看到电影《罗马假日》的另一个外景地西班牙阶梯,阶梯下,有西班牙广场的地标建筑圣母无染原罪石柱,石柱基座上有四位希伯来圣贤(摩西、以赛亚、大卫王、伊齐基尔)的雕像。向东向上看西班牙阶梯,仿佛又见奥黛丽.赫本和格里高利.派克的身影,他们的背景则是山上的天主圣三教堂…… ▼罗马许愿池 ▼罗马圣母无染原罪石柱 ▼罗马西班牙阶梯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市,托斯卡纳区首府,它是极为著名的世界艺术之都,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歌剧的诞生地,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佛罗伦萨最为辉煌的时刻,是文艺复兴时期。统治者美第奇家族酷爱艺术,在其保护和资助下,当时积聚在佛罗伦萨的名人众多,例如:马萨乔、波提切利、德拉瑞亚、达·芬奇、但丁、伽利略、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乔托、提香、薄伽丘、彼特拉克、瓦萨里、马基亚维利、曼坦尼亚……。正是由于众多卓越的艺术家们创造了大量闪耀着文艺复兴时期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佛罗伦萨才成了文艺复兴的重中之重、欧洲艺术文化和思想的中心。<div> 在佛罗伦萨,从住处步行前往圣母百花大教堂,路过一个皮货集市,各种手工皮具、皮鞋,琳琅满目,价格实惠。沿路随处可见各种古典建筑,转过一个街角,先看到了圣·洛伦佐教堂,它是美第奇家族历代的礼拜堂和墓地,由三个建筑时代、样式都不同的空间(布鲁涅内斯基建造的旧圣器室、米开朗基罗建造的新圣器室和17世纪的君主礼拜堂)构成。门前的雕像是托斯卡纳大公科西莫一世为纪念其父亲洛德维科.迪.美第奇,让雕塑家巴齐奥.班迪内利制作的。后来才知道这个家族教堂看点很多,我们不能说,没有美第奇家族就没有意大利文艺复兴,但没有美第奇家族,意大利文艺复兴肯定不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面貌。教堂内还有很多雕塑和绘画作品,比如米开朗基罗的大作《昼》、《夜》、《晨》、《暮》,但当时功课做得不够,且因行程匆忙未入,所以只有下面这幅照片。看过之后,可能有人会问,这么重要的教堂,建筑立面怎么这么简陋?是的,这其实是一座至今也没有完成的建筑。这个立面当年是留给米开朗基罗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米开朗基罗至死也没有完成……</div> ▼圣·洛伦佐教堂和洛德维科.迪.美第奇雕像 圣母百花大教堂(亦称花之圣母大教堂)排名世界第四,这组辉煌的建筑,实际由大教堂、洗礼堂和钟塔组成。世界上庄严雄伟的教堂很多,但很少有教堂能如此妩媚。这座使用白、红、绿三色大理石贴面的美丽教堂将文艺复兴时期所推崇的古典、优雅、自由诠释得淋漓尽致,难怪会被命名为“花之圣母”。圣母百花大教堂原址是建于4世纪的圣·雷帕拉塔教堂。1296年,科西莫·迪·乔凡尼·德·美第奇出资建造新的教堂,花了175年时间才最终建成。天才建筑师布鲁涅内斯基仿造罗马万神殿设计的教堂圆顶,是古典艺术与当时科学的完美结合,连教皇也为之惊叹,一位音乐家专门为它作了一首协奏曲。后来米开朗基罗又模仿它设计了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却不无遗憾地感叹:“可以建得比它大,却不可能比它美”。最不可思议的是,布鲁涅内斯基没有画一张草图,也没有写下一组计算数据,仿佛整座圆顶已经在心里建好了。他的墓就在教堂地下,教堂广场一侧有他的雕像,目光仰望着心爱的圆顶。圆顶内部是瓦萨里所绘制的穹顶画《末日审判》,大厅墙壁上有壁画《乔凡尼·阿古托纪念碑》和为纪念但丁诞辰200年所绘的《但丁与神曲》,浮雕比比皆是。登上教堂北侧的463级台阶到达圆屋顶,可以俯瞰整个佛罗伦萨老城区的街景。这座穹顶的历史意义是:第一,天主教会把集中式平面和穹顶看作异教庙宇的形制,严加排斥,而工匠们竟置教会的戒律于不顾。虽然当时天主教会的势力在佛罗伦萨很薄弱,但仍需要很大的勇气、很高的觉醒才能这样做。因此,它是在建筑中突破教会精神专制的标志。第二,古罗马的穹顶和拜占庭的大型穹顶,在外观上是半露半掩的,还不会把它作为重要的造型手段。但佛罗伦萨的这一座,借鉴拜占庭小型教堂的手法,使用了鼓座,把穹顶全部表现出来,连采光亭在内,总高107m,直径45.52米,成为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这在西欧是前无古人的,因此,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独创精神的标志。第三,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施工上,这座穹顶的首创性幅度很大,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的普遍进步。<div> 圣乔凡尼洗礼堂位于大教堂西边不远,7世纪即已建成,11世纪改建成现在的模样。为八角形罗马式建筑。佛罗伦萨的孩童均在此受洗,包括但丁、马基亚维利等名人。洗礼堂三扇铜门上刻有《旧约》故事的青铜浮雕,其中第三扇门为吉伯提所作,采用圣经旧约传说中的十组故事为题材,被米开朗基罗赞为“天国之门”。钟塔高85米,最初于1334年由大画家乔托设计并监工,因此俗称“乔托钟塔”。属哥特式建筑,由六层方型结构向上堆叠成柱形,外墙以白色大理石为主,纯净优雅。<br><div> 圣母百花大教堂1982年作为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城区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div></div> ▼圣母百花大教堂和乔托钟塔 ▼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南立面 ▼建筑师布鲁涅内斯基雕像 ▼圣乔瓦尼洗礼堂与“天国之门” 佛罗伦萨到比萨大约有100公里的车程,上中学物理课时就从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的落球实验知道这个地方了,所以到了意大利,一定要来看看这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比萨斜塔所在地叫奇迹广场(得名于意大利作家兼诗人加布里埃尔·邓南遮小说中的一句话:“苍鹭旋转了基督的天空,旋转了奇迹的草地”),地处比萨市中心,四周有石砌城墙环绕,广场绿地上的主要建筑是比萨主教座堂、圣乔瓦尼洗礼堂、比萨斜塔(钟楼)和比萨墓园。这四座建筑都是罗马式风格,以白色大理石砌筑,是意大利中世纪建筑艺术的精华之一。<div> 1987年整个奇迹广场入列世界文化遗产。<div> 比萨斜塔的建造过程长达近200年,1173年8月开始建造,至第3层时发现倾斜,中间停工2次,采取各种措施纠偏,但是无果。至1372年完工,8层钟塔共放置了7口钟,由于担心钟塔倒塌,这些钟从未敲响过。比萨斜塔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总重约14453吨,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处。圆形地基面积为285平方米,对地面的平均压强为497千帕。目前的倾斜约10%,即5.5度,偏离地基外沿2.3米,顶层中心已偏离4.5米。造成比萨斜塔倾斜的原因其实就是地基处理的不好,但有人预测,在250年之内,比萨斜塔不会倒塌。</div></div> ▼比萨奇迹广场(包括大教堂、洗礼堂、比萨斜塔和墓园) ▼比萨斜塔 ▼比萨主教座堂内景 傍晚,回到佛罗伦萨,专程去看了有着意大利“先贤祠”之称的圣十字教堂,其是佛罗伦萨最大的方济各会教堂,据说它的兴建是故意要与多名我会的新圣母玛利亚教堂唱对台戏。教堂由阿莫尔福·迪·坎比奥于1294年开始设计和建造,哥特式建筑,主体以红砖砌筑,教堂圆顶的设计师还是布鲁涅内斯基。1443年初步完工启用,1842年翻建了教堂后面的哥特式钟楼以取代被雷电击毁老钟楼,其大理石正立面是1863年才增建的(据说立面设计师是位犹太人,所以最上面有颗犹太的标记“大卫之星”)。这座教堂的一个特征是其内拥有16个小礼拜堂,分属佛罗伦萨的各个名门望族。据说在这座长140m、宽40m教堂中,长眠着276位意大利历史上各领域的精英,最最著名的有米开朗基罗、伽利略、马基雅维利、马可尼、罗西尼、乌戈·福斯科洛、乔瓦尼·詹蒂莱等,还有南丁格尔的纪念碑,所以才有“先贤祠”的美誉。教堂门前一侧立有文艺复兴三巨头之一但丁(另两位是彼特拉克、薄伽丘)的雕像,教堂内有他的衣冠冢。说起但丁与佛罗伦萨的恩怨话会很长,简单说其在当时黑、白两党斗争中失败后被放逐,放逐期间,创作了不朽名作《神曲》,最终客死意大利东北部的拉韦纳,终其一生再未回到家乡。但丁是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也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div> 当晚,在佛罗伦萨火车站附近,也找到了与圣十字教堂不同教派的多名我会的新圣母玛利亚教堂。据说,教堂里收藏了一批无价的艺术珍宝,特别以哥特式建筑和早期文艺复兴大师的壁画而著称。内部最精彩的壁画首推位于朝北走廊半道上方马萨乔的《圣三位一体》,因太晚未入,无缘亲见这一享誉世界的教堂艺术作品。</div> <p>▼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和但丁雕像</p> ▼佛罗伦萨新圣母玛利亚教堂(背面) 去往威尼斯的途中,路边一座挺大的河畔庄园引起了本人的注意,于是停车入内一看究竟。借助地图、百度和导游,得知这就是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皮萨尼庄园(别墅)。别墅由意大利建筑师 Francesco Maria Preti 于17世纪建造而成,别墅的完工恰巧为阿尔韦塞·皮萨尼担任威尼斯共和国执政官献上了一份贺礼。Preti 的设计给别墅提前带来了在之后几个世纪风靡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整幢建筑气势恢弘,主体部分平面为长方形,面向河流。别墅正面为巴洛克式,中间部分凸起,粗壮的科林斯柱支撑着门廊上方的三角顶,两侧饰有爱奥尼式壁柱的对称部分像一对翅膀向外延伸,尾端以宗教元素作为装饰,别墅的平台和屋顶部分饰有雕像。别墅内部分为两个庭院,第一层有一个门廊通向花园入口,花园内有著名的树篱迷宫;二层有一个壁画装饰的金碧辉煌的舞厅,舞厅天花板上乔瓦尼·巴蒂斯塔·提埃波罗的画作《神化的皮萨尼家族》十分出名。皮萨尼别墅共有114个房间,还有很多18世纪的家具和其他名家的画作和雕塑。1807年拿破仑买下了皮萨尼别墅,后来将它赠给了意大利总督欧仁·德·博阿尔内;1814年别墅的所有权到了奥地利皇室手中,后来又归于萨伏依王朝;最终于1886年还给了意大利,如今归政府所有。许多名人,比如拿破仑、博阿尔内、帕尔马的玛利亚·路易伽、俄国的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的斐迪南一世、圣罗马帝国的马克西米利安、萨伏依王朝的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瑞典的古斯塔夫亲王,都曾拥有或做客皮萨尼别墅,1943年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也来过这里(据导游介绍,茜茜公主也曾在这儿住过 )。据说现在皮萨尼别墅成了国家博物馆(奇怪的是本人进入别墅时其内一个人都没有)。 ▼威尼斯皮萨尼庄园 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著名的旅游与工业城市,是威内托大区的首府。威尼斯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中心,被称作“亚得里亚海的明珠”,堪称世界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威尼斯市区涵盖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威尼斯潟湖的118个人工岛屿和邻近一个人工半岛,有117条水道纵横交错,期间再以401座桥连接。威尼斯的建筑、绘画、雕塑、歌剧等在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本人最早知道威尼斯这个地方,源于中学时期看过的一部意大利电影《威尼斯面包师的儿子》,印象中这是一座世间罕有的水城。据导游介绍,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完全都是人工建造的,人们以一种特殊的树木做桩打入海滩,这种木桩不怕海水浸泡,然后再铺上一层又大又厚的伊斯特拉石,之后以此为平台建设了整座城市。为什么这么做呢?理由是为了躲避战争。威尼斯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其交通工具只有船。<div> 1987年,威尼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div> 乘船抵达威尼斯总督府附近的轮渡码头,上岸就看到了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的骑马铜像,基座四周也都有青铜雕像或饰物。跟着导游去预定酒店放下行李,随即开始步行游览这座水城。穿街绕巷过几座小桥,就到了著名的圣马可广场。圣马可广场又称威尼斯中心广场,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圣马可广场是由总督府、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连接两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圣马可图书馆等建筑所围成的长方形广场。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55 米,这些建筑的修建年代从中世纪一直延续到到文艺复兴时期。</div></div> ▼威尼斯圣马可钟楼和总督府 ▼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的骑马铜像 圣马可大教堂地处圣马可广场东侧,其始建于829年,重建于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为纪念耶酥十二圣徒而建,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圣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骄傲,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出发地,威尼斯的荣耀,威尼斯的富足,当然还有威尼斯的历史和信仰,尽在于此。教堂建筑循拜占庭风格,呈希腊十字形,上覆5座半球形圆顶,融拜占庭式、哥特式、伊斯兰式、文艺复兴式各种流派于一体。教堂正面长51.8米,有5座拱型罗马式大门,顶部有尖塔及各种大理石雕像。大门上部有公元前四世纪的青铜驷马(威尼斯人在1204年掠夺自君士坦丁堡,虽然曾被拿破仑带回巴黎,但后来又回到了威尼斯,真品现存圣马可教堂博物馆,门上为复制品)。大教堂内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还有4000平方米的马赛克镶嵌画。圣马可大教堂由于其中埋葬有耶稣门徒圣马可而得名,圣马可是圣经《马可福音》的作者,被威尼斯人奉为护城神,他的坐骑就是大家熟知的威尼斯飞狮。教堂入口的拱门内上方是五幅描述圣马可故事的镶嵌画,分别是“从君士坦丁堡运回圣马可遗体”、“遗体到达威尼斯”、“最后的审判”、“圣马可神话礼赞”和“圣马可进入圣马可教堂”,色彩艳丽,非常耀眼。 ▼圣马可大教堂拱门上的镶嵌画(第二幅) ▼圣马可大教堂内景 ▼圣马可广场上的旅人 ▼圣马可广场上的合影 贡多拉是独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这种轻盈纤细、造形别致、制作精美的小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一直是居住在潟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据说,7世纪时,第一任总督为这种船起了这个名字。搭乘贡多拉是来威尼斯游人的必选项目,大约一小时的行程,沿着水巷慢悠悠的前行。由此得知威尼斯的临水建筑,一般都有两个门,一个走水路,一个走旱路,挺有意思。 ▼贡多拉船夫 圣马可钟楼是威尼斯的地标建筑,就在圣马可大教堂的斜对面,最早建于9世纪,后来又多次重建。钟楼高98.6米,构造相对简单,下半部是由砖块构成的巨大柱状建筑,每边长12米,高50米;上方则为有拱形窗洞的钟楼,内置了5口钟,钟楼的上方是一方形建筑,外墙分别由狮子与威尼斯的正义女神装饰,再往上是尖顶,尖顶之上有天使长加百列的雕像。老的钟楼其实已于1902年倒塌,现在大家看到的是1912年重建的新楼。 <div> 威尼斯总督府北依圣马可大教堂,始建于9世纪,属于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由于当时威尼斯与地中海东部的伊斯兰国家密切的文化贸易往来,大量阿拉伯人定居威尼斯,所以总督府立面的席纹图案明显受到了伊斯兰建筑的影响。总督府的东面,一条水巷隔开的建筑是原来的监狱,其间一座巴洛克风格的石桥被称作叹息桥。死囚通过此桥时,常是行刑前的一刻,因感叹即将结束的人生而得名,是威尼斯最著名的桥梁之一。<br></div> ▼圣马可钟楼下入口门扇(背景即总督府) ▼威尼斯叹息桥(左为总督府,右为监狱) 威尼斯的玻璃制品享誉世界,威尼斯人从文艺复兴时期起就被视为玻璃艺术家。从威尼斯主岛乘坐汽艇,很快就能来到10世纪以来,因玻璃制品远近扬名而被称为“玻璃岛”的穆拉诺。历史上玻璃制品给威尼斯带来了巨大财富,以至于当时有一条法律规定禁止玻璃工匠离开威尼斯。他们认为,只有把玻璃工匠留在威尼斯,才能避免技术外传,才能维护财富的继续积累。<div> 威尼斯的面具文化在欧洲文明中独具一格,是极少数面具溶入日常生活的城市。威尼斯人把面具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18世纪以前,威尼斯居民生活完全离不开面具,人们外出,不论男女,都要戴上面具,披上斗篷,这专属于威尼斯的面具就是有名的“包塔(Bauta)”。如今面具成了一年一度的威尼斯狂欢节的象征,同时也是很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div> ▼威尼斯的玻璃制品 ▼意大利的警察和宪兵 <p class="ql-block"> 从威尼斯去瑞士的卢塞恩,要先向西至米兰然后折向北过境,全程大约520公里。行程计划中未及米兰,其实是个缺憾,至少应该去看看米兰大教堂。意大利和瑞士的高速公路和中国的看上去都差不多,多数也是双向四车道,服务区的设施要更好一些,午餐就是在服务区解决的。过境时,因为都是申根国家,所以即无阻挡,也无检查,直接开过去就是了。</p><p class="ql-block"> 抵达卢塞恩,先入住酒店,去中餐馆用晚餐,然后在酒店附近转转。次日一早,乘车约70多公里去铁力士山。铁力士山(Titlis)海拔3238米,位于琉森(卢塞恩)湖以南的英格堡,拥有世界上首架360度旋转的缆车和欧洲海拔最高的悬索桥,适合高山滑雪。山顶上建有观景台、餐厅、酒吧、怀旧照相馆、纪念品店和名表店。铁力士山是阿尔卑斯山最有名的风景点,以终年不融的冰川和冰川裂缝享誉世界。从英格堡山麓搭缆车上山大约需要45分钟左右,从海拔1050米的英格堡到达海拔3020米的山顶观景台,沿途总共更换了三种不同的缆车。上山、下山的过程其实都是观景的最佳时段,真正感受了跨越阿尔卑斯山脉的美好。</p> ▼铁力士山上的清雪机 ▼铁力士山上的滑雪者 ▼铁力士山的旋转缆车 ▼铁力士山下的乡村民居 从铁力士山返回卢塞恩的路途上,走走停停,沿途除了山色,路边的村镇也都不错,各种民居、小教堂、公共设施,都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瑞士的农村,其实挺美的。 ▼返程中的乡村小教堂 ▼返程中另一座小教堂边上的墓地 ▼返程中的乡村广场 午后回到卢塞恩市区,按计划游览预定目标。琉森湖是瑞士中部的一个大湖,德语(Vierwaldstättersee)称其为“四森林州湖”,是瑞士的第四大湖,也是完全位于瑞士境内的第一大湖。琉森湖区是瑞士联邦的发祥地,瑞士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威廉·退尔就出生在美丽的四州湖畔,德国剧作家席勒的最后一部剧作便是《威廉·退尔》。卢塞恩地处罗伊斯河与琉森湖的相接处,是琉森州的首府,号称瑞士最美丽、最理想的旅游城市,也是最受瑞士人喜爱的度假地,是历史文化名城。<div> 先去看世界著名雕刻《垂死的狮子》。这座纪念碑性质的雕刻由瑞士雇佣军军官卡尔.费弗1818年筹资发起,委托丹麦著名雕塑家巴特尔.托瓦尔森设计,用以纪念在1792年保卫巴黎杜伊勒里宫的战斗中战死、负伤的约1100名瑞士雇佣兵。在这1100人中,大约760名战死、350名(也有说只有大约100人)生还。1821年8月10日法王瑞士卫队牺牲29周年纪念日,卢塞恩狮子纪念碑举行揭幕仪式。雕刻的尺寸长约10米,高约6米。最上方的拉丁文:HELVETIORUM FIDEI AC VIRTUTI,大意是忠诚、勇敢的瑞士人。HELVETIORUM源自拉丁语赫尔维西亚人(即瑞士人)。狮子纪念碑下方的文字是那次死难的军官的名字(共26人),其中有被俘后又遭枪决的指挥官卡尔.约翰.巴赫曼,还有幸存的军官名字(16人)。最下方则是委托人、设计人和雕刻者的姓名。雕刻的主体让人过目不忘,傲气凛然的百兽之王在伤痛的折磨下眼角下垂,眉头紧锁,面部痛苦的扭曲着,看起来真的非常悲伤和无助。后背上还插着折断的矛(或箭),前面的盾牌上的十字代表瑞士,狮子身下压着的盾牌上有代表法国王室的鸢尾花,以及瑞士雇佣兵惯用的武器长矛和斧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一生游历了无数地方,唯独对这座纪念碑的雕刻赞赏有加,他称其为:“世界上最令人难过,最让人动情的石头”。</div> ▼琉森著名雕刻《垂死的狮子》 罗伊斯河口南岸的耶稣会教堂建于1666年,1681年才最后完工,圣坛由红色的大理石装饰。它是瑞士第一座大型的巴洛克式宗教建筑,18世纪中叶又经改建,教堂立面有了醒目并极具代表性的两个穹顶,非常漂亮。<div> 教堂西边不远,就是卢塞恩久负盛名的地标建筑卡佩尔廊桥。卡佩尔廊桥是一座木结构桥,斜跨在罗伊斯河上,中间有两处折角,它长约200米,建于14世纪初,是欧洲最古老的有顶木桥。它的红色桥顶上长满了青苔,桥身是棕黄色的,桥长约三分之一处,有一个八角型砖木结构的水塔,在古代,曾用做监视外敌的哨所,也曾用来审讯犯人或安放战利品和珠宝,如今已对游人开放,可供参观。廊桥椽下梁上的空间里,每隔一段,就有一幅彩绘三角型图画,共约120余幅,叙述了瑞士联邦和琉森的历史。1993年遭遇火灾,毁坏的部分已及时修好,幸无大碍。河的北岸楼房下,有一些可以露天小憩的咖啡馆、酒吧,在这样的环境中,喝上一杯,非常惬意。</div> ▼琉森河岸的耶稣会教堂 ▼琉森卡佩尔廊桥 建于14世纪的穆塞格城墙是瑞士保存最好、最长的防御性城墙,城墙现存900多米。中世纪时卢塞恩因地处欧洲南北交通要道,是富庶之都,古城建有陆上和水上城墙以防御外敌。水上城墙现在只保留下卡佩尔廊桥,其余部分已经拆毁。陆上城墙现存是1386年建成的城墙的一部分,城墙上建有9座式样各异的瞭望塔,现在仅有三个城楼在除冬季外的其它三个季节对外开放。城墙是观赏卢塞恩景色的最佳去处。赞特塔楼上的大钟是城里最古老的钟,1535年由Hans Luter制造。大钟的下方绘有两位守护的武士,这口钟享有可以比城内的其它大钟每小时早报时一分钟的特权。<div> 豪夫大教堂建于735年,教堂建成时是罗马式建筑,到了14世纪改建成了哥特式,17世纪的一场大火严重毁坏了教堂,在随后的改建中,教堂又建成了文艺复兴晚期的样式。值得一提的是教堂内的管风琴,1640年制造,共有4950根风琴管,至今仍在卢塞恩的夏季音乐节上使用。教堂周围庭院里竖满了墓碑,墙上还有许多壁龛,壁龛里有宗教题材的彩色浮雕,值得一看。</div> ▼琉森湖岸的穆塞格城墙 ▼琉森豪夫大教堂院内壁龛 琉森火车站地处琉森湖畔,是个尽头式车站, 由西班牙建筑设计师桑提雅戈·卡拉特尔拉瓦(Santiago Calatrava)设计,其门廊由16根具有人体形态的斜柱支撑,极具卡氏特色。站前广场中央拱门是1896年兴建的老火车站的大门,顶上的雕塑名为“时光之神”,出自瑞士著名雕塑家Richard Kissling之手。老火车站是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可惜在1972年的一场大火中被毁,只留下拱门。拱门上悬挂的钟,是瑞士铁路系统的标志之一,被称为“国铁钟”。车站随便出入,上车无人检票,全凭自觉。站前广场有公交车站,北端则是游湖码头。 ▼琉森火车站拱门 ▼琉森火车站广场上的公交车 ▼瑞士的火车 因特拉肯的意思是两湖之间,位于图恩湖及布里恩茨湖中间,所以又名湖间镇,是一个标准因观光而兴起的城市,因少女峰而闻名于世,据卢塞恩有大约有70公里的车程。绝大多数去因特拉肯的游人都是冲着少女峰而来,但这一次却因故未能登山,也没能体验著名的瑞士登山齿轨铁路。于是只在镇上随意的游走,在何维克街上购物,住一宿,次日直接去了苏黎世。 ▼因特拉肯的维多利亚大酒店 ▼因特拉肯的民居 ▼因特拉肯的意大利餐厅(PizPaz) 苏黎世是瑞士联邦第一大城市、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苏黎世州的首府,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该市已连续多年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苏黎世是瑞士银行业的代表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由于这里集中了全球120多家银行的总部,其中半数以上是外国银行,故其又被誉为“欧洲亿万富翁都市”。瑞士联合银行、瑞士信贷银行、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以及许多欧洲私人银行的总部均设于苏黎世。瑞士银行业高效严格的保密能力,使得苏黎世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离岸银行业务中心,金融方面的帐户流转约占据整个苏黎世市四分之一的经济活动。瑞士证券交易所的总部亦设于苏黎世。<div> 苏黎世大教堂是苏黎世的3座主要教堂之一(另外两座是圣母教堂和圣彼得教堂)。教堂位于利马特河河岸附近,始建于公元1100年前后,其罗马式双塔成为了苏黎世公认的地标。它是一座修道院教堂,在中世纪与利马特河对面的苏黎世圣母大教堂形成竞争。苏黎世大教堂在宗教改革历史(即新教改革运动)上扮演了重要角色。1520年,茨温利在苏黎世大教堂任职期间开始了瑞士德语区宗教改革,在1523年,他赢得了一系列由法官主持的辩论,最终导致当地政权批准教会与罗马教宗断绝关系。在1524年,偶像破坏者移走了管风琴和宗教雕像。其它变化还包括:放弃四旬斋,改变弥撒,否定独身,在斋戒日吃肉,将圣经选读集改为新约全书7年循环,还有教会音乐方面的禁令等。使这个教堂成为宗教改革史上最重要的地点之一和瑞士德语区宗教改革的诞生地。该教堂现在设有宗教改革博物馆和苏黎世大学神学院。</div><div> 苏黎世大教堂附近有15世纪长期担任苏黎世市长的汉斯·瓦特曼的骑马铜像。</div> ▼苏黎世大教堂和市长雕像 苏黎世湖是瑞士著名的冰蚀湖,湖面呈新月形,由东南向西北延伸29公里,宽1~4公里,面积88平方公里,苏黎世则地处湖的最西北端。苏黎世湖风景极美,沿河畔筑有中世纪式的卵石小径可供游人在湖边散步,还可游泳、野餐、日光浴和乘船游览湖区,莱茵瀑布举世闻名。 ▼苏黎世湖岸风光 苏黎世班霍夫大街位于利马特河的西侧,长1.4公里,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街道,号称“瑞士的华尔街”。世界上最大的“金市”就在这里,黄金交易量居世界第一。瑞士最大的两间银行集团UBS及瑞信的总部均设于此。附近遍布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班霍夫大街是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纽约的第五大道齐名的瑞士最著名的旅游、购物街道。这条大街囊括了几乎所有的世界名牌,使这条大街赢得了“欧洲橱窗”、“全球最有吸引力购物街”的美称。<div> 班霍夫大街上还矗立着瑞士教育家佩斯特拉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年)的铜像。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的独创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尊崇的形象。<div> 苏黎世奥古斯丁巷是老城最富有魅力的一条小街,一头是班霍夫大街,一头是圣彼得教堂,有苏黎世最漂亮的挑楼建筑。街道两旁荟萃了著名的百货店、名牌专卖店、古董珠宝店等,是游客购物的天堂。很接地气,充满浪漫情调。</div></div> ▼苏黎世班霍夫大街上的瑞银集团总部 ▼苏黎世班霍夫大街上佩斯特拉齐铜像 ▼苏黎世奥古斯丁巷 苏黎世中央火车站位于班霍夫大街的最北端,站前有广场,广场上有瑞士铁路大王阿尔弗雷德·埃舍尔的铜像。苏黎世中央火车站是整个瑞士铁路交通的枢纽,运行着当地S-Bahn的通勤列车、连接整个瑞士铁路网的InterCity的列车、意大利Cisalpino公司、德国的ICE公司和法国France's TGV铁路公司的列车以及其它很多往来于苏黎世与欧洲各地的直达夜车。旅行计划中,为了体验一把欧铁,所以选择了乘TGV Lyria去法国巴黎。入站后,找到预定的车次,上车,无人检票。后来才发现,车上对了,车厢上错了,一排只有三个座位的是一等座。因为在瑞士购物对外国人有退税优惠,所以必须到瑞士与法国的边境车站巴塞尔的海关办公室盖章、递交相关票据,于是第一程到巴塞尔下车。巴塞尔也是个挺大的车站,同伴统一去办退税手续时,利用这段时间转了转车站内外。等办好手续,再上下一趟TGV Lyria,这就开始进入法国了。 ▼苏黎世中央火车站和有轨电车 ▼苏黎世中央火车站内景 ▼体验欧铁去巴黎 ▼巴塞尔火车站 乘TGV Lyria走第二程,这次上对了车厢,双层高速动车组由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制造,最高时速可达320Km/h。至晚,抵达法国巴黎里昂火车站(这也是一个尽头式车站),出站联系上第二位导游,巧合的是,他也开了一辆奔驰威霆来接站。至此,已经在欧洲看了三座火车站了,说实话,都比不上中国现在修建的高铁站。 ▼欧铁的时速超过300km/h ▼巴黎里昂火车站 巴黎是法国首都和最大城市,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世界五个国际大都市之一(其余四个分别为纽约、伦敦、东京、香港),并被GaWC评为Alpha+级世界一线城市。<div> 巴黎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两项,一是巴黎塞纳河畔(1991年入列,包含了下文中提到的绝大多数建筑和构筑物);二是凡尔赛宫及花园(1979年入列)。<div> 在法国先看巴黎圣母院,第一次知晓巴黎圣母院也得益于中学期间看过的一部源于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同名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1956年版),其中艾丝美拉达和卡西莫多的故事至今印象深刻……<div> 巴黎圣母院的正式名称是巴黎圣母主教座堂,地处塞纳河中央西堤岛上,与巴黎市政厅和卢浮宫隔河相望,始建于1163年,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主教座堂、法国首都最悠久和最具象征意义的纪念建筑物之一、欧洲最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一、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和世界遗产之一,法国及欧洲文化地标建筑。其平面呈十字形,总长约127米,总宽约48米,总高达96米,总建筑面积达55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 ;西立面置有两座钟塔,高约69米;内部东端是圣坛,后为半圆形的外墙。巴黎圣母院建筑本体的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及堂内珍藏的大量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蜚声世界。庭院广场中央有零公里标志,是巴黎到法国各地的14条辐射道路的起点。广场南侧有法国雕刻大师罗歇的查理曼大帝骑马雕像,查理曼大帝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被后世尊为“欧洲之父”。西立面为巴黎圣母院主立面及正门,建造时采用了欧洲传统的“和谐立面”,呈立方形,上下分为三层,宽43.5米,高45米,带塔楼高69米,内置青铜钟;底部设有三个入口,中为最后审判之门,左为圣母门,右为圣安娜之门,门上装饰有许多圣经人物;上部为国王画廊、圣母画廊,设有露台,露台中心为直径9.6米的玫瑰花环。国王画廊位于西立面上部栏杆下,是巴黎圣母院的底层与中层的分界线,高20米,由28个人物组成,每一个拱券中都雕有一尊国王雕像,代表着《圣经·旧约》中记载的以色列历任的28位犹太国王。圣母画廊位于国王画廊的顶部露台旁,两个天使烛台象征着“过错”和“救赎”,围绕着一座圣母雕像,两侧还有亚当和夏娃的雕像。走入教堂,那些高耸的立柱与从数十米高的拱顶如泻而下的肋架,形成了多种线条及图形的组合,令人叹为观止。玫瑰花窗,每一块彩绘都不一样,阳光透过其间投射在地上,斑驳陆离,如梦如幻。教堂的圣坛庄严肃穆,靠后墙处是一巨大的十字架,十字架的下方则是圣母哀子雕像,两侧分别是路易十三、路易十四的雕像,目光都朝向圣母。1422年,亨利六世在此加冕。1804年,在教皇庇佑七世主持下,拿破仑一世在此加冕为法兰西帝国皇帝。1970年,戴高乐将军的葬礼在此举行。</div><div> 注:2019年4月15日,维修中的巴黎圣母院起火,标志性尖顶倒塌,三分之二的屋顶被毁,整座建筑损毁严重,圣母院主体结构保存完好,暂停对外开放。2021年3月5日,巴黎圣母院完成重修准备,修复工作正式开始,预计2024年完工。</div></div></div>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圣坛 法兰西学院是法国最高的学术权威机构,坐落在巴黎中心区塞纳河南岸,与卢浮宫隔河相望。在法兰西学院的五个专业学院中,科学院变革最多,规模最大。现有院士240余人,外国合作院士130余人,通讯院士110余人。 ▼法兰西学院 卢浮宫博物馆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其它三个是英国大英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之首。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国的王宫,先后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是法国古典主义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闻名于世。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逐渐成为现在的博物馆。1981年在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的支持下,“大卢浮宫计划”实施。扩建后的卢浮宫全部作为博物馆使用,建设中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成为卢浮宫新的标志。整体建筑呈“U”形,占地面积为24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加上新建的地下设施,总建筑面积达到15万余平方米。卢浮宫博物馆现分为希腊罗马艺术馆、埃及艺术馆、东方艺术馆、绘画馆、雕刻馆和装饰艺术馆六个部分。卢浮宫被誉为世界之宝的三件珍贵藏品是:《断臂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雕像。博物馆总计藏品达40万件以上,是名符其实的万宝之馆。玻璃金字塔现在是游客参观的主入口,但本人和同伴是从地下车库通道进入参观的。<div> 卡鲁索凯旋门建于1806年,是拿破仑为庆祝1805年的一系列战争胜利而修建的第一座凯旋门,位于卢浮宫博物馆对面,也被称为卢浮宫西大门或者小凯旋门。起初做为杜伊勒里宫的入口,随着杜伊勒里宫的消失(1871年5月23日被巴黎公社焚毁),卡鲁索凯旋门变成卡鲁索广场的主要标志。这座凯旋门是典型的科林斯式建筑,大门顶上站在马车上头戴金冠的就是拿破仑本人,战马(初建时的战马系从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掠来,后归还意大利,现在看到的是仿制品)的两侧分别站立着和平女神和胜利女神。虽不及戴高乐广场上的雄狮凯旋门恢弘有气势,却也精致庄重。</div>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卢浮宫阿波罗大厅 <p class="ql-block">▼卢浮宫藏品保罗·委罗内塞的《迦拿的婚宴》(这画的对面就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p> ▼卡鲁索凯旋门 协和广场位于卡鲁索凯旋门西侧,是法国最著名的广场之一,18世纪由国王路易十五下令营建。建造之初是为了向世人展示他至高无上的皇权,取名“路易十五广场”。大革命时期,它被称为“革命广场”,被法国人民当作展示王权毁灭的舞台。1795年改称“协和广场”,1840年重新整修,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广场呈八角形,中央矗立着埃及方尖碑,它是由埃及总督赠送给查理五世的。方尖碑由整块的粉红色花岗岩雕制(高23米,重230吨),上面刻满了埃及象形文字,赞颂埃及法老的丰功伟绩。广场的四周有8座雕像,象征着法国的八大城市(西北是鲁昂、布雷斯特,东北是里尔、斯特拉斯堡,西南是波尔多、南特,东南是马赛、里昂)。<div> 说起“协和广场”这个名字,这儿却有着一段并不和协的历史,甚至是血腥的历史。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路易十五雕像被革命人民推倒并改建成断头台。在1792到1794年间的恐怖统治时期,共和军曾在此广场处决了国王路易十六、皇后玛丽·安托瓦耐特等大约1100名皇室成员及保皇派。结束他们性命的这座断头台,据说还凝聚了国王路易十六的“智慧”。它起初的设计是为了“以人道主义精神,迅速、无痛地处决死囚”。路易十六在为断头台的设计出谋划策时绝对不会想到他也是在为自己设计死亡方式。宣判路易十六死刑的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政府实际首脑罗伯斯庇尔,也是个法国历史上极具戏剧性的人物。他曾因反对极刑而辞去法官职务,后来在大革命时期又是他强烈主张以极刑处死国王路易十六。处死路易十六后,他不再满足于对王党分子的审判,一切不能与他保持绝对一致的人都成为了他清除的对象。丹东就成了这场清洗运动的牺牲品。同样在罗伯斯庇尔的主张下,这位新共和国政府首脑于1794年 4月5日在协和广场上被处死。在路易十六被处死一年多之后,1794年8月,为法国大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罗伯斯庇尔最终也被推上了协和广场的断头台。是否冥冥之中真有因果报应,如同路易十六设计断头台时的状况一样,罗伯斯庇尔在宣布路易十六死刑时怎么也不会料到自己会背负着与路易十六同样的命运。这就是历史,无法预知,无法左右,无法改写。</div><div> 在广场的南北两端,各有一座喷泉,北面的叫河神喷泉,南面的叫海神喷泉。据说,它们其实是受梵蒂冈圣彼得广场上两座喷泉的启发而建造的。</div> ▼协和广场埃及方尖碑 ▼协和广场海神喷泉 香榭丽舍大道是世界三大繁华中心大街之一 ,全长1800米,最宽处约120米,为双向八车道,东起协和广场,西至戴高乐广场(又称星形广场)。东段以自然风光为主,两侧是平坦的英式草坪,恬静安宁;西段是高级商业区,世界名牌用品店、时装店、香水店都集中在这里,火树银花、雍容华贵。因此这里被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街”。每年七月十四日的法国国庆大阅兵都在这条大道上举行。<div> 香榭丽舍大道的西端是戴高乐广场,戴高乐广场的中心就是大名鼎鼎的雄狮凯旋门。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凯旋门,也是巴黎市四大标志建筑(即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之一。1806年拿破仑一世下令修建一个纪念帝国军队取得奥斯特利茨战役胜利的标志性建筑。于是开始修建凯旋门,1836年7月30日凯旋门落成。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凯旋门下又增建了无名烈士墓,长明灯是其标志。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门高36.6米,宽14.6米。在凯旋门两面门墩的墙面上,有4组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即东面的《出征》、《胜利》和西面的《抵抗》、《和平》;凯旋门的四周都有门,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和96场胜战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史。俯瞰,市区12条大街都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气势磅礴,成为欧洲大城市设计的典范。现在凯旋门内设有电梯,游人可以登顶,从这里可以一览巴黎的壮美景色。</div> ▼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和凯旋门 乘船游览塞纳河也是游人在巴黎的必选项目之一。从一个叫慕什游船的码头上船,码头对岸西面不远可以看到埃菲尔铁塔,对岸一座绿色尖顶建筑是巴黎美国教堂。船先向东开,过荣军院桥,就可以看到著名的亚历山大三世桥。亚历山大三世桥于1900年落成,全长107米,桥身由一个桥拱组成,桥身较低是为了不影响香榭丽舍和荣军院的视野。作为当时法俄友谊的象征,桥以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父亲亚历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桥的两端两侧各有一个巨大的石柱,石柱上有象征科学、艺术、工业与商业四组金色的人与骏马雕像,非常壮观。再过pont de la concorde桥,它的两侧北边是协和广场,南边是波旁宫。再向东开,过三座桥(分别是利·桑格尔行人桥、皇家桥和卡鲁索桥),就看见挂满爱情锁充满浪漫色彩的心锁桥(也叫艺术桥,据说利·桑格尔桥上现在也挂满了锁)。它的北岸是卢浮宫,南岸是法兰西学院。因桥上锁太多,多到桥梁不堪重负,为保护桥梁安全维持行人通行,市政厅只好雇人定期剪除这些没有钥匙的锁(钥匙都扔到河里去了)。至此游船掉头,再往回开,塞纳河畔两岸的各种古典建筑美不胜收,大、小皇宫、卢浮宫、巴黎钱币博物馆、奥赛博物馆、波旁宫、荣军院等等,让人目不暇接。开过码头之后往西,过阿尔玛桥,就靠近埃菲尔铁塔了,这时刚好赶上华灯初上。过耶拿桥继续往西,再过格勒纳勒桥,绕过天鹅岛,岛上高耸着奥古斯特·巴特勒迪创作的自由女神像。大家都知道美国纽约那一座更大的是法国人送的,这一座据说是美国人1898年为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回赠给法国的礼物。也是在这一带的河岸上,难得看到了一些不多的现代高层建筑。看过这些之后,日暮,游船这才驶回码头。 ▼塞纳河上的亚历山大三世桥 ▼游船上的女郎 ▼塞纳河天鹅岛上的自由女神像 ▼华灯初上的埃菲尔铁塔 用晚餐的中国餐馆附近恰好是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于是用餐完毕,步行前往参观。这座由时任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倡议建设的现代艺术馆,是从49个国家的681个方案中选中的,获胜者是:意大利的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和英国的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George Rogers)。1972年正式动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开馆。为纪念其倡议者,于是命名为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整座建筑占地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南北长168米,宽60米,高42米,分为6层。大厦的支架由两排间距为48米的钢管柱构成,楼板可上下移动,楼梯及所有设备完全暴露。东立面的管道和西立面的走廊均为有机玻璃圆形长罩所覆盖。文化中心的外部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并且根据不同功能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建筑完成后,引起极大的争议,由于一反巴黎的传统风格,许多巴黎市民无法接受,但也有文艺人士大力支持。有人戏称它是“市中心的炼油厂”,这种建筑风格被称为“高技派”(High-tech)风格。整座建筑共分为工业设计中心、公共情报图书馆、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音乐与声乐研究中心四大部分。尽管其极有争议,开馆以来,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已吸引超过两亿人次入馆参观。 <p>▼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p> 埃菲尔铁塔地处紧靠塞纳河的战神广场上,系为举行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用以庆祝法国大革命胜利100周年)而建,1887年1月26日开工,1889年3月31日竣工并成为当时世界最高建筑。埃菲尔铁塔初始高度312米(现高330米)。一层顶高57米,平台4415平方米,二楼顶高115米,平台1430平方米,三楼顶高276米,平台250平方米,期间均有电梯。法国政府当年向全球招标要求有二,一是能吸引观众买票参观;二是世博会后能轻易拆除。结果古斯塔夫·埃菲尔(Gustave Eiffel,1832~1923年)团队中标。开建后很多著名人士反对修建高塔,包括莫泊桑、小仲马、左拉等在内的300人在《反对修建巴黎铁塔》的抗议书上签了字。埃菲尔铁塔原定在建后20年拆除,古斯塔夫·埃菲尔将铁塔打造成气象和天文观测站、物理实验站、战略观测站、光电通信站、电灯和风研究灯塔等,以此来保护铁塔不被拆除。二战中德军撤出巴黎时,希特勒曾下令毁掉巴黎各项重要设施包括埃菲尔铁塔,但德军驻巴黎最高军事指挥官迪特里希·冯·肖尔蒂茨将军拒绝执行命令(据说:战后法国政府还为他专门制作了纪念奖章,以此来感谢他理智的行为和贡献)。时至今日,埃菲尔铁塔作为一处地标建筑成了巴黎的骄傲,登上可以俯瞰整个巴黎市区。其成功建设的重要意义其实有两点:一是成功地将钢铁这一材料应用到了建筑的主体建造上并且为此在钢结构的制造工艺、装配流程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技术创新;二是在结构设计上解决了建筑的自重以及风荷载等问题,突破了人类建筑史(当时)的新高度。 ▼埃菲尔铁塔之下 圣心大教堂地处巴黎的蒙马特高地上,它与众不同的是:它不属于教会而属于政府,因为它是为纪念保卫巴黎公社而被残忍杀害的公社战士和平民所建,选址在最高处是为了让整个巴黎都能看到它,让全城人民都能够感受到上帝的护佑。教堂始建于1876年,1919年落成,全由法国的民众捐款兴建。教堂建筑风格独特,既似罗马式又似拜占庭式。教堂后面的钟楼内部呈方形,悬一口大钟,叫萨瓦人钟,重19吨,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教堂有三扇拱形大门。门顶两侧各有一座骑马铜像,一座是法王圣路易,一座是圣女贞德。教堂里面有许多浮雕、壁画和马赛克镶嵌画,都很珍贵。进去参观时,正好赶上教堂在做弥撒,于是也亲身体验了一次西方人的宗教活动。 ▼蒙马特高地上的圣心大教堂 ▼圣心堂正在进行宗教活动 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坐落在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镇,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世界五大宫殿之一。凡尔赛宫建于路易十四(1643~1715年)时代。1661年动土,1689年竣工,至今已有330多年的历史。全宫占地111公顷,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公顷。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南北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洛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五百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由皇家画家勒勃兰和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亮点。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连结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div> 历史上一度曾是法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凡尔赛在大革命后变得默默无闻了,到了19世纪下半叶,它又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政治中心。1870年,普鲁士军队占领凡尔赛,第二年德皇在此举行加冕典礼;同年,梯也尔政府盘踞在凡尔赛宫,策划了镇压巴黎公社的血腥计划。此外,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后,英美在此签订了《巴黎和约》。1919年6月28日,在镜廊里法国及英美等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南北宫和正宫底层自路易·菲利浦(1773~1850年)起改为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珍贵的肖像画、雕塑、巨幅历史画以及其它艺术珍品。凡尔赛宫除供参观游览之外,法国总统和其他领导人也常在此会见或宴请各国国家元首和外交使节。凡尔赛宫的花园很大,是法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1661年由勒诺特规划设计,花园内有花圃、草坪、树林、雕像、水池等,全园以“轴线式”进行布局设计,讲究严格的格局对称和几何图案感,并将建筑统筹到全园的景观布局之中。花园现存面积为100公顷,花园内有1400个喷泉,以及一条长1.6公里的十字形人工大运河。法国人骄傲地认为凡尔赛宫花园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花园。</div> ▼巴黎凡尔赛宫镜廊 ▼巴黎凡尔赛宫藏品雅克·路易·大卫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局部) ▼凡尔赛宫战争画廊 ▼凡尔赛宫广场路易十四雕像 到过巴黎的旅游者,一般都知道巴黎有两个著名的歌舞表演厅,一个是位于市中心香榭丽舍大道的丽都;一个是位于城北蒙马特高地脚下白色广场附近的红磨坊。如果说丽都具有美国百老汇风格,那么,屋顶上装着长长的、闪烁着红光的大叶轮的红磨坊则是较为地道的法国式歌舞厅。本人最早知晓红磨坊其实也还是源于一部由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同名电影。红磨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899年红磨坊酒吧便在蒙马特地区开业,不到半年,盛誉响遍整个欧洲。一百多年来,五代经营者将红磨坊发展成为了国际化的知名品牌。 ▼巴黎红磨坊 老佛爷全称巴黎老佛爷百货商店,是由法语名Galeries Lafayette音译而来。它诞生于1893年,独据了奥斯曼大道的40号,紧邻巴黎歌剧院。它曾经凭借豪华如宫殿的装修轰动一时,在拜占庭式的巨型镂金雕花圆顶下,来往的人影绰约,像赴一场中世纪的聚会,购物真正成了一种享受。既然来了,本人也选择了一款行李箱作为纪念。顺便说一句,在巴黎购物,退税手续比瑞士简单,退税率比瑞士高,在老佛爷一楼办手续,在机场有专门窗口退现金,美元、欧元或人民币自选。 ▼巴黎老佛爷 <p class="ql-block"> 1805年奥斯特里茨战役(记得曾经看过一部场面宏大的电影《奥斯特里茨的太阳》就是专门描述这件事的)的胜利,使拿破仑威震欧洲,因此,法国元老院宣布为他建立一座巨大的记功碑。旺多姆柱就是1810年,用法国军队在历次战役中缴获的1250门大炮为原料,模仿罗马的图拉真纪功柱修建的。柱高44米,直径3.6米,柱身周围自上而下环绕着22道由32位艺术家制作的青铜浮雕,上面描绘着拿破仑的四十五个战役的事迹,柱座四周刻有战利品浮雕,柱角上装饰着雄鹰,顶上立有拿破仑一世铜像,头戴罗马皇帝的桂冠,一手拿着权杖,一手握着金球,显示出征服欧洲,称霸世界的雄心。波旁王朝复辟期间(1814年)铜像被取下,换上了亨利四世的骑马铜像,路易十八时期改成巨大的百合花。1833年在人民的压力下,七月王朝又换回拿破仑铜像。1871年5月16日旺多姆圆柱被巴黎公社拆毁,1875年又被重新恢复。历史,有时候也真是充满了戏剧性。不管史家对拿破仑如何评说,他在很多法国人的心目中仍是一位英雄。昔日的政治风云已经飘散,旺多姆圆柱更多地成为了法国首都巴黎的一个象征。</p> ▼巴黎旺多姆圆柱 马德莱娜教堂位于协和广场北侧皇家路的尽头,原是拿破仑为纪念其军队的辉煌战绩而建造的纪念性建筑,1842年才成为教堂。其宽阔的台阶、52根高20米的科林斯式石柱围成的柱廊、山形屋顶和山墙上的精美雕刻(最后的审判),令教堂外观如同希腊神殿般庄严宏伟,教堂内部的镀金装饰精致细腻,教堂没有窗户,唯一的光线来自于3个小圆顶天窗的自然采光,使祭台后方的圣母玛丽亚雕像在朦胧的光线中更显圣洁神秘。祭坛上方的壁画题为“基督教历史”,表现了基督教历史上的关键人物。据说,教堂还拥有巴黎音色最好的管风琴,拿破仑曾经还想在此举办婚礼呢,这地方,值得一看。 ▼巴黎馬德萊娜教堂 巴黎戴高乐机场是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的名字命名的4F级国际机场,是法国最大的国际机场,欧洲最主要的的航空枢纽之一。截至2017年,机场共有T1、T2、T3三个主航站楼及7个航空货站,设有210座登机廊桥,数量(当时)位居世界第一,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的使用需求。返回北京的国航航班安排在T1航站楼,登机前在机场办理了退税手续。感觉和国内最大的不同,是过安检时,竟然允许同伴们携带打火机和一大把瑞士军刀登机(同伴给亲友带的礼物)。 ▼巴黎戴高乐国际机场 小结:<div> 匆匆忙忙游走了意瑞法三国,感觉东西方文化等确实有较大差异,从一个旅行者的角度看他们,有些事真的出乎想象。</div><div> 一是这三国的建筑,放眼望去基本都是老旧建筑,随便一栋房子,差不多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并不是原来想象的到处都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站在埃菲尔铁塔上一看,巴黎有现代建筑,但是数量很少,就一小撮。许多公共建筑,也没有中国的讲究,比如戴高乐机场,外墙没有任何装饰,就是清水混凝土墙。城市里最好的建筑是教堂,他们对古迹的保护做的很好,没有在老城区里大拆大建,城市特别有历史的厚重感。</div><div> 二是街道多数也不宽,一些老城区里,街道甚至还是石头铺的老街。</div><div> 三是街上跑的大多数车辆(指私家车)都是小车,尤其是意大利,在人家眼里,车就是个工具,能用就行,两箱菲亚特和1万欧元的Smart满街都是。在法国,绝大多数车就三个牌子:雪铁龙、标致和雷诺。</div><div> 四是所有的教堂都和墓地在一起,这和我们对墓地的认知不同。</div><div> 五是饮食比我们简单,价格比我们贵多了。餐厅里一般都很安静,能听见大声说话的都是我们能听懂的语言。</div><div> 六是城市交通和我们差不多,地铁、大巴、无轨电车、有轨电车、TAXI都有,没时间体验。高铁试了一把,感觉和我们也没太大区别。最大的不同是不用检票,车站随便出入,乘车买票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逃票,个人信用会大受影响。</div><div> 七是住宿离店没有查房这码事,钥匙或者房卡还给前台就可以了。</div><div> 八是电源插座还真是各国有各国的标准,必须带着转换插头,否则国内带去的电器没法使用。</div><div> 九是所有的服务都是要付小费的,多少随意。</div><div> 十是出国托运的行李箱最好带有通用海关锁,否则被海关撬锁可不是件愉快的事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