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三明市应急管理局十件大事

三明市安全检查百日大会战

2019年是三明市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后全面履职的第一年,市应急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防范化解重特大风险,构建灵敏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年来,应急管理体制已经明确、新的机制基本形成、力量体系逐步完善、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高。现回顾“2019年三明市应急管理局十件大事”,共同感受过去一年我市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与成就。<br> <b> 一、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各项职责有序衔接</b><br> 三明市应急管理局自2018年12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以来,按照《三明市市级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承接了公安消防管理、民政救灾、林业森林防灭火等9个单位相关职责以及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市减灾委员会、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等日常工作。下设11个科室,核定机关行政编制22名。与相关职能划转一同转隶人员4人,其中,民政局、卫健委、自然资源局、市场监管局各1人。执法支队编制12人,现有10人;应急救援中心编制6人,现有4人。十七项主要职责基本落实到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br> <b>二、建立领导挂钩隐患机制,推进安全隐患整改</b><br> 4月3日,市委书记林兴禄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要求强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对红色重大安全隐患点由市领导挂钩推动解决。4月15日,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市级安全生产红色隐患整改工作的通知》,建立党政领导带头挂钩安全生产重点隐患工作机制,将摸排出的244项红色隐患(市级15项)由市、县两级领导带头挂钩,组织制定整改方案,协调解决存在困难,确保隐患整改到位。在各级领导的有力推动下,年内完成整改224项(市级13项),切实解决了一批安全生产重点难点问题。<br> <b>三、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健全双重预防机制</b><br> 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按照“企业自查、行业检查、政府督查”的方式,通过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摸清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集中排查治理各类事故隐患和问题。专项行动以来全市累计组织10493个检查组,检查企业27604家次,消除一般隐患40985项、重大隐患隐患64项,有效管控各类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减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br> 推进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对各地、各行业存在的安全风险和薄弱环节进行摸排梳理,将摸排出的778个重点安全风险管控点按照危害程度划分“红、橙、黄、蓝”四个管控等级,建立管控清单、明确责任人员、制定管控措施、强化跟踪管理。通过科学系统的管控治理,全年消号25项,有效防范事故发生。<br> 开展隐患整改“回头看”,重点梳理2017年以来国家、省上、市本级各类安全生产检查发现企业层面存在的问题隐患清单,对整改情况逐一对照进行复核,建立清单台账,落实闭环管理。共核查问题隐患5673项。(国家877项,省上919项,市级3877项)<br> <b> 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开展危险化学品专项治理</b><br> 吸取江苏省响水县“3•21”特别重大事故教训,开展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重点排查整治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化工园区、易制爆化学品等方面的隐患,共排查消除隐患1690项,打击违法违规行为47起,停产整顿1家,罚款29.8万元。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完成对3家高风险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先期拆除工作。开展重点县专家指导服务,在清流和永安培育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杆企业,引领提升全市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管理能力。2019年全市危险化学品行业未发生伤亡事故。<br> <b>五、整合应急救援力量,提升应急救援能力</b><br> 组建各类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306支6282人,分布在全市12个县(市、区),涵盖煤矿、非煤矿山、危化、消防、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防汛抗旱、电力和燃气抢险、通讯保障、医疗救护等10余个行业。应急救援队伍人员配备达标率为77%;应急救援队伍接到较大事故处置指令后8小时达到现场率100%;市级应急管理人员、专业救援人员培训覆盖率达100%。<br> 修订完善了《三明市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三明市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三明市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三明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4个市级应急预案和38个部门专项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全市组织各类应急救援演练816场,直接参加演练人数达8.2万余人。<br> 7月23日,在泰宁大金湖水域举行2019年福建省水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演练。组织26支队伍400余人、各类船只50余艘次参与,是我省首次在内陆举行的水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演练,检验了各方救援力量应对水上突发事件综合处置能力。<br> <b>六、抢险救援高效有力,灾后重建及时有序</b><br> 2019年我市先后遭受3次风雹灾害、7次洪涝灾害、1次干旱影响,全市12个县(市、区)33.76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5321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78万公顷,倒塌房屋5139间,严重及一般损坏房屋3587间,直接经济损失达27.26亿元。全市应急管理部门积极主动配合政府做好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在12小时内得到基本生活救助。先后下达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3400万元,中央、省级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4100万元至12个县(市、区),紧急调拨棉袄2600床、棉大衣600件、毛巾被2000床、帐篷90顶、折叠床200张、发电机4台等救灾物资给永安、明溪、清流等3个县(市),帮助受灾群众度过难关。积极推动灾后重建,全市329户农村住房灾后重建对象,年内全部完成重建或进城购房。<br> <b> 七、承办全省“安全月”启动仪式,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七进”</b><br> 6月4日,福建省“安全生产月”暨“八闽安全发展行”启动仪式在三明举行,活动期间全市开展安全发展主题宣讲156场、警示教育360场受教育10万多人,被评为全国“安全生产月”先进单位。建设推广“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能力教育考核平台”,注册企业1123家,注册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2894人,每月进行培训考试,开辟了教育培训新阵地。<br> <b>八、开展安全生产执法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b><br> 6月17日-7月17日,组织12个执法检查组对12个县(市、区)开展交叉执法检查。开展非事故类预防性处罚,强化事前预防,全年对违法违规企业停产停业14家,取缔关闭70家,罚款248.91万元。在“e三明”公开曝光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的89家生产经营单位(个人),有力震慑企业违法违规行为。<br> <b>九、建立网络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监管格局</b><br> 3月29日,市应急局在将乐县召开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推进会,在全市各县(市、区)推行“三对一”网络管理体系,即以县政府安委会、乡镇、县直有关单位和村(社区)共同监管生产经营单位的网格管理体系,推进各级对辖区内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面摸底建档,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全面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全市纳入网格管理单位8758家,安全监管格局日益完善。<br> <b> 十、强化装备技术支撑,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b><br> 召开三明市第一届应急管理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聘请矿山地质、交通、建筑施工专家79人,分为综合组、矿山地灾组、交通组、建筑施工组、危化及烟花爆竹组、工业企业组、防火组和防汛组等8个组别,聘期5年。专家委员会的职责是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重大决策、重要工作、日常监管、事故处理及应急救援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br> 推进应急指挥信息网和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两张网”接入工作,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贯通。建设三明市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系统集成项目,着力构建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提高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br>

应急

安全

生产

隐患

三明市

救援

化学品

全市

开展

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