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书籍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的岁月和未来的时光。把曾经远去的年轮以文字的方式记述,记述发生的事件,思维的跳动,历史的经验。同样,它闪烁着未来的光芒,烛照出未来的光影,让人们凭借思考的能量看见未来的样子。</p> <p> 伊滨经开区寇店镇第一初级中学的老师们在假期生活中持续坚持阅读,遇见美好。今天我们又一起共读吴非老师的经典作品《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在阅读中摄入书的光芒,化作自身明亮的光束。</p> <p> 你带着七年级的孩子们和一中建立最初的联系,带他们走进崭新的知识世界,带他们领略不同的校园生活,你就是七年级教师团队的代表。</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七年级团队读书展示</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今日读书展示:张瑶老师</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今日专家点评:杨莹莹老师</b></p> <p> 张瑶老师读书感悟: 到底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从什么地方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成长,小到评价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的评判,大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在课堂上我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学生的想法我有没有注意到?课下我的准备做的到底充分吗?过多听课于事无补!不要操控学生的感情!过早唤醒不一定有好处!</p><p> 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在想些什么,否则他的教学很可能是盲目的。教师在课堂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状态,通过引导、分析、探讨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质疑与交流中有所发现,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 </p><p> 一个学生要发展,必须是学习成绩优秀,行为习惯良好,交际能力适中,这样全面发展了,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p> <p> 杨莹莹老师评:读张瑶老师分享有感:究竟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合格的老师呢?相信我们教师都会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尽力去改善与学生的关系,来顺应新时代对一名合格教师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改变思想,走进孩子们的思想和世界与他们交流和沟通。我们也要深入地进行教学的研究和钻研,用科学的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我想这样也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了。</p> <p> 你在黎明时刻陪学生们奔跑在体育的赛道,你在正午十分陪学生们跋涉在知识的高山,你在夜幕下陪学生酣战在精神的高地。你就是九年级教师团队的代表。</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九年级团队读书展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今日读书展示:杜娟老师 杜宏涛老师</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今日专家点评:牛晓笛老师</b></p> <p> 杜娟老师读书感悟:平常我们最常看到的就是用ppt上课的好处、如何用多媒体教学抓住孩子的兴趣等等。可是吴非先生在书中却提出了不用ppt的观点,阅读完,我知道用不用PPT可以由教学内容和教师上课风格而定。我想说说板书的事。想想自己初用课件的时候,总觉得一节课,所有的内容都在课件上了,板书可有可无;再者,因为课件播放的快,总是跟不上写板书,索性就不写了。即使上公开课,板书也没有特别的被重视过。直到有次像学生一样听其他老师的随堂课,才发现即使课件再精彩,课后印象总也不深,感觉抓不住重点。再回忆下我的课堂,终于明白为什么学生课上表现很好,一遇题就犯难了。老教师说:三尺讲台迎冬夏,一支粉笔写春秋。足以说明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了。清楚了自己的短板,再备课时,就特别注重板书的设计了,可是由于以往的不重视,突然想改变,也是有困难的。精心设计好的板书在上课时总是被遗忘,尤其是用多媒体上课时。怎么才能让板书呈现,且和讲课内容同步呢?一旦发现问题,办法总是有的,向同事取经,向书中寻求答案:上课前,先把这节课的大框架写上去。如果哪块内容没有及时跟上,千万不要悄悄写上去,可以利用课堂小结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果然都是好办法。为什么板书不该忘却?贲友林老师说:板书通常是教学内容的浓缩,相当于学习内容的微缩景观,有助于学生记忆与理解,也便于学生记录和课后复习。无课件,需要板书,有课件,更需要板书,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优化以及创造性的设计与实施这个问题要给与重视了。</p><p> </p> <p> 牛晓笛老师评杜鹃老师的读书感悟:</p><p> 杜鹃老师对于多媒体和板书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思考,并且在教学中主动有效地解决了问题。从中我感受到了杜鹃老师对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我也从中学到了好的教学方法,认识到板书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明白了围绕当堂所学精心设计板书的重要性。</p><p> 作为新教师的我要学习杜鹃老师善于思考并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p> <p> 杜宏涛老师读书感悟:《水龙头下的漏斗》吴菲老师在文中写道: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而不管学生思维处在什么状态,一味地灌,把一节课弄得非常紧张,学生怎么可能“悟”?把学生当作容器,由教师“灌装”,多数学生来不及接受;灌得太快,或者溢出来,或者成了漏斗,总之,全垮了。</p><p> 中国的教育,自古强调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绝对地位,注重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听,</p><p>很少关注学生思。尽管孔子老先生N年前就提出“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教师的</p><p>满堂灌依然在相当长的时间、范围、人群里进行着,经久不息。即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p><p>当下,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当下,即使我们都接受“通过思考、探究所获得的知识记忆深</p><p>刻,更易于形成能力”这个观点,可是我们大多老师依然有意无意地在对学生进行着“灌”的教育,为什么?</p><p> 因为评价模式,当下的学习评价方式,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的驱使下,“灌”不可谓不是一种“速成”且“有效”的方法。教师一味的将自己的知识用输液式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根本不用考虑学生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问题来“考考”自己,学生要做的就是听、抄、背,因为考试就考这些,当考试一结束之后,师生有几人能再次滚瓜烂熟?有几人能融会贯通?久而久之,我们的“灌”让我们少了一份“寻”的冲动,少了一份“求”的耐心,我们心中的一桶水便成死水,学生还能有好的水喝吗?</p><p> 吴非老师还写道:通过自学积累起来的方法,经常帮助我渡过难关。因为自己摸索出来</p><p>的路径,比老师“灌”的要适用。很多人或许有这样的经验:多年来电脑中一点点聚集起的</p><p>材料,非常珍贵,记忆清楚;而从别处成批“拷”来的,往往并不认真阅读。</p><p> 这一点也应该是大多老师的心中所感吧。我们在听教育专家、名师的讲座时,他们那些</p><p>经典案例“灌”入我们的大脑,让我们顿时有了一种“改变”“效仿”的冲动,我们除了认真做笔记外,更渴望得到他们的讲义或课件等,可是当得到这些来之不易的资源时,又有几人会再次研究呢?因为那些成果的研究过程我们没有参与,又怎能知道其中的酸甜酸苦辣,其中的奥妙玄机?没有过程的结果很多时候对我们是没有意义的。由此可见,真正的学习研究不能靠“灌”,那靠什么呢?</p><p> 吴非老师已给我们开出了良方:“没有多读多思,比较、筛选、判断的能力就无从说起;豁然开朗的“悟”也就不可能。只有自己踮起脚来摘到的果子才能形成深刻记忆。”为学生长远计,真应该少“灌”而“导”。</p> <p> 春意深深深如许,携一缕春光伴读吧,在书中遇见过去和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