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修瑞娟是世界微循环皇后,国际“修氏理论”创立者。她的一生可以被称作“传奇”。</p> <p>她1984年至今任微循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卫生部微循环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际微循环学会联合会常委 ,1991年创建亚洲微循环联盟任主席至今,1993年创建中国微循环学会现任名誉理事长 ,1987年第四届微循环大会(北京)主席,1995年第二届亚洲微循环大会主席 ,2007年第十一届世界人工血液大会执行主席 ,2008年第七届亚洲微循环大会主席 。2011年创建“中国医学科学院国际微血管医学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2014年的第十届世界微循环大会主席 。</p> <p>她于1983年在美国首次提出了著名的“修氏理论”。</p><p><br></p><p>她提出了微循环对组织细胞的“海涛式灌注”新理论,否定了当时世界上流行的“田园式灌注”的推论,被世界誉为“修氏理论”,并被评为“1983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在国际医学界享有盛誉。</p> <p>1982年3月,修瑞娟领导撰写的有关应用微循环理论治疗慢性病的论文“山莨菪碱抑制血栓素合成、抑制粒细胞聚集、抑制血小板聚集”,在美国最权威的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同年4月,美国的第28届微循环年会在南方城市奥尔良举行。修瑞娟作为微循环新星被邀出席,并作了题为“大脑定位横切后微循环对血中氧分压增高的反应性”的学术报告,受到了赞允。</p><p><br></p><p>1983年4月,修瑞娟又在第29届微循环年会上宣读了“关于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长期监测”的论文。1983年,在西德举行的国际微循环专题讨论中,她的发现,即“海涛式灌注”理论被命名为“修氏理论”。这标志着我国微循环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p> <p>1983年各国微循环研究的大师们,聚集在瑞典的乌普萨拉城,成立了国际微循环研究所。发给各国医疗机构的备忘录上这样写道:研究所的4位发起人,组成执行委员会,享有最高权威。他们是:①修瑞娟教授(中国)②格罗斯教授(美国)③阿尔福斯博士(瑞典)④梅期梅尔教授(联邦德国)。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在乌普萨拉上空,修瑞娟教授被一致推选为研究所的领导人之一。</p><p><br></p><p>1984~1985年,在英国、法国、西德、美国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修瑞娟陆续发表了14篇论文,她的微循环研究的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p> <p>第4届世界微循环大会于1987年7月在我国北京举行,修瑞娟担任这次大会主席。在这次大会上,她提出了我国的微循环研究始于3000年前,微循环的理论是随着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改善微循环的有效物质也在地龙等中药中被发掘,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强烈关注。</p><p><br></p><p>1993年,中国微循环学会成立,以时任国际微循环学会联合会常委、亚洲微循环联盟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微循环研究所所长的修瑞娟教授为代表的多名微循环专家和临床医学专家是当时这个领域的先锋。</p><p><br></p><p>1993年在修瑞娟的带领下,国内共有6家顶级“科研院所”的微循环权威专家共同制定了“活性地龙蛋白”的基础实验方案。</p> <p>1994年活性地龙蛋白产品荣获了“首届中医药国际博览会金奖”。</p><p><br></p><p>1995年中国微循环研究所所长修瑞娟教授与李宏伟博士在瑞典跨国实验室完成了活性地龙蛋白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DNA的合成,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的实验,并在“亚太地区微循环研讨会”上公布了他们的科研成果。</p> <p>修瑞娟教授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她的修氏理论,还在于应用微循环理论治疗的推动,更在于活性地龙蛋白的发现,让世界心脑血管病患者看到了康复曙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