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宁十小】共研共探讨 共思共促升—三年级语文教研组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中宁县第十小学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月的春日里,清风微微的吹拂着,空气中夹杂着好闻的泥土的气息。本应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孩子们自由自在奔跑在操场的时节,可是无情的疫情却封住了我们寻找春天的脚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疫情挡住了我们出行的路,却挡不住我们进行研讨的脚步!我校各教研组积极推进“停课不停研”工作,三年级语文组老师们也不甘落后,3月10日在组长张艳芳老师的组织下,我们进行了网络视频研讨活动,就三年级第三单元的教材展开了研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眼眸里流淌着星辰大海,校园与孩子依旧是我们心中的诗和远方。王华老师率先发言,她为了能及时为孩子答疑解惑,早早就啃透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梳理清了单元重难点,在研讨中她侃侃而谈,并提出了自己研磨已久的教学建议,鼓舞了同年级组的其他老师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王华老师的带动下,其他老师也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想法。</span></p> <p>  田柯老师带领我们去古诗中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她讲到第九课的三首古诗包含了我国的三个传统节日,《元日》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诗中写的是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转化为继续前进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借重阳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学习前让学生提前搜集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才便于解诗意,悟诗情,明传统,传精神。</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好学深思,经验老道的张艳芳老师指出:在上第10课《纸的发明》这一课的时候,一定要插入背景资料,简要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影响力,尤其是纸的发明对人类的贡献,从而引导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增强民族自信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对于《赵州桥》的教学,朱婷老师也提出的自己的看法,本单元目标中有一个语文要素就是要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而《赵州桥》的第二段围绕中心句说明了赵州桥的"雄伟",第三段说明了赵州桥的"美观",这正是训练学生掌握这种写法的好例子,课堂上不妨让学生一课一得,设计小练笔练习这种写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祁芳老师提到了叶圣陶先生的情景朗读法,她说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不强,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凭借联想,激活已有的知识库存、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学生主动的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nbsp;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多想象,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span></p> <p>  善于思考的李凤萍老师说:“要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多读多想,在自读中动脑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应当由学生主动思考后提出,学生之间展开讨论、研究,而不要由教师提问,讲解。还可以上学生注意收集资料,把赵州桥与一般的桥相比较,从而体会赵州桥的设计特色。”</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建议,说体会,讲心得,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让彼此都对第三单元的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真真是共研共探讨, 共思共促升!一次酣畅淋漓的研讨,将是教师们扬帆起航的船,让我们扬帆起航,带领学生去畅游那无涯学海!</span></p>

赵州桥

学生

老师

研讨

单元

三年级

教学

教师

语文

共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