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皇家花园—玉泉山

春天的风

<p>  我来北京十年了,一直很喜欢北京的皇家园林,因为这些园林规模浩大,气势磅礴,建筑恢宏,金碧辉煌,设计精美。还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古迹、民间流传的故事和传说。</p><p> 十年之间,几乎走遍了北京周边所有的名胜古迹。唯独玉泉山没有去过,因为那里是禁区,普通百姓是进不去的。</p><p> 一直憧憬着那个历代皇帝们都钟爱的玉泉山,期盼着在喷涌而出,淙淙流淌的山泉边,俯身喝上一口甘甜凛冽的泉水。也想在夏日里登上玉峰塔顶,迎着凉爽的山风,遥望万寿山和昆明湖,体会一下当皇上的感觉。更想看看共和国危难时期,老帅们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9号楼……。</p><p> 今年年初因新冠病毒肺炎导致全国大面积封城,整日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之际,忽然心血来潮,想了解一下玉泉山的前世今生,于是在电脑上翻阅了好多资料,渐渐的有个大概的了解,尽管还是一知半解,但是玉泉山的来龙去脉总算略知一二了。现在把它写出来与喜欢的朋友交流,分享。</p><p> 在园林和历史这两个领域里,我是彻头彻尾的门外汉,几乎一窍不通。写作过程中没有机会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疫情期间不开放),也不敢出门,全靠网络上搜寻。只不过网络上信息不全面,且杂乱无章,也有些信息是以讹传讹,还有个别的基本就是错误的。再加上我才疏学浅,时间又紧迫,出现错误实在是在所难免。恳请原谅,欢迎大家批评指正。</p><p> 另外文章中引用了好多网络上朋友们发的照片,在此向图片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如作者认为侵权,请指出,我会删除并致以真诚的歉意。</p><p><br></p><p><br></p><p> 玉泉山、香岩寺、玉峰塔 2020.03</p> <p>  在帝都心脏中南海,向西北方向大约十公里,在颐和园西侧。有一处六峰连缀,逶迤南北的神秘小山。山顶玉峰塔,与万寿山佛香阁遥相呼应。这座小山就是深受帝王们喜爱大名鼎鼎的玉泉山 。它是西山东麓的支脉,在“山之阳”,它最突出的地方是“土纹隐起,作苍龙鳞,沙痕石隙,随地皆泉。因这里泉水,“水清而碧,澄洁似玉”,故此称为“玉泉”。</p><p> 说起玉泉山,应该从辽代说起,因为尽管隋唐时代幽州就有了相当的规模,但是寻找不到有关玉泉山的资料。</p><p> 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将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并在城东北郊“白莲潭”(即北海)建“瑶屿行宫”,南京是当时辽的最重要的经济重镇,鼎盛时期人口达30万,陶瓷工业发达,宋辽之间贸易兴旺。南京承担着辽的主要的财政收入。</p><p> 据记载,辽代佛教盛行,当时南京城内外有不少佛寺,西北郊玉泉山附近的佛寺大多依托山岳自然风景而建,成为皇帝驻跸游幸的风景名胜。玉泉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再加上清澈洁净源源不断的泉水,自然也成为兴建离宫别苑的首选之地。辽开泰二年(公元1014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在玉泉山修建了皇家玉泉行宫。这是玉泉山最早的行宫,也是北京西郊最早的皇家园林。</p><p> 金代王朝自海陵王(完颜亮)率众南下迁都后,金王朝建都于燕京并改称中都(现北京),到金世宗(完颜雍)时,为了解决通惠河水路运输水量不足问题,在大定12年,(也就是公元1172年),开凿了金口河引卢沟河水至金中都(今北京)城北,入护城河,然后东流,一直通到通州北潞河。</p><p>  卢沟河是永定河的旧称,一直是条有名的“无定河”,泥沙含量高而且水量不稳定,暴涨暴落,无法保证金口河的漕粮运输安全。再加上永定河常常发生水灾,危害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5年之后,(公元1187年)金世宗下令将金口河堵塞。</p><p>  为了解决漕运缺水问题,金代开始尝试利用瓮山泊,也就是如今昆明湖附近的水源,将西北郊玉泉山的水源引导到闸河,以通漕运。&nbsp;&nbsp;明昌元年(1190)开辟了一条新河道,名叫“金河”,引玉泉山水向东南流入高梁河以补充京城和漕运水量之不足。</p><p> </p><p> </p><p> </p><p><br></p><p> </p><p> 妙高寺 、妙高塔 2020.03</p> <p>  世宗死后,完颜璟即位,称金章宗。这位皇帝是个多才多艺的家伙。有民间传言说他是宋徽宗之曾外孙(金人灭北宋,掠二帝并将徽宗二十一位公主掠走为妾为娼,徽宗后来又在北国生育八个女儿。到底这些公主们给他生了多少混血外孙,曾外孙,我们就无从知晓了。),姑且不论真假,但是金章宗确有宋徽宗之才华,比如,他们都精通音律,宋徽宗斋号“万琴堂”,搜罗世间名琴绝品,其中最名贵的是唐代雷威所制的“春雷”。而“春雷”最后被完颜璟弄到手中,更是抚琴吟唱,形影不离。临终之时,还要挟此爱琴陪葬。</p><p> 两人都喜欢类似现代高尔夫球的“捶丸”游戏,《丸经》记载:“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盛以锦囊,击以彩棒,碾玉缀顶,饰金缘边,深求古人之遗制而益致其精也。”</p><p> 两个人都宠爱姓李的女人,一个叫李师师,一个叫李师儿。宋徽宗和李师师的千古风流逸事就不必多说了,几乎家喻户晓。这里说一下李师儿,李师儿父母为官奴,以监护女子身份伴宫女们读书。上课时,用青纱把老师和学生们隔开。金章宗询问老师,哪个学生最聪慧?老师举荐到:“有个声音特别清亮可人”。她就是李师儿,貌美性黠,狐媚善媚,大受宠幸,封为元妃。而其兄弟小偷出身也借势权倾朝廷,地位显赫。</p><p> 两位皇帝书法都很了得,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为后世文人所仰望。而金章宗写的瘦金体的确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李白的《上阳台帖》,一直以为是徽宗所跋,实为章宗所书也。现藏大英博物馆的顾恺之《女史箴图》古摹本,图卷左端,抄录《女史箴》一则,诸画谱均认定为徽宗手书,其实也是出自章宗之手。</p><p> 这两位才子皇帝最相同之处在于对书画的酷爱。靖康之时,宋徽宗对财宝被掠丝毫不在乎,听到皇家图书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几声。宋朝内府字画名迹,后来几乎都被章宗所收藏。金章宗对宋徽宗很崇拜,周密说:“章宗凡嗜好书劄,悉效宣和,字画尤为逼真。”甚至,“闻宋徽宗以苏合油烟为墨,命购得之,墨一两黄金一觔”。</p><p> 金章宗非常喜欢游玩,金中都附近的好山好水,寺庙,古迹被他悉数游遍。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修缮建筑,架桥铺路,并且在中都修造了八苑,在西山修造了八大水院。请大家注意,这可是北京园林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大盛举。</p><p> 金章宗也非常喜欢打猎,相传在玉泉山打猎时,看上了这里的山和水。在山麓间建了芙蓉殿,辟为玉泉行宫,并取名泉水院(西山八大水院之一)。玉泉山泉水自山间石隙喷涌,水量充足,水卷银花,逶迤曲折,宛如玉虹,章宗因而定名为《玉泉垂虹》。</p><p> 经过多年的修建,南京周边景区已经美丽如画,金章宗遂召集文人墨客遴选燕京名胜,最后八处景区中选,分别是:太液秋风,琼岛春云(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飞雨(蓟门烟树),西山积雪(西山晴雪),玉泉垂虹(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燕京八景。</p><p> 由此可见,那个时代的王公贵族,文人墨客就已经非常会享受生活。喜欢在空闲时间亲朋好友相约出游,春暖花开时节登上香山远眺京城,夏日炎炎的日子在玉泉山坡品茶消暑。秋高气爽的晚上聚在卢沟桥边吟诗赏月,寒风凛冽的冬天烫上一壶老酒,围坐在炉边遥看西山群峰银装素裹,白雪皑皑。</p><p> </p><p> 妙高塔 2020.03</p> <p>  金章宗去世后,王朝迅速衰败。在蒙古成吉思汗一统全蒙后,率领他的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一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相传成吉思汗经过高人指点,认为其入主中原也难以长久,因此,在染指中原时异常谨慎,一直在北京地区徘徊,不敢深入。</p><p> 到了他的孙子忽必烈在位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公元1271年三月二十八日,元世祖忽必烈突然下诏,改京师中都为大都,这就意味着元朝决意定都北京,北京在历史上首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首都。</p><p> 至于忽必烈为何要将都城选定在北京,后世的史学家莫衷一是,但其实,历代政权的首都变迁恰恰反映了整个社会甚至时代的变动。首先,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优势。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蒙古高原及松辽平原之间,北依山险、南控中原、东拥渤海,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远超开封、洛阳、西安和南京等历朝古都。</p><p> 其次,自忽必烈占据中原地区后,蒙古的王公贵族被中原的富庶深深吸引,不愿再返回故土草原,经常劝谏元世祖忽必烈。他们认为北京不但距离蒙古故土和东北游牧部落较近,而且可以压制南方地区,进可掌控全国,退亦可迁回漠北重整旗鼓。</p><p> 最后,深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的汉族大臣刘秉忠、郭守敬师徒经过仔细考察,一致认定北京是最理想的定都地点。但是北京缺乏水源,二人建议从玉泉山引水,并通过地上、地下两条水脉入京。忽必烈在经过审慎思虑过后,正式定都北京。</p><p> 元世祖于至元年间下令在玉泉山修建了昭化寺,这是玉泉山上最早的庙宇 。元世祖更把玉泉山列为祖山,视玉泉水为龙脉的象征。引玉泉水入昆明湖沿金水河流入太液池,使其王气凝结,乾坤安定。</p><p>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引玉泉水入京是自金开始至明清800多年间的重要饮用水源。也是保障通惠河漕运的重要水源之一。所以说玉泉水对于北京的城市发展起过重大作用)。</p><p> 元代宰相耶律楚特使用玉泉水制墨,命名为“玉泉新墨”。是上等佳品。</p><p> 自元之后玉泉山就成了著名的度假胜地,也成了皇家的避暑花园。</p><p><br></p><p><br></p><p> 香岩寺 玉峰塔(定光塔) 2020.03</p> <p>  元朝总共不到100年的统治在农民起义的大潮冲击下迅速垮台了。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称帝,国号大明,定都于应天府(南京)。建立了汉人政权。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北京)。</p><p> 玉泉山在明代已是皇家避暑圣地。也是文人墨客饮酒品茶、吟诗作画、抚琴赏乐的好地方,明代文人在玉泉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章和诗词</p><p> 明代学者邹缉在《北京八景图》中说:玉泉山有三个石洞,一个在山西南,下面有泉,深浅莫测;一个在山南,泉水流出"鸣若杂佩,色如素练";一在山根,有泉涌出,其味甘冽,门刻"玉泉"二字。邹缉并赋诗如下:</p><p> 玉泉垂虹</p><p> 明:邹缉</p><p> 碧嶂云岩喷玉泉,长流宁似瀑流悬。</p><p> 遥看素练明秋壑,却讶晴虹饮碧川。</p><p> 飞沫拂林空翠湿,跳波溅石碎珠圆。</p><p> 传闻绝顶芙蓉殿,犹记明昌避暑年。</p><p> 并改玉泉垂虹为玉泉飞虹。</p><p><br></p><p> 明初王英《玉泉》诗云:</p><p> 山下泉流似玉虹,清冷不与众泉同,</p><p> 地连琼岛瀛州近,源与蓬莱翠水通。</p><p> 出洞晓光斜映月,入湖春浪细含风,</p><p> 道迢终见归沧海,万物皆资润泽功。</p><p><br></p><p> 《玉泉垂虹》</p><p> 明 曾棨</p><p> 跳珠溅玉出岩多,近日寒声撒碧萝。</p><p> 秋影涵空翻雪练,晓光横野落银河。</p><p> 潺潺旧绕芙蓉殿,滉漾遥通太液波。</p><p> 更待西湖春浪阔,兰桡来听濯缨歌。</p><p><br></p><p> 玉泉垂虹</p><p> 明 李东阳</p><p> 玉泉东下转逶迤,百尺虹霓欲倒垂。</p><p> 石罅正当山断处,林光斜映雨晴时</p><p> 惟将远色兼天净,不恨微㳙到海迟。</p><p> 五老峰前才一派,可能消得谪仙诗。</p><p><br></p><p> 玉泉垂虹</p><p> 明 林环</p><p> 浮花溅玉落崔嵬,迥出千岩去不回。</p><p> 白日半空疑雨至,青林一道见烟开。</p><p> 月分秋影云边去,风送寒声树杪来。</p><p> 流入宫墙天汉近,还同瀛海绕蓬莱。</p><p><br></p><p> 玉泉垂虹</p><p> 明 王洪</p><p> 碧嶂丹厓泻不停,翠微云净转分明。</p><p> 春风不散空中影,夜月偏闻树底声。</p><p> 内苑分来瑶水合,御桥流出凤池平。</p><p> 仙源信与人间别,岁岁年年长自清。</p><p> 明英宗于正统年间敕建上、下华严寺于山之南坡,寺内及附近有华严洞、七真洞 两石洞。华严寺以东250米有金山寺,旁有玉龙洞,泉水自洞内流出,既是龙泉。其上建有望湖亭,明末已圮毁。上、下华严寺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被蒙古瓦刺军烧毁。此外,山麓还有崇真观、观音寺。玉泉池旁山坡上有补陀寺,寺内有吕公洞,相传是吕洞宾往来之地。除去这些佛寺、道观、石洞外,还有看花台、 卷幔楼等景点。</p><p> 玉泉水从山下的隙间喷出,点缀着山色,滋润着京西大地。明代万历年间沈榜在《宛署杂记》中写道:“泉出石罅间,因凿石为螭头,泉从螭头喷出,鸣若杂珮,色若素练,味极甘美。潴而为池,广三丈许”。</p><p> 明朝文人刘侗游历了该泉群后,曾作了这样的描述:“泉迸湖底,犹如练帛,裂而珠之,直弹湖面,涣然合于湖”。玉泉径流路程不长,且所流经的底层中没有含盐量较多的地层,所以涌水量大,水洁而味美。</p><p><br></p><p><br></p><p> 玉泉山全貌,1935年? (网络照片)</p> <p>  清初,康熙皇帝也看好玉泉山的青山绿水,但是由于时间久远,战争破坏,原来的寺庙和行宫都已经破乱不堪。于是康熙十九年(1680)开始,将玉泉山原有建筑翻新扩建,两年后改为行宫,定名澄心园,而后继续大规模改造,三十一年(1692)完成,更名为静明园,此后这里就成为皇家独占的园林了。</p><p> 到了乾隆时期,又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乾隆十八年(1753)基本建成之后,玉泉山及山麓周边的河湖地段全部圈入宫墙之内,成为一座以山景为主兼有小型水景的天然山水园。园内经乾隆命名的景点有十六处,即静明园十六景:廓然大公、芙蓉晴照、玉泉趵突、圣因综绘、绣壁诗态、溪田课耕、清凉禅窟、采香云径、峡雪琴音、玉峰塔影、风篁清听、镜影涵虚、裂帛湖光、云外钟声、碧云深处、翠云嘉荫。</p><p> 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全部建成后又增加十六景,即:清音斋、华滋馆、冠峰亭、观 音洞、赏遇楼、飞云&nbsp;、试墨泉、分鉴曲、写琴廊、延绿厅、犁云亭、罗浮洞、如如室、层明宇、迸珠泉、心远阁。</p><p> 二十多年后,乾隆五十七年(1792),全园又进行了一次大修,至此,玉泉山园林建设 达到了极盛时代。静明园也达到了最完美的时期。 静明园是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五园”包括: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以及畅春园和圆明园。  </p><p> 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南宫门外就原来的小河池开拓为高水湖,与早先开凿的养水湖连接,将静明园内之水经由南宫墙上的水关导引入高水湖,用以灌溉附近日益开辟的稻田,高水湖亦藉水而成景。并拆卸畅春园西花园内的先得月楼迁建于湖的中央,命名为“影湖楼”。影湖楼四面环水,成为静明园墙外的一处以水景取胜的景点。登楼观赏玉泉山、万寿山以及远近的田畴湖泊,面面得景俱佳,正如乾隆所描写的:“玉峰塔影近窗外,万寿山光远镜中。”每当水关启闸放水时,放舟顺激流而下,也是很有趣的水上活动。乾隆曾赋诗以咏其事:“围墙命启闸门扁,顺水放舟势建瓴;顷刻湖心楼便到,影来远近列峰青。”</p><p> 玉泉山景点中,玉泉山是封建帝王的御花园,没有皇帝特别恩赐,即使是朝廷大臣,也无法入内。</p><p> 乾隆年间,曾赏赐大学士、尚书等十余人随游玉泉山。 </p><p> 胡广曾作诗:</p><p> 玉泉之山下出泉,泉流树色镜中悬;</p><p> 却带西湖连内苑,直下通津先百川。</p><p> 朱日藩曾诗曰:</p><p> 笑指蓬莱石,春桃几树花;</p><p> 仙潭驯白鹿,童子戏金沙;</p><p> 一榻居士室,三车长者家;</p><p> 凭君磨素壁,重过赋青霞。</p><p> 咸丰十年(1860)北京西北郊诸园遭到英法侵略军的焚掠,静明园亦未幸免于难。园内建筑物大部分被毁,光绪年间曾部分地加以修复,西太后居住在颐和园期 间经常乘船到静明园游览。  </p><p><br></p><p> 民国时期 (1935年)玉泉山玉峰塔 (网络照片)</p> <p>  玉泉山在辛亥革命后民国时期曾作为公园向群众开放,又修复了一些建筑物,湖光山色大体上完整如初,当时园内还修建过玉泉旅馆,开办过汽水厂。1937年以后的日伪时期,曾加固修缮了玉峰塔,修复了香岩寺,直到解放前夕,仍可大体上看到静明园原轮廓。不失为一座保持着原有特色的行宫御苑。</p><p> 时至今日,静明园内的建筑如玉峰塔,香岩寺、云外钟声、妙高寺、妙高塔、伏魔祠、华滋馆、龙王庙、竹垆山房、真武祠、垂虹桥、含晖堂、清音斋、东宫门等或劫后幸存,或后期修复。东岳庙,圣缘寺尚残存部分殿宇。此外佛塔、幽洞、奇石雕刻、御题以及“十六景”的大部分还能见到。玉泉湖,裂帛湖,镜影湖和部分水道亦畅通如初。</p><p> 根据民国时期资料介绍:玉泉山静明园的十六景分布遍及全园,主要集中在玉泉湖周围,山南麓和东麓。塔有玉峰塔、妙高塔、华藏塔、琉璃塔、还有一座镇海塔。洞有:资生洞、水月洞、伏魔洞、华严洞?、吕祖洞、楞伽洞。泉曾经有:玉泉、迸珠泉、涌玉泉、宝珠泉、静影涵虚泉、裂帛泉、涵漪斋泉、试墨泉、山顶泉等等。亭有:冠峰亭、招鹤亭及普门观,澄照关。其中一塔、一泉、一关、一洞别具特色。</p><p> 一塔即指玉峰塔。一泉就是指玉泉。一关是指澄照关,它位于玉峰塔和华藏塔之间的山凹处,城关高六米多,残存关长数十米,关上雉堞相连十分雄伟。关门的门正中是康熙御笔,是比较稀有的文物。一洞即指楞伽洞,从洞口到洞内有漫长的洞壁,璧上雕满了难以计数的神鬼妖怪,洞口外宽敞的石壁上,还刻有乾隆皇帝御题诗文。</p><p> 比较令人疑惑的是那个澄照关,这么长时间了,居然没有找到详实的资料。估计早已毁坏拆除了。(我怀疑那个“函云”城关就是澄照关。只不过我没有证据)</p><p><br></p><p><br></p><p><br></p><p>民国时期老照片(此桥已损毁)(网络照片)</p> <p>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曾多次来到玉泉山。而且他们描绘玉泉山的诗词也不少,足见对玉泉山的喜爱和重视。这里只摘录他们描写玉泉山的诗各一首,请各位看看这三代皇帝的情怀。</p><p>   康熙《玉泉山晚景》</p><p>   晴霞收远岫,宿鸟赴高林。</p><p> 石激泉鸣玉,波回月涌金。</p><p>   薰炉笼翠竹,行漏出松阴。</p><p> 坐爱秋光好,?然静此心。</p><p>  这首诗的风格清新明快。把玉泉山的恬静、幽婉、安谧的气氛写得十分细腻、贴切。“石激泉鸣玉,波回月涌金”可以成为传世佳句。政务之余来到玉泉山观赏大自然的风光,可谓是极大的生活享受。</p><p>   雍正《初夏至玉泉山》</p><p>   绿野薰风至,夜来春已过。</p><p> 扑衣落花絮,贴水出新荷。</p><p>   浪暖鱼吹沫,泥香燕作窠。</p><p> 临泉聊命酒,披拂爱烟萝。</p><p>  这首诗的风格质朴。把玉泉山的温馨、秀美的风光写得自然、形象。身临佳境,与亲人、近臣一面临泉饮酒,一面观览山清水秀的景物,令人陶醉不已。“浪暖鱼吹沫,泥香燕作窠”如行云流水,质朴无华。它描绘出人与自然界动植物和睦共处的美好境界。</p><p>   乾隆《初秋玉泉山》</p><p>   山翠引鸣镳,波纹荡画桡。</p><p> 秋清望愈远,岁稔乐偏饶。</p><p>   云敛天光迥,林疏峰势遥。</p><p> 仓箱看在即,稍可慰衣宵。</p><p>  这首诗的风格深沉典雅。把玉泉山一带收成见好的可喜景象写得真切、喜人,“仓箱看在即,稍可慰衣宵”看似过于直白,实为相当深沉,可以说是王者的由衷之言。</p><p> 眼光敏锐的朋友一定看到了康熙的诗中有一个字空着,我找到原诗,看过之后意思大致明白,只是这个字并不认识。我翻了半天字典,也不知道该念什么,暗自责备自己水平太差,叹惜差距太大了,要不人家怎么是皇上啊?只好翻出有原诗的照片附上。请高手们指教,在这里表示感谢。</p><p><br></p><p><br></p><p> 康熙诗词(网络照片)</p> <p>  1912年辛亥革命轰然推翻了清王朝,民主和公权意识迅速在民间觉醒。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开放京城的皇家园林和名胜古迹为公共场所,供公众参观游览。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鈐呈文袁世凯,提出:“京畿名胜,如天坛、文庙、国子监、黄寺、雍和宫、北海、景山、颐和园、玉泉山、汤山、万代山陵等,都应对社会开放”。(当时颐和园、故宫已经划归逊清王室,还有一些皇家园林被政府机关占用)。</p><p> 袁世凯批复:“除北海,景山,颐和园,玉泉山外,可择一二处,先行开放”。有了批复,朱启鈐亲自指挥先在“社稷坛”南面红墙开园门,整修道路,直达“社稷街门”。起名“中央公园”(即现中山公园)。于1914年10月10日正式开放。这是北京城内开放的第一家公园。随后先农坛、天坛、太庙、地坛也陆续辟为公园对公众开放。</p><p> 值得一提的是,1914年,逊清皇室对颐和园售票开放,(直至1924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颐和园才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园)。1925年8月,北海公园(曾被北洋政府官僚们占用)开放。1928年,景山公园也正式开放。</p><p> 随后,中南海,玉泉山静明园、南苑等昔日皇家园林纷纷向民众开放。(这期间潭柘寺、戒台寺、红螺寺、香山八大处一带的寺庙园林也陆续开放)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极大的丰富了北京民众的业余生活。</p><p> 最近一段时间,看到有些人怀念文革时期,我想告诉大家一件事,北海和景山两个开放了半个世纪的公园,在1971年突然关闭,成了四人帮一伙寻欢作乐的私家公园。直到铲除了四人帮,文革结束后。1978年3月1日才重新开放。当时《北京日报》报道:“春回大地,阳光灿烂。重新开放的北海公园和景山公园,游人如潮”。相信老北京人都会记得那喜气洋洋的时刻。</p><p><br></p><p><br></p><p> 这是一张民国早期玉泉山远景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玉泉山附近基本都是农田。(网络照片)</p> <p>  玉泉山 玉峰塔 (1906) (网络照片)</p> <p>  玉泉山 华藏塔 (1906) (网络照片)</p> <p>  玉泉山 圣缘寺琉璃塔 (1906)(网络照片)</p> <p>  现在的年轻人,中年人,甚至也包括我们这一代新中国的同龄人,绝大多数对于民国初期社会的状态并不了解。所以花费一点时间,介绍一下颐和园及其他园林开放的细节和过程。</p><p> 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作为和平交权的补偿,民国政府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清室优待条件,每年400万元的皇室经费,而且故宫、颐和园等地仍作为皇家的私产,由清室内务府管理。尤其是颐和园,原准备作为溥仪将来迁出紫禁城后的常住之地。</p><p> 但这个时期,倾慕于颐和园风光的闻名遐迩,中外人士纷纷要求到颐和园参观。于是1913年4月24日,步军统领衙门不得已制定了《瞻仰颐和园简章》。  </p><p> 《简章》规定,参观时间每月以三次为限,以阴历逢六日为参观之期,其余日期概不发照。每次参观,以上午九时至下午六时为限,逾时不得在园内逗留。各政党及军学界人等入园参观者,政党由本党部长、军界由本管统制,学界由教育部,前三日将姓名、年岁函至步军统领衙门,以便填发执照。每次参观,以十人为限,概不多发,女界一概不发执照。 </p><p>   可见,当时参观颐和园很难,不但一照(票)难得,而且女性是不得入内的。这些规定,给达官贵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是妇女界强烈反对“女界概不发照”的规定,所以章程实施不久不得不放宽。不但参观日期可以与步军统领衙门协商办理,也给参观的妇女发特别执照,于阴历每月六日参观。但不管如何放宽,这个时期,普通百姓还是不能参观的。</p><p> 正式开放门票大洋一块二角,“凭照参观”实行没多久,由于北洋政府财政困难,皇室经费也逐年欠缺。为增加财源,1914年步军统领衙门与内务府商定“于开放游览之中,寓存筹款之意”,提出《颐和园等处售券试办章程》。准备于5月6日正式向社会售票开放颐和园。颐和园向社会开放时新制定的章程中,规定入门券每张售大洋1元2角,园中的排云殿五角、南湖三角、谐趣园二角、玉泉山五角,其它地方不收费。同时还提供帝后的御舟供游客乘坐,每船按游程计价,至少1元,最高可达10元。按当时的币值计算,一元大洋可以买到30斤上等大米或是近10斤猪肉,所以这个价格可以算得上是天价了。</p><p> 在当时,颐和园内还有一些供游人休息的茶坊也是收费的。像清宴舫上层,每人4角,每桌2元;石丈亭每人2角;鱼藻轩每人2角。那时参观颐和园,只能从东宫门北小门进入,“导游”这份职业已在颐和园开始出现。1914年5月28日至29日的《群强报》记载:“予等至宫门照壁前下车,照壁前有极壮丽之牌坊。从前无论何人,至此皆须步行。牌坊以南,各部公所在焉,以外交部公所为最宽敞。予等至门前,由典守者验照放人。予等入门后,即该雇园中二役为前导(导游),不仅可以指途径,并可以备咨询。其人皆甚褴褛,面有菜色,盖即以此为生活者!”</p><p>  1924年5月23日,末代皇帝溥仪派他的英国师傅庄士敦管理颐和园。就在同年11月,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并修改优待条件,不再有清帝移居颐和园的内容。由此,溥仪终究没能住进颐和园。</p><p> 冯玉祥的国民军进驻颐和园后,将各处殿宇陈设查封,但整个园林依旧开放。  </p><p> 到了1926年,京城卫戍司令王怀庆,因感激溥仪曾赐给他紫竹院之恩,居然把颐和园又还给了清室。直到1928年北伐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派员入京,7月1日国民政府接收了颐和园。</p><p> 从1914年至1928年,颐和园虽然一直在开放,但毕竟大部分时间还是个人私产,因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园。而且票价比北海高24倍,高昂的门票令普通百姓望而却步。 </p><p> 1928年8月15日,北平特别市政府直接管理颐和园。从此,颐和园才成为真正意义的公共园林,当时的票价仍为1.2元。直到1931年才降为1元,此后又随着货币贬值不断上涨。相比中山公园票价大洋5分,北海公园铜元20枚,颐和园的票价要高数十倍,在北京所有公园中始终高居首位。普通的百姓想进园去,事先要好好想想是否有足够的银子。</p><p> 相比现在颐和园门票的亲民价格,我们是不是应该感到非常幸福啊。  </p><p><br></p><p><br></p><p> 一张清代的明信片,画面是玉泉山圣缘寺和琉璃塔,背后的高塔是玉峰塔。这张照片是清末照的,非常珍贵。(网络照片)</p> <p>  为什么历朝历代皇帝们如此重视玉泉山和玉泉水呢?原来历史上有过这样的故事:</p><p> 元世祖忽必烈灭金后,决定在北京定都,便下命太保刘秉忠堪舆北京风水。北京的外局与大势适合建立都城,但具体到大内宫殿建设,还需要更缜密的风水理论做指导。刘秉忠就带了他的弟子郭守敬、赵秉温遍访北京山水,最后决定舍弃在北京西侧的金朝中都旧址,重新堪定龙脉正穴。师徒几人通过踏勘,最后认为燕山山脉是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西山的玉泉山才是未来大都的祖山,龙脉由此生发才对。那么,龙脉的象征是什么呢?就是玉泉山的水。把水引向新建的京城和皇宫,使其王气凝结,乾坤自可安定。</p><p> 如何把玉泉山的水作为龙脉引导到京城和皇宫呢?刘秉忠采用了一明一暗两种方法。明,就是开凿河道引水。于是从玉泉山开始经今太平桥南行、东转绕至今西门,过今中、南海之间,将玉泉山水引到了皇宫正门的围桥“周桥”,再向东,至通惠河(就是大运河),开凿了一条河道。由于此水引自西方,五行中西方属“金”,所以称作“金水河”。那么皇宫的青龙从何而出呢?刘秉忠将什刹海、积水潭的水引到今南、北河沿,出文明关,绕宫殿东侧,也一直引到了通州的通惠河。这样,皇宫的“青龙”就出现了。暗,则要做水文调查。刘秉忠通过山向走势和地壳结构分析,找到了玉泉山地下水向东流经的方向,以此为脉络,找到了下游的“龙泉”,并堪定太液池正穴,决定在此营建“大明殿”,并围建大内,营造宫殿。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后世的皇帝们都认定玉泉山的水是龙脉的象征,而对其格外看重。</p><p>  更可贵的是它水量丰沛。玉泉山泉群的出水量,据1934年测量,冬季枯水期达2立方米每秒(每小时7200立方米)夏秋季节要多一倍以上(即每小时14400立方米)。有的泉喷薄出水高达3米以上。泉群在附近形成了宽阔的湖泊水面,使它成为北京西北郊一处最负盛名的园林胜地。从金代在北京建都开始,玉泉垂虹就已闻名于世。</p><p>  另外,玉泉山的水水质好。金代以后,玉泉水系一直为历代帝王所关注。清代的书上曾记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说乾隆皇帝为验证该泉的水质,特命内务府官员用银斗称量天下名泉,做了一次有趣的评泉活动。结果是:玉泉斗重一两,济南珍珠泉重一两二厘,扬子金山泉重一两三厘,惠山泉、虎跑泉各重一两四厘,平山泉重一两六厘,南京清凉山泉和苏州虎丘泉各重一两一分。由此得出结论玉泉山的泉水最轻。乾隆做结论说:“凡出山下而有冽者,诚不如京师之玉泉。”</p><p> 乾隆将玉泉山的泉水定为天下第一泉,并作文《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昭告天下,玉泉山的泉水因此名扬四海。自满清入关以来,皇宫内的用水就全部取自玉泉山的泉水。不仅如此,皇帝出京巡幸、围猎时亦载玉泉水以供御用。就连清宫御酒都以玉泉水酿造。</p><p> 古人没有今天的科技设备,遍认为好水的标准是入口甘甜并且重量非常的轻,重量轻意味着杂质少,乾隆曾言:“水之德在养人,其味贵甘,其质贵轻。然三者正相资,质轻者味必甘,饮之而蠲疴益寿”。</p><p> 现在看来,仅仅用称重量的办法检验水的质量优劣,自然不科学。然而,据现代科学测定玉泉水的确是低矿化度、低硬化度的优质水,清爽甘洌,为泉中佳品。</p><p> </p><p> </p><p> </p><p> 民国时期老照片,图中是华藏塔,玉泉山山脚下,一片汪洋,水面雾气弥漫,犹如仙境。(网络照片)</p> <p>  这是一张静明园景点的平面图,图太小,字迹看不清楚,把它们写在这里,供大家对照。</p><p> 1 南宫门 ,2 廓然大公, 3 芙蓉晴照, 4 东宫门 ,5 双关帝庙 , 6 真武祠 ,7 竹垆山房 , 8 龙王庙 , 9 玉泉趵突 ,10 绣壁诗态 , 11 圣因综绘 ,12 福地幽居 ,13 华藏海 ,14 漱琼斋 , 15 溪田课耕, 16 水月庵 , 17 香岩寺 ,18 玉峰塔影 ,19 翠云嘉荫(华滋馆) , 20 甄心斋 , 21 湛华堂, 22 碧云深处, 23 坚固林 , 24 裂帛湖光, 25 含晖堂 , 26 小东门 , 27 写琴廊 , 28 静影涵虚 ,29 风篁清听 ,30 书画舫 , 31 妙高寺 , 32 崇霭轩 , 33 峡雪琴音 , 34 从云室 ,35 含远斋 , 36 采香云径 ,37 清凉禅窟, 38 东岳庙, 39 圣缘寺, 40 西宫门 , 41 水城关 , 42 含漪湖 , 43 玉泉湖 , 44 裂帛湖, 45 镜影湖 , 46 宝珠湖。</p> <p>  这是一张卫星图,可以清晰的看到玉泉山静明园的轮廓。只可惜太小,上了年纪的人看不清楚。</p><p> 从元代开始,玉泉山就是北京西北郊的名胜风景区,主峰形态秀丽,山上林木葱郁,遍布怪石幽洞和清流山泉,流水在山下汇成5个湖泊,西有含漪湖,南有玉泉湖,东有裂帛湖、镜影湖和宝珠湖,对山峰形成环抱之势。</p> <p> 静明园南北长1350米、东西宽590米,面积约65万平方米,园门六座。正门南宫门五楹,西厢朝房各三楹,左右罩门,其前是三座牌楼形成的宫前广场。东 宫门、西宫门的形制与南宫门同。此外,另有小南门、小东门和西北夹墙门。园内共有大小景点三十余处,其中寺、观就占十所之多。许多石穴洞景也都与佛、道的 题材有关,山上还建置了四座不同形式的佛塔,足见此园浓厚的宗教色彩。可以设想,乾隆当年建园的规划思想显然在于摹拟中国历史上名山藏古刹的传统而创造一 个具体而微的园林化的山水风景名胜区。</p><p> 玉泉山的主峰高出地面五十余米,如果按山脊的走向与沿山湖泊所构成的地貌环境,则全园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景区:南山景区、东山景区和西山景区。</p><p> 山坡南面为南山景区,是以玉泉湖为中心的全园建筑精华荟萃之地。南宫门内有两进整齐对称的院落。前进院落正殿七楹,名“廓然大公”;后进院落殿名“涵万象”,这组建筑是园内的宫廷区,北临玉泉湖,和玉泉湖的乐成阁及南宫门在一条南北轴线上。玉泉湖是园中最大的一处湖面,湖中布列三岛。玉泉泉眼在湖西岸,泉北有龙王庙,殿悬“永泽皇畿”匾额。龙王庙之南为竹垆山房,是仿无锡惠山听松庵而建的。西岸山坡上还有开锦斋和赏遇楼两处小景点及吕祖洞、观音洞两处洞景。吕祖洞前建道观真武庙,额书“辰居资佑”,南有双关帝庙,额书“文经武纬”。湖两岸的建筑群背山濒水,与山顶的华藏塔上下掩映,构成一幅动人的风景画。</p><p> </p><p><br></p><p> 玉泉山大门(网络照片)</p> <p>  静明园入口,皇家园林果然名不虚传,大门也是富丽堂皇。(网络照片)</p> <p>  玉泉山主峰上的一组依山势层迭而建的佛寺建筑——香岩寺、普门观和仿镇江金山塔的形制的八角七层琉璃砖塔——玉峰塔,构成了南山景区的重点风景。香岩寺以南山坡上还有很多石洞,如刻有五百罗汉像的罗汉洞、供观音像的华严洞以及伏魔洞、水月洞、资生洞等,华严洞前建成了“云外钟声”一景。玉峰塔以东是裂帛湖,湖泉自石壁出溢为渠,湖西岸建观音阁,北岸临水有清音斋,东有心远阁,北为含晖堂,自成别具一格的幽邃小园林。湖水流经园东墙闸口注入玉河流往昆明湖。</p><p> 玉泉山东坡及东麓为东山景区,以宽10米,长22米的影镜湖为中心,沿湖环列建筑,构成一座水景园,北岸楼阁廊榭,高低错落、曲折围合。植物配置以竹为 主,故景题“风篁清听”,湖东岸有船坞及水榭延绿厅,此景区即“镜影涵虚”一景,沿湖岸有分鉴曲、写琴廊,向南直达试墨泉。镜影湖北为宝珠湖,泉名宝珠泉,湖西岸有含泛堂、书画舫,游人可自此循山道登至山顶。山顶主要景点是妙高寺,寺后有锥形五塔名“妙高塔”,是园内另一制高点,又后为“该妙斋”。侧峰南面山坡上有愣伽洞、小飞来、极乐洞等景洞。“峡雪琴音”一景是跨涧架岩构筑的两进院落,是观赏山泉景观的好地方,附近山间还点缀着几座小型亭阁。</p><p><br></p><p>   这是《峡雪琴音》北侧较大的重檐四角的四方亭,叫做“扶风亭”。在园外可以看到。(2020、03)</p> <p>  西山景区即山脊以西的全部区域。山西麓的开阔平坦地段上建置园内最大的一组建筑群,包括道观、佛寺和小园林。道观东岳庙居中,坐东朝西,共有四进院落。第 一进山门殿,其前是三座牌楼围合成的庙前广场。第二进正殿仁育宫,第三进后殿玉宸宝殿,第四进后照殿泰钧楼。这是一座规模很可观的道教建筑,据乾隆御制 《玉泉山东岳庙碑文》的记载:“东岳为五岳宗,……去京市千里而远。岁时莅事,职在有司。方望之祀,非遇国家大庆及巡狩所至,未尝辄举。”而玉泉山位于京 郊,“峰峦窈深,林木清瑟,为玉泉所自出。滋液渗漉,泽润神皋,与泰山之出云雨功用广大正同。……则东岳之祀于兹山也,固宜”。他认为玉泉山下出泉随地涌 流,与泰山之“不崇朝而雨天下”具有同样的神圣意义,故尔应建东岳庙以便岁时祭祀,足见此庙的重要性了。东岳庙之南邻为佛寺圣缘寺,规模稍小但也有四进院落,第四进院内建琉璃砖塔。 东岳庙北邻之小园林名“清凉禅窟”,正厅坐北朝南,周围亭台楼榭连以曲廊,随宜穿错于假山叠石之间。</p><p><br></p><p><br></p><p> 东岳庙(网络照片)</p> <p>  东岳庙。这座庙宇结构精巧,现存最大的无梁殿(无量殿)。内供昊天至尊、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像。</p><p> 东岳庙北邻之小园林名“清凉禅窟”,正殿坐北朝南,周围亭台楼榭连以曲廊,随宜错落于假山叠石之间。这是一组佛道并立的建筑,是当年佛道合一的反映。</p><p> 东岳庙之右,转东北沿山坡磴道盘行,有一处幽静的风景。当年“山苗磵叶,馡馥缘径”,就是指这里的《采香云径》。</p><p> “采香云径”是玉泉山静明园十六景之一,位于清凉禅寺东北方向,玉峰塔西北方向山腰处。这一带建筑较少,清凉僻静,春天一到,松柏竹林苍翠,各色花卉盛开,鸟儿们叽叽喳喳,真是一个鸟语花香的所在。 </p><p><br></p><p><br></p><p> 东岳庙后殿“玉宸宝殿”(网络照片)</p> <p>  清凉禅窟之北为含漪湖,湖的北岸临水建含漪斋和游船码头。自此处循山之西麓往北可达崇霭轩。这里环境幽静,观赏山间出没的朝岚夕霭最为佳妙,所谓“铺空白绵映带,时或清閟时疏旷;以之兴咏咏亦佳,以之散襟襟实畅”。</p><p> 含漪斋之东即园之角门,自香山经石渡槽导引过来的泉水在此穿水门而汇入于玉泉水系。角门外的石铺御道南连南宫门,往西直达香山静宜园。</p><p><br></p><p><br></p><p>一百五十年前,公元1870年 静明园东岳庙宫门(网络照片)</p> <p>  在玉泉山北峰东麓山根的碎石中,曾有过两眼清泉。乾隆年间经过疏导修建,泉流喷射飞涌,如玉如珠,在山前形成一汪清澈的小湖。这两股清泉被乾隆爷命名为“宝珠泉”和“涌玉泉”。小湖便是“宝珠湖”。《宝珠湖》和《风篁清听》这两个景点在玉泉山外边是看不到的,翻阅少量外流出的照片也几乎没有踪影。乾隆在《书画舫》诗中记录了疏整泉流的经过:“山后亦有泉,映咽隐沙石。疏剔导其流,节汨淙乳泽。喷出双珠圆,汇成一湖碧。”</p><p> 宝珠湖水南流,与试墨泉水汇合,形成了一个更为宽阔的镜影湖。两湖中间修建一座园中园,其间楼阁错落,翠竹丛生,故名风篁清听。</p><p> 在庭院内空地,河湖水畔,游廊两侧,种植了一片竹林。清风徐徐,竹林潇潇,令人陶醉。  </p><p> 东山景区影镜湖东岸临水有《延绿厅》,西岸为《影镜涵虚》,南岸有《分鉴曲》和《写琴廊》等景观。</p><p> 影镜湖,西至山坡,东到围墙,是园东北部最大的湖泊,南北长22米,东西最宽处9米。湖北连通宝珠湖,湖西有试墨泉水流入。</p><p> 《镜影涵虚》倚山面湖,是玉泉山静明园16景之一。这组建筑或在水边,或在湖中,命名全与水有关联。写琴廊名为写琴,实为写水,写泉。乾隆有《写琴廊》诗句为证:“曲折回廊致有情,栅依泻玉静中鸣”,“北峰前度未经游,缦转斜廊进步由。忽讶何人弹绿绮,俯看始悟写琴流”</p><p><br></p><p><br></p><p> 这是园内风景照片(网络照片) </p> <p>  崇霭轩位于南北两峰之间的山坳西侧,关于崇霭轩的位置,乾隆诗句中多次指明:“东升就西降,山腹辟书轩”。 “文轩构山坳”。 “山阴更有委婉处,遂过北岗复降卑。书室几间藏窈窕,晓春一响览幽奇” 此轩虽不在峰顶,却也是山上高处,经常有云霭在轩窗间流动,甚至可以用手扪。“流霭坌檐梠,真教手可扪”, “一缕欲出楹,揽之不获手”。文轩位崇,手可扪霭,这就是崇霭轩命名的来由。</p><p> 倚晴楼在崇霭轩西边一处山间平台。乾隆给此楼取名“倚晴”,自然含有“喜晴”之意。</p><p> 静明园西侧,清凉禅窟北边有涵漪湖,值得一提的是,涵漪湖水并非玉泉山泉水。而是引自园外。乾隆二十二年(1757),修建了两个引水石槽,将香山卓锡泉,双清泉等泉水和樱桃沟泉水在四王府广润寺汇合,再修高架石槽引到静明园西墙内,并在此处涵漪湖和涵漪斋建筑群。</p><p> 涵漪斋附近的水景观很有特色,特别是那道飞驰而下的小瀑布很受乾隆喜欢,他多次来此游玩,共写下七十余手诗抒发情怀。他在观赏飞淙前瀑布时,联想到庐山香炉峰瀑布:“飞淙自在泉石,高阁乃享其名。可悟主宾无定,益觉云水有情。大珠小珠落空,日面月面烟生。香炉蓦问李白,三千尺此何争。”涵漪湖附近环境幽静,是观赏山间出没的朝岚夕霭的最佳地点。</p><p> </p><p><br></p><p> 园子里幽美的环境</p> <p>  位于玉泉山南麓西部,是一片河泡和稻田。在河北岸山麓,建有一座课耕轩,这里便是《溪田课耕》景观。当初乾隆修建此景是为了关心农业,他曾写有《课耕轩》一诗,:“疏轩倚秀岩,俯畅名课耕。溪田带左近,引水艺稻粳。墙外即高田,禾麦千畦呈。向者偶凭窗,欣闻叱犊声。今来再骋目,绿剡己滋荣。及时资好雨,庶可希西成…………”他不但看着园内的稻田,还凭窗听到园外儿童牧牛的声音。表现了他关心农业收成,期望风调雨顺的情怀。后来这里挖成了高水湖。</p><p> 玉泉山西南山岩脚下,三面岩石壁立,在一处石壁上刻着“迸珠泉”三个大字,旁有乾隆为迸珠泉题的诗句:“清蒲戟戟石磷磷,错落倾来万斛珍,最是松风萝月下,深夜仿佛见鲛人。”诗句生动逼真。</p><p> 据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实测,迸珠泉流量为0.06~0.15立方米/秒。可见“迸珠”其名是从“大珠小珠落玉盘”而来。</p><p> 上述几大段景观的介绍,基本都是乾隆时代景观的描写,经历了200多年的沧桑岁月的洗礼,到了现在不知道这些景观还是否存在,也不知道是什么样了。所以这几段文字大家不要过于当真,我自姑妄言之,诸君姑妄听之吧。</p><p> </p><p> 园内秀美的风景(网络照片)</p> <p>  《峡雪琴音》是玉泉山静明园十六景之一,位于玉泉山顶峰北坡的一座山峰上,从北坡下行,迎面一堵墙,墙中间有一座门罩,进门后正殿悬挂“峡雪琴音”匾额,院正中是一个大型山池,水源从院西山峡通过游廊下水沟流入,山顶泉水发源于游廊西侧山石之中。(玉泉趵突尚且已经断流,山顶泉位置更高肯定无水了)。乾隆诗序写道:“山巅涌泉潺潺,石峡中晴雪飞洒,朗然晴圆。”这就是峡雪琴音命名的原因。此景建在山巅,经常有白云缭绕。</p><p> </p><p><br></p><p>   这就是《峡雪琴音》。在玉泉山外边能够看到的仅有的几个景点之一。(2020、03)</p> <p>  《玉泉垂虹》之名传承了几百年,名闻天下,历代的皇帝们都愿意按自己的意愿改造这个花园。经历了历史上多次大规模改建,扩建。玉泉山周边地形地貌有所破坏。地下水位也有所降低。到了乾隆时期原来挂似垂虹的泉水,已经变得喷薄如珠了,乾隆皇帝多次观察,越看越觉得“垂虹”之意名不副实,他说:“西山泉皆伏流,至玉泉山势中豁,泉喷跃而出,雪涌涛翻,……”(出自《日下旧闻考》)。决意重新命名,并且赋诗留史:</p><p> 玉泉昔日此垂虹,史笔谁真感慨中。</p><p> 不改千秋翻趵突,几曾百丈落云空!</p><p> 廊池延月溶溶白,倒壁飞花淡淡红。</p><p> 笑我亦尝传耳食,未能免俗且雷同。</p><p> 遂将《玉泉垂虹》改名为《玉泉趵突》。他还亲自写出碑刻,立于玉泉山内。</p><p> 《玉泉趵突》碑,就矗立在玉峰塔山麓南一座古建前面,其下的石砌崖墙也立有两幢碑,一为《天下第一泉》御碑,另一幢刻《御题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碑记再下就是玉泉湖,白玉栏杆围出的一汪清水,即是玉泉泉眼所在,现在早已没有了泉水“趵突”。水池中水花不过是人工喷泉而已。在其北侧还有一人工瀑布。</p><p><br></p><p> </p><p> 玉泉垂虹(网络照片)</p> <p>  乾隆御笔《玉泉趵突》石碑。(网络照片)</p> <p>  乾隆御笔《天下第一泉》石碑(网络照片)</p> <p>  看照片的年代应该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图中几位穿着军大衣的人在欣赏石刻,石碑。(网络照片)</p> <p>  乾隆御笔“御题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碑文就是刻在这块石碑上。(网络照片)</p> <p>  玉泉湖,左侧下边白色围栏是玉泉趵突泉眼(已经断流),左侧上边是乾隆御笔“玉泉趵突”石碑。右侧是后来建的人工瀑布。(网络照片)</p> <p>  玉泉湖,湖中有三岛,俗称"一池三岛,最大的岛上有玉泉山静明园十六景之一《芙蓉晴照》(网络照片)</p> <p>  玉泉山的水晶莹如玉,甘甜凛冽。故深得明清两朝皇室的喜爱,加之水量充足,喷涌不绝, 所以两朝皇室都把玉泉山的泉水当做饮用水源。</p><p>  清代从乾隆帝时候开始,就打造了一辆水车,由专人掌管,每天从玉泉山取一车泉水,用一头毛驴拉着,送往皇宫大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p><p> 当时的这辆水车,车头上插着一面小黄旗,一路都走在路的中间,黄旗就代表着皇家威仪。别的人马见了这辆车,都要让道。哪怕是亲王的阵仗,也不敢挡这辆黄旗水车。每天夜里这辆车经过西直门进京城,城门还要专门为它开闭一次。甚至在军阀乱战,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这辆水车照行不误。敌对的双方谁也没有刁难过这辆水车。天天出现的这辆驴拉水车,也算是当年的京城一大奇观了。</p><p> 这一拉,就拉了二百年,直到清朝成为历史,但是小皇帝溥仪还住在故宫里,一直住到1924年。所以水车往宫里拉玉泉山水,就一直拉到1924年。</p><p> 虽然玉泉山的水好喝,可是玉泉下的湖水却有一个禁忌,这个禁忌在乾隆皇帝的一篇《玉泉山记》中有所提及,其中写道“湖水奇寒,夏无敢涉,春秋无敢盥,无敢咄者。”——意思就是说,玉泉山的湖水水冰寒凛冽无比,就是夏天都不敢进湖中游泳(涉也有淌水,进入等等的意思),而春秋两个季节,都没有人敢用这里的水刷牙洗脸。</p><p> 乾隆皇帝一生见多识广又好大喜功,作为真龙天子,总是充满着自信和骄傲,可他却对玉泉山湖水的冰寒彻骨敬畏三分,说明玉泉山的湖水确实有着令人生畏的地方。</p><p><br></p><p><br></p><p> 玉泉山十六景之一— “玉泉趵突”(网络照片)</p><p> 清嘉庆十四年进士麟庆(姓完颜氏)在《鸿雪因缘图记》中记载:“泉水涌出若沸,高三尺许”。只可惜如今泉水喷涌的美景已然不见了。</p> <p>  玉泉湖旁的真武祠牌楼,乾隆御题的《元极神霄》,其背面题匾为:《水德司权》(网络照片)</p> <p>  玉泉山里的道观“真武祠”,位于南山景区东侧山坡上,面向秀美的玉泉湖。乾隆御题《辰居资佑》(网络照片)</p> <p>  玉泉山石桥坊(网络照片),大约是公元1900年的照片,注意有小河,小桥,桥上有护栏。这是目前找到的最完整的石桥,石碑坊照片,不久之后石桥护栏就丢失了。</p> <p> 从石桥坊看佛香阁(网络照片),那时一马平川,佛香阁清晰在目,小河,御道也清清楚楚。如今一切都发生了巨变。</p> <p>  1920年,玉泉山下石桥坊,通过石坊的骆驼队(网络照片),从图中看到,这时候桥上护栏就没有了</p> <p>  上世纪民国时期(1935年)玉泉山下石桥坊全景(网络照片),注意图中的小河和石桥还在,小桥的护栏已然不见了。</p> <p>  2020年3月,现存的石桥坊。对比老照片,现存的石桥坊已经失落了不少“零部件”。牌坊上部装饰物全部丢失。就连石桥和小河都已经都已经人间蒸发了。</p><p> 之所以找了这么多照片说这个石桥坊,其实就是因为这个牌坊还在,大家也都能看得到,其中的沧桑能够感觉得到。</p> <p>  这张照片和下面的照片是在网友voodoo3_bj的博客上转载的。这两张照片时间上相差一百四十多年,但是拍摄的角度和距离都差不了太多,两张照片可以看出,玉泉山外围环境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早已从沧海变为桑田了。</p> <p>  这是Thomas Child在1870年代留下的一张京西旧影,湖面上的接天莲叶和玉峰塔影,构成了一幅风月无边的动人画面。人们通常毫不犹豫的断定这是在颐和园西堤上看到的风景,事实上照片中的水面并不在颐和园里,而是曾经“弘澄百顷”的高水湖。</p><p><br></p><p> 玉泉山一带在金元时期便已泉源密布,明代开始开垦水田。当时湖中遍植荷蒲菱茭,沙禽水鸟出没于天光云影中,酷似江南风光。乾隆年间将翁山泊疏浚扩展为昆明湖后,湖面东移,西部逐渐淤浅。为灌溉湖西岸的水田,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先后开挖高水湖、养水湖和泄水湖,用以调节水量。高水湖位于玉泉山东南,北长河以南。湖水蓄自湖底的泉涌,同时又有玉泉山泉水和雨季山洪的注入。湖中建有影湖楼,“层楼宛在水中央,来往均兹漾綵航。”</p><p> 清末民初,高水湖内垦为稻田。后来玉泉山泉水水量逐渐减少,至1975年完全断流,高水湖一带成为苗圃。本世纪初这里建成玉泉公园和玉东公园。近几年又开发出影湖楼公园,两山公园,北坞公园。从此之后,曾经的“弘澄百顷”的景象就一去不复返了。</p> <p>  玉泉山的主峰上有一座依山势向上而建的香岩寺,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寺院后面的最高处是玉峰塔,塔顶距地面150米,屹立在塔院的正中央,这是一座楼阁式塔,也称为“定光塔”。</p><p>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镇江金山寺见到高大巍峨的慈寿寺,遂命人绘成图,回北京后在玉泉山主峰香岩寺建起来这座玉峰塔。</p><p> 玉峰塔为供奉定光佛像,也就是燃灯佛,而建造的。燃灯佛,意为「锭光」,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又名「定光佛」或「锭光佛」玉峰塔通高四十七点七米,塔身成八角形,高约三十米。上下共分七层,坐北朝南,在塔的一、三、五、七层南、西、北、东四面的正中央,均开拱券式门。其它四面均开有拱券式镂花漏窗。在二、四、六层中,门窗的位置与一、三、五、七相错落的,这种门与窗上下位置相错的建筑方式,主要是为了使塔身在应力均衡,防止塔身纵向开裂。</p><p> 在每个檐角下,悬有铜铃。塔身上有浅杏黄色涂料,这倒与金山寺,慈寿塔相似。</p><p> 玉峰塔内建有石质阶梯,可以盘旋而上,直达顶层,在塔的各层中,均开有三个壶门式佛龛,龛中供有铜佛,佛龛两边和上面均雕刻着乾隆帝亲笔撰写的楹联。周围刻有佛教八吉祥及祥云图案。八吉祥,又称佛教八宝,象征佛教威力的八种物象。由八种识智即眼、耳、鼻、音、心、身、意、藏所感悟显现。描绘成八种图案纹饰。作为佛教装饰。清代乾隆时期又将这八种纹饰制成立体造型的陈设品。常与寺庙中供器一起陈放。八吉祥简称轮、螺、伞、盖、花、罐、鱼、长。玉峰塔顶上,分八条垂脊向上汇集,上有铜质塔刹,成葫芦形宝珠。塔刹是指佛塔顶部的装饰,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p><p> </p><p> </p><p> 这张照片是民国时期照的,年久失修显得无比沧桑(网络照片)</p> <p>  民国26~27年(日伪时期),修建玉泉山玉峰塔等设施后,留下的铭牌</p> <p>  春天的玉泉山脚下,鲜花盛开。(2020、04)</p> <p>  玉峰塔挺拔的身姿映照玉颐和园昆明湖水面上,就成了静明园十六景之一。乾隆皇帝将此景命名为“玉峰塔影”,并即兴题诗《玉峰塔影》。</p><p>美丽的湖光山色确实令人神往。</p><p> 现在玉泉山南侧颐和园西侧一带基本都改造成公园了,几乎每个公园里都有湖泊,昆明湖,影湖楼公园,北坞公园,两山公园,玉泉公园,都可以看到玉峰塔影。这里风景宜人,绿树成荫,环境幽静,非常适合周末放松度假。</p><p> 这张照片是在北坞公园照的(2020、05)</p><p> </p> <p>  玉泉山十六景之一—“云外钟声”这也是在玉泉山外能看到的景点。现在,在影湖楼公园东门可以清晰的看到。(2020、04)</p> <p>  照片中可以看到,玉峰塔和香岩寺下面的几座建筑就是《云外钟声》,它的右侧不远处有华严洞,华严洞内,“四壁刻小佛,或立或坐,或卧或跪。云纹绕之,其状万千,无一同者。中一石台,置佛像,亦石质。缺首领,盖头为铜质,被人盗以易钱也”。</p><p> 图中红色箭头所指处就是华严洞,绿色箭头所指处应该就是华严寺。由于没有这里的公开报道,只能从一些文章中判断。</p><p> 也有文章说此洞可能是伏魔洞,若是这样的话,那间绿色箭头指的就有可能是伏魔祠。还请知道的朋友给与指正。</p><p><br></p><p> 民国时期老照片(网络照片)</p> <p>  照片上部是华严洞中的石佛像,原来的头像丢失,这头像是后来配置的。下部是华严洞中的小石佛雕刻(网络照片)。</p> <p>  华严洞乾隆诗刻,因年代久远,加上没有维护好,字迹不是很清楚。找有关文章记录如下: </p><p> 華嚴洞勒壁&nbsp;</p><p>别院駐鑾輿,瞻禮招提境,清曉趁風凉,捫蘿登絶頂,嵌石老松蒼,滴乳寒湫浄,初上若無路,漸入多佳景,豁然雲木開,古寺横山嶺,石龕月相間,簷鐸風聲静,朱欄俯帝畿,烟火富閭井,旋憇華嚴洞,颯然衣袂冷,深窺潛竇黒,微聴幽泉泂,何湏一指参,自覺萬慮屏。</p><p> </p><p> 乾隆庚申秋七月□□御题(网络照片)</p> <p>  清末老照片,“函云”城关。城关上右侧有一洞,阳光穿洞而过,留下一条光影。门洞中可以看到万寿山佛香阁(照片清晰度略差看不清楚)。可惜函云城关早就消失了。(网络照片)</p> <p>  清代末年,游人在“函云”城关处游玩,两个人从衣着打扮行为举止来看,应该是洋派上流人士。(网络照片)</p> <p> 观音洞(网络照片)</p> <p>  观音雕像(网络照片)</p> <p>  洞中的摩崖石刻——观自在菩萨石像和乾隆御笔(网络照片)</p> <p>  石洞中乾隆御笔石刻(网络照片)</p> <p>  光明藏,又一处摩崖洞(网络照片)</p> <p>  静明园里慈禧太后亲笔题匾的“含晖堂”,现在是接待重要贵宾的地方。(网络照片)</p> <p>  据说乾隆皇帝在一次巡游静明园时,发现北面山峰这里山势高峻,景色宜人,而南面山峰已建有玉峰塔(定光塔),北面山上却空无一物,显得非常不协调,于是他决定在北侧主峰修建一座佛寺,以表示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崇敬。因仿照无锡金山妙高峰修建,所以命名为妙高寺,寺前一座汉白玉石舫,额题为乾隆御笔“灵鹫支峰”,正殿内额为“江天如是”,殿内供三世佛。后殿三楹,为该妙斋,前后殿均为乾隆御题。“山寺适逢兹落成,我偶名之曰妙高”。“妙高寺后构精舍,我遂名曰该妙斋”。</p><p> 他几次亲临现场督察,对于每一个建设环节要求都很高。并委派一名亲信大臣现场监工。</p><p> 妙高寺坐北朝南,由山门,前殿,后殿,宝座塔及亭、台等组成,整个寺庙为典型的中式建筑,高脊飞檐,朱墙青瓦。其庭院当中建有缅甸式金刚宝座佛塔,名为妙高塔。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寺中佛塔,他是为了纪念平定缅甸战争胜利而建的标志建筑。乾隆曾对建塔原意作了简述:“塔建峰巅,仿金山妙高峰之制,因此名之。兹北峰上为木邦塔,乃乾隆三十四年征缅甸时,我师曾驻彼,图其塔形以来,因建塔于此,取兆平缅甸之意”</p><p><br></p><p> 妙高塔,拍摄年代不详,应该是解放以后的作品(网络照片)</p> <p>  妙高寺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属于砖石结构的金刚宝座塔,高约17米,基座为砖石砌筑的方形平台,四面设石拦。中央大塔有双重基座。最下面亚字形基座,四面凸出的立面上开卷洞。其上是八角形基座。再往上是八角形石雕仰莲承托卵形霞钵塔瓶。再上面是十三天的塔刹。此塔造型奇特,塔旁还有楞伽洞、极乐洞、经堂等具有精美雕饰的佛教建筑。堪称清代建筑艺术杰作。</p><p> </p><p> 妙高寺的正殿(网络照片)</p> <p>  妙高塔四周的角上各立有一座圆形亭阁式小塔,塔刹细高呈锥形,塔身顶部是一圆形罩顶,顶的中央部分立有十三层相轮,呈圆锥形。在相轮之上安有铜质镀金的圆锥形塔刹。所以妙高塔又被称之为“锥子塔”。白塔东侧有配殿,配殿前后出廊并由爬山廊分别和前院东配殿和后院大殿相连,爬山廊的廊壁上有什锦灯窗,白塔西侧没有配殿,由什锦花窗游廊围挡。寺庙北侧有重檐方亭一座,方亭上有倒挂楣子,下有坐凳楣子,南侧坐凳楣子中间开有过道,坐凳楣子安有美人靠。妙高寺山门前下方岩石上雕有神像,年代不知。</p><p> 1860年静明园被焚毁,妙高寺也没幸免,受到重创,光绪年间对玉泉山建筑做了修复。民国之后,由于疏于管理,逐渐荒废,最后只留残塔一座,孤零零的立在山顶。</p><p> 建国后,1976年唐山大地震,塔身又一次遭到破坏,1980年夏季,它又遭到一次雷击,整体塔身进一步受到损坏。</p><p> 1983年对塔身进行修缮,2011年又对妙高寺进行全面修整,使其恢复了清代的风貌。远远望去,寺院建筑错落有致,妙高塔造型别致洁白的塔身配上金光耀眼的塔刹,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分外挺拔,夺目,成为五环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网络照片)</p> <p>  妙高寺下方山坡和周边的楞伽洞里有大量的佛教石刻(网络照片)</p> <p>   华藏海禅寺与华藏海石塔</p><p> 在溪田课耕之东登上玉泉山西南侧之顶峰,有一座院落,南面为华藏海禅寺,只有三间庙堂,北面是华藏海塔。 建于清乾隆年间。寺院早已损毁,仅存此塔。这座全部用汉白玉石砌成的八角七层密檐式塔,高约15米,塔座为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八面束腰部分雕有释迦牟尼从降生到圆寂的故事,塔座的转角处刻有力士图。须弥座上部由石雕仰莲承托塔身。塔身为实心,无门窗。塔身八面均雕有佛像及佛传故事等。塔身上部为仿木结构的石雕密檐,塔顶为石制覆钵式塔刹。此塔雕饰工艺娴熟精美,造型生动,甚为壮观。堪称清代雕刻艺术的杰作。</p><p> 华藏海塔虽然没有玉峰塔高大,但从山下望去,也颇为精美壮观,是一件“无材不石,无石不雕,无雕不齐”的巨大石雕艺术精品。</p> <p>  华藏海塔塔身上精细华美的雕刻。</p> <p> 清代末年老照片,玉泉山华藏塔附近的小船。照片上一位船夫,船上的客人似乎是一位僧人。穿着僧袍,脖子上戴着一串佛珠。</p> <p>  在玉泉山南的影湖楼公园,可以看到这座雕刻精美的华藏塔的上端。</p> <p>  镇海塔,位于玉泉山东部裂帛湖内,建于清代。塔体石质结构,高约两米,使用整块巨石雕凿而成,塔八角七层,塔顶部由宝瓶组成。</p><p> 此塔建在裂帛湖底部,只有少半截露出水面,故称半截塔。传说此塔为“镇河眼”,又称“镇海塔”。坊间有传言如果水位超过镇海塔,那么北京城就会被淹没。</p><p> 所幸泉水已干涸,北京已无被淹之虞。玩笑之言,莫当真。</p> <p>  镇海塔照片比较稀缺,仅仅看到过两张。</p><p> 关于这座镇海宝塔还有一个轰动朝野的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修静明园时,水中有座镇海宝塔,塔身在泉水中,水面只露一个塔尖,而且这宝塔随着水位高低变化而变化,水位高,塔身也升高,水落下去,塔身也跟随降下去。乾隆皇帝听说以后,想看个明白,就传旨把塔挖出来。</p><p> 河工们放水挖泥,当挖到第七层时,猛然看到塔璧上刻着一行字,乾隆皇帝靠近一看,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塔壁上刻着:“玉泉山下一泉眼,塔露原身天下反”。皇帝看罢,急中生智,忙叫人在泉边立碑,亲笔写下“天下第一泉”五个字,赶忙放水将宝塔重新淹没在水中,只露出塔顶。看来皇上也有怕的事情。</p> <p>  裂帛湖的湖水自围墙根下的闸口流出,水声有些像撕裂锦帛,所以叫裂帛湖,不远处就是有名的试墨泉,只可惜很早就干涸了。</p><p> 湖岸边凉亭下,巨大的石头上刻着乾隆手书“裂帛湖”三个红色大字,当年“裂帛湖光”就是这里。</p><p> 图中箭头所指的是镇海塔。</p> <p>  圣缘寺是一座佛寺,在玉泉山的西麓,西宫门内仁育宫南侧。是一座规模较小的佛寺。多宝琉璃塔矗立在寺内的一个小山坡上。这是一座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五彩琉璃砖塔,塔身呈不等边的八角形,东南西北四个正面较宽,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斜面稍窄一些。上下分为3组,高16米,共七级,整座塔身使用黄绿青蓝紫五色琉璃镶嵌而成。其在造型、高度、颜色上,与颐和园的多宝琉璃塔基本一样。</p><p> 乾隆对琉璃塔情有独锺,在《多宝佛塔颂》的序文中写道:“五色琉璃合成宝塔,八面七层,高五丈余;黄碧彩翠,杂落相间;飞檐宝铎,层层周綴,名曰多宝佛塔。”</p> <p>  圣缘寺琉璃塔建于清乾隆年间,塔身的四个正面拱门内都雕有佛像,塔身各面均布满佛龛。塔身全部用五色琉璃砖瓦镶砌。塔刹为铜制铃铎式。</p><p> 此琉璃塔是现存清代古塔中的珍品。</p> <p>  站在玉泉山上俯瞰圣缘寺全景。这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老照片。</p> <p>  在玉泉山脚下看圣缘寺。寺前有香炉,后面的塔是玉峰塔。</p> <p>  在北京,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幽州”时期。但是,真正形成驰名中外的京西稻还是在清代。1692年,康熙第二次南巡后把他精心挑选的稻种带回北京,在玉泉山试种,一天,康熙在巡视稻田时,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它“高出众稻之上”,而且颗粒已经成熟。这使康熙喜出望外,把它作为种子加以收藏。到第二年试种,果然又于六月早熟。史载,这种早熟的新稻米色微红,气香味腴。因为产在宫内,又是康熙皇帝亲自发现和培育出来的,所以称为“御稻米”。 这就是京西稻的起源。</p><p> 乾隆皇帝也很重视京西稻。下江南时带回水稻品种“紫金箍”,种在二龙闸到长春河堤一带,生产出的稻米专供宫廷御用,成为御用稻米供应基地。至乾隆后期,京西稻的种植已达到一两万亩。历经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130多年的经营,完成了京西稻的形成过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皇上亲自动手培育的水稻。</p><p> 1949年后,北京曾经有5.81万亩水稻田。从上世纪50年代起,京西稻就由国家统一收购、上调、专仓保管,由西直门粮库加工成“特贡”大米,作为中央机关用米。</p><p> 当年六郎庄一带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据传仅“御稻田”就有三百六十顷,皇家每天吃一顷地的大米。尤其是慈禧太后,对京西稻非常青睐,所碾制的稻米是她的御膳主食。</p><p> 自清朝开始,京西稻一直是皇家贡米,平民百姓极少能享用,村里的人们也不能天天吃,逢年过节待宾宴客才蒸一次京米饭饱饱口福。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进入北京的寻常百姓之家。六郎庄一带所产的京西稻,粒饱籽大,光滑透明,蒸出来的米饭软硬适度,香味扑鼻,作为名优特产,一直是海淀人,特别是六郎庄人的骄傲。每到金秋,长河两岸,稻浪滚滚,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稻田,与微风中舞动的杨柳,成为六郎庄一带最美的秋色。</p><p> 进入80年代,随着玉泉山泉水的断流,京西稻的种植受到严重威胁。因种植京西稻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且亩产量较低,所以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2000年,六郎庄的3000多亩稻田调整为林地,仅保留17亩稻田。此后在六郎庄村东稻田上又兴建一座40万平方米公园。可是,曾经的六郎庄大米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更不能退出人们的记忆,对于人们京西稻的渴求,六郎庄村只好每年从黑龙江购进10万公斤上好稻谷,在村里碾成大米再装进标有“六郎庄大米厂”字样的编织袋,送给各级领导,余下的高价销售,满足那些希望来此走后门“贵客”、“稀客”的需求。这真是:变戏法的瞒不了打罗的,谁让我也是卖粮食的呢?</p><p> 如今,老一辈六郎庄人,提起京西稻都会滔滔不绝。他们不仅留恋那独特的贡米口感,更多的是追忆祖辈人创造出的品牌和园艺式的栽培技术。</p><p> 每当提起用东北大米冒充六郎庄大米时,他们都会感到无奈,并且不好意思地哈哈大笑起来。</p><p><br></p><p><br></p><p> 一九三五年玉泉山附近京西稻田</p> <p>  这是某位令人尊敬的重量级元老的别墅,这里依山傍水,绿茵环绕,环境幽静,空气清新。真是个延年益寿,颐养天年的绝佳住处。</p> <p>  国家最高领导人住的地方,现在看到的是华藏塔,其房子背后就是玉峰塔(本图看不到)。</p> <p>  玉泉山上毛主席曾经的住所,(就是华滋馆)别小看它无华的外表,它可是绝对的价值连城。因为这房子的大殿全部由极其珍贵的金丝楠木建造而成。</p><p> 顺便告诉你,这里也是当年乾隆皇帝游园时的驻跸之所。至于毛主席之后又有谁住在这里,还是请大家自己猜猜吧。</p> <p>  玉泉山自古就是中国的政治别苑。论泉,有康熙皇帝的诗赞“石激泉鸣玉,波回月涌金”来坐镇;论山,有乾隆皇帝“云敛天光迥,林疏峰势遥”的赞誉。从康熙、雍正,再到乾隆,能得到当时几代“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题诗,在古代有这待遇的地方还真不多,玉泉山就算一个。</p><p> 解放后,玉泉山作为国家的军事保密区和国家领导人经常活动之地,尽管在许多资料中,“玉泉山”三个字处处可见,但实质性的信息却无迹可寻。如果说中南海是中国的政治心脏,那么,玉泉山就可以说是中国政治的“后花园”,几十年来,它默默地见证了无数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们在那些可以披露的寥寥信息的后面,能看出的是整个新中国历史转折中的风云画卷。</p><p> 玉泉山环境优美,安静,党政军高层领导为了远离城市的喧嚣,都喜欢到这里工作或休息。 老一代党和政府的领导人几乎都曾在玉泉山有住处,虽不太豪华,但风景极美。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朱总理退位,坚决不住玉泉山,在玉泉山西边盖了几间房子,不知后来住了没有。</p><p> 水令山灵,自然造化的蒸腾作用令玉泉山平添清芬灵性。而它的灵性不仅来源于此,那一声声决定世界大国未来命运的心跳与呼吸氤氲出了的玉泉山沉默静穆的特质。它们都是玉泉山的性格。</p><p> 即使是在信息奔涌的E时代,玉泉山依然恍如隐身于信息大潮中的昆仑蓬莱,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片语只言勾画出冰山一角,也许正是如此才成就了神龙不见首尾的神秘与庄严,禁地玉泉更是无需多言。隔绝了芜杂信息的纷扰,隔绝了十丈红尘的喧嚣,玉泉山让近者洗尽铅华;心清净,则脑清明,共和国的命运就在这一派清明静穆中决定。</p><p> 而玉泉山始终像守卫它的战士一样,静穆不言。</p> <p>  1949年3月,中共“进京赶考”以香山作为临时驻地,西山从此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有时住香山“双清别墅”,有时在中南海办公,有时还住玉泉山。玉泉山有一座程家花园,是程砚秋的别墅。程砚秋在这里养了几只水貂,还种了一块菜地,非常清静雅致。毛泽东尤其欣赏这里清新自然、幽静质朴的田园气息,因此每次到玉泉山都在此处歇息。</p><p><br></p><p><br></p><p> 昆明湖岸边遥望玉泉山2010,06,01</p> <p>  1949年4月,毛主席和家人江青、毛岸英、刘思齐、李纳在玉泉山合影</p> <p>  1949年4月,党的领导人任弼时同志和夫人陈琮英在玉泉山休养。</p> <p>  1950年7月,刘少奇同志和次子刘允诺在玉泉山留影。</p> <p>  1965年秋,刘少奇与小女儿在北京西郊玉泉山</p> <p>  解放后,朱老总也曾在玉泉山居住过较长一段时间。</p><p>  </p><p><br></p><p> 1951年朱德在玉泉山接见归国人员</p> <p>  中共中央进京后,毛泽东在玉泉山住的时间比较长。此时,已退出大陆的国民党等待时机准备反攻大陆,还从台湾直接派遣一批以刺杀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高级干部为主要目标的行动小组。据曾担任毛主席警卫员的王小舍回忆:</p><p>  有一次,毛泽东和江青散步,当走进玉泉山大门时,突然出现一个很怪的“闲人”,这个人一身农民装束,肩上背着一个钱褡子。机警的警卫员本能的感觉到这个人形迹可疑,因为这种钱褡子并非北京人的日常用品;而且玉泉山一带并没有集贸市场。便衣警卫悄悄地跟着他走到山边一个小杂货店时,此人做贼心虚,伸手到衣袋里去掏枪,被便衣警卫抓了起来。经审问,那人正是台湾当局派出的特务,潜入大陆伺机暗杀中共领导人。</p><p> </p><p><br></p><p> 1953年,毛泽东和女儿李讷在北京玉泉山散步</p><p><br></p> <p>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和其他党中央领导人的家人们在玉泉山度假,观看石碑上的碑文。</p> <p>  1953年,中共中央在玉泉山专门为毛泽东修建了1号楼。据原中央办公厅警卫局五处干部田恒贵回忆,1954年江青趁毛泽东离开北京期间提议在玉泉山1号楼边修建一个室内游泳池。这个游泳池很小,也就和一个大客厅差不多大,扑腾两下就到头了,根本不适合游泳。</p><p> 毛泽东对修这么个不伦不类的东西非常生气,提出严厉批评,并以稿费支付了修建的费用。但是他一次都没在这个泳池游过泳。此事当时闹得动静挺大,为此江青于当年4月20日专门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承认错误。</p><p><br></p><p><br></p><p> 1953年毛主席和家人在玉泉山</p> <p>  周恩来总理也经常来玉泉山,并对玉泉山情有独锺,生前曾表示,死后愿意将骨灰葬在玉泉山山泉。</p><p><br></p><p><br></p><p> 1963年4月3日,周总理在玉泉山</p> <p> 1963年3月,邓小平,陈毅,彭真,杨尚昆,李富春在玉泉山。</p> <p>  1963年3月,邓小平、彭真、杨尚昆、李富春等在玉泉山赏花</p> <p>  玉泉山9号楼是叶帅的住处,1971年毛主席交给他“军事指挥棒”的时候,同时也把9号楼拨付叶帅使用。</p><p> 1976年10月6日晚,这里举办了一次举世闻名扭转乾坤的政治局会议,宣告四人帮的垮台。此后不久,邓小平同志住进玉泉山25号楼,继而恢复工作,一场重要的变革从此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良性发展的社会。</p><p><br></p><p><br></p><p><br></p><p> 1976年10月6日 叶剑英元帅在玉泉山 </p> <p>  1977年年初,邓公住进玉泉山25号楼,(原来王洪文曾住在这里)</p><p>  </p><p><br></p><p> 1987年4月,邓小平在北京玉泉山和孙子一起吹蒲公英</p> <p>  1990年4月,邓小平夫妇在北京玉泉山迎春。</p> <p>  1992年4 月19日,江泽民主席和夫人王冶坪在北京玉泉山。</p> <p>  元世祖忽必烈认为玉泉山是风水宝地,是元大都的祖山,玉泉之水就是龙脉的象征,所以引玉泉之水至京城皇宫入太液池,使王气凝结,乾坤安定。到了明清时代玉泉水系被称之为”帝都之龙脉“,清代康熙皇帝干脆建了静明园将其据为己有。</p><p> 玉泉山是千百年来京城地区唯一持续供水的地表水源,乾隆皇帝钦定玉泉为“天下第一泉”。当时有名称的泉眼就有20余处,《日下旧闻考》记载,其中著名的有:玉泉(天下第一泉)、宝珠泉、涵漪斋泉、迸珠泉、裂帛泉、试墨泉、涌玉泉、静影涵虚泉、山顶泉。20世纪初还有较大泉穴14处,到1928年剩下著名的8处,总出水量2.01立方米/秒,其中玉泉1.41立方米/秒。1949年泉眼仅剩5处,总出水量1.54立方米/秒,1951年1月调查总出水量1.0立方米/秒,1966年0.75立方米/秒,逐年减少,1975年5月彻底断流。</p><p> 据1947-1974年观测资料,诸泉历年平均流量936-5976吨/小时之间,月平均最大流量9324吨/小时(1959年8月)。</p><p> 玉泉山泉水出水量一览 立方米/秒</p><p> 年份 出水量</p><p> 1928年 2.01</p><p> 1934年 2.01</p><p> 1949年 1.54</p><p> 1951年(施工) 1.00</p><p> 1953年 1.08</p><p> 1957年 1.337</p><p> 1958年 1.14</p><p> 1959年 1.21</p><p> 1960年 1.17</p><p> 1961年 0.99</p><p> 1962年 1.00</p><p> 1963年 0.79</p><p> 1964年 0.85 </p><p> 1965年 0.77</p><p> 1966年 0.75</p><p> 1967年 0.97</p><p> 1968年 0.77</p><p> 1969年 0.87</p><p> 1970年 0.75</p><p> 1971年 0.88</p><p> 1972年 0.36</p><p> 1973年 0.43</p><p> 1974年 0.17</p><p> 1975年 0.00</p><p> 欢快流淌了千百万年的玉泉之水,经历过千百年间历代王朝王公贵族的穷奢极侈和纸醉金迷,看惯了各个时期黎民百姓的哀鸿遍野和民不聊生,面对过残酷战争烧杀抢掠过后的尸横遍野和断壁残垣。也体验过国泰民安太平盛世的安居乐业和歌舞升平。</p><p> 可悲的是,贪婪的人类对自然水资源的无休止的需求和挥霍浪费,造成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玉泉山泉水慢慢的无可奈何的一点一点的远离了我们。1975年5月的一天,泉水终于流尽了最后一滴水,和我们永远告别了。</p><p> 20世纪60~7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巨大变化的年代,文革浩劫后期,老一辈的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先生先于1975年4月5日去世,随后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去世,1976年7月6日朱德委员长去世,1976年9月9日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也与世长辞……。随着巨人们的纷纷离世,中国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粉碎四人帮以后不久,邓公再次出山,调整国策。中国由此开始了迄今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终于逐步强大起来,人民也过上了比较舒适的生活。</p><p> 自古以来玉泉山的泉水哺育了北京地区的无数生灵,也为北京城的起源、发展和繁荣做出过重要贡献。玉泉水系创造了北京的水风貌和景观环境。为北京留下了众多风光秀丽的水景公园和环境优美的皇家宫苑。其历史功绩是永远不可磨灭的。</p><p>   </p><p> 在玉泉湖上看到的玉峰塔影(网络照片)</p> <p> 玉泉山泉水的断流,是一件大事,毕竟这是人们心中的龙脉之水。应该说是一件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那么断流原因是什么,我们听听专家们的分析:抛开那些难懂的术语和烦人的数据,简单的说一说:</p><p> 玉泉山水系的来源是永定河水渗漏补给加上西山军庄一带地下水补给共同维持玉泉山泉水的供应。</p><p> 解放以后,由于永定河经常泛滥成灾,为了治理永定河,在怀来和延庆交界处修建了官厅水库。拦腰截断了永定河。水库于1951年10月动工,1954年5月竣工。新中国的领袖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都先后视察过这一重大工程。毛主席曾亲笔题词:“庆祝官厅水库胜利完成”,并于1954年4月12日亲临视察。</p><p> 官厅水库运行后,确实减少下游永定河的危害,同时成为北京的水源地。但是自此以后,随着河北一带降雨减少,永定河上游水量逐年减少,官厅水库慢慢的无法为北京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水量。水质也随工农业发展日益变差,被污染的水也无法作为水源地了。</p><p> 下游的永定河道基础流量没有了,只剩下水力发电尾水,河道断流时间很长,河水渗透量逐年降低,京西地下水的补给也逐年减少。</p><p>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规模逐年扩大,居民用水和工业用水数量猛增。上世纪70年代初,北京开始大规模打井开采地下水。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逐年大幅度持续下降。</p><p> 这两个因素叠加,造成了玉泉山泉水的逐年减少乃至消失。这是人类社会面临资源耗尽的信号,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贪婪和浪费的警示和惩罚。</p><p> </p><p><br></p><p> 公元1864年,玉泉山老照片,山下的民居,小河清晰在目。</p> <p>  断流之后,很多人都关注玉泉山泉水能否复喷,关于这个问题几十年来经过众多专业人士考察调研,分析论证,写出不少论文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只要能恢复永定河西山一带对地下水的大规模渗透灌注,停止开采这个地区的地下水。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大幅度提升玉泉山一带地下水水位。做到了这两点,玉泉山的泉水就有希望恢复喷泳。</p><p> 恢复“天下第一泉”诸泉喷涌,再现“玉泉湖光”、“水漾塔影”是人类保护大自然的杰出创举,是造福于百姓的千秋万代的工程。是不是天下第一还有待考证。但是如果天下第一泉能够恢复喷涌,相比之下,“莲花池水系”,“明代护城河”的恢复又算得了什么呢?</p><p> 愿望往往是美好的,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既然有这个可能性,让我们从用水数据上来看看这个愿望能否成为现实</p><p> 北京历年水消耗数据如下:</p><p> 2003-2017年北京市供水总量及供水结构统计表(单位亿立方米)</p><p>年份 供水总量 地表水 地下水</p><p>2003年 35.00 8.33 25.42 </p><p>2004年 34.55 5.71 26.79 </p><p>2005年 34.50 7.00 24.90 </p><p>2006年 34.30 6.35 24.34 </p><p>2007年 34.81 5.67 24.19 </p><p>2008年 35.08 5.84 22.94 </p><p>2009年 35.50 7.20 21.80</p><p>2010年 35.20 7.21 21.19 </p><p>2011年 35.20 7.21 21.19 </p><p>2012年 35.88 7.97 20.38 </p><p>2013年 36.38 8.31 20.04 </p><p>2014年 37.49 9.29 19.56 </p><p>2015年 38.20 10.50 18.20</p><p>2016年 38.81 11.29 17.48 </p><p>2017年 39.50 12.40 16.60</p><p> 北京2019年用水量为39亿立方米,2020年北京市用水总量将严控43亿立方米内(其中新水31亿立方米,再生水12亿立方米)。目前,北京地面水源能够提供的水资源如下:</p><p> 南水北调中线供水:10.5亿立方米/年,极大缓解了北京用水的紧张状态,供水四年后,2018年年底,北京地下水位回升了2.63米</p><p> 官厅水库:目前蓄水约6亿立方米,每年可为北京提供一亿多立方米工业和园林用水。</p><p> 密云水库:得益于南水北调向密云水库反向输水,2019年年末密云水库蓄水量达26亿立方米。每年最大可为北京提供6亿立方米的饮用水。</p><p> 北京地下水水源:每年从地下抽取大约十几亿到二十几亿立方米水,已经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并引起地面沉降。</p><p> 北京废水回收可为北京提供再生水12亿立方米(2020年)。</p><p> 北京其他水源地大致有十三陵水库,怀柔水库,大水峪水库,落坡岭水库,海子水库以及周边27座小型水库。但是都容量不大,没有可供北京用水的能力。</p><p> 永定河流域(北京段)因常年断流,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为了改善永定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今年水利部门决定给永定河下游补水,从1月1日起,官厅水库上游的友谊、洋河、册田等水库就已经开始向官厅水库集中输水,其中万家寨引黄工程引黄河水1.2亿立方米目前全部进入官厅水库。目前官厅水库蓄水量约为6.6亿立方米</p><p> 从4月20日早上8时起,官厅水库正式开闸放水,向下游永定河流域北京段进行生态补水,补水水量约2.6亿立方米。补水时间历时一个多月,力争到5月中旬,永定河流域北京段170公里实现全线通水,实现25年来永定河北京段首次全线有水。(上一次全线有水还是上个世纪1995年的事)据报道,2020年5月12日,实现了这个目标。</p><p> 随着永定河上游水量逐年减少,官厅水库蓄水量也无法保证大量供水,永定河下游无水已经成了常态。所以指望永定河水在西山段大规模渗漏灌注难度极大。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p><p> 由于地表水源无法满足北京用水需求,只好每年都从地下抽取十几亿立方米的水,才能满足北京的需要。目前看来指望停止开采地下水也是无法做到的事。</p><p> 既然没有条件做到上述两点,所以期盼玉泉山泉水复喷在目前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起码可以预见的将来无法实现。现实确实有点残酷,令人唏嘘。</p><p> 习主席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内环保工作正在加大实施力度。北京周边水土保护成果已经显现。衷心希望全社会能够齐心携手共同努力,早日实现玉泉山泉水复喷的愿望,让龙脉之水重回中华大地。</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