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过年

大千世界

<p class="ql-block">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迁之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龙应台</p> <p class="ql-block">于现在这个年纪再想起来,总觉小时候真“傻”,盼着过年,能穿新衣服,能收压岁钱。</p> <p class="ql-block">俗语称,进入腊月就有了年味,过了腊八就是年😊。进入腊月份,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着过年事宜,揭年画,写对联,备年货,那个年代虽不那么富裕,但人们对年的重视程度,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是从未减分打折扣。从腊月初五的五豆饭到腊八面,腊月二十三直至正月二十三,我爷必买的糖瓜瓜祭灶神一直到麦子泡枣山,年味十足。我婆自己铰的窗花用面熬制的浆糊贴在不大的窗户上,自带裁缝手艺的我妈忙着裁剪缝纫一家老小的新衣服。就连放了寒假的我们小娃们肯定也是参与进来,帮着大人搬东西打扰扫卫生,拉风箱烧火蒸馍。</p> <p class="ql-block">到了月尽(大年三十)这一天是有规定的,不准喧闹,大家说话都要和颜悦色,扫的发白的院落还得点亮所有能亮起来的灯光,一进大门端对的土地爷庙前、锅台上的灶火爷板板上,连同水瓮里面都要点燃漂着红色蜡烛。晚上一家人围坐吃着钱串子(哨子长面条)说说笑笑,记着族里五服不出的伯伯叔叔们还会用大木盘从各自家中端来做好的酒菜和酒盅来到我家,看望德高望重的我爷,记忆中这似乎成了那个年代年三十既定程序。当然我也是会例外趴在跟前混吃两口菜哦😊。</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天刚亮,大人就叫着起床,新衣服、压岁钱就放在枕边压在枕下,辛劳的大人们早已包好了大肉葱馅饺子,也都已下锅煮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俱备,只催等着穿衣起床的小孩们吃饭,为此事我也是没少发牢骚,闹情绪,想着大过年的都不让人多睡会,大清早的吆喝要起床吃饺子。现在想起来小时候的不懂事,小任性着实有点可笑,同时也有了更深刻更进一步的认识,其实那都是我们大家族的规程。</p> <p class="ql-block">按时起床吃完早饭,以父辈们为首率领各家孩子们按时在大门外集合,然后有组织的拜年活动开始。我所知道的我们这大家族共有八大家系,我辈共有八个爷八个婆,父辈们共有八个叔(伯)八个娘(婶),按族规得论资排辈逐家入户拜年按顺序上香磕头,或是已逝长辈的牌子,亦或是在世老人面前,此时的各家系也都已请出主位安放主牌,布置好祭奠所需的香烛、席子等用品。祭奠完毕大人们必定得和长辈们互问安好,拉拉家常,主家则沏茶倒水,招呼着吃炸果柿饼核桃枣,而作为长辈们还要给我们小孩发压岁钱。那个年代吃个手工编制油炸的花样果子,或者类似菱形或圆形的扇扇,亦或是核桃枣花生瓜子就很不错了。能收到几爷几婆几毛钱压岁钱也都是一件非常令我们小孩乐此不疲的事情,现在想想这可能也是当时能跟着大人一起去拜年的一种最大驱动力,而随着慢慢的长大,跟着大人去拜年就成了被动的事情!现如今步入中年了,再回想起小时候收到的那点压岁钱,还能产生莫大的快乐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光阴荏苒,时光流逝,</span>家族在不断壮大,族规仍在持续,如今每到大年初一能回到老家的族人们也还会自觉的聚集在一起祭祖拜老,传承着祖训族规。</p><p class="ql-block">时今徜徉在幸福快乐之中,享受着盛世新年美好,但那童年的记忆始终难以忘却!</p> <p class="ql-block">(历时两年,总算出炉问世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