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教学研究,引发思维碰撞

🌙

<p>  我校在接收到山东省正高级教师、中学特级教师、山东省年度教育创新教师崔成林教授组织的深度学习团队学科主题研讨系列活动通知后,校领导立刻组织我校语文老师进行线上教研活动,从教研中激发思维的碰撞。</p> <p>  本次教研活动主要是围绕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这篇课文进行的,活动开始之前,大家先一起看了关于这篇课文的学习单。</p> <p> 3月12日下午2点30分,准时开始了这项活动,针对这个学习单,大家开始进行了深入的研讨。</p> <p>  针对这个学习单,大家按年级组都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年级组的老师认为:</b></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教学中要进行方法的指导。例如第二段,我认为,应该先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并从中提炼出不同植物的不同颜色特点,从而引导孩子抓“颜色”,进一步理解“五彩缤纷”与颜色的关系,从词语到句子,学习理解开头第一句与下面句子的关系。以此进行方法上的总结“围绕总起句写具体”,以第二段为例,进一步探究第三、四自然段。</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群文阅读是一种很好的实践运用,把具有共同特征的文章放到一块,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要学的知识,悟其“法”,还是一种自我检验的方式,学以致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问题要具体化,不能太过宽泛。碎片式的问题会使孩子找不到思考方向,也会使课堂变得杂乱无章,《秋天的雨》这篇文章,问题就是围绕“你会围绕总起句把一段说具体吗?”展开,找总起句,如何写具体最后让学生总结实践。孩子有更多的思考时间,课堂也因而变得条理清晰。</span></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二年级的老师们认为:</b></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秋天的雨》名为秋雨,实则写浓浓秋色。“秋雨”作为一条线,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勾勒出一幅美丽、丰收、欢乐的秋景图。</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引导学生从优美的语言描述中感悟秋天的美好,感受语言魅力,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是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节课品味语言达成人文教育渗透较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本节课设计,作者抓住了另一重点内容: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第一个引导问题“你会围绕总起句把一句话写具体吗?”在没有系统学习之前提问孩子,孩子可能会感到模糊。不如让孩子观察本文段落相同点,找到总起句。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教学评一体中活动设计的大问题如何引领非常重要,主题问题“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内容写具体的?”不仅要给孩子任务,还要给他们一个完成任务的支撑点。这里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学,孩子自己讨论。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不是应该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有学法的总结?</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教的怎么样,教到什么程度还要回归评价设计。嵌入式评价是否与目标设立达成一致,是否属于高阶性问题的达成?也就是能说出原因,能明确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的思维碰撞中活动设计是否能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连接?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只有做好这些教学评一体化才能逐步实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崔教授倡导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提到如何检测教的目标已达成,学的成果呈现是否贴近目标,其实还要看嵌入式评价是否贴合实际,是否有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老师在这一环节设计的直接是课外阅读的《秋之神韵》延伸检测,仿写校园,《富饶的西沙群岛》练习,这是三项!用时会比较多,大容量课堂也不容易解决。如果一节课,思维碰撞之后总结学法,有一个延伸练习就很好了。因为这个评价环节如有学生的展示、互评会更好。但是作为群文阅读,环节的设计就非常出色。更利于目标的达成。</span></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三年级的老师们认为:</b></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主题教学”独辟蹊径只选取了一个关键性语文要素:如何围绕总起句把一段话说具体。通过串联式阅读这一方式,让学生围绕一个语文点来进行学习,争取让学生一课一得。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围绕一个课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很新颖,值得我们今后不断探索和研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文本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比较,寻找共同点,最后学生总结文本运用的方法,再用此方法分析其他类似文本,在学生心中由浅入深,由单一上升到群文阅读,最后指导学生运用到实际写作。在教学设计中一步步引导学生去观察文本,分析文本,思考问题,总结归纳,找到方法,实际应用。深度教学就应该是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潜力的教学。</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问题串的教学,群文教学我觉得应该基于传统课例教学之上。在进行了通常形式的课堂学习之后再设计问题串,把相似相关或者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研究教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语文总结性课堂。在孩子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或者单元课文学完之后,进行这样的阶段性语文主题学习很有必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4.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金秋时节”,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其中人文主题通过词句朗读品味秋天的美,在这个课例里面体现的并不明显,我们可以探讨挖掘他人文主题的方面来进行单独的“语文主题”学习。</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5.在群文的选择上是否应该再做研究,选择更具有共性和代表性的文章来研究。比如后面的问题解决环节,我们可以选择《秋天的雨》课后的阅读链接《迁徙的季节》来做方法的剖析和指导。学以致用环节把描写“校园真美啊”是否可换成“秋天真美啊”,或者具体到校园的秋天真美啊,这样的细致的题目,老师做出指导,学生可能会更清楚明白该如何围绕总起句把一段话写具体。</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四年级的老师们认为:</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本课的教学以问题为导向,以“进阶式”呈现问题串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学习单设计与我的教学设计最大的区别:我们的课堂一问一答,碎片化的问答较多,破坏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而这份学习单展现了“新课改 ”之下,教师对于结构化思维教学模式的探索,值得我们认真学习。</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本课的课型设定为“串联性阅读”,通过指导学生品读《秋天的雨》,引导学生发现开头第一句和下面句子之间的关系,认识总起句和总分段落,尝试找出总起句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一段话写具体的。总结学法,落实了本节课的语文要素。串读环节的《秋之神韵》,强化了语文要素的学习。最后,实践运用环节既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又是检验教师教得是否有效果。这样一来,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都变得清晰可见。不会像原来一样,一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模模糊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人文要素”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 “品读”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如何实现教方法和人文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积累。</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五年级的老师们认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作者将课型定义为串联型阅读,以《秋天的雨》为例,将语用点设计为“你会围绕总起句把一段话说具体吗?”,接着将语用点分解成三到四个问题串,问题串由浅入深,避免了碎片式问答,提高了课堂效率,训练了孩子的高阶思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课型方面,整合了具有相同语用点的课外文章《秋之神韵》以及《富饶的西沙群岛》,由学到放,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也确实做到了“一课一得”。这以上两点值得我们深入学习。</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至于人文要素“感受秋天的美好”,落实的似乎还不够。如文中优美词句的品析、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没设计到。我想,本学习单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备课的思路和方法,至于其他的训练点,执教教师肯定还会在以后的教学中落实达成。</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p> <p>  以问题引领课堂,实施深度学习,实现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任重而道远。教研就这样结束了,本次教研中,大家都受益匪浅,王主任最后以诗结尾,与大家共勉:无论教育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课堂;你是什么,教育便是什么;你怎么样,教育便怎么样;你有向往,我们的教育便充满希望。</p>

教学

学生

总起

学习

语文

秋天

课堂

围绕

设计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