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最近,普洱的一个朋友说是梦见大石寺了。第二天就踏上了圆梦之行,到大石寺后从头到脚、里里外外彻底打量了一遍,发短信来说,圆梦,值得!并让我给她提供些大石寺的有关素材,看来她也迫不及待地想写一写大石寺,也勾起了我的许多过往记忆。 </p> <p> 大石寺是我的家乡普洱市景谷县景谷镇无量山颠上著名的标志性旅游景点。从小学开始,以至后来在县里工作时每隔两年左右都会去一趟大石寺,大石寺一直梦幻般存在,它从哪里来?它来干什么?始终难以释怀。</p> <p> 记得读小学、上中学,学校每年都要组织郊游野炊,印象中有3-4次是到大石寺的。当时,身背铺盖,手提罗锅,带着吃米小菜,徒步行军的姿势,那时感觉大石寺特别远,要走半天的路,抵达大石寺所处的文笔山脚,在近水地方选一块地势平坦的草皮地,砍树枝搭上棚,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忙活下来已到傍晚,上大石寺是第二天的事情了。当时大石寺不通车路,周边植被比现在好得多,夏天去的感觉特别好,那满天星星近在咫尺,松涛阵阵,一起一伏,仿佛置于海边听潮,还有以知了为代表的各种不知名小虫的聒噪声,打破沉寂的黑夜,箐沟里的石蚌叫得欢畅,有胆子大的同学打着手电筒逮得几只打牙祭,燃烧的熊熊火塘焕发出同学们手舞足蹈的热情,个个兴奋得像打了鸡血。夜过三更,也有夜鸟会不冷不热的哀叫几声,惊醒了几个胆小同学的咳嗽。</p> <p> 每到大石寺野炊,都是五更时分就得登顶,目的看日出,那时候弯弯曲曲的小道,没有现在的石台阶,人们都用爬大石寺来表达路难走。当时,只知道大石寺登顶观日出很好看,缺乏“东方晨曦初露”等优美辞藻的形容,后来读了不少有关日出的文章感同身受,原来大石寺的日出是壮丽出彩的,有《登泰山观日出》课文里“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的壮观,也有姚鼐《登泰山记》描述之“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景象;有巴金《海上日出》笔下“喷薄而出”“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的气势,也有刘白羽经典散文《日出》呈现的“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的瑰丽。</p> <p> —一游览大石寺的“三皇宫”、“天生寺”、“祖孙殿”、“杨四将军庙”、“玉皇阁”五个宫庙殿阁,还有“积米洞”、“摸子洞”、“一洞天”、“鹊桥石”等景观,少了很多人为的建筑和雕塑,有几处已破败不堪,那是文革期间被破坏的,近几年来有行功德之人慢慢修复了不少,包括登顶的数百级石台阶。其实这些景观后面都有神奇的故事,这也是我想以大石寺传奇为题的表达初衷。</p> <p> 传奇顾名思义,就是有传说的奇特现象,这个定义用在大石寺更为贴切。民间有关大石寺的传说有很多,有神话的,有自然的,有现实的,不愧为有故事的大石寺。</p> <p> 有神话仙人背石之说。据民间故事传说,景谷河源头有一条恶龙,下游谷黄收获时节,都要兴风作浪,造成景谷河水暴涨,下游泛滥成灾,百姓颗粒无收,甚至每年都要被大水冲走好多人,生活无着,哀鸿遍野。龙作恶,天在看。上天力挽凡间黎民百姓苦难之心切,遂命一大力神仙身背巨石,下凡惩治恶龙之害,一则用巨石镇压恶龙,一则以巨石堵上水口,大力神仙不知凡间时辰,到达一山顶,忽闻金鸡啼鸣,眼看就要天亮,误判脚下翻腾云雾为涛涛洪水,便放下巨石,回天复命也,神仙放巨石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大石寺。我不相信世上哪有什么神仙,现在想想,是当时人们对治理水患的美好愿望而生,我小时候,景谷河每到雨季都要发洪水,下游的百姓损失不小,直到80年代,政府兴水利除水患,在景谷河上游修建了景谷河水库进行调节,后来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了。不过从卫星影视图看,景谷河水库回水范围还真像一条伏龙。</p> <p> 有自然现象之说。这是300万年前的事情,据说是后地壳运动海底抬升而形成,从目前巨石表面的砾石沉积来看,似乎很有说服力,以前我就想过类似的问题,大石寺所处地方为什么叫海孜,而不叫其他,景谷有的地方也有冠海之名,然而,这些地方都跟海扯不上任何丁点关系,一些叫海什么的地方还缺水,我们谁也无法想象百万年前地球母亲倒底经历了什么?</p> <p> 有宗教文化之说。大石寺是西南久负盛名的道教圣地。一般来说,寺、庙、观、庵的本质区别在于,寺、庵供奉的是佛,主持事务的是和尚或尼姑。庙是历代炎黄子孙为纪念国殇、忠孝而供奉的优秀人士,庙里管理香火事务的叫庙祝。而观则属道教,供奉的是仙,主持道观事务的叫道士。大石寺属道观,但又体现出宗教文化多元融合的特点。有庙的痕迹,供奉“天皇、地皇、人皇”“三皇”、“杨四将军”,还有“祖孙殿”里供奉的是否是唐朝猛将薛仁贵、薛讷、薛松祖孙三人,因毁坏不得而知;有佛教的影子,比如取名为寺,设天生寺;有观的表现,供奉着仙界统领玉皇大帝,过去有道士长住做法。按这个思维来梳理,理得我百思不得其解,也许它本身就是一个千年未解之谜。有学者说,此地是南传佛教与北传道教的分水岭或结合点,南传佛教到此再无北上,北传道教到此也没南下,一微友总结为“南传止返,北道北归”比较精辟。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为大石寺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期待文化研究精英能够揭开旷世谜底。</p> <p> 有江湖武侠之说。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的开篇中写到,段誉随普洱茶商马五德来到了无量山,误入无量剑湖宫,进入石洞看到了神仙姐姐塑像,练成“北冥神功”和“凌波微步”。据传,段誉炼成六脉神剑之前,曾在景谷芒玉大峡谷劈石试剑,现大峡谷有许多鬼斧神功的巨石,犹如剑痕累累。后至大石寺修炼多日,煮茶练剑。现在,人们称景谷河水库为无量湖,似乎有据可传。</p> <p> 有关大石寺传说还很多,比如“积米洞”,传说每天都会从洞里渗出一碗米,刚好够一修为道士享用。比如,大石寺右下侧方有一出水的石窝窝,刚好碗大,水舀干了又满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比如,“摸子洞”听说很灵验,不知当年偷偷去摸洞的几个女生是否圆梦生子。因工作地方远了,回家行程紧,好几年没去瞻仰大石寺了。听家里人说,现在大石寺比以前更出名,每逢春节,有二三万之众聚于此或游览观景、或烧香许愿,后者居多,乃至省外不少。</p> <p> 大石寺是热闹了,但它依然像一位沉稳执着的常胜将军,伫立东方,傲立群山,胸怀百川,俯视大地,雄姿勃勃。我更关心大石寺周边的古树茶发芽了没有?今年茶价如何?是否跟以前一样形态俊美,色泽透亮,清爽甘洌,茶韵悠长?这关乎“茶马重镇”“沱茶之诞生地”“万担茶乡”普洱茶文化历史沉淀下来的百姓现实生计。或许,这也跟大石寺有关。</p> <p>部分图片德诚弟及同学友情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