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小线上教研活动之“单元备课”指导篇⑬:三年级语文组——凝心聚力 乐学善思

惠风和畅

<p>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进一步提升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发挥团队的作用和力量,给学生们的“线上学习”提供充足的给养。在校领导的统筹安排下,3月11日晚7:30—9:00,我们三年级语文教研组在“线上”观看学习了李祖文老师的讲座《语文统编教材三下第三单元备课指导——立足单元功能定位,尝试教学新思路》。</p> 线上学习  一丝不苟 <p>  不到7:30,大家早早进入直播间,静静守候,做好充分准备,期待着李老师的精彩的讲座。</p><p> 不懂笔墨不读书,学习也是如此。边听边记,边听边思考,已经成为老师们学习的习惯。</p><p> </p> 群内交流  如琢如磨 <p>  线上学习之后,我们回到教研群里,交流各自的心得,把各自的笔记共同分享。取长补短,抽取重要内容,作为以后教学参考。</p> 学后反思  精益求精 <p>  通过此次“千人万课”线上学习,我们收获满满——</p> 惠亚丽老师 <p>  每一次的学习都有不同的收获与感受。如果说,上次何捷老师的讲座,让我们了解了语文要素在常规单元、课文中怎样“软着陆”。那今晚的讲座,李祖文老师以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这一特殊单元入手,从具体的教学建议和设计说明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和做法。</p><p> 一、单元组合与定位及要素解析。</p><p> 第三单元专门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选编了一组课文。语文要素是: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② 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p><p> 这是全套教材第一次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展示收集的成果,为学生中小学阶段的综合性收集学习打好基础。</p><p> 《古诗三首》课后编排了第一次“活动提示”,明确提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活动任务——了解中国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习俗,并对活动的开展进行初步指导——采用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通过请教长辈、自己查资料等渠道收集信息。</p><p> 《纸的发明》课后编排了第二次“活动提示”,指向本单元活动的中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查漏补缺。</p><p>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指向本单元活动的总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家过节的过程,或是节日中发生的事情;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展示,并给出了展示方式的建议,如出示与习俗有关的事物、现场演示习俗、朗诵有关古诗文、口头讲述习俗等。</p><p> 二、教学建议与设计说明。</p><p> 李老师根据“中古国传统节日”单元主题及课后单元活动设计了“专题工作纸”,分为五部分。</p><p> 第一部分,学会收集资料。从阅读《古诗三首》设计出几个小问题,从对古诗中传统节日的了解到自己收集资料了解传统节日,同学交流等,让学生能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会收集资料。</p><p> 第二部分,整理资料。阅读《纸的发明》,完成课后表格,这就涉及到收集资料及整理资料的能力,在学习文本基础上,运用所学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自己整理“第一部分”收集的资料。</p><p> 第三部分,根据自己整理的传统节日资料, 开展体验环节,设计几个小问题,把自己体验到的过程用文字描述出来。最后,根据阅读《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的第三自然段,“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把过程串连起来。</p><p> 由这三部分的设计活动,本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② 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就“着陆”了。</p><p> 第四部分,和家人一起过节,体验过程。用文字描述,再阅读《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看文本是如何描写具体的,修改自己的表述。</p><p> 第五部分,将前面的活动放到一起,写一写“传统节日”。由以上几个活动环节,那么写作就水到渠成了。</p><p> 三、这就是文本与写作的结合,文本与活动的结合让单元语文要素落地生根吧。李老师的讲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思路,一个过程。具体的细节,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学情进行指导。需要我们留意的是,在统编教材这样的新背景下,特别是语文要素的要求下,学生掌握的难点的变化,老师在一些活动中怎样与文本有效结合来具体设计与实施,我还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和探索。</p> 刘朵朵老师 <p>  因为疫情的传播,我们三年级组全体教师因势制宜,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里开展了很多线上教研活动,确保每位老师都能吃透课本和教案,给孩子上好线上的每一课。昨天,我们三年级组全体语文老师通过“千课万人在线课堂”聆听了李祖文老师的语文统编三下第三单元的备课指导,收获颇丰。</p><p> 第三单元是传统文化单元,李祖文老师开场就指出了第三单元的两个活动提示一个综合学习。第一个是在第九课《古诗三首》后面提到的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自有组成小组各自开展活动来了解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习俗。第二个活动提示是在第十课《纸的发明》后面,要求整理收集到的关于传统节日的资料,再讨论怎样展示活动的成果。最后一个综合性学习就是选取一个传统节日,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或是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情。通过两个活动提示和一个综合性学习,李祖文老师提出本册第三单元是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通过前期的讨论交流再到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最后具象化到写作中。</p><p> 李祖文老师指出,本单元的要点是在语文要素下了解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本单元的重点是锻炼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比如本单元的《古诗三首》是带学生体验作者在古诗中写传统习俗的着眼点,《纸的发明》是告诉学生搜集资料如何整理成文章。《赵州桥》是让学生学习围绕一个事物把它写生动形象。而最后的综合性学习作文写作则是让学生将节日联系到自身,注重过节的过程。而习作的难点在于很多学生少了过节的体验,只记得过节的过程。对此,李祖文老师给出的教学建议是老师梳理、串联整个单元,制作《中国传统节日》的工作纸。李祖文老师以过端午节为例,要求同学们进行资料收集、资料分享、整理资料、再围绕“包粽子”这个重点写。</p><p> 这次的线上学习,强化了我的单元意识,明白在进行单元教学时要先考虑文本类型和单元定位,留意课文背景,注意在语文要素要求下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p> 陈冰老师 <p>  今晚有幸聆听了李祖文老师讲述第三单元的备课指导,听了李老师的解读,有了拨云见日的感觉,他的备课思路指导使我收益颇丰。</p><p> 讲课伊始,李老师给我们展示了本单元的结构布局,分析了第三单元的备课思路与指导教学:一、单元的组成与定位。二、要素解析与重难点的剖析。三、教学建议与设计说明。四、统编教材的备课变化。这也改变了我以往的思路,只重视课文的教学与解读,忽视了学生对活动的参与,这不仅仅减少了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老师的直接灌输也使课堂缺少了趣味性和体验感。</p><p> 根据李老师的指导教学,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参照李老师给予我们的建议改进习作教学。首先,要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再次,收集、交流节日的资料写一写过节日的过程。最后,明白学生掌握的重难点在哪里。我认为,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能够学以致用,即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写作运用也能够让学生获得基本技能。</p><p> 在传统节日习作中,根据设计循序渐进的展开指导,第一部分,让学生用自己的和说说三首古诗写了什么?让学生明白都有哪些节日,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即将要过的端午节,并让学生收集资料。第二部分,让学生看《纸的发明》课后习题第一题,根据用上面的方法整理收集资料。第三部分,让学生试着来说端午节的习俗——包粽子。让学生叙述过程,然后根据《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来整理自己的语言,这样学生的语言就由散乱变成一段通顺的话。第四部分,让学生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商议,自己家也要这样过端午节,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的读《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注意如何让他们写清楚。修改在第三部分的表述。第五部分是试着将前面的一些话放到一起,用《今年的端午节》为题介绍端午节。作文就是这样,由若干段连起来,一个线索穿起来。这样一篇完整的作文就写好了。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应该试学情而定,具体细节再细致的讲解。</p> <p>  不管在校还是“线上”,我们的语文教研活动,犹如一个灵动的音符,跳进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心中。</p><p> 此次学习,每位老师都受益匪浅,我们对今后的教学信心十足。我们始终相信:教研是一场诗意的修行,反思就是修行路上的步步阶梯。</p>

单元

学生

学习

老师

语文

资料

收集

传统节日

活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