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写作手法普通平常,字词运用也朴素无华,但此书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奖项之一)。<font color="#ed2308"><b>它的魅力和价值到底在哪里呢?</b></font> <h3 style="text-align: left;">小说故事的现实时间背景是1975-1985年——从“文革”结束前后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年间。这是一个政治形势大变革的时段,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跨跃式向好发展的初始时段。路遥以生长在黄土高原的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为主角,笔触从贫穷小村庄的人生百态,延展到各级干部、领导、各阶层人士的思想碰撞和行为处事,<b><font color="#ed2308">全景式地描画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精神群像。</font></b>而<font color="#ed2308"><b>孙少安、孙少平正是那个时代青年精神的代表。</b></font></h3> 孙少安在《平凡的世界》中出场时已23岁。他是一个为了与父亲共担家庭生活重担,从13岁就辍学参加生产劳动,18岁就被推选为队长的好男儿。季羡林在他的文章《九十述怀》中写道,“我常常自己警告说: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对季老的这句话,相信现今的我们都能够理解并赞同。<font color="#ed2308"><b>但对孙少安来说,他在很长的一段岁月里,都似乎是“为了吃饭而活着”</b></font>——因为他对自己所爱的家人的温饱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也因此,当他已经用尽全力,却仍不能改善家人生存状况时,强烈的自责、不甘和委屈会一起混杂着涌上心头——<font color="#ed2308"><b>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b></font> 孙少安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决不是一个没有追求和抱负的人。他缺少的是一个好的政策,一个能解放他手脚、施展他才干的机会。《平凡的世界》共分为三部,如果各以一句话来概括孙少安在每一部中的处境或主要变化,我认为是: 第一部,被公认为最能干的生产队长,却仍为吃不饱饭而愁苦;第二部,包产到户、改革开放政策下,他为生活的巨大希望而奋斗;第三部,成为全乡经济活动的首要人物,<font color="#ed2308"><b>也明白了人应该怎样活更有意义</b></font>——出钱重修新建村里的学校。 孙少安的人生路径没有太多的出乎意料,他的每次选择都与他的家庭条件、当时的社会大背景相契合。他从穷苦的庄稼人,到开办小砖窑挣些余钱,再到扩大生产遭遇破产风险,然后从失败中站起来,最终成为乡里大砖厂的厂长。他事业上的成功是符合读者期待的。他的思想认识也在事业进步过程中得到提升:从满足小家庭的物质需求,到帮助其他困难人群也增加收入,再到具备“农民企业家”的财富观——<font color="#ed2308"><b>钱来自社会,也要将一部分给予社会。</b></font> 可以说,<font color="#ed2308"><b>孙少安的人生轨迹非常符合那个时代的主流要求,而他的弟弟——孙少平却选择了一条非主流的人生道路。</b></font> 翻开书的第一章,一所县立高中里,一个瘦高个、每顿只吃两个黑高梁面馍的17岁青年,以羞怯、自卑,又因贫困而过分自尊的面貌出现。他就是孙少平。 相较孙少安,孙少平在书中的最后处境有些让人不太好接受。他在全书结束时,还只是一名在恶劣工作环境中打拼的煤矿工人——他不屈于困苦而坚韧前行的结果,也仅是从农民变成工人。这太不符合世俗“成功”的标准——既然是“不成功”的人生,<font color="#ed2308"><b>我们从孙少平身上又能收获什么?路遥写这个人物的意图又在哪里?</b></font> 在未读完全书时,看到孙少平对阅读的渴求和坚持——即使身为农民工,住在建筑工地无门窗的楼房里,也要点蜡烛看书,结合作者路遥的成名之路,我也曾隐约地推测:或许孙少平最后也成为了一名文字工作者;或是虽然仍在铜城煤矿谋生,但发表了自己的文学作品…… 我这样的臆想,倒不是出于对“成功”的迎合;而似乎是“皆大欢喜”俗套结局的惯性思维使然。其实,在读此书过程中,我就发现,<font color="#333333">虽然孙少安、孙少平都是书中主角,但</font><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孙少平才是作者更青睐的人生观和强烈精神表达的载体:</b> <font color="#39b54a"><b>“他在我们的时代属于这样的青年:有文化,但没有幸运地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因此,他们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博斗。”</b></font><div><font color="#39b54a"><b><br>“不!他决不会像哥哥一样,为了逃避不可能实现的爱情,就匆忙地给自己找个农村姑娘。……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至于所谓的理想,我认为这不是职业好坏的代名词。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幸福,或者说是生存的价值,并不在于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无数艰难困苦之中,又何尝不包含人生的幸福?”<br>……</b></font><br></div> 从以上看出,作者如果以我们所愿给孙少平换了个更“体面”的工作,或是“提升”了他的社会地位,可能会增强《平凡的世界》的“励志”效果,但也会对人物的精神表达蒙上功利色彩,从而大大削弱<font color="#ed2308"><b>此书对平凡大众精神唤醒和思想激荡的力量。</b></font> 当然,全书结束时,孙少平也才27岁,他仍未来可期。书中对他的下一步走向其实已有伏笔:“咱们国家的媒炭开采技术是太落后了。”“同样是开采露天矿,我国全员效率也不到两吨,而国外高达五十吨,甚至一百吨。在西德鲁尔矿区,那里的矿井生产都用电子计算机控制……”“我想我有机会去报考局里办的媒炭技术学校。”…… <font color="#ed2308"><b>“普通并不等于庸俗。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个普通人,但他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b></font>——这两句文字是作者寄予孙少平的,也是寄予我们的。<font color="#ed2308"><b>因为我们都是“平凡的世界”中的一员!</b></font> <p>申明:原创不易,欢迎转发,但不允许未经本人同意的复制或转载。虽然本人并无知名度,但也有此权利。</p><p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年3月12日</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