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消费者为以中心,助力疫情防控—石首支行3.15金融消费者权益维护指南

石首 赵礼萍

<p>  </p><p><br></p> <p>  春日已至,万物复苏。在“3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全国各地已开始有序复工复产,作为金融消费者,大家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谨防金融欺诈,以及过分宣传金融产品收益而产生消费不当等情况的出现。今天,人民银行石首支行也为广大金融消费者整理了一些金融消费者权益、阻击金融诈骗、助力疫情防控的小知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们知道个人信息对于信贷生活非常重要,提高个人信息相关金融知识的认知,对于保障自身合法权益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往往出于好心最后却被不法分子利用,损害自身权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首先带大家了解一下疫情防控期间,征信报告的查询与处理,避免不法分子趁机窃取您的信用信息。</i></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1.关于信用报告的查询</b></p><p> 疫情期间,征信查询服务以互联网查询为主,互联网查询结果一般仅用于企业和个人了解自身信用状况。人民银行征信服务电话保持畅通,工作时间可提供征信业务咨询。中国人民银行石首市支行征信服务电话:0716-7899368。</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2.关于疫情期间逾期记录的处理</b></p><p> 对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人员、疫情防控需要隔离观察人员和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因疫情影响未能及时还款的,经主办银行认定,相关逾期贷款不作逾期记录报送,已经报送的予以调整。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人和企业,可依调整后的还款安排,报送信用记录。</p><p> 对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人员、疫情防控需要隔离观察人员和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只要当事人提供了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指导意见的证明材料,主办银行就应当调整受疫情影响的逾期记录。</p><p>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职工,2020年6月30日前住房公积金贷款不能正常还款的,不作逾期处理,不作为逾期记录报送征信部门,已报送的予以调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其次是大家非常关注的现金支付问题</i></b></p><p> 中国人民银行2月28日发布《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现金使用有关问题的说明》,称近期人民银行接到群众投诉,反映个别商户以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为由拒收现金。对此,人民银行就当前现金使用有关问题说明如下:</p><p> 一是疫情防控期间,已采取加大原封新券投放力度、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回笼现金杀菌消毒处理等多项措施,保障公众安全、放心用现。二是疫情期间现金交易可能存在病毒传播风险,所以需要做好防护,请公众自觉养成使用现金后及时洗手的良好习惯。三是人民银行鼓励和支持现金、非现金等多元化支付方式和谐发展。疫情防控期间,为减少人员接触,可优先采用安全合法的非现金支付方式。四是在疫情防控期间,请各商家尊重消费者多元化现金支付方式选择,切实做好服务与沟通工作,避免出现拒收现金的情形。</p> <p>  中国人民银行一向支持和鼓励非现金支付交易,但绝不允许拒绝人民币支付交易。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可在现金、银行卡、手机或其他设备支付等方式中进行选择,商家不能也不应该强制用户仅用银行卡或手机进行支付,否则就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在遇到拒收人民币或者有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等情形时,可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投诉,亦可以通过政务热线、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等渠道举报。&nbsp;</p> <p>  对于现金交易可能导致的疫情扩散问题,此前,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发布会上曾表示,已采取多项措施保障现金使用安全。范一飞介绍称,要确保老百姓使用现金的安全和卫生,商业银行对外付出现金尽可能以新钞为主,收到的现金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才能投放给客户。对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回笼现金,采取紫外线或者高温等消毒,存放14天以上再投放市场,对于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现金消毒以后,要求存放7天以上再投放市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下面为大家讲解一些疫情诈骗套路</i></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1.以提供防护用品、医用口罩等为名实施诈骗。</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2.以“亲属患病”为名实施诈骗。</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3.以“退服务费”为名实施诈骗。</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4.以“献爱心”为名实施诈骗。</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5.以推销“防疫新药”等为名实施诈骗。</b></p><p> 不法分子假借疫情防控指挥部、医疗机构、医药研究所等名义,在网上散布“防疫新药”“进口抗疫药品”等信息,诱导消费者购买、先转账付款后发货,进而骗取受害人钱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6.以推荐“疫情专享高回报产品”为名实施诈骗。</b></p><p> 不法分子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谎称银行正代理某投资公司超高额投资回报产品,属疫情期间紧俏产品,须汇款至投资公司专用账户或指定人员购买,以此骗取受害人钱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7.以缴纳“培训费”为名实施诈骗。</b></p><p> 不法分子利用疫情期间延迟开学的时机,混入家长微信群,将头像和昵称修改为与班主任老师一致,在群里发布消息或通过私聊方式,骗取家长缴纳学杂费、培训费等,并谎称收款账号为代收老师的个人账号,打消家长疑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最后为大家总结一些疫情期间防骗建议</i></b></p><p> 1.巩固自身心理防线。及时通过电视台、主流网络媒体等渠道了解政府及相关部门最新防疫举措,密切关注官方发布信息,不买特效神药,不信非专业机构信息,明辨、拒绝各类谣言。</p><p> 2.及时核辨信息真伪。对不能确定真伪的信息,务必直接联系有关单位、个人或向多个亲友、同事印证;与此同时,要直接拨打相关电话号码进行核实,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任意显号软件冒充如110、95×××等电话号码。</p><p> 3.牢记“三不”、“五一律”。不接听转接电话,不向陌生人或陌生网站透露身份证件及账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金融信息,不点击不明短信中的网页链接。收到信息一律多方验证,网购一律找正规渠道,推销特效药一律不信,捐款一律认准正规途径,退款一律使用官方途径。</p><p> 4.加强对身边亲友的宣传。不法分子通常选择老年人、学生、农民工等群体作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点目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向上述群体传递防骗知识,提升其安全意识。</p><p> 5.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如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应通过拨打110等方式,及时向所在地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不法分子的账号、电话号码等线索,便利公安机关后续开展案件侦破。</p> <p>  如果您需要对金融产品或服务进行咨询和投诉,建议先通过电话、网络、信件等非接触方式联系业务办理的金融机构(联系电话附后);若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和回复时,您可以拨打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投诉电话12363反映情况,我们将实时为您排忧解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各银行机构客服热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工商银行(95588);</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农业银行(95599);</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银行(95566);</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建设银行(95533);</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邮政储蓄(11185);</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北银行(96599);</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首农商行(96568)</p><p><br></p>

疫情

防控

现金

诈骗

不法分子

消费者

征信

金融

逾期

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