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聊聊幼小衔接那些事儿</span></p><p>随着疫情发生发展,假期不断延长,作为大班的家长,好多已经为孩子即将进入小学学习而感到非常担忧和焦虑,在班级群里问:“你们说要不要去上网上的幼小衔接班呀?”“以后上小学怕跟不上呀!”有的家长则在家中让孩子写字、刷数学题、学英语……但有的家长则是和孩子说:“马上要上小学了,快乐就要到头了,现在爱咋咋滴!”……</p><p>面对幼小衔接产生焦虑和担忧的家长,以及为了避免接触小学“不快乐”学习状态的回避型家长,老师们忍不住啦,今天我们想和大班的家长聊聊幼小衔接那些事儿。</p><p><br></p><p>看到大班家长们面对幼小衔接问题产生的不同情况,我们发现大班家长分为这样两类:</p><p><br></p><p>1.少部分家长不知或不想“幼小衔接”</p><p>不关注幼小衔接,散养,或者觉得“小学太苦了,现在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作息紊乱。</p><p><br></p><p>2.大部分家长片面认识“幼小衔接”</p><p>担心不开学,马上进入小学了,直接在家提供小学的教材,进入小学化。而往往这部分家长对有效衔接存在非常片面的认识,其中不乏为孩子入小学焦虑的家长。</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什么是幼小衔接</span></p><p>幼小衔接主要是指孩子从孩子园走向小学教育的过程,是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既存在着连续性也有它的阶段性,是孩子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个阶段极易出现幼小衔接问题,这也给孩子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幼小衔接的重要性</span></p><p>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的过程,正处于人类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三次环境转换的第二次转换期,所以不难看出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的转换是孩子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承上启下的环节,正因为如此,针对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合理、 正确的培育无疑就是影响孩子一生(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的决定性因素之一。</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幼小衔接“接”什么</span></p><p>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那么如何让孩子愉快地进人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幼小衔接中的这个“接”主要是指什么呢?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应该思考:一年级的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值得我们关注的是:</p><p>第一:我们不能就知识准备而论知识准备,而是要看到学习困难背后的能力原因。</p><p>第二:孩子入学准备应该是全面的准备,而不是只在学习能力方面做好准备,而且要发展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因为它内在影响着孩子的行为。</p><p>因此,作为家长应该从以下内容帮助孩子对进行幼小衔接:</p><p>(一)发展孩子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心理能力,即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想象、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让孩子对学习内容本身充满好奇和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懂就问。即使是知识的学习也要符合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主动建构。</p><p>(二)发展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即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培养孩子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孩子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即能和家人、同伴、老师相处,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妥帖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不用大人催着、盯着才去完成。</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幼小衔接怎么“接”</span></p><p>幼小衔接主要是着力孩子入学后所需要的能力,探索这些能力的构成因素;着力培养构成这些能力的萌芽,提高孩子综合素质。在这之前,作为家长必须明确:幼小衔接不是提前入学,而是培养萌芽,强调对孩子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在小学时达到小学的起跑线,切不可以拔苗助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孩子:</p><p>(一)做好心理引导,引发入学兴趣和信心。</p><p>孩子是在家长和老师的不断认可中、不断鼓励中获得动力的。因此我们要尽量从正面入手给孩子讲讲学校吸引人的地方、学习的乐趣,帮助孩子提前建立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的熟悉感。可以和孩子在网上搜索孩子即将进入的小学,看看校园文化,让孩子对学校产生向往之情。同时谨记:不可和孩子说:“你再那么不听话好了,到小学有苦头吃了!”这是在给孩子暗示“小学很可怕”!</p><p>(二)增强孩子的规则意识,重视习惯培养</p><p>明确规定要养成孩子各种良好的习惯,如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听讲习惯,认真、细心、有序的习惯等。规则意识,即理解学校的各种规则。在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至少坚持做2—3件事且不间断。比如阅读、手工等。</p><p> (三)应遵循孩子发展的特点,结合兴趣培养能力</p><p>孩子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把握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一环, 如果要顺利实现这一过渡,应让孩子园、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努力,主动适应孩子生活、系统发展的渐变规律,注重其发展的连续性。学前孩子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一个孩子绝不可能在跨人小学的那一天, 突然失去孩子的特点。现阶段建议家长挑选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专注力,观察力,更注重培养孩子在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在好玩有趣的游戏中获得经验,潜移默化中养成各项能力,这同样也为进入小学铺垫,且非常关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幼小衔接</span></p><p class="ql-block">孩子的成长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我们期许未来的孩子是素质全面的未来接班人,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考试机器,知识的获得最主要还是孩子理解,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们需要平心静气地看待孩子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发展,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允许孩子慢慢来,我们也相信,在我们正确地引导下,慢慢来会比较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联系电话☎️:1505332937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地址:高青县蒲台路新侨城西门北侧沿街养正国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