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在足不逾户的日子里,白兴娣名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居家共读《田野课程》,同屏共研“田野”本真,即便闭门自守,莫见其面,成员们仍能源引涓涓文字,灌溉心灵的草木,共话仲春时景。</p> <p> 工作室领衔人白兴娣起首引读,从解读“田野”的内涵说起,她认为“田野”有两层含义,“一为原初、自然、本真,认为课程应提供这种对幼儿来说是真切的、丰富多样的、自然的环境;二为一种方法,是进入、深入现场和情境,教师要注意把握“教”的时机,因材施教,给予不同的“支架”,也就有了不同的教育故事。”此番见地如引玉之石,成员们纷纷畅所欲言,直抒己见。</p> <p>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片广袤、清新的“田野”绝非天成偶得,而是在先贤智者的启迪下,才产生的灵感迸发。《田野课程》强调幼儿的学习要与真实的生活相联系,领衔人白兴娣便以登高望远的视角,引领工作室成员深入大师名家,建立“田野”与中外古今教育思想的连结,如走进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深入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借鉴蒙台梭利思想,融合杜威进步主义思想……成员们自由地徜徉在“田野”里,在宛若星辰教育思想中,寻找触动心灵的闪耀光芒。</p> <p>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工作室三位核心成员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p><p> 吴白茜:文章第四部分第二块写到“为问题而学”,个人也很有感触,“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方式,改善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水平,带着问题去思考,能促进教师在反思中成熟,提升,在反思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作为老师,首先要做一名会思考会提问会实践的老师,才能更好的带动孩子一起思考,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p><p> 叶琦:发现在自然的活动中,孩子们都积极投入,探索学习的精神更加突出,大自然就是一本活教科书,老师和孩子在这本教科书里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只要老师肯放手,孩子一定会让你有惊奇的发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做为一名好教师,就是要懂得去挖掘每个孩子的“闪光处”并让这个闪光处带动整个个体发光芒(即优点、特长带动促进各方面发展)那我们的“教”就成功了!</p><p> 曾毅薪:在田野课程中教师是“照相机”,可见教师观察的重要性,身为一名课程建构的参与者,每位教师要做好“观察者”的身份,在幼儿真实、自然、开放、多元的“学习现场”,实践反思“观察者”的行为,进而总结经验。让我们修炼一双“会观察的慧眼”,支持幼儿的学习。</p> <p>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领衔人白兴娣有感“书中谈到的‘育禾得需长流水’,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还必须不断充实自己,让‘一桶水’变成‘长流水’。”厦门市白兴娣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将继续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享受清新的美景,描绘教育的憧憬,续写未完的故事……</p> <p>策划:白兴娣、吴白茜、曾毅薪、叶琦</p><p>审核:厦门市白兴娣名师工作室</p><p>设计:陈丽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