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线上主播”的幕后故事,为青州市西苑小学教师点赞!(第二期)

雨后彩虹

<p>  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这是我们印象中的老师形象。</p><p> 一台电脑,一个耳麦,一束灯光,一个平台。这是今天被颠覆了的老师形象。&nbsp;</p><p> 在这个“加长版”寒假中,西苑小学的老师们不厌其烦地宣讲,耐心细致地摸排,他们尽自己所能,用爱心和耐心守护着孩子们,他们有态度,有行动,有温度,无声诠释着疫情防控中最温暖的教育力量,成为这个特殊时期的“多面手”。他们明明是一名教师,病毒却把他们变成了“百变”主播!</p> 吴晓丽 <p>  她,是勤研乐教的语文老师!语文的曼妙,如和风甘露。老师与孩子的言语交流是心灵交流的外化,教师先动情,学生才会动情。低年级的课堂亦静亦动,孩子们积极活跃又不失“课堂”秩序,在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她都要充分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让隔着屏幕的课堂洋溢生机,让不一样的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的“情场”。开心协动的课堂,大语文课堂,是她在这20分钟里“致敬专业”的努力。</p> <p>  她,是“鬼灵多变”的绘本戏剧课堂“导演”!绘本戏剧课,是语文教学课程里重要的一环。她带领学生进入绘本故事的世界,代入不同的人物角色,探讨角色在不同处境里面的感受和思想行为。不重演技重思考,不重演技重品德,她用每一堂被“戏弄”的绘本课带动语文学习,让生活成为课堂,让课堂成为生活。文字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她的绘本戏剧课中孩子们充分感受着阅读的乐趣,自信的累积。</p><p> 她,是“红领巾云课堂”的“女主播”!团队的共进,如红泥火炉。面对即将入队的小豆包们,她和潍坊的少先队辅导员们倾力打造“红领巾云课堂”为孩子们的队前教育打下夯实的基础。这背后是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通宵达旦地辛勤付出。</p> <p>  </p> 邢益青 <p>  天天同学习,周周当主播,是邢老师最近一段时间的常态。作为“万静语文工作室”成员,在接到需要录制线上课程的任务后,她毫不推脱,每周录制一课时甚至两课时,这几周她已经录制了8个课时了。在备课、磨课、录课的过程中,她将“人民教师”这四个字书写得熠熠生辉。</p> <p>  邢老师的孩子小,很粘人,常常都是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做课件,晚上哄睡孩子再爬起来继续备课至深夜,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她将“战场”搬至餐厅,静悄悄的深夜,键盘的敲击声格外动听。寻找资源、甄别资源,设计课件,制作教具,精益求精、反复修改,她不分昼夜。她一边坚持,一边不忘鼓励团队的其他小伙伴。她说: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走上教学第一线为学生做好服务,确保停课不停学工作落到实处,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本分。</p> 王秋红 <p>  她是一名在线“主播”,也是一名线上指导教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节课都凝聚着老师们太多的汗水,每录制一节课,他都会查阅很多资料,并一遍又一遍的尝试,还会不停地对着屏幕或手机多次试讲。她不录课的时间,会通过微信群、智慧校园等与老师们研讨交流,一次次地磨课、修改,一遍遍地推敲每一个细节,不断调整思路,只为把浓缩的每一节课,都当作孩子们学习的精品,让孩子们能听懂学会。假期那么长,时间对她来说却那么短!忙于工作的她已没了时间的观念,坐在屏幕前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天,每天晚上备课、研讨、网上视频会议、遥控指挥屏幕另一端的学生学习和老师备课,每天都会忙到夜里12点以后……</p> <p>  她是一名教品德的数学老师,也是一名普通的班主任!白天,她备课录课、陪老师磨课;晚上,她要批改一个班的数学和两个班的品德作业,还要处理班级事务,并通过视频、语音等形式反馈作业情况,没听懂的学生还要进行单独辅导。虽然网课的这段时间异常忙碌,但是她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干事。她看看身边,同龄教师们把青春札根于三尺讲台而无怨无悔;中年教师们将家庭搁置一旁,全身心地扑在教学工作上;老教师如一头黄牛埋头苦干而不知疲倦。许许多多人的事迹在激励和鞭策着她,于是她更坚定了这样默默地毫无怨言地辛勤耕耘着“半亩方塘”的决心,坚守在三尺讲台上是她无悔的选择!</p> 张倩 <p>  她,是执教多年的数学老师!“心里没那么紧张了,之前我到学校试讲了好几次了。”她上台录课前告诉录像老师。“久经沙场”的她为何如此紧张呢?张倩老师说:“这是一堂面向全市几千学生的课,学生、家长都在看着呢,任何地方不容有错。”其次,她还要同时备好、录好两节课,五年级的数学课,张老师正在教的年级,她从选题、题目的难易成度、解题步骤的讲解字字斟酌,课件完成后,张老师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先自己从字体的大小、颜色、位置、配图等逐页过一遍,然后把修改后的发到群里,让同年级教研组的同事们帮忙‘找茬’。备课团队一点一点发现问题、完善,仔细的打磨每一个细节,是为了呈现一节完整的没有知识性错误的课堂。</p> <p>  她,是经验丰富的科学老师!在上好数学课的同时,她还要备好二年级的科学课,同期录制,张老师有点发怵了,新版教材,低年级……这节课要介绍各种各样的新材料,整堂课充满了科技感,习惯了坐在讲台下“叽叽喳喳”和老师互动的学生,突然面对一台冰冷的机器讲课,怎么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呢?怎么才能呈现出课堂的内容?特殊时期,季节又不对,去哪里找上课要用的素材——荷叶呢?起初想到用视频给孩子们看效果,但总感觉缺乏真实性,偶然的机会发现旱莲叶子和荷叶有同样功效的,有了素材,张老师就亲自动手录制视频,正在上二年级的儿子成了张老师的“顾问”,帮忙录制实验视频,“哪里需要改一下你能听得懂?”,“这个地方你觉得有意思吗?”“你也在体验一下这个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这节课播出后,孩子的班级群里传来了家长们一致的好评和一张张小朋友们做实验的照片、视频,张老师由衷地笑了!</p> 赵雪芹 <p>  三尺讲台,她是教书育人的辛勤园丁。根据教体局“停课不停学”工作安排,她积极参加全市六年级数学网课录制。她反复研读课标和教材,带动教研组老师认真磨课,精心设计教案和课件,通过微信群、QQ群与同科老师们研讨,一遍一遍地磨课、修改,为的是给学生呈现一堂精彩的数学课,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p><p> 扎实认真,她是班主任老师的优秀代表。每天晚上,她要给两个班的孩子网上批改作业,通过视频、语音等形式反馈作业情况,没听懂的学生主动联系家长单独进行辅导。作为一名班主任,她认真落实教育系统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精神,积极通过班级群认真做好每名学生的防控知识宣传、家庭外出情况排查等工作,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宣传教育,告知家长做好家庭防范工作,切实筑牢教育防疫的第一道防线。</p> 王丽丽 <p>  如何把课展现的自然生动,并牢牢地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这是王老师最关心的。数学课上,她紧紧抓住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导入必须有吸引力,把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因此她的课堂上,导入环节精彩有趣:变魔术、猜谜语、蜜蜂王国探秘等。“教学活动要直观有效”,她考虑到孩子面对屏幕容易走神,因此精心制作课件,她的课件里把枯燥的练习用智慧大闯关、有趣的问题小屋、博士的学业测试进行整合,让整个练习有效而不枯燥,极大的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p><p> 科学课上,王老师考虑到孩子们在家,没有正规的实验器材,对实验进行创新,尽量把器材换成家里常见的材料,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家就能进行实验。同时为了让孩子把实验过程看得更清楚,她录制了实验操作小视频,以便让孩子近距离观察实验!另外,王老师还利用科学课对孩子进行抗疫科学指导,让科学课在疫情起到它的教育意义!</p><p> “白天事太多,陪大宝学习,照看小宝,还要批阅两个班的作业、解答疑问,精力不容易集中,等到晚上孩子睡着了再备课效率比较高……”五节线上课堂,一周录了三节,这是她给我们的答卷!“就一个想法,把最好的课呈现给孩子们,尽全力做到最好。”这就是王老师录课的初衷。</p> 刘琳 <p>  线上英语授课,虽说是短短二十分钟,但线下备课、线上作业反馈、线上听音纠音,就足够她忙活好几天。三年级的英语课,听说读都应该在课上展示,可是网课如何做到呢?在讲课结束后反思,竟然发现自己的课磨了“三磨”。首先,“一磨”,利用英语原音磨耳朵。在备课中要考虑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利用英语原音进行讲解,从输入到输出都是原汁原味的英语,为孩子的口语打下坚实的基础。“二磨”是在整体备课后,把讲课录音和幻灯片发给教研员袁晓军老师和三年级的磨课群,一个环节,一张PPT,一句话,都要反复推敲,力争在二十分钟内,用有效语言和高效活动,精讲练习、一起跟读、自我朗读,一步步把握住孩子们,一起徜徉在英语的世界中。经过两轮与教师大咖们的磨课,基本定稿。“三磨”则是在家中,对着我家的三岁小不由、对着玩偶、对着墙一遍遍练习。平时讲课海阔天空,此时只能一板一眼,分秒必用。二十分钟,耽搁不起,孩子的一天更是宝贵。</p><p> 上课结束后,她收到了很多孩子们和家长的留言。“一看到自己的老师,可兴奋了,立马坐直了”“一下就说,我还没听够呢,就下课了”“Mrs Liu,我好想你啊”看到这些,她真的想抱一抱真真切切的孩子们了。</p><p> 在家,三岁的调皮小猴子,时不时露个脑袋,“妈妈工作结束了吗?能打扰你了吗?能陪我玩会儿了吗?”“等会儿,等会儿,再等一会儿”,是我最近说的最多的话。当她邀请儿子当自己的小观众时,宝贝最是开心,现在在家天天喊着ABC,football,I like basketball. 讲课与早教,一举两得,也是不错收获。</p> 杜娟娟 <p>  接到任务通知,杜老师十分忐忑。因为《科学》三年级下册要换全新的教材。老师手里没有教材、教参,所有的一切都要从新准备。该如何下手呢?《种子发芽了》这是两个课时的内容,经过教研员和同备课小组的共同商讨,我们结合课程标准确定了教学目标,确定了备课的第一稿。种子如何获取?实验材料来自哪里呢?找!瓜子、花生、绿豆芝麻甚至罐头瓶儿都成了我们的实验材料。面向全市师生的线上课程应该怎么更好的呈现出来呢?备课稿从第一稿改到第五稿、第六稿,最后才有了录课的最终稿。为了更好展现课堂内容,晚上哄睡家里“磨人的小妖精”,我对着电脑一遍一遍地过稿子,经过一周的磨课、录课,终于《种子发芽了》一课精彩得呈现了出来。</p><p> 经过第一次磨课、录课的洗礼,后面《生物的遗传现象》等几节课也非常精彩!</p> 郝成娟 <p>  在接到讲课的通知后,郝老师的工作异常繁忙,任务真是前头万绪。一方面是教着毕业班语文和道德与法治两门学科,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为了不让每个孩子掉队,当天的作业及时批阅,及时反馈,每当看完两科作业后,头昏脑涨,怎一个累字了得。另一方面还要给全市的孩子提供网课,按照正常的节奏,要备好一堂全新的课,一般需要一周的时间。为了更好地兼顾两者,每天晚上到12点成为常态。躺在床上的时候,想的更多的是教案哪里不合适,这样调整会更好一些。录课时生怕出一点错误,录完后,再一遍遍地看视频,哪里不行再修</p><p> 从接到任务到开录,她用几句诗来形容了自己的心情,“共担风雨正当时”“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暗花明又一村”“ 衣带渐宽终不悔”。在她的心中,觉得自己不能像白衣天使一样去前线抗疫,但希望自己对教育的执着与坚守,能够在停课不停学期间守住教育的阵脚,为教育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p> 宋志文 <p>  宋老师考虑到既要达到学生训练要求,又要电视播放时动作美观大方,他一边做PPT一边做模仿动作练习,没成想,在家躺了一个多月的体育老师,仅仅是轻轻一跳单脚落地,就把脚扭了…轻伤不下火线,宋老师决定还是要把录课任务完成。因为脚伤,没法高强度的连续录完一整节课,所以就一段一段的录,然后再一段段的剪辑成完整视频。宋老师说:“人嘛,经历就会成长,从没走进过录播教室讲课的体育老师,在这个过程里,不仅学会了怎么使用录播教室的设备,而且还自己摸索学会了音频视频剪辑软件。”</p><p> 从第一次录课时的手忙脚乱毫无头绪,到第二次录课时的镇定自若有条不紊,这就是体育老师在疫情期间的成长。</p> 李海明 <p>  线上课堂的正常运转,离不开默默付出的信息化工作者,他们总是悄悄躲在幕后,为“抗疫”默默付出,李海明老师就是其中一员。</p><p> 李老师接到录制任务后,便第一时间冲出来和录课教师们共同探讨,怎样录制才能让学生的观课效果更好,怎样的效果才能更吸引学生……每次录课前,李老师都会早早到校调试好设备,把录播教室进行全面消毒。为保证录课效果,录制前他都会主动与录教师多次沟通,详细记录镜头切换时间点,确保录制过程不出纰漏。虽然视频录制只需要二十分钟,但是后续的视频剪辑、渲染等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他经常性的一忙就是一整天,早八点到晚八点是常有的事,每一接课得背后,都凝聚了老师们太多的心血!</p> <p>  意外的疫情,让老师们的教学生涯多了一份特别的经历,让学生的学习多了一种体验,让家长多了一份陪护,我们都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成长。相信“疫”后,一线的我们课堂研究的热情依旧,团队共进的心潮依旧,致敬专业的努力依旧!</p>

老师

孩子

备课

课堂

录制

录课

学生

课时

视频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