碚城故事|把卢作孚和北碚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晓桢心中有竹子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nbsp;卢作孚先生</font></h5> <h5>作者|周鸣鸣</h5><h5><br></h5><h5>关于卢作孚和民生公司的故事,国人几乎无人不知。他被毛泽东赞誉为发展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位实业界人士之一。特别是在抗战中卢作孚领导的民生公司为担负国难,为抢运抗战人员和物资,不惜倾家荡产,付出惨痛代价,保存了战时中国的工业命脉,谱写了一曲光辉而悲壮的史诗,令所有国人肃然起敬。</h5><h5><br></h5><h5>然而,关于卢作孚和北碚的故事,却鲜有人了解。</h5><h5><br></h5><h5>2003年,卢作孚被评选为“重庆市十大文化名人”,排名榜首。推荐评语写到:“民生公司、北碚实验区、《卢作孚集》,其中任一项都足以改变历史,卢作孚正是这样一位改变历史而让中国人不能忘记的重庆人。”</h5><h5><br></h5><h5>北碚这座小城,它不仅有上天赐予的缙云之巅,九峰绵延,苍翠葱郁;嘉陵之畔“小三峡”,秀美绮丽的风光;李商隐“巴山夜雨”的吟咏,蒙哥“上帝之鞭”的沉落;北碚还是著名的宗教文化胜地,“缙云八寺”建于南北朝,延绵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中国佛教学会会长太虚大师在此建立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以发扬佛学,20年间门徒广布。</h5><h5><br></h5><h5>但北碚最精彩的还是卢作孚在主持的嘉陵江三峡地区乡村建设运动,它是民国时期乡建运动重要的历史见证。创造了让北碚从一个穷乡辟野,匪盗横行的地区,变成美誉中外,具有现代化雏形小城的奇迹。北碚小城还因为卢作孚卓越的建设成就,在抗战时期成为了陪都重庆的迁建区,有“小陪都”、“陪都的陪都”之称,成为抗战中重要的文化积聚地。迁到北碚的民国中央党政机关、中央科学文化机构、大专院校、社会团体共100多家迁于此,这里曾经名流荟萃,群星灿烂,被称为东方的诺亚方舟。抗战时到过北碚的著名学者和文化人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学术界、文化界所有代表人物,在此长寓短住的各界人士不下3000人。留下了100多个陪都遗址和抗战文化景点。</h5><h5><br></h5><h5>“重庆非去不可!”如今已是国人耳熟能详,众人皆知的一句广告宣传语。而作为重庆的后花园,嘉陵江上璀璨的明珠北碚的故事,却少有人知。如果作为中国人,你不知道,不了解北碚这座小城,这不能不说是你人生的一大憾事。</h5><h5><br></h5><h5>北碚这座小城曾写下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一页抹不去的辉煌。北碚的故事充满了乌托邦般的神话。全世界都在倾听这里发生的传奇。</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55, 155, 155);">民生公司民生轮</span></h5> <h5>中国的现代化起步比西方整整晚了200多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军阀的混战让中国现代化交织着启蒙与革命的复杂局面,步履尤为艰难。</h5><h5><br></h5><h5>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军阀混战,国外帝国主义入侵,内忧外患的国情下搞现代化建设,在一般人看来,这简直是一个不可思议,天方夜谭的神话。但是,卢作孚却以复兴中华民族大业的信仰和卓越的智慧,将一个一个的梦想都变成了现实。在北碚这块土地上开始了中国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h5><h5><br></h5><h5>在中国,最早提出现代化思想的是孙中山,而卢作孚是继孙中山之后,更明确提出现代化口号,并对其具体内容和目标作了明确规定的第一人,他以北碚为基地进行现代化建设试验,不愧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h5><h5><br></h5><h5>卢作孚在北碚的乡村建设与民国时期其他各地的乡村建设实验不同之处是,他明确提出了其乡村建设的目的是“要赶快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所以“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 以供中国“小至于乡村,大至于国家的经营的参考”。也就是说,卢作孚要为全国的乡村建设树立一个样板,以推行国家现代化的理想。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乡村城镇化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实验。</h5><h5><br></h5><h5>1934年10月,卢作孚在《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一文中,设计了一个“现代化”的建设蓝图:</h5><h5><br></h5><h5>“我们如何将这一个乡村——嘉陵江三峡现代化呢?请看:将来的三峡:</h5><h5><br></h5><h5>1、经济方面:</h5><h5><br></h5><h5>一、矿业 有煤厂,有铁厂,有磺厂。</h5><h5>二、农业 有大的农场,有大的果园,大的森林,大的牧场。</h5><h5>三、工业 有发电厂,有炼焦厂,有水门汀厂,有造纸厂,有制碱厂,有制酸厂,有大规模的织造厂。</h5><h5>四、交通事业 山上山下都有轻便铁道,汽车路,任何村落都可以通电话,可通邮政,较重要的地方可通电报。</h5><h5><br></h5><h5>2、文化方面:</h5><h5><br></h5><h5>一、研究事业 注意应用的方面,有生物的研究,有地质的研究,有理化的研究,有农林的研究,有医药的研究,有社会科学的研究。</h5><h5>二、教育事业 学校有试验的小学校,职业的中学校,完全的大学校;社会有伟大而且普及的图书馆、博物馆、运动场和民众教育的运动。</h5><h5><br></h5><h5>3、人民</h5><h5><br></h5><h5> 皆有职业,皆受教育,皆能为公众服务,皆无[不良]的嗜好,皆无不良习惯。</h5><h5><br></h5><h5>4、地方&nbsp;</h5><h5>&nbsp; </h5><h5>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皆可游览。</h5><p><br></p><h5>卢作孚不仅规划了嘉陵江三峡地区“乡村现代化”蓝图,还在峡区修筑铁路公路,治理河道河滩,开发矿业,兴建工厂、农场、电站,创办学校、科学院、博物馆、图书馆、医院,规划城区,扩宽街道,绿化环境,建立公园、运动场、俱乐部、报社,开办农村银行等等。短短十几年间,就使峡区的工业、农业、交通、文化教育、市政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北碚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乡场建设成了一座海内外知名,被誉为“具有现代化雏型”的美丽城市。</h5><p><br></p><h5>卢作孚不仅规划乡村建设的蓝图,还发动老百姓参与建设。他常常和峡防局官兵、学生队学生一起走上大街清扫垃圾,栽树种草。一次下大雨,卢作孚带头上街冲洗路面,还跳进臭水沟里挖淤泥。一时间,小小的北碚场轰动了,人们纷纷出来看热闹。当他们看到堂堂的峡防局局长卢作孚冒着大雨,一身泥水在臭水沟里起劲地挖淤泥,都被深深感动了,当即就有不少人也跳进臭水沟挖起来。</h5><h5><br></h5><h5>卢作孚通过教育发动民众做乡村建设工作。如为了整治北碚场的一条环绕溪流,民众提议挖土填沟,很多人都赞成。当时北碚850余户人家,全都参加了运石、运泥、挖土等任务。卢作孚在《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一文中描述了这次填平溪流的热烈场面,每天数百市民在那里义务劳动,而且是“狂呼歌唱,非常热烈”。这条溪流被填平后,不仅市民安全有了保障,且使无法发展的北碚市街扩大了一倍以上,为北碚城市发展起了很大作用。</h5><h5><br></h5><h5>卢作孚感慨万分说到:“谁说中国人无办法?最有办法的乃是老百姓!谁说公众的事情做不好?你看这一群老百姓是何等做好他们公众的事情!”</h5><h5><br></h5><h5> 为了让老百姓了解现代化,卢作孚亲自拿上话筒,为百姓讲解介绍现代化的幻灯片,老百姓只要能认识多少个字就能免费看幻灯;为了让北碚的老百姓亲眼看看什么是现代化,卢作孚还开放北碚的工厂、学校,甚至峡防局机关,让大家参观; 最有意思的是,卢作孚文选里还有一段为了让老百姓看见飞机的描述,他是这样写的:“航空公司的飞机,到成都要过北碚,我们先与航空公司约定,如果天晴到北碚时,飞低一匝。头一天就告诉民众:‘明天请到运动场看飞机,看过后,还有人给你讲飞机。’”为了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现代化,卢作孚真是用心良苦哦!</h5><p><br></p><h5>卢作孚针对过去峡防局的积弊,狠抓局机关改革和廉政建设。一上任,就提出了“打破苟安的现局,创造理想的社会”和“造公众福,急公众难”的口号。1929年9月,在峡防局编印的《两年来的峡防局》的小册子里,开宗明义,就指出了峡防局全体同仁之所以来到荒僻的嘉陵江三峡地区进行乡村建设的目的:</h5><h5><br></h5><h5>“我们尤其感觉得一部分的中国人,从无为公众造幸福的精神。他们任职,只知刮钱;他们办事,只知敷衍;他们对人,只知应酬。他们不愿生产,只图掠夺;他们不愿创造,只求享用;他们不管一般人的痛苦和死亡,只讲求个人与一家人的享乐。此外等而下之的一部分中国人,更只知吃花酒,打雀牌,抽大烟,糊里糊涂的鬼混一世。我们一方面悲痛中国的黯淡,一方面想从这黯淡当中开辟出一条光明平坦的生路来。因此我们离开了烦嚣、腐化、堕落的城市,来到这幽静的三峡。”</h5><h5><br></h5><h5>卢作孚对峡防局全体同仁提出五条清正廉洁,尽职尽责的工作要求:</h5><h5><br></h5><h5>“一、不沾染一切不良的恶习;二、建设我们生活上的秩序;三、依靠人力解决一切人们认为不易解决的问题;四、努力创造,努力生产,为公众谋福利;五、尽力帮助一般知识低微,受经济压迫的人们,增进他们谋生的能力。”</h5><h5><br></h5><h5>为了培养乡村建设人才,卢作孚在峡区招收中学程度的青年500余人,办了学生一、二队,少年义勇队3期,警察学生队1期。学员入学时,卢作孚亲自主持入学仪式,领导学生宣誓:“锻炼此身,遵守队的严格纪律;牺牲此身,效忠于民众,为民众除痛苦、造幸福。”使学生们有一个坚定的为国尽责,为民造福的奋斗目标。</h5><h5><br></h5><h5>短短十几年间,整个嘉陵江三峡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民国时期众多乡村建设实验中持续时间最长、成效特别突出的一个。卢作孚也与晏阳初、梁漱溟一起,被称为“民国乡建三杰”。</h5><p><br></p><h5>卢作孚在嘉陵江三峡的乡村建设成就,引起当时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如1939年陶行知来北碚参观,所见所闻让他激动不已。他说:“我在北碚参观了一周,看到了你们创办的经济事业、文化事业和社会事业,一派生机勃勃的奋发景象,……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建设新中国的缩影。”&nbsp;</h5><h5><br></h5><h5>1944年,一家美国杂志惊呼北碚是“平地涌现出来的现代化市镇”,是“迄今为止中国城市规划的最杰出的例子”。1948年,北碚成为四川省“模范实验区”,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基本教育实验区”。1948年旧中国的中央农村复兴委员会中国和美国委员来北碚参观,他们惊叹“北碚市容,如宽广的街道,各种公共建筑、市政中心,以及其他事项,都远非普通中国城市所可望其项背”。</h5><h5><br></h5><h5>1932年,中国佛教学会会长太虚法师来到北碚作了《建设人间净土》的演讲。他说:卢作孚在北碚的建设证明了一个活生生的事实,佛法上所谓的人间净土之义,不必定在人间以外,人间也可改造成净土。这是对卢作孚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高度评价。</h5><h5><br></h5><h5>卢作孚是一位没有钱的大亨,他一生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致力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理想。投资兴建了60多个企事业,涉及钢铁、机器制造、煤炭、纺织、食品、建筑、保险等等。他为社会创造了亿万财富,号称中国的“船王”。然而他只拿一份工资,将自己的御马费全部捐给北碚的文化事业。而个人家庭却是清贫的,至死无一分钱存款。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两袖清风,一无所有。&nbsp;</h5><h5><br></h5><h5>他说:“工作的意义是应在社会上的,工作的报酬亦应是在社会上的。”“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美好的公园,便报酬你一个美好的公园,建设一个完整的国家,便报酬你一个完整的国家。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它可以安慰你的灵魂,它可以沉溺你的终身,它可以感动无数人心,它可以变更一个社会,乃至于社会的风气。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爱的报酬!一点儿月薪、地位……算得了什么!”,他还说:“人的成功不是要当经理、总经理,或变成拥有百万、千万的富翁,成功自己;而是盼望每一个人都有工作能力,都能成功所做的事业,使事业能切实帮助社会。许多人都把这个事情弄不清楚,往往败坏事业,成功自己;自己虽说是成功,社会却失败了。因为自己这种成功是从剥削社会得来。”&nbsp;</h5><h5><br></h5><h5>北碚这座小城是用卢作孚美丽心灵缔造,它从灵魂深处向四周放射着的耀眼的光芒,永远照亮人类通往文明幸福的道路。</h5><h5><br></h5><h5>如今的北碚,每一个公民都享受着卢作孚恩泽的那份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北碚人民弘扬卢作孚精神,以义不容辞的责任,把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让它从嘉陵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天府煤矿“北川铁路”</span></h5> <h5>1997年,北碚被重庆市政府授予重庆市第一个“山水园林城区”称号;1999年,荣获“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区”称号;2000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称号;2002年,被建设部授予“国家园林城区”称号;2003年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区”;2005年,被全国绿委授予“全国绿化城市”;2016年,北碚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h5><p><br></p><h5><b style="color: rgb(1, 1, 1);">2020年,在新冠病毒恣意横行造成全球疫情灾难之时,北碚却始终保持了确诊病例为零的记录。</b></h5><p><br></p><h5>听了我这么多的介绍,您一定想马上出发,去重庆北碚,亲身感受这座小城的神奇魅力吧!</h5><h5><br></h5><h5>北碚的旅游景点实在太多,到了北碚如何游?我为大家推荐几个重点。</h5> <p><b>壹丨卢作孚纪念馆</b></p> <h5>&nbsp; &nbsp; &nbsp; &nbsp; &nbsp;<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卢作孚纪念馆,原峡防局旧址</span></h5> <h5>这是到北碚小城首选的景点,它不仅是北碚小城的灵魂,也是北碚乡村建设的起点。是当年卢作孚和他的胞弟卢子英在这里领导嘉陵江小三峡地区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指挥部。卢作孚纪念馆设于修缮后的峡防局旧址内,纪念馆雄峙嘉陵江畔,占地1570平方米,穿斗结构,青瓦屋顶,端庄朴素。馆内从各地征集来的文物在原卢氏兄弟的办公室内悄然放置,人们仿佛能看到卢氏兄弟伏案工作、发号施令的历史场景。纪念馆由4个图片和实物展区、5个场景还原展室、1个放映室、1个纪念卢作孚专题书画展组成。馆内陈列140张珍贵历史照片,72件文物和文献资料,34件文物代用品,集中展现了卢作孚先生为民族复兴,创办教育、兴办实业、启迪民智、推行乡村建设试验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实绩。</h5><p><br></p><h5>卢作孚纪念馆的解说员,不仅个个靓丽,还有发自内心深处对北碚的真诚热爱和精湛的讲解能力。她们会向您全面介绍卢作孚和北碚的故事。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会被卢作孚在北碚创造的奇迹所震撼,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h5> <p><b>贰丨北碚公園</b></p> <h5>&nbsp; <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卢作孚创建的平民公园,现在的北碚公园</span></h5><p><br></p> <h5>地处北碚城中心的火焰山,由为卢作孚先生于1930年创建,原名火焰山公园,1936年更名平民公园。占地160余亩,是北碚的城中园,公园依山造势,雅趣天成,园内曲池回廊,亭台楼阁,景色宜人。因其地势较高,北碚风景尽收眼底。近可以俯瞰北碚城市街景、嘉陵江行船风帆,远可以眺望缙云山、飞蛾山、鸡公山、观音峡、温塘峡等山景、水景、峡景,可满足游览休息。是重庆市山地公园的代表,是北碚城区中心综合性游览休闲公园,同时作为缙云山-北温泉-钓鱼城风景名胜区旅游线上的一个停留点。公园的植物配置以自然为宗,而又有章法,乔、灌、花、草、竹交相配合,适宜布置,四季葱郁,花香鸟语,以其幽雅、古朴、野趣的生态园林景观、卢作孚史迹文化内涵和花鸟展为特色,吸引着八方游客。</h5> <p><b>叁丨作孚园</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作孚园</span></h5> <h5>位于北碚公园火焰山顶,是政府和民众为纪念爱国实业家、北碚开拓者、北碚公园创办人卢作孚先生修建的。除政府出资外,还有很多单位和个人自发捐款建园。作孚园以作孚文化为主题,包括有卢作孚先生塑像,作孚夫妇墓地;周谷城、孙越崎、梁漱溟、陈铭德题词,晏阳初《敬怀至友卢作孚兄》全文、卢作孚铭言等碑文;浮雕、大理石屏风墙、纪念亭、纪念撰文错落布置在曲折蜿蜒的山径之中,绿树花草之间,是一个宣传爱国主义、弘扬民族正气的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前来祭奠扫墓的人络绎不绝。</h5><p><br></p> <p><b>肆丨清凉亭</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50年代初的清凉亭</font></h5> <h5>原名慈寿阁,位于北碚公园内。创建于1935年。阁分两层,一楼一底。依山傍水,小巧玲珑,掩映于苍松翠柏中。亭中红柱兀立,彩画斑斓;阁顶琉璃红瓦,巍峨壮观。楼台四周临窗远眺,缙云九峰,屏列天际;嘉陵江流,纵贯三峡。山光水色,令人心清神爽。</h5><h5><br></h5><h5>说到清凉亭,在北碚民众中盛传着一段卢作孚改慈寿阁为清凉亭的佳话。</h5><h5><br></h5><h5>1927年,卢作孚担任北碚峡防局长后,一心扑在北碚的开发建设上,自家连住房都没有一间。1934年正月初三日,卢作孚的老母60寿辰时,亲朋好友和北碚各界人士,筹集了3000银元作寿金,准备为卢母修建一幢别墅。卢作孚认为,接受礼金为私人建房不妥,便与母亲商量,决定将这笔钱收作公益之用。不建私人别墅,改在北碚公园内建造一栋亭阁,供人观瞻使用。亭阁建成后,人们甚赞卢作孚大公无私,处处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精神。但是在为此亭取名时,大家商议定名为“慈寿阁”以示纪念。但卢作孚认为这个名字太狭意了,不妥,后邀请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题书改名为“清凉亭”。</h5><h5>&nbsp; </h5><h5>抗战时期,陶行知在“清凉亭”设立晓庄研究所,研究兵役改革,在北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志愿兵运动;筹划创办育才学校,为祖国培植了大批人才。</h5> <p><b>伍丨红楼</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nbsp; &nbsp;&nbsp;<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红楼</span></h5> <h5>红楼坐落在北碚公园火焰山麓,是卢作孚1932年创建兼善中学的教学楼。两楼一底,红墙绿瓦,飞檐翘角,掩映于苍翠郁绿之中,优美壮观。有人诗赞云:“更倩红楼添一角,江山顿觉太玲珑”。抗战伊始,兼善中学迁至鸡公山,中央银行在此设立办公处,蒋介石每次来北碚均下榻其间。1944年6月22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曾到此观看滑翔机表演。</h5><h5><br></h5><h5>抗战胜利后,民生公司图书馆迁来,与北碚民众图书馆合并,在此成立北碚图书馆。现为北碚图书馆历史资料部,珍藏有文史古籍30万册,在四川首屈一指,全国少见。</h5> <p><b>陸丨北碚老街人行树:法国梧桐树</b></p> <h5><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40年代原中正路街心花园行道树法国梧桐</span></h5> <h5>卢作孚当年在城市建设中指挥栽种的法国梧桐也是北碚老城的一道美丽景观,是北碚人民怀念卢作孚和北碚老城的珍贵记忆,在很多文章里都有记载。全国著名的美育专家,西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赵伶俐教授,在她的《北碚,美丽心灵的缔造物》一文中写到,她1982年,初来北碚读大学时,对北碚老街法国梧桐的感受:“两旁均匀地站着法国梧桐,一般高矮地撑着绿色的大伞。最精彩的是,这些大伞各有一半伸过街面,在道路中间1/2处轻轻地接在一起。有成语说“天衣无缝”,我简直觉得北碚街的梧桐伞就是这无缝的“天衣”……</h5><h5><br></h5><h5>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似乎想集天下文明于一地;兼善中学、兼善餐厅、兼善公寓,听说还曾有兼善公司、兼善农场,似乎想集天下之善事为一体,一应文明、充实、从容、宁静的氛围。</h5><h5><br></h5><h5>置身心于北碚城中,你分明感受到一种整体的和谐,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那些非生命的建造物似乎都在诉说着心里的话语……北碚之美,是因为它是由美的心灵设计出来建筑出来的。我以为,北碚小城是卢作孚先生美好而崇高心灵永远的表述!”</h5><p><br></p> <p><b>柒丨北碚民众体育场</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20年代北碚民众体育场</span></p> <h5>旧址位于老码头文创大道北碚体育场。</h5><h5><br></h5><h5>卢作孚1927年就任峡防局长后,在治理社会治安的同时,极力开发三峡建设北碚,尤其重视文化教育和体育事业,提升民众素质。北碚体育场就是在这个历史条件下建成的。它的兴建,成为重庆市民国四个体育场中(浮图关、夫子池、江北、北碚),建成最早,较大型,并且至今保存较好的体育场之一。1929年5月,在这里举办了四川省第一次 “嘉陵江运动会”。</h5><h5><br></h5><h5>1928年,峡防局成立了体育部,当时体育场未成为一个机构,由体育部直接管理。直到1929年12月10日,峡防局团务会议,决定设立北碚体育场作为事业机构。并以高薪聘请其专业人员办体育事业。据北碚志稿(1945年版)官制志记载:峡防局时代于社会事业最重,卫生健康、积极健身,则有体育部,体育场,皆高薪聘任,以任其事。全局职员,以体育指导员及医院院长、医生薪金最高,可见卢作孚对提高国民体质之重视程度。</h5> <p><b>捌丨北温泉风景区</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nbsp;40年代的北泉公园大门</font></h5> <h5>位于缙云山下,嘉陵江小三峡中段,温塘峡两岸,北濒嘉陵江,南倚缙云山,是1982年国务院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区之一--缙云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依自然地形而建,面积为10公顷,小巧玲珑,楼台亭阁错落有致,翠竹森森,林木葱茏,山光水色,风景如画。园内有洞谷、飞泉假山、渔池、小树、寺殿等,是重庆有名的风景名胜区。到抗战前夕,北泉公园就有“重庆的北戴河”之美称了。</h5><h5><br></h5><h5>其实,此处原本并无公园,北温泉风景区的前身是创建于南朝刘宋景平元年(423)的温泉寺。温泉寺古为缙云寺下院,庙宇辉煌,石雕甚众,寺内香火兴旺。后经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两度灭佛,毁坏严重,唐贞宗时期幽谷净满禅师重建庙宇,并在后山岩间刻摩崖佛像。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温泉寺受朝廷封赐为崇胜禅院。明、清时期,可算是温泉寺的黄金时代。但到1927年卢作孚出任嘉陵江三峡峡防局长时,温泉寺已破败不堪,仅存破庙几殿,杂树丛生,野草遍地,稍有平坦去处,均开成了稻田。清清的泉水,散流于凄凉阴森的乱石杂草之中。卢作孚满怀着建设美丽山峡,造福一方民众的理想,在他的倡导下,动员巴蜀各界名流募捐万余大洋建成。最有意思的是,卢作孚出任峡防局长的主要任务是剿匪,但他的第一个公告却不是剿匪,而是他亲笔撰文的《修建嘉陵江温泉公园募捐启》。他亲自设计园林布置,亲自指挥工程施工,率领峡防局职员、士兵住于温泉寺中,辛勤劳作。一住便是三个多月,每天开荒整地,筑路修池;栽花植树,营造亭阁。卢作孚除了身体力行,亲自参加建设外,更重要的是开辟资金来源,募捐建设经费。他鼓吹川中各路军阀,取得他们的支持后,又以他们的名义,四处奔波,发起募捐。几年中募得捐款三万余元。他在募捐中还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办法,取到了巨大的效益。北温泉公园内的农庄、磐室、竹楼、柏林楼、数帆楼这些被列入国家第七批文物保护的小楼,都是卢作孚登门造访动员捐款建造。每一个建筑都有卢作孚的心血和募款的智慧。</h5><h5><br></h5><h5>北温泉的水温一般为35℃-37℃,日流量达5675吨,属弱碱性硫酸型矿泉,水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不仅含钙量高,水中还含有稀有的氡元素,对皮肤、关节、肠胃等部位疾病疗病效果极佳。此外,北温泉附近存有唐宋以来的众多题刻,还是中国游泳队的训练基地之一。</h5> <p><b>玖丨中国乡村建设学院</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歇马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旧址</span></h5> <h5>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是晏阳初与中国平民教育促进会,为培养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人才而创办的学校。1940年,在北碚歇马场建立,初名“私立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1945年更名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1951年,由川东行署接管,改名为川东教育学院,1952年并入西南师范学院,是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卢作孚对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创建和发展,一直给与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h5><h5><br></h5><h5>学院没有大门,没有围墙,高楼大厦,只有几排平房,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与周围碧绿的田野和农舍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图,真是一所独特的高等学府。</h5><h5><br></h5><h5>您可到此亲历其境,感受这位世界伟人的事业和精神气象。展厅内有丰富的照片和资料,详尽介绍晏阳初的一生。他自1920年代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晏阳初在1943年和爱因斯坦等人一起被评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1955年晏阳初被《展望》杂志评为“当代世界一百位最主要人物”,晏阳初得到里根总统的高度评价。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卢作孚被四位世界级人物,在抗战期间他们却齐聚北碚搞乡建,这也是北碚教育的一大景观。</h5><p><br></p> <p><b>壹拾丨勉仁中学、勉仁书院</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勉仁中学</span></h5> <h5>被称为最后儒家的梁漱溟先生,1939在璧山创办勉仁中学。1941年,又在卢作孚和卢子英两兄弟的支持下,将勉仁中学迁至北碚金刚碑,并办了勉仁书院。1947年,又创办勉仁国学专科学校,1948改为勉仁文学院,同时继续办勉仁中学。梁漱溟从事教育,讲学与著述。书院位于嘉陵江畔缙云山下的金刚碑五指山,风景秀美、幽静。后来的勉仁中学建漱溟馆纪念。由梁漱溟半身雕像和一道扇型的回廊组成,石雕像的基座上有费孝通题写的“漱溟馆”三个大字,回廊里陈设着梁漱溟生平简介、在重庆时期的主要活动照片和各个时期的书法复印件。</h5> <p>壹拾壹丨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span></h5> <h5>中国西部科学院是中国西部第一家民办科学院。由卢作孚1930年秋创办。院址初设火焰山东岳庙,1934年院部及理化所迁往文星湾惠宇。1943年该院联络中央地质调查所等十余家科研机构在此又兴建了中国西部博物馆,现今为重庆自然博物馆。旧址主体建筑有惠宇、地质楼、卢作孚旧居和地磁测点碑等。中国西部科学院以及中国西部博物馆是我国西部地区最早建立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和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在研究我国民族科学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以及抗战内迁科学家的科研活动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2006年5月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5> <p><b>壹拾贰丨金刚碑</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金刚碑古镇</span></h5> <h5>金刚碑坐落于重庆市北碚区北温泉镇境内的缙云山下嘉陵江畔,离北碚城区5公里,这里山峦拱翠,古树参天,水流潺潺。因缙云山中有一块高6米,宽2米的天然巨石,相传唐人在巨石上题刻"金刚"二字,又因此地有一石深入嘉陵江中,人称"金刚碚",故得名"金刚碑",从清康熙年间兴街,至今已有300多年沧桑历史。人称金刚碑是大自然天成的完美无缺馈赠。</h5><h5><br></h5><h5>之所以得名"金刚碑"源于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尊者到缙云山建寺之时,有金刚力士前来助力,曾遗漏了块巨石在此,当地人俗称为"立石子"。那巨石有七米多高,二米多厚,状似一碑,直深入嘉陵江。唐人曾题刻"金刚"二字,故而当地人改名为"金刚碑"。</h5><h5><br></h5><h5>独一无二的风水造就了金刚碑光辉的历史。金刚碑古镇因产煤业的兴起而带动了整个古镇所有行业的发展。到清同治年间,镇上各个行业兴旺繁盛,成立了以煤、盐、船、驮、牛、马为首的行业帮会"七帮会"。</h5><h5><br></h5><h5>金刚碑亦是大师出没的地方。国民政府迁到重庆作陪都,一大批著名经济实业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寓居金刚碑,名人云集,人文荟萃,热闹非凡,仿如集镇,把金刚碑的繁荣推向了顶峰。书法家谢无量,大学者孙伏园、陈子展、吴宓等众多文化名人炒热了金刚碑。教育家梁漱冥还在金刚碑兴办了"勉仁书院",亲自为学生讲授《中国文化要义》。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统计局迁往金刚碑。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翁文灏也曾寓居金刚碑;“国术大师”张之江一生提倡武术健身,曾于1933年创办了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后来迁至金刚碑。吴大钧与陈立夫等人在1927年成立了调查科,后来更名为国民政府统计局,于1933年搬迁至金刚碑,让国民党的日常事务在烽火狼烟的日子里得以有条不紊的进行,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当时的中国石油大王孙越崎,还在金刚碑创建了“中福公司”,现存有几幢二楼一底的住宅楼,是其见证。民国时期的金刚碑,酒幡招展,人气兴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很多抗战时期的众多学校和企业提供了安家立命之所。注入了大量人文元素,成为嘉陵江边的“小北碚”……。</h5><h5><br></h5><h5>1944年,美国一家杂志曾预言:除了峨嵋山之外,北碚最后希望有一天成为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东亚最重要的旅游中心之一。</h5><h5><br></h5><h5>卢作孚和北碚小城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您赶快收拾行装出发,我在北碚等您!&nbsp; &nbsp; &nbsp;</h5> <h5><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  周老师为游学的同学讲卢作孚的故事</span></h5><p><br></p><h5><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编辑|晓桢</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图片来源|网络(除末图外)</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说明|此文以《你应该知道的北碚》为题发表在《休闲读品》2017第3期,并经作者授权发布于美篇。</span></h5><h5><br></h5><h5><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参考文献:</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1、凌耀伦.熊莆主编《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2、刘重来著《卢作孚画传,》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年10月版。</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3、重庆市北碚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重庆市的后花园——北碚揽胜》,西南师范大学印刷厂印,1998年。</span></h5><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qb316e4?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天府茶馆|你是地道的“北碚人”吗?</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