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场疫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师生从往日的天天见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变成了电脑两头相互思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化身主播的我们</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虽然排到了十八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但教书育人的情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未改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丽的信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一座充满书香的校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突来的疫情挡不住春芽萌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遥远的距离隔不开书香为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越过山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穿过屏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就此上线</p><p><br></p> <p> 学校领导深入到年级组的分会场,与老师们一同读书,深入交流,我们一年级分会场非常荣幸迎来了左校长和黄主任两位读书大咖。让我们一起通过文字,聆听真切的感悟。</p> <p> 作为学校工作的掌舵者,左校长在阅读方面也是所有师生的领航人。他无论工作多忙都坚持阅读,每天撰写随笔,丰富的阅读和优秀的习惯,使他有着开阔的眼界和格局,也影响着信苑里的每一位师生。</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读书,唯有喜欢</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加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2020年的寒假,因为疫情,把所有人的计划都调整到中央部署上来,“防控疫情,人人有责”、“不聚会,不扎堆”、“戴口罩,勤洗手”…… </p><p> 大年里,开始不免有些躁动,坐立不安,后来随着疫情的步步惊心,才逐渐安静下来。在这种欲静还乱的心理状态下,读专业性的理论书籍与当时的心境是不相符的,是很难走心的,所以,我首先选择了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先赚个热闹,也算个热身,其后,才将杂志《杂文》和《尼采的智慧》穿插阅读,现在将杂志、微信文章和《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穿插阅读。这个假期,时至今日,读书还是小有收获的。</p><p> 从莫言“俗不可耐”的文本中走出来,就有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清新,心想,任何事情能做到极致,就是一种成功。怪不得,现在的影视剧里刻画的那些人物,有的就像娇艳欲滴的花一样,圣洁大方,哪敢有“花开堪折直须折”的亵渎;有的像臭气冲天的粪坨一样,恶心欲吐,大有“人留天不留”的冲动;有的像丑掉渣的豁嘴一样,俗不可耐,埋进地里都脏土的感觉。弄了半天,这些都是走“极致”路线的。 </p><p> 《尼采的智慧》充满哲学思想,高深莫测,每次端起这本书,都有啃骨头的感觉,“艰难和吃力”相伴, “似懂非懂”相随,间或撩拨一下你的神经,每每却总让你驻足停望,勾起你幽径探秘的欲望。每次读完几篇《尼采的智慧》,再拿起《杂文》的时候,语言辛辣犀利,读起来就轻松愉快,酣畅淋漓,有越过高山下坡去的味道。 </p><p>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娓娓道来,给你问题,给你答案,涵盖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我想,每个老师如果能将这100条建议了然于胸,并付诸于实施,他不光是优秀教师,更是教育家,更是“大师”。 </p><p> “一个人做什么,不做什么,总是出于外在的威胁或者利诱,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喜欢,也是一种悲哀。”读书亦然,只有剔除胁迫和功利,唯有喜欢,才能走进书里,在书里找到一个角落将自己的灵魂安放。书读得越多,遇见的问题越多,越激发着你想破解问题再去读书,依次形成读书—思考—读书的良性循环。正如那天发给大家的那篇文章,读书是“灵魂的壮游”,随时可见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草……读书是对伟大和悲悯人生悖论的思考,亦是对人生“无限与永恒”的天问!</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培养习惯 提高效率</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有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秀云</p><p> 今天读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读到《培养学生的效率感》,文章中指出:提高效率,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一个人,经常在固定的时间内做同类的事,做的多了,便形成了习惯。习惯了的事情,常常会不由自主的去做,想停止都难。</p><p> 魏书生班级的一分钟调好座位,就是制定好规则,形成了习惯后的高效率的体现。</p><p> 很多学生有一个弱点是一推一动,每动必推,不推不动。那就要给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了习惯。学习或其他班级活动等,就会由被动变成主动,由要我学要我做,变成我要学、我要做。</p><p> 学生的习惯养成内容包括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等,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p><p> 1.建章立制 规范养成</p><p> 养成习惯,首先要定计划、定制度。每项计划,每条规则,不定则已,订了就坚决执行。小到每一页练习,大到每一项班级活动,都力求形成制度,形成习惯。要形成制度,由老师或学生互相监督,使学生能较自觉地遵守规范,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习惯。</p><p> 2.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p><p> 良好的行为规范养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老师和学生持之以恒来完成。学生的行为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须经常性地进行诱导、训练。一种不良行为的纠正,也须反复地进行指导、教育。所以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同时要注重师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p><p> 3.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p><p> 古人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许多同学熟读"小学生行为规范”,甚至倒背如流,却常随手扔果皮、纸屑;许多同学在老师的组织下学做好事、帮助同学,回到家里,却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因此,养成教育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见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随手捡起来,到教师要主动行礼问好,在楼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在学校穿校服,衣帽整齐,佩戴红领巾,排好队、走好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楼平地起,我们可以从一些身边琐碎的小事中,看出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也就在点滴小事中。</p><p> 好习惯养成了,学习、生活效率就会提高。老师家长在学生习惯养成的初期下的功夫多些,后期就会轻松多了,学生也会因为好习惯受益一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健</p><p>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打乱了全国人民的生活节奏,也让更多的人不得不宅在家里以抵抗肆虐的疫病,同时我也有了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去阅读。恰逢学校的给教师赠书活动,我得到了平时极不愿意读的教育理论书——《给教师的建议》。以前读这一类的书多数都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写学习笔记等等而读的,对于书的内容我并不太过关心也并没往心里去。然而此次不同,读着读着我就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既为作者的教育行为所感动也为其教育的智慧所折服。我开始喜欢这本书了。</p><p> 读教师的健康和精神生活:</p><p> 我们的工作是用心脏和神经的工作,确实是每日每时都在消耗大量的精神力量。我们的劳动处于经常变化的局面中,有时令人十分激动,有时情绪压抑。因此,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p><p> 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他的方法是——不容许一些消极现象萌芽,如忧郁、夸大别人的毛病、极力渲染儿童“不正常”的意图和行为,习惯于对儿童提出只能对成人提出的要求,使小学生布什成为好发议论者,就是成为以冷淡态度对待道理和教训的人。如何避免经常强制地按捺住自己的情绪呢?这里说的不是强迫自己压制住激动,而是要寻找一种活动,使你能完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令人激动、气愤、又不得不把起抑制作用的弹簧压紧的事情。使令人不愉快的、感到气愤的事情成为可笑的事情吧!这样,你就成了集体思想个情感的全面主宰者。消除激动和气愤,放松抑制的弹簧的第二个方法是幽默。另外,他还说,乐观主义,相信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创造力、神经力量和健康永不枯竭的泉源。</p><p> 在教育实践中我往往会把自己的坏情绪带进课堂,甚至把学生和工作当成发泄的对象,表面看起来自己得到了宣泄无伤大雅实则贻害无穷。因此必须善于掌控自己。</p><p> 俗话说:控制脾气,留住福气,教师在工作中也应该爱惜自己的神经力量,合理使用休息时间,尽快敦促自己养成沉着、平稳和使感情爆发服从于理智控制的能力。我觉得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但是只要我们相信通过科学防控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疫情。</p><p> 读教师的权威:</p><p> 要想使教师与儿童之间永远保持和谐的、富于人情的、相互关怀照顾的关系,教师就必须做一个有智慧、热爱儿童、保护儿童的人。只要孩子对你怀着希望并且相信你,你就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指导者,你就是生活的导师,你就是权威,是生活智慧的生动化身,是朋友和同志。</p><p>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他说:“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就是使每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表现,这就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 幸福。”他力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他注重德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强调德育教育要从童年抓起。他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艺就在于揭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p><p>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我这个教育者来说,一件必须的、复杂的、极其困难的工作,就是使年轻人深信: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当教师还是当拖拉机手,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丰富的教育者。”他致力于培养大写的人,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有理想、有性格、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的人。</p><p> 反观我自己的教育经历,往往都是把自己所谓的权威强加于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把教条式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条条框框的规矩摊派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怎能有好的效果又何来的权威?</p><p> 苏霍姆林斯基以高度的责任感,对职业的热爱,对儿童发展的关爱,对整个教育事业、国家、对培养人的极度热爱,从各个方面论述了作为教师应该把握的基本问题,即使有些问题过于宽泛而没有一个确定的方法和答案,但毕竟人和人的活动永远是不固定的,有了切入点,有了那份热忱,后来人能够再去钻研探索,这或许就是教育的意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牟霞</p><p> 我们有幸跟着一位爱读书的校长共事,受他的熏陶与指引,我们学校的老师一直都在读书,校长赠给我的书是《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了这本书,我领会到了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感受颇深。</p><p>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他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这些教学理念,与新课程理念非常吻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这些理念对我们的教学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p><p>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教育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这些话听起来很简单,可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却揭示了教育的真谛。我们平时总认为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班会课上的说教,课后的个别谈话那才是真教育。也知道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该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做到言传身教,道理好象懂得挺多的,做得好象也不错。可看了陶先生的文章后再看我们今天的教育,才知道远远背离了先生的期望。</p><p> 我们的教学越来越远离生活。学生就是为了学习而生活,而不是为了生活而学习,更不是在生活中学习。孩子们有的成天埋于书堆,成了纯粹的“书呆子”“蛀书虫”;而有的学生成天无所事事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听天书,于是他们就成了课堂上的呆子、傻瓜、瞌睡虫;更有一些学生,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而他们又精力过剩,于是这些学生就成了不安分分子,成了老师成天“挂念”的学生。</p><p> 陶行知说:“要想让学生不犯错误,就不能让学生有犯错误的机会,得让他们有事做。”如果一个学生不爱学习,那他不犯点错误才真是一个实足的呆子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走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兴趣,让他们感到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这让我想起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他上课什么也不学,就在那里撕纸、折纸玩,后来就开始与别人说话,打架,天天捣乱,于是我就让他看绘本书,让他练字,渐渐地他有事做了,就逐渐安静下来。看来陶老先生的观点对我们真的具有指导作用。</p><p>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只有多读几遍,才能领会他的精髓,指引我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行越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卷有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赵崇凤</p><p> 疫情期间,时间充足,我详细阅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p><p>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积蓄”,他用那么多的实例和体会、经验,把枯燥的教育学、教育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的生动明白,如在耳边娓娓道来。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p><p> 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自己没有时间,我也想写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p><p>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们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 太多,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p><p>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坚持、阅读、感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立莉</div> 早就听闻南有李镇西,北有魏书生,但对于两位老师的关注并不多,更没有好好地去读读他们的著作。曾经,有过想买几本两位老师的著作细细来读的打算,惭愧的是想法与行动总是存在相隔千里的距离,迟迟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大概“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讽刺的那个群体中,应该也包括我这种惰性类型吧!<br> 意外的是,在上学期的读书节启动仪式上,左校长赠与我的书,竟然是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当一个一直停留在想,而迟迟没有化作行动的小心愿,不经意间实现的时候,你能想到那种美美哒心情吗?可能你会说不就是一本书吗?而我竟莫名地那样高兴!那窃喜的样子像个老大孩,那心里又像一个捡了便宜的大妈,总之,就是很幸福。<br> 回到办公室,忍不住再次翻看左校长的赠言,潇洒自如的文字犹如他本人一样洒脱、自信、阳光。细细品读那句简短而亲切的话语,对我而言既是一种褒奖亦是一种激励,在奔向明亮那方的路上,这样的话语无疑是信心的翅膀、前进的动力!我要给自己加油!我决心一定挤出时间,好好读读这本书。<br> 恰巧,一年级的孩子吃饭早,午饭后的时间很长,平时我都安排他们读书,这段时间只要没什么事,我何不也坐下来读一会儿书。放学回家忙完家里的事,哄睡孩子之后,我还可以再读一会儿。一切的计划都是那样美好,可真正去实现时,却又总是那样磕磕绊绊。在教室里,本想批完作业后,赶紧读一会儿书,有时被上来改错的学生占去,有时又被急着要做的某件事情占去;晚上,当我哄睡孩子后,我发现自己也早已困的不行了。可以读书的时间少之又少,原来不是自己没有诗和远方的梦想,而是因为,我不是一个拥有三头六臂的神,我只是一个凡人而已。我安慰自己,寒假马上到了,假期里总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只要孩子不缠着自己,我就可以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又有哪个孩子不喜欢缠着妈妈呢!<br> 就这样,在总是拮据的自由里,在拼拼凑凑地碎片式的时间里,我总算坚持读完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br>每一次阅读都伴随着感受,或钦佩或感动或疑惑或不由自主的联想,我把这些感受都视为我的阅读收获。我钦佩于魏老师出差回校后,仅仅准备几分钟就能给前来听课的老师上出一堂观摩课的大师风采,感动于他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疑惑于在我们每天都是24小时的情况下,我笨拙的连读书的时间都很难寻到,更不会每天写反思和教学随笔,而我正在阅读的却是魏老师集无数反思与随笔于一身的教育著作。不得不承认,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他成功的原因,在他们身上必定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闪光点。<br> 魏老师为师,备受学生喜爱,备受家长尊重,创造了教育的传奇。他能把工作做到极致,把教学变成艺术。在书中,我们读到了他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方法,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机智,感受到了他令孩子们“亲其师,信其道”的人格魅力......在魏老师的手中,仿佛有一根化平淡为神奇的魔法棒,他身兼数职,校长,班主任,语文教师,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外讲学,但他却能把班带好,把课带好。有人可能会问,他的班里是不是都是优等生?绝不是!很多差生都被送到他们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br> 成功的教育是什么?我个人粗浅地认为应该是机智的、有爱的、有思考的,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我想成功的教育也应该是走心的,因为走心的教育才会走进学生的心里,走进学生心里的教育,才最具有教育魅力。作为班主任,我们也有一群学生,也有一个需要管理的班级,在班级管理中也有或多或少的小智慧,但为什么我们却成不了像魏书生老师那样的教育明星。我想,除了教育的视野不够宽广,知识的储备、文化的底蕴不够丰厚之外,我们还缺少教育的理想、反思的习惯、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br>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魏老师班级管理的神话,绝对不是靠管,卡,压,勤,严,细创造出来的,靠的是他在民主,科学思想指引下的一系列制度,措施创造出来的。同为班主任的我们可以尝试将取得的真经在管理中实践,但要勿忘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片不同的树叶,不当的教育,可能会让一群孩子更加破罐子破摔,而巧妙的教育机智却可能创造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奇迹。深感班级管理绝不是一件简单粗暴的事情,人性化、精细化的教育才更适合孩子,才更能赢得家长的认同和喝彩。<br>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这本《班主任工作漫谈》,让我收获了魏老师丰富的宝贵经验,还让我领会到了做人做事的准则,它如同一盏指路明灯,引领着我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前行。 <br> 缕缕书香,已溢满虎小信苑的每个角落,作为老师,我要做一个散布书香到学生心里的传播者,也要做一个心里有书香的读书者。无论何时,阅读的脚步不能停,因为有阅读才会有书香的味道!请坚信只要努力的脚步不停,进步的脚步就不会停,成长的脚步就不会停! <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昕晓</div> 寒假期间我读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他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是对其班主任工作的详细描述与论证,是一本充满智慧、资料翔实值得每位班主任拜读的好书。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教师,有良好的教育素质是很重要的,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所需要的,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良好的教育方法对于教育学生也是很重要的。当我接触了这本书后,心中发出深深的感叹:魏书生老师不是一般的教育家,他异乎寻常地迷上教育,立志献身这一崇高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br> 魏老师从班主任自身的修养、学生培养目标、班级科学管理、特殊情况況自人方法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做班主任之道。很多方法是其独创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位于发现和思考问题,并且能及时找到解決问题的办法。魏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我觉得主要归结为四点:一是魏老师热爱学生、热爱班主任工作;二是不断学习。魏老师作为一位并没有受到多少正规教育的老师,在教育教学上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在根本上在于其像海绵一样不断吸取知识,广读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书能;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是一位善于积累的老师;四富有创新能力,具有创新意识。下面我简要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魏老师认为一个人首先要适应环境,享受美好人生。生活不能没有理想,但是人类不能以理想主义的目光求生活。当代人当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我。人应该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的我有新的认识、新的发展、新的能力。只有自己不断史新了,世界在我眼里才是新的。<br></div> 人啊,要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对此魏老师提出了以下主张:一、要多互助,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要互助。人世间好多事都是这种互助关系,帮助别人的同时,已经帮助了自己。要坚信每位学生都是自己的助手,自己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教育学生的时候,力争不站在学生对立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里,站在学生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你是他真的成长的助手。一旦老师和学生建立了这种互助关系,就会进入左右逢源的教育境界。二、多学习,少批判。忙着寻找别人的缺点,自然无暇顾及人家的长处,自然就失去了学习吸收别人的优点、长处的机会。用学习吸收的观点看待别人,看待学问,会使人心胸开阔、乐观、强大。我们要引导学生多学习,少批判,大家互相学习长处,长处越多,大家的关系越来越融治,班级管理就好了。三、年轻人要多挑重担,少推卸责任。担子越多,担子越重,锻炼的机会也越大,成熟的越快。<br> 在这章中魏老师还提出了要笑对人生,教师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发怒,多读有关班主任工作的书籍。班主任来说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做好班主任工作莫定坚实的素质基础,得到正确的理论指导由此可见班主任努力改变自我,是我们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首先条件。<br>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魏书生爱自已,爱家人,爱他人,尤其是爱学生。魏书生爱学生,尤其是爱那些差生。魏书生认为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和耐心,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br> 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他的班级管理,都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怎样做人开始的。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 以后我将认真地去做,学着他去做,让自己在未来的教育工作方面不忘初心,砥砺前行。<br>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谁是谁的——摆渡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王晓蕾</p><p> 从没想过一生中会有这样漫长的一个寒假,也从没感受过如此切切盼望开学的心情。想念那些赶最早的公交车去与伙伴汇合的昏暗的清晨;公园道旁的白玉兰树上是不是早已挂满白色的花苞?孩子们过了一个年个头一定都冒了老高了吧?那些你不经意间忽视的小美好,在这闭门锁户的日子里齐齐涌上心头。</p><p> 做些什么呢?早起的清晨、惬意的午后,临睡前的小时光里,最美好的画面是和女儿捧着自己心爱的书,各自喜悦,共享美好。</p><p> 假期里重温了《老人与海》、《呼啸山庄》,又读了之前一直心心念念的《摆渡人》。</p><p> 《摆渡人》用了不到三天时间就看完了,找到了中学时看小说的那份着迷劲。这本书中看似荒诞离奇的情节里,却透着人生的智慧,明明是亡灵之路,却有着满满的人之真情。</p><p> 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女孩——15岁的迪伦在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途中遭遇了交通事故。她拼命爬出列车的残骸,面对荒原,以为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当她看到坐在荒原上的崔斯坦时,她兴奋不已,她以为她找到了和她一样的幸存者。聪明敏感如她,很快明白自己已经死了,她也知道了崔斯坦的身份——摆渡人。她得知真相后的冷静不但令崔斯坦震惊,也让我感到不可思议。之后的一路,他们都在与魔鬼进行搏斗,崔斯坦为了保护迪伦甘愿使自己受伤,在并肩战斗的过程中,他们深深爱上了对方。</p><p> 迪伦终于穿过了自己的荒原,可是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人们所向往的天堂后,迪伦并不开心。她要重返荒原,她要带着崔斯坦去她的世界,那个崔斯坦没有去过的温暖的人间。她知道这么做注定是要吃尽苦头的,而且未必会成功。可是,她要试一试,只源于心中的爱。</p><p> 有多少人,在荒原上成为了真正的魔鬼,又是有多么不易才躲过那些恶魔跨越了分界线,她不是不知道,可是她还是义无反顾地返回。爱,让这个15岁的女孩子敢于去做一切。</p><p> 书读完了,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对于迪伦来说,那一片拼命穿越历经千险的平原何尝不是现实生活的映射?父爱的缺失,母亲的严厉,朋友的离去,让迪伦的天空总是布满阴云。当我们长大,成为一名成年人,却渐渐忘记了自己是孩子时候的烦恼,忽略了孩子的情绪,以为给孩子创设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就足够了。有多少次,我在忙着自己的事情,面对孩子的问题只是粗暴地回一句“我在忙”,有多少次女儿回来诉说学校的趣事的时候,因为表述不够清晰,被我“好心纠正”却让女儿再没倾诉的热情。我要改变自己的言行,因为我希望女儿的天空是明媚的,是色彩斑斓的,而不是一处阴沉和空旷的荒原。</p><p> 那么在生活中,谁又是谁的摆渡人呢?</p><p> 我们当老师的,一生中会遇到一批又一批孩子,他们有的天真乖巧,有的调皮顽劣,有的认真自律,有的潦草马虎,有的和我们共处一个学期就因为各种原因说再见,有的会在五六年的小学时光里一直相伴,在孩子遇到学习的困难、成长的问题时,我们的确起到了摆渡人的作用,帮助孩子度过了学习和心理成长的困境,这个过程中,家长也起到了摆渡人的角色。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念,有了自己的个性品质,在实现梦想的路途上,这个摆渡人终归还是他自己。</p><p> 而在这个担当学生摆渡人的过程中,我们又何尝不在被学生摆渡着呢?那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磨炼了你的耐性,那一个个懂事的孩子让你的职业幸福感保持满格,孩子的一点点进步都是实现自己职业价值的见证,那一段段毕业生的发来的问候和他们幸福生活的信息是你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动力。这些,都让已经成为“大人”的你,再次成长。</p><p> 就像崔斯坦帮助迪伦,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出现一些默默帮助我们的“摆渡人”,可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成为自己的摆渡人,当我们深陷困境,当我们被坏情绪包围,当我们面对艰难抉择,如果没有崔斯坦,能帮助我们战胜它们的,是我们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