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土木楼的半生情缘

渔舟唱晚(原创)

<p class="ql-block">  哈工大的百年校庆将至,学院在征集和工大相关的照片和故事,这勾起了我的浮想联翩,今年五月中旬我将离开工作岗位正式退休,离开我工作了近40年的土木楼,心中有万般的不舍,在这座由俄罗斯人设计的建筑里,度过了我的大半个人生,我从21岁踏进这座建筑到60岁退休,我的学习,工作乃至恋爱都是在这座建筑里完成的,我热爱这幢建筑,熟悉它的每一个角落,经历了它近40年的每一次变迁,也了解在这栋大楼里进进出出的人和事,在土木楼工作的近四十年里我前后搬过六次家,回家的路线变了可是工作的地点永远是一个地方:西大直街66号—建筑学院土木楼。 </p> <p>哈工大建筑学院的土木楼外立面</p> <p>土木楼内主楼梯</p> <p>土木楼主楼梯</p> <p>土木楼走廊</p> <p class="ql-block">  1981年9月我带着一脸的懵懂来到这座在我看来无比神秘和庄严的大楼里报到,接待我的是当时建筑系的系主任常怀生教授,他一脸严肃的和我说:你是我们建筑系第一个分配来的有学历的实验员,你要努力好好干。我带着常老师的叮咛来到了建筑技术教研室的建筑物理实验室,当时的教研室主任是初仁兴老师,副主任是滕云久老师,实验室主任是陈庆丰老师,建筑物理实验室和建筑技术教研室是在主楼进门右拐延走廊一直走到头的第二个房间,两个对着的房间,一间从窗户望出去就是院内当时的水房的山墙,一间从窗户望出去就是公司街,当时因为建筑工程学院有十几个系都在这幢大楼里办公,房间非常紧张,不分教研室和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办公桌都在一个房间里,大多数老师都在靠近院内的房间里,只有当时讲声学的肖文英和讲光学的赵明耀老师在靠近公司街的房间里,我的对面桌是万文彦老师,背靠背是王庸老师,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对所要工作的内容一无所知,听从实验主任陈庆丰老师的安排参加了热工实验“人造脚”的研制,每天跑工厂做实验,陈老师有课我就跟随陈老师上建筑物理的热工课,给陈老师画挂在黑板上的日照图,收作业上实验课,就像陈老师的助教,我上述提到的老师除了赵明耀老师和后来调去青岛建筑工程学院的王庸老师,其他老师都已相继去世了,但我对他们的记忆一直是那么的深刻乃至他们的音容笑貌都是我无法忘记的。</p> <p>与初仁兴 腾云久老师合影</p> <p>与教研室部分老师合影</p><p><br></p> <p class="ql-block">  在建筑技术教研室的对面也就是走廊尽头还有一个教研室是市政系的给排水教研室,当年的教研室主任就是著名的给排水创始人张自杰教授,李圭白院士,经李圭白老师夫人杜奎媛老师及现在也是院士夫人王淑莹老师的介绍我认识了我的爱人,我们谈恋爱的地点几乎就是给排水教研室或建筑技术教研室,爱人当时在职读李圭白老师的硕士研究生,我也在职读建筑工程学院的函授大学,两个都在求学的年轻人的恋爱和现在的年轻人的恋爱是大相径庭的,几乎在一起的时间都是在问问题和解答问题中度过的,在我本科学习的过程中爱人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还记得我们的婚礼简单而热闹,刘灿生教授为我们主持的婚礼,张自杰教授是证婚人,任南琪院士是男傧相,大家挤在小小的空间里,没有婚宴只有喜糖和水果,可婚礼却在证婚人张自杰老师诙谐的证婚词中被带到了喜悦的高潮,我们也在大家的祝福中幸福的过到现在,我很庆幸一生中身边有这样一批优秀的人,也感谢命运让我结识了这么多对国家有着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虽然我没有做到足够的优秀,但和他们相识共同工作在土木楼里是我一生的幸运。</p> <p>当年任楠棋院士是男傧相</p> <p>张自杰教授做证婚人</p> <p>郑晨教授代表建筑系领导讲话</p> <p>彭永臻院士夫人王淑莹是介绍人</p> <p>当年参加我们婚礼的建筑系和市政系的老师们</p> <p>当年参加我们婚礼的77届的部分同学</p> <p class="ql-block">  爱人的导师李圭白院士因参加会议没能出席我们的婚礼,特送了一副银色粘贴画作为新婚礼物,这件礼物整整伴随了我们35个年头,至今还挂在我现在的居室里,倍加珍惜。</p> <p>李桂白老师当年送的新婚礼物</p> <p class="ql-block"> 我更加幸运的是1990年梅季魁教授从建筑系系主任的岗位退下来后创建了大空间建筑研究所,我被调入大空间建筑研究所工作,工作地点也从土木楼的一楼到了五楼。梅季魁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体育建筑专家,曾获得国家建筑创作奖,他的“产、学、研”一体的建筑教育模式在全国建筑教育领域算是首屈一指的。梅季魁教授除了培养博士,硕士外,还从事体育建筑研究和设计。我刚到研究所的第一个项目就是通过投标中标的哈工大体育馆设计项目,我除了协助梅老师管理研究所的日常事务外,梅老师还安排我做项目设计的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我本科所学的专业是工业民用建筑,对建筑经济缺乏很多知识点,梅老师就一点一滴的教我,在梅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工程设计概算—《哈工大体育馆工程概算》。那个时候的设计市场还没有现在这么规范,国家又提倡建设大量的体育建筑设施,哈工大体育馆设计完成后,好多省市的体育局都慕名找到梅老师,参观哈工大体育馆后直接就委托设计,所以在研究所工作这30年里参与大小体育项目有三十多项,做过的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几乎都是上亿甚至几十亿元的,在研究所工作的前十年可以说是我是事业的辉煌期,那时年轻好学也肯付出辛苦,赶上投标或项目扩初审批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忙到深更半夜是常有的事。记得1994年所里同时有两个项目是边设计边施工的,一个是黑龙江省速滑馆,当时作为冬云会的重点项目直接委托设计,还有一个就是后来被拆掉的康乐宫梦幻乐园项目,梅季魁老师组建了当时建筑工程学院各个专业最强的专业设计团队,结构专业由当时任院长的沈世钊院士带队,给排水由当时担任系主任的聂璋义教授带队,暖通专业由系主任陆亚俊教授带队,电器专业负责人是设计院的林老师 ,这两年是研究所最热闹也是最忙碌的,各专业参加设计的学生和老师都挤在五楼的房间和走廊里,那个时候还没有计算机 ,画图全部用针管笔,图板都是零号的大图板,这两个工程都是哈尔滨市的重点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各个专业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幸运的是我爱人也被梅老师招募到设计团队里,爱人后期敢于接触工程实践,跟参与体育馆项目设计是分不开的。那个时候大家工作热情很高 ,也都为能参与这样大的项目而自豪 ,黑龙江省速滑馆的网架设计因结构合理经济效益突出被评为国家科技二等奖。</p><p class="ql-block"> 在研究所工作的十几年里接触许多工程项目,梅老师经常带领设计团队参加扩初审批会,设计任务从黑龙江省扩展到全国各地。我也从技术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p> <p>梅季魁教授带领学生讨论方案</p> <p>当年梅老师带领的研究所团队主要成员</p> <p>当年参加汉中体育馆部分设计人员在西安合影</p> <p class="ql-block">  梅季魁教授对体育建筑和大空间建筑研究所倾注了他毕生的精力,一直工作到80岁,为研究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现在研究所在刘德明教授的带领下正稳步前进。今年百年校庆也是研究所成立30周年,我在研究所也工作了30年,和研究所共同成长了30年。相信大空间建筑研究所在哈工大百年历史的平台上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p> <p>梅季魁教授和研究所部分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刘德明教授和研究所部分人员在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00年与哈工大合校后我曾到学院行政工作了十年,但我始终没有离开过研究所,我的根已深深地扎在了大空间建筑研究所,跟随梅老师工作的十几年里我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从梅先生的刚正不阿,淡泊名利的风骨里体会了做人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有幸在土木楼里结识像梅季魁老师一样的老建筑人,如常怀生教授 ,郭恩章教授,陈惠明教授,李桂文教授等等,他们每一个人都用他们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我,使我受用一生 。在我心里他们就是建筑学院的脊梁,他们是哈工大百年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人,今生和他们相识为师并共同走过人生的一段历程是我的光荣和幸福。百年校庆,我想我最该为他们送去礼赞,送去我最崇高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左一梅季魁教授,右一常怀生教授</p> <p>右一为郭恩章教授</p> <p>右一为陈惠明教授</p> <p>左三李桂文教授</p> <p class="ql-block">  我庆幸自己在哈工大的百年历史中我和这幢建筑并肩走过了近40年 ,我感谢它培养了我。在这幢建筑里我由一名小小技术员成长为具有硕士学位的高级工程师;这里承载了我的喜怒哀乐;在这里我经历了建筑学院八届领导班子,看到建筑学院一天比一天壮大,也感恩在这幢大楼里遇到的每位曾给予我帮助的人,这里是我四十年人生每日奔赴的地方,这里也是我人生故事开始的地方,也是我尽情挥撒青春的地方 ,它带给我人生最美好的记忆。虽然我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我将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关注着土木楼,关注着建筑学院,关注着哈工大,我希望它越来越好,希望建筑学院更加辉煌!正值百年校庆之际仅以此文做为我的一点贺礼,祝哈工大龙腾虎跃 再谱华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