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譬如感恩</p><p> 赵永武</p><p><br></p><p> 一直觉得,《诗经》里有一首叫《蓼莪》的诗,对"感恩"做了最好的注解。我们不妨回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关中平原上,一个孤儿,在终南山吹来的狂风中,孤魂野鬼一般在游荡着。他看到狂风中摇曳的抱娘蒿,就想起了亡故的爹娘,一连串滚烫的话语自心底里喷涌而出:"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几乎不用现代汉语注解,光是读一遍,就能感受到每个字词都像是被血和泪浸泡过,每个音节都像是离弦的箭,快,准,狠,直扎人的心窝,直戳人的泪腺。</p><p> 自然,译成现代白话文,更便于我们深入地体会"孤儿"的情愫:爹啊是你生养我,娘啊是你哺育我。抚摸我啊爱护我,养我长大教育我,照顾我啊挂念找,出门进门抱着我。可是呢?如今我想报答爹娘的恩,苍天却把灾祸降!什么"灾祸降"?双亲亡故啊。又是一个"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故事一一我一直疑心,古人总结这句俗语时,是不是受了这首诗的启发?</p><p> 启发应该远不止于此。这首诗还在启示我们,人行走于世间,最大、最终极的感恩对象,应该是父母。我想,我这么绝对地说这么绝对的话,应该没有人反对吧?毕竟,"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没有了爹娘,在世间还有什么依靠?父亲是天庇护着我,母亲是地承载着我,双亲亡故就是天塌地陷啊!天塌地陷之后,自然会生出"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的感觉来:出得家门心头都是含着悲苦的,回得家门却好像走到了荒郊旷野上一一双亲不在的家里,自然是空荡荡的,而且荒凉。</p><p> 在这里,我们明显能感觉得到,孤儿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是自然而然生发的,不需要人培养,不需要人诱导启发,更无须旁人下命令。其实,不仅仅是"感恩",几乎所有的人类情感,比如爱戴,尊敬,信任,鄙视,怨恨等等,都是心底里自然而然滋生的。这其实是一句废话。何以为废话?所谓废话者,通常揭示的都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但是这样的废话,你还得时常去说,因为,"常识"倒经常为人们所忽略,或者忘记。</p><p> 既然感情是人心底"自然而然滋生"的,也就意味着,不能伸手讨要别人的感情。你衣食无着落时,可以向别人伸手讨要钱,反正天下乞丐这么多,人家也不觉得违逆情理,能帮衬点就帮衬点吧。但是你"缺爱"了,或是"感情饥渴"了,一伸手向人讨要感情,这就显得怪诞了。为什么?倘若讨要对象是熟人,可能免不了彼此都尴尬:你要的东西,在下没有啊!倘若是生人,人家可能会疑心自己遇见个神经病!不信,你试试看,明儿一大早,直戳戳扑到一个陌生的女士面前,说:"你爱我吗?"或者:"你应该信任我。"不妨设想一下,那个女士会是什么反应?</p><p> 自然,更不能强制获取别人的感情。常见泡沫影视剧里,有刁蛮任性的女子命令男主人公:"你必须爱我!"看到这样的镜头,我们通常会觉着好玩。为什么会觉着好玩?一来我们都知道"强扭的瓜不甜",二来我们也清楚,那是搞影视的人为了吸引我们眼球,搞的噱头。可是,有时侯现实却并不好玩,比如就常有人强制别人或是爱自己,或是尊敬自己,或是信任自己,或是感恩自己。你若不遂他愿,他就会对你"印象不好",嘀咕你"品行不好“,或者"素质太差",要么直接斥责你"没良心";还有可能设想着要对你进行什么什么专题教育;更有可能在你档案上(或操行评语上)记上一笔;更甚者,为你的人生之路设置层层关卡,反正终归要让你心里塞猪毛,日子不好过。倒也不见有人强制别人鄙视自己,或是怨恨自己。可见,好与歹大家都分得门门清呢!我总有个感觉,强制获取别人的感情,就像是江湖传说中的"诛心"。杀人肉体也不过头点地,但诛人心,却是让人活着,内心去承受烈火烹油的煎熬。与其苟且活着,倒还不如痛快一死。</p><p> 别人的感情,既不能伸手讨要,也不能强制获取,那要想获得别人的爱呀、尊敬呀、信任呀等等感情,该怎么办?这里就用得上中国人的那句俗语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p><p> 譬如感恩。</p><p> 《诗经》里 另外一首《木瓜》,写"感恩"更直接,而且,对后世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影响,是深入而持久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下文是同义复沓,请容许我在此只辑录这一段。怎么理解?(你)送我一只大木瓜,(我)就拿佩玉报答(你)。不仅仅是为了报答(你),还表达着我要永远跟你相好的意思。也就是说,你做了初一,我就报你以十五;你送我月光,我即报你以阳光;你待我以真情,我必还你以真情……感恩的情愫就在这你来我往中,自然而然地滋生,并且流宕着;彼此的感情,也就在这你来我往中,逐渐升温。不需要伸手讨要,更不需要强制的力量,一切都是情出自愿,而又过后不悔的。</p><p> 其实,就这么简单。</p><p> </p><p> </p><p> </p><p> </p> <p class="ql-block">赵永武,副研究馆员,西安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西安市社区教育专家库成员已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出版文学作品集四部,多次获奖。近年,潜心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