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第五轮空中课堂渐渐接近尾声,我们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的学习之旅也即将告一段落,经过这几天的学习,同学们不仅了解了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和语言特征,还能够利用各种媒介全面地获取信息,通过小论文、美篇、短视频等形式亲身参与信息传播,并能够合理有效地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着信息时代的生活。</span></p> <p>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多元化媒体和各种资讯面前,所具备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创造和生产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p> <p>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媒介信息获取已经成为每个公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媒介信息接收已经成为人们一日三餐之外的‘第四餐’。”因此,在当今社会,就像每个人必须掌握识字、阅读和写作能力一样,每个公民还必须具备一种能力,即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评估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它是信息时代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公众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公民的媒介素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刚需”,公民媒介素养的整体水平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文明程度与文化发展状况。</p> <p>对于当代中学生而言,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既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试,也是一个深刻而生动的课堂。正如复旦大学张涛甫教授所说:“此次与新冠病毒的战‘疫’中同时存在着两个战场:在医学战场,冲在一线的白衣战士众志成城,与新冠病毒直面拼夺;在舆论战场,信息激流涌动、起伏、对冲、反转,牵动着公众神经。”因此,同学们要增强媒介素养,要有识别有害、有毒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明辨真伪、是非、良莠、善恶,避免有害有毒信息给当前抗疫带来不利的影响。</p> <p>众所周知,此次疫情引起的社会反应程度似乎远远超于2003年的“非典”。这是为什么呢?张涛甫教授说道:“2003年,我们还没有进入移动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在舆论场上起着主导作用。2020年,我们已经处在移动传播的时代,每个人手上都有触手可及的信息接收端,可以非常轻便地把自己连接到信息的汪洋大海里去,信息的易得性非常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人皆媒体”。</p> <p>《人民日报》曾有这样一篇文章评论:“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才能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生活,让信息汪洋中的小船,不会被喧嚣的情绪倾覆或吞噬。”</p> <p>在没有足够科学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同学们要想在疫情中考出“好成绩”,就要依靠媒介素养,在鉴别信息时选择可靠的渠道、可信的来源。比如专业的医学知识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相信钟南山院士、上海“硬核”医生张文宏等权威人士。</p> <p>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曾说:“你必须活在每一件事情里,你现在所经历的难题,在未来会找到答案。”是啊,即使当下有些事情不太明朗,但是请记得,且听风吟,静待花开;要相信,我们很快会在熟悉的校园里相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