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p>摄影/梅</p><p>相机/SONY7R</p><p>手机/iPhone.XS,MAX</p><p>文字/根据大哥大姐口述整理</p> <p><b>2020年1月22日(腊月二十八)我们回家了!回到了浦东新区钱昌路350号—《陈家大院》。</b></p><p><b>在陆家嘴的高楼之下,古色古香的“老宅”更显它的静谧。曾经是浦东第一“大宅院”,这么完美的保留下来让我感到惊讶!高贵不失典雅的建筑轮廓,古旧气派的大门,长高朱红门窗更显岁月的痕迹。此时,眼前的一切仿佛在与我诉说百年的历史…</b></p> <p><b>我的公公陈福生,浦东人。公公娶了四房太太,有八个子女,六男二女。抗日战争之前曾经在武汉经商,与英国人做煤炭生意,他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重回故里建造了这个大宅院,宅院属于后期石库门建筑,建筑总面积572平方米,混合结构三层,五间二厢房的三合院,共有38个房间,二层有贯通的“走马楼”。宅院的周围建造了许多平房,当年用于出租。</b></p><p><b> 2003年,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管理署将《陈氏民宅》列为“不可移动的保护单位”。</b></p><p><br></p> <p><b>斑驳的墙砖,赫色的木质楼梯拾阶而上,楼梯略窄。眼前浮现出当年婆婆们高挽着发髻,穿着旗袍,她们沉着淡定的微笑,不紧不慢的步伐,给人留下了一种温馨倍致的美感。</b></p> <p><b>穿过二层客厅,西厢房是我先生从小学习,生活的居室(我先生排名老八,小名叫“毛弟”)房间基本保留了当年的原貌,西式的壁炉还是站立在墙壁中,只是壁炉的下段改为了电子炉。</b></p> <p><b>二楼阳台上的路已经十分古旧,暗暗的青石板上,时光流逝而刻在上面深深的痕迹,像一副年代久远的水墨画,让我觉得淡定而又朴实。</b></p><p><b>砖墙上刻有“昌荣宗”的字样,风吹日晒百年并未被抹平,反而更显复古的质感,让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b></p> <p><b>参差错落的青石板,铺在细碎的石子上。漫步在后花园,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鸟语花香,百花争艳。走着,走着,忽然我感到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b></p> <p><b>陈家老宅,在1944年曾被日军强占,在这里开了两家“慰安所“,中心主楼被日本人被开设为军官慰安所,四周平房是士兵慰安所。不少中国妇女在此受尽折磨。</b></p><p><b>据大哥陈炳荣回忆,慰安所里的妇女清一色都是中国人,约有30到40人,每一位都有编号码。这批“慰安妇“的来源主要由二条途径,一是被日本人诱骗,二是由人介绍入内无法脱身。</b></p><p><b>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时,日本人一声不响地逃跑,可怜的中国“慰安妇“也四散而去。侵华日军,在这里犯下了累累的罪行。</b></p> <p>,</p> <p><b>一棵参天大树屹立在门口,大树周围穿出了许多粗大树根,好奇葩!这也许是岁月的沉淀让大树在延伸、延伸…</b></p> <p><b>百年大树旁是陈家佣人进出的门。</b></p> <p>《陈家老宅》如今巳经改造成一座民宿。感谢“锦上云宿”将老宅修旧如旧,保留了《陈家老宅〉原有的风貌。建筑的本身将永远的留存世世代代!也感谢“锦上云宿“的董事长迎接我们回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