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近日,安徽“清零”,淮南“清零”,但是“人”清零,不等于疫情结束,此时此刻,公卫战士仍未停下防控的脚步。疫情阻止了师生们回到美丽校园的脚步,却阻挡不住教师们读书学习的热情。</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一、阅读教育专著</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关店乡中心学校 程 坤</b></p><p> 2020年的寒假是不平凡的假期,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给人们带来的困惑,导致学校一时半会不能开学,在寒假这段时间里,我除了在线上辅导孩子学习外,闲暇之余读几本自己喜爱的书籍。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p><p>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p><p>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p><p>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是很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p><p> 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例如2007年3月,县上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阅读教学竞赛,我代表南诏镇教师到大仓参赛,所执教的《快乐的小青蛙》获得一等奖,当时也没有仔细去想成功的原因,读了先生的文章后,使我真正明白了,那次比赛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做到了自主阅读,合作识字,探究自悟。并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我想这就是先生所说的“教学相长”。</p><p>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我班五年级上学期从段家庄分校来了12名学生,其中有一名叫谢国成的学生,由于低段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成绩很差,上课好比听天书,无心学习,经常讲话或玩东西影响同学。课后经常欺负同学,有时还约小伙伴去池塘里游泳。简直让我费尽心思。但是,5月份我带学生到村子里做好事,居然发现他干劳动很卖力,我当许多村民和学生表扬他,他开心极了,干得更卖力了。从那以后,我觉得谢国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也很少听到学生告他的状了。上课也安静多了。借此,我经常安排他一些事情,他多数都完成得很好。学习了陶先生的一些理论使我真正懂得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内外都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p><p>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我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名篇》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我试着用以上的理论运用与实践,慢慢的,我发现班里那几个“小捣蛋们”不再和我对着干了,到成了我的小助手了。</p><p>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p><p>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就如陶老所说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p> <p> <b>《做个不抱怨的教师》读后感</b></p><p><b> 关店乡中心学校 王道叶</b></p><p> 我们在办公室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怎么那么坐不住?怎么那么难教?怎么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么也不管管等等。心里想着,是不是天下所有老师会抱怨呢?</p><p> 今年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做个不抱怨的教师》,感受颇深。这本书里的第一章有这么一句话:“抱怨是懦弱、无能的最好诠释,他像幽灵一样到处游荡、饶人不安。”</p><p> 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抱怨,似乎也成为“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然而,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或许我们在工作中会觉得有很多压力很多不自在,不满足,不愉快的事情,客观的条件让我们颓废、悲观。但是,我要说,人不是万能的,七情六欲在影响着我们,教师是不就应唉声叹气的。我觉得,我们就应更用心地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p><p>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挑战,在困难面前,我们会发出抱怨和不满的声音,能够解决问题吗?不能!那只会使问题越来越糟糕,互相抱怨只会使身边的人也产生负面情绪,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保持快乐的心情,做个阳光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p><p> 高尔基说过“工作如果是快乐的,那么人生就是乐园;工作如果是强制的,那么人生就是地狱”保持良好的心情,用一颗积极的心去对待工作,从今以后,努力做个不抱怨的老师,不抱怨孩子的犯错,不抱怨家长,不抱怨自己的选取!怀一颗宽容的心,静静等待孩子在跌跌撞撞中成长!</p><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关店乡中心学校 梁根</b></p><p> 爱可以给学生带来无限的学习动力,但爱在何处?我们常常这样问自己。是的,爱看不见,摸不着,犹如透明的空气,弥漫在我们四周,却不被我们所察觉。然而,读了《爱的教育》,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p><p> 爱,其实很简单。无论是父爱,母爱,友爱,还是师生之情,爱国之情,都时时刻刻伴随在我们身边。像一米阳光,亲昵温柔地抚过你的身体;像一杯清水,时时滋润你的心窝;像一条没有尽头的田间小路,盛开野花,需要随时发现,随时采撷。爱,其实就在我们身边。</p><p> 读《爱的教育》的过程中比较多是反省自己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的得与失;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要潜移默化;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要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要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让学生快乐成长;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给家长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p><p> 我的体会是作为我们教师要多关心我们的学生,只有爱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忆;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认真领会“新基础教育”的精神,师生的发展会有新的突破。针对工作中的教育问题,我们要清楚知道自己身为教师到底哪些是“要做”哪些是“不要做”。</p><p> </p><p> </p><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关店乡中心学校 关立苗</b></p><p> 在这疫情非常严峻的时刻,在网课进行的同时,我闲暇之余读了一本书,书名是《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对于幸福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幸福是人生的追求,感到幸福的人,他的人生是快乐和阳光的,幸福是每个人的追求。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为什么呢?原因是对幸福缺乏认识、感悟和理解,还记得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中就有对幸福的阐述,它非常生动而具体地告诉人们:幸福是夏日的井水;是雨后的朝阳;是雪中送炭;是为他人忘了自己;是给别人带来快乐。作为一名老师,我反思许久,怎样做一个优秀的幸福的教师。 </p><p> 刚开始做老师的时候感觉特别累,慢慢地特别是每天面对一群可爱的孩子有时也感觉不到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事实上很多教师在享受着教育、体验着幸福,他们以多元、多姿、多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怎样才能在平凡、清贫、烦琐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其实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p><p> 读了陶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时时让我感受到的是做一个教师真的很幸福,而这种幸福的感受从何而来,来源于那一种长期的修身养性,来源于精神上不断超越,超越自我,逐渐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断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师将这种高尚的追求化为一种行动,就是不断地读书,读古人圣贤书,读经典的文本,在古人经典的思想里遨游。陶老师说,“在我的记忆里,就一直没有和书疏离过”“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没有停止过。”陶老师特别注重了对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为数十年不断地对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潜心地钻研,陶老师才具有了温温尔雅的大师一样的儒家风范,除此之外,陶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编辑记者工作的热爱,更是养成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p><p> 在书中,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必需。人们不但有身体需要还有精神需要。对于常态的生命来说,空气、阳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养料;而对于精神和心灵维度的生命来说,它需要的养料来自于读书。用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涵养学生,通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以前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我想现在这句话恐怕就很不恰当了。一则现在的孩子知识面之广甚至已经超过我们老师了,也就是说人家的碗比你的桶还大呢,你说这怎么行?二则社会的发展要求孩子越来越全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说光有一桶水够吗?三则世界越来越小,都成为一个地球村了,知识的需求日新月异,你桶里的水都臭了,还怎么给学生?所以,当代的教师你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从书中来。你说我们教师怎么能离开读书?想一想我们熟知的那些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有哪一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所以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我们常常发现,我们周围那些退休的老教师一旦离开学校,便形容枯槁,精神憔悴。因为退休前,他们教的是教科书,看的是教参书,改的是教辅题,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好像很充实。可退休后,没有了题可改,没有了书可教,生命中好像一下子没有了阳光,失去了意义。终日无所事事,你说怎能不生病?陶老师建议大家与书为友,同书结伴,不断地丰盈自己的精神,滋润自己的心灵,这样,“'退休不再是精神生命走到了尽头,而会欢欣鼓舞地迎接另一个精神生命的诞生”。这是从教师自身的幸福要来说的,教师离不开读书。 </p><p> 那么作为一个教师如何去感受幸福呢?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p><p> 首先,要懂得享受教学过程。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 </p><p> 其次,要懂得享受教学成就感。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也许手头钱是有点紧,但还得学会舍得用杯水车薪中的一水一木去买些喜欢的书、买件心仪的衣服,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聚个会、旅趟游。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很重要。 </p><p> 第三,要懂得不断学习。把教学工作看做是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厌倦,也无言幸福。应把研究教材、教学当成提高自己素质的必走之路,应把教学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体现。 </p><p> 其实,心态和状态要好。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必须拥有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社会。心态决定状态,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同他们和谐相处,非常专一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况且,有了好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就会视教师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之中、创造之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乐此不疲虽苦犹甜。我认为,当我们教师的劳动被他人、社会认可时,必然会带来无比的快乐,会被幸福紧紧“包裹”。 </p><p> 最后,我认为老师的幸福来源于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对孩子们取得成就的满足,看到孩子们一张幸福的笑脸,感受到做一个老师真的很幸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关店乡中心学校 祝萌</b></p><p>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作为教师,想要给学生一杯水,则自己须有一桶水,而每天不间断地读书就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是我作为一个新手老师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p><p> 此书中开篇即谈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书中我找到了方向,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上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指望用一种教育模式来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每一个儿童都有极具差异而丰富的生长背景,教育必须充分关注这一点,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同于别人的特质,我们面临的是千差万别的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因此不加分析的、刻板的、公式化的教育方法是行不通的,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像帕夫雷什中学教师学习,他们的数学课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将所教的班学生分成了好几个组,每一个组所做的题目和教师对于他们的要求各不相同。这些组的学生最终都可以体会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这时有些教师就能够做到使他的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p><p> 一百条建议我觉得每一条都算是金科玉律了,而使我最受益匪浅的便是“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这一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我们给的评分要包括学生在某一时期内的劳动,并且包含着对好几种劳动的评定而不是学生的几次回答,不太长的作业。我们有时会发现学生没有努力的方向并且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对此,从书中我找到了缘由,如果学生因各种原因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们其实应该尽量不打不及格分数的。心情苦闷和精神抑郁,这种情绪会对学生的全部脑力劳动打下烙印,使他的大脑好像变得麻木起来,而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学生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关于所学的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中还有些不明确的地方,那我们就根本不要给予任何评分,应当首先设法让学生学会知识。</p><p> 书中存在一些案例,一些建议,一些具体可行的办法,给教师的建议中有一条“学生的第一个件爱好应当是喜爱读书,而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我将这句话也送给现在的自己。</p><p> </p><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二、阅读学科专著</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音乐学科教育学》心得体会</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关店乡中心学校 程彬煜</b></p><p> 曹理先生的学科教育学大系《音乐学科教育学》全面、高度、科学地论述了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是一本音乐学科中不可多得的好书。读完之后,让笔者颇有感慨,也解决了笔者之前的关于音乐教育教学上的一些困惑,是一本指导性很强的书。 </p><p> 一、内容与架构</p><p> 本书由题词、序、丛书前言、前言、导言、十五个正文内容、参考文献组成。题词是由张健先生撰写的,提出了对本书的愿望。序由张承先先生撰写,主要写了出版学科教育学大系的意义。丛书前言概括了书本所研究问题、实际指导意义。导言由学习目标、学科教育学研究对象、音乐学科教育学的体系与内容、我同音乐学科教育学的发展与展望、音乐学科教育学的学习方法组成。正文内容由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社会功能、中小学生音乐心理发展、音乐教育课程、音乐表演学习与教学、音乐创作学习与教学、音乐欣赏学习与教学、音乐基础知识和识谱记谱技能学习与教学、音乐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音乐教学方法、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学媒体、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学评价、音乐教育研究、音乐教师组成。本书全面、高度、科学地概括</p><p> 二、特色与创新</p><p> 1、科学性</p><p> 本书的涵盖面广、内容科学,指导性强,涉及了音乐教育的多个领域。在许多领域上,都是通过不断地、反复地实践后总结形成的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指导性。</p><p> 2、目的性</p><p> 本书中每个课题之前都为学习本课题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问题,旨在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思考、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得读者在读书时更具有目的性,也能对自己所困惑的问题及时、直接地“对症下药”,更具目的性。</p><p> 3、丰富性</p><p> 本书涵盖了心理学、课程论、教学等多个方面,对音乐教学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作了充足的论述,每个方面又有充足的事例可循,除了理论较充足,事例也非常丰富,较具有参考意义。</p><p> 三、不足与批判</p><p> 1、时代性不足</p><p> 本书中某些内容与时代有所脱节,不能立足于现状进行论述。此外,对某些领域理念的变化也没能及时进行更些,因此在某些方面有些陈旧,参考性意义不是很强。</p><p> 2、深入性不足</p><p> 本书理论较多,但在某些地方一些理论缺乏更深层次的探索,不利于读者的理解 与学习。很多理论、理念甚至就一带而过,没有进行论述,这样使读者较为困惑,难以了解。</p><p> 本书是一本非常全面的书,也是音乐学科中具有指导性的书,内容丰富、科学、实践性强,读了之后也有较大的收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有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关店乡中心学校 赵静</b></p><p>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作为一名老师,我正经历着一个特殊的,漫长的寒假,但同时也给了我更多的时间去读书与思考,最近我阅读了《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一书,给我以心灵上的触动!从《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中,我看到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很多优秀的老师很好地关注沉默的孩子;描述了后进生的转化过程;给于学生关爱和尊重,使学生获得了进步的动力与源泉。他们都能真正赏识这些孩子,他们掌握了一种教育的艺术,爱的艺术。 </p><p> “每个人心灵深处的信念,都存在着一种能量场,如果你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学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那么他会从你信念的能量场中接受到你的这一信息,并且又会把这一信息变成他的奋斗动力。”“一位女孩”,被国内教师评为“缺乏数学脑子”,却被美国老师赞为“具有数学特长”,能够“优雅且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难题”;一个“厌学”的孩子变得出类拔萃,让美国教授对其能力和品质“以性命担保”。爱波斯坦,世界一流的脑外科权威专家之一,然而在读书时却有严重的学习障碍,他称“我曾是智障者”。《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所展示的是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它为我开启的,是教育的奥秘,那就是在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了真正的解读后,爱的付出。 </p><p> 一、真爱学生,才会低着头,弯着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才能从每位学生身上找到金子般的闪光之处。长期以来的“精英教育”,致使很多学生因为评价制度的偏颇成为所谓的“差生”,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广泛的提高人的素质。 </p><p> 二、真爱学生,将不吝于对学生的赏识,对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始终抱着一颗赞美之心;将小心地呵护孩子的梦,将用赏识为孩子提供梦想成真的自信和拼搏的激情。这份爱心,为学生未来的奋斗岁月里提供阳光的动力,会成为孩子飞翔的翅膀。 </p><p> 三、真爱学生,才懂得“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的道理”。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要求教师们善待每一个生命。 《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为教师们种下了一个信念,每个人都是天才,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p><p> 四、真爱学生,会清醒地承认学生的差异,会批评学生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但是心中牢牢刻下的是“尊重”和“宽容”。于是,有了乐柏芬老师“小红花”的故事,有梁清颖的爱之画,有在评语上用上“安静”, 而非“不积极”、“不活跃”等词,小心呵护着孩子自尊的指导老师,《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给每一位老师带来了启示,让学生如沐春风,在学生心底下留下最深的感动。 </p><p>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便是教育对“学生主体”的尊重,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就是这本书,这里有优秀教师最真实的体验,还有专家精当的评析。正是这些话语,让我在这个假期反省、深思和探索,教育不在外部,更在内部,修心,修身,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关店乡中心学校 赵茜</b></p><p>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寒假多了一个月的假期,让许久没有看过书的我终于放下了手中的教材,端起了这本沉寂在书架最里面的这本《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记得当初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后,害怕自己不能够做好这个职业,走遍了凤台的各个书店,才让我遇到了这本让我一见如故的书籍。</p><p> 当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映入眼帘的便是钱梦龙老师为此书作的序。在钱梦龙老师的文字中,隐隐看到一位努力奋进的教坛新秀一步步的走向语文名师。在这条路上,除了天生对文字的敏感,我更看到了锲而不舍的勤奋与刻苦。接着拜读的就是肖培东老师的后记《浅浅深深,语文是你》。在肖老师的深情文字中,触摸到了母亲、父亲和老师,在他娓娓动听的文字中,我更感受到一颗语文老师的敏感与勤奋。 </p><p> 这本书分为十六篇教学实录,可谓篇篇有特色,处处可圈点,而所有的精彩凝集起来,又凸现了他独特的教学理念:浅浅地教语文。细细品味,这“浅浅地”三字,意蕴丰富,内涵可一点不“浅”。</p><p> 肖培东老师上课,谈吐精妙,可谓字字珠玑。作为一名愚钝的语文老师,对于他,我估计只有敬仰的份,此生也没办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人和人对文字的敏感度还是有差距的。但是,对于语文的勤奋和执着,好像不应该有差距吧。在钱梦龙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那个围着格子围巾,如同很久之前在教科书中所看到的那些有着广阔信仰的五四运动者。他在几年的时间里一步步成长。诚然,可能肖老师天赋异禀,但是如果没有他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的脚印,恐怕早已迷失在众说纷纭的所谓的教学理论中去了吧。</p><p> 而况且对于我这样一名大学并未专业学习汉语文文学的师范生来说,难以启齿的是,我似乎真的一直都是在“浅浅地”教语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三、阅读世界名著</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雾都孤儿》读后感:感怀教育</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关店乡中心学校 杨雅奇</b></p><p> 这次疫情,是危机,也是契机,它给了我们时间去思考和沉淀。透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我们可以更加懂得,学习、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p><p> 英国文豪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是一本非常励志的小说,小主人翁用他自身悲惨的人生来告诉人们,就算是困境也要勇敢面对,希望之光总会照耀!</p><p> 《雾都孤儿》作者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先生,这篇作品是狄更斯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立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被诱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本部作品与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说相似,本书也揭露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如救济院、童工、以及帮派吸收青少年参与犯罪等。当我读完此作品后,思绪主要停留在儿童成长教育与家庭和谐和睦方面,在那种不吐不快的冲动下,将自我的感受抛出与大家共勉。</p><p> 一、完整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基本保障</p><p> 一个孩子来到世上,如同刚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嫩芽,是那么的娇弱、无知与易伤易逝。如果没有农夫、园丁的照顾,如果没有同类的协作与帮助,那么,一阵劲风、一场大雨、几天干旱、少许雪花都可能这让颗幼芽夭折。那失去父母的孤儿,就如没人照料的稚嫩幼芽,世人的谩骂、讥笑、凌辱、摧残就如同劲风急雨、酷日严寒,必将给那可怜的孤儿的成长带来无尽的磨砺与折磨,且很有可能造成致命一击。所以,拥有原生家庭的父母要珍惜爱护自己倾注了爱情与柔情而建立的温柔小窝,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给孩子健康成长打下基础,给孩子的未来研好油墨。同时我们更要理解和体贴单亲家庭的孩子或者是孤儿们那无依无助的可怜可叹之处,多给他们以温暖、柔情、关爱、照顾……</p><p> 二、不能轻易向多舛的命运低头</p><p> 很少有人的命运是一帆风顺、坦坦荡荡的。书中奥立佛的命运是坎坷多舛的:救济院的无情的圈养、被阴谋的出售、学徒时的蓄意加害、盗窃集团的欺骗、流氓团伙的蹂躏、病痛的折磨……,世上能有的苦难,为何都要无情的加载到一个善良、柔弱的孩子身上!但奥立佛又是顽强聪慧的,他从不向苦难的命运低头,而是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与无情的命运抗争:对协议官的求救、对蓄意迫害的决绝逃离、在盗窃团伙夹缝中可怜的生存、在威逼关头的坚强转身、在温柔照顾中努力的学习……最后,他终于成功的获得了幸福的生活。如果奥立佛屈服于命运,那么,他可能因成为一个贼、一个强盗而被吊死,只因他顽强的抗争,终于迎来的光明。所以,当命运的考验到来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转动自己聪明的头脑,去抗争、去战斗,胜利只会属于敢于战斗的人而不是屈服的人。</p><p> 三、善良正直的品质才是获得帮助的重要前提</p><p> 书中,帮助奥立佛命运实现重要转折的两次收留,均因为施助的人们看到了奥立佛那善良、正直的眼神,诚实无欺的行为,所以,他们才乐意施以援手,无求回报。诚然,世间你我他,当面对善良、正直、无私、真诚的人们时,我们是愉悦的,是乐于与其交往而成为朋友的。假若是邪恶、偏颇、自私、虚伪的人,你会去进行无私的帮助吗?我想很多人可能都是唯恐避之不及吧!所以,我认为,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净化并高尚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出榜样,让孩子看到高尚的情操并模仿,在他们的心底种植善良、正义、诚实的种子,并培育它们成长开花,而不是一味的看重对孩子进行知识的灌输,逐步培养成为一个有智无德之人,到时则追悔莫及。</p><p> 四、相信因果、敬畏因果</p><p> 书中,将各人的命运均认真详细做了阐述,真正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果。是的,我们应相信今日果必定有昨日因,而且要敬畏因果的力量。当得到了不乐意之果实时,我们不应是恶语相加,而更应回忆寻找得果之因,主动改正调整自我的不足,勇于面对挑战,不有语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嘛,所以,重要的是放下屠刀,拒绝恶因,那么,香甜的果实还会远吗?</p><p> 五、名著有力量</p><p> 读完此作,深感名著的力量。此书构思严谨,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作品思想深邃,语言优雅,深入浅出;描写人物个性鲜明,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名著成为名著是有原因的,名著成了名著其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所以,建议多读名著,因为名著总是润物无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四、随手写下感悟</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雅奇老师的读书笔记</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径。用培根的一句话来高度概括读书的好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关店乡中心学校教师居家读书活动仍在继续。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