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浩亮原名钱浩梁,“浩亮”是江青为他改的。</p><p><br></p><p>随着《红灯记》被拍摄成电影,“浩亮”的大名在中国家喻户晓。</p><p><br></p><p>钱浩梁在文化部当副部长,堂而皇之地住进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寓所。</p><p><br></p><p>这个中国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在隔离审查的高墙后面被人遗忘多年之后,又落入人间的尘埃之中。</p><p><br></p><p>“李玉和”已经老了,归隐的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人们能忘记他,让他宁静地不受打扰地安度余生。</p> <p> “李玉和”一角令他青云直上</p><p><br></p><p>受梨园家庭的影响,钱浩梁六岁起就随父练功学戏。20世纪50年代初,他考入中国戏曲学校。1956年,他成为中国戏曲学校的首届毕业生,并被留在该校的实验京剧团工作。1962年,他被调入中国京剧院。</p><p><br></p><p>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身体欠佳,院领导有意安排他带带钱浩梁。艺德高尚、为人热情正直的李少春对钱浩梁很是喜爱,所以将他像亲传弟子一般相待。钱浩梁也不负重望,学戏练功异常刻苦,艺业进步很快。</p> <p>1963年秋天,中国京剧院准备上《红灯记》,由李少春演主角李玉和,刘长瑜演女儿李铁梅,高玉倩演母亲李奶奶,袁世海演坏人鸠山,而钱浩梁则给李少春当B角。李少春关起门来潜心钻研角色,他一段一段地设计“李玉和”的唱腔、表演动作。逐渐地,一个“浑身是胆雄赳赳”的革命英雄被转化为京剧艺术形式,栩栩如生地出现了。</p><p><br></p><p>角色设计完成之后,李少春开始和钱浩梁练习演唱。从台步、身架到唱腔,李少春都手把手地教钱浩梁。因李少春身体不好,钱浩梁作为B角在《红灯记》中频频亮相,开始在全国走红。江青似乎对钱浩梁饰演的“李玉和”更为欣赏。她曾说:“以后,‘李玉和’还是小钱演吧。李少春不像工人,倒像站长……”</p><p><br></p><p>李少春越来越受到冷落。1965年,钱浩梁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为无产阶级英雄立传》。这篇文章不乏独到的见解,但他不该忘“李玉和”真正的创作者是李少春,更不应该在文章中对李少春只字不提。</p> <p>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李少春</p> <p>不久,《红灯记》被“册封”为“样板戏”。1965年年初,《红灯记》南巡演出,已由钱浩梁一路担当主演。江青对他恩宠有加,钱浩梁的知名度甚至超过李少春。江青的青睐,铺天盖地的荣誉和赞扬,像腐蚀剂一样,使本来敦厚虚心的钱浩梁于飘飘然中忘乎所以了,他俨然成为正宗“李玉和”形象的艺术创造者。</p><p><br></p><p>1966年6月,六个大学生贴出了中国京剧院的第一张大字报,掀开了京剧院“文化大革命”的帷幕。演出活动都停止了,李少春等人都成了“牛鬼蛇神”,钱浩梁作为“黑苗子”也靠了边。</p><p><br></p><p>江青指派戚本禹带人进驻中国京剧院,授意钱浩梁起来“革命造反”。一些善于看风使舵的人急忙帮着钱浩梁成立了一个以他为首的“红灯记战斗兵团”,戚本禹对此表示支持,众多造反派纷纷汇集到了“红灯记战斗兵团”大旗下,钱浩梁也成了剧院的实际总管。</p> <p>随着《红灯记》被拍摄成电影,字幕上饰“李玉和”的“浩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成了中国京剧院党委副书记,实际上是京剧院的一把手。1969年4月,他“当选”为中共九大代表。1970年5月,钱浩梁开始参与国务院文化组对全国文艺的领导工作。他当官后,每天依然坚持练功。</p><p><br></p><p>钱浩梁是个好演员,却并非一个当行政领导的料。但在江青眼中,他是个驯服听话、憨厚可爱的好干部。于是在1975年四届人大后不久,钱浩梁又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他的生活待遇也一下子变了。</p><p> “四人帮”倒台令他跌入尘埃</p> <p> 时任文化部副部长 参加李少春葬礼</p> <p>1981年末,迎着隆冬凛冽的寒风,一个身材魁梧的壮年汉子走在通往中国京剧院的路上。在他的口袋里,还揣着一纸“敌我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开除党籍,降一级工资”的“组织决定”。他就是粉碎“四人帮”后被审查了五年多的钱浩梁。</p><p><br></p><p>除了跟着江青跑,坏事干得不多,民愤也较小,所以钱浩梁被定性为“犯有严重政治错误,免予起诉”。钱浩梁也由“浩亮”恢复了原来的名字,回到了中国京剧院的家。</p><p><br></p><p>他是个京剧演员,此刻他最大的心愿是尽快恢复功夫,即使不能重返舞台,至少也可以执教鞭培育人才。他开始在篮球场上练功。一年多后,正当他功夫差不多全拾回来之际,久震成伤的右膝半月板突然碎裂!他被送进医院做了右膝半月板摘除手术。</p><p><br></p><p>1983年,钱浩梁接到了河北省艺术学校的调令。河北省副省长高占祥爱惜人才,指示省文化厅收留钱浩梁。河北省艺术学校领导鉴于他腿伤严重,让他先回京治疗,痊愈后再上班。</p> <p>1984年春节前,高占祥派省文化厅的两个人前去探望钱浩梁。当时钱浩梁的妻子曲素英正患乳腺癌卧病在床,高占祥又派人送去二百元困难补助金。接过钱,钱浩梁哭了。</p><p><br></p><p>腿伤初愈就赶赴石家庄的钱浩梁,受到河北省艺术学校领导、师生的热烈欢迎。多年来回被人尊为“钱老师”,他非常激动。</p><p><br></p><p>在河北省艺术学校京剧科,他为一批培训的四川学生“开坯子”(启蒙),并编写出教材《戏曲基本造型十五功》;在给三个高年级的学生教授身段和剧目课中,给他们排了盖派剧目《一箭仇》和《雁荡山》。然后政治上犯过错误的阴霾始终难以从他心中抹去,他怕接触人,常戴墨镜;来往密切的多是原来戏校的同学,出言更是小心谨慎。钱浩梁常说的一向话:“我要是不拍《红灯记》就好了”。</p><p><br></p><p> 重返舞台,却倒在舞台上</p><p><br></p><p>他希望重返舞台,为此他一天也没停止过练功。1988年《中国剧》刊登了《浩亮近况》一文。一位老朋友读完文章后给喜爱京剧的宋任穷写信,希望能让钱浩梁重返京剧舞台。这封信经宋任穷批示后转给了文化部。</p><p><br></p><p>这年,中国戏曲学校的历届校友为母校募集教育资金,准备于12月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三天义演,在演出阵容中列上了钱浩梁的名字,钱浩梁关奋不已。</p><p><br></p><p>他已二十五年没演过传统戏了。那天晚上,不少人都为他捏着一把汗,直到钱浩梁上了场,走完趟马后的那个大“跺泥”,大家才吁了一口气!</p><p><br></p><p>钱浩梁终于又回到梦寐以求的舞台上来了。面对着憝悉而又陌生的观众以及他们热情的掌声,他的心弦颤动不已。</p><p><br></p><p>1989年元旦,喜爱京剧的天津市市长李瑞环请天津电视台邀请钱浩梁出滨《艳阳楼》。这一录像在天津电视台元旦晚会节目中播出后,全国各地许多文艺团体和电视台纷纷请他前去演出。出于慎重,他总向来人要当地最高一级政府的公函邀请信,对仅是团体和单位的邀请他一般都拒绝。倘若是义演,那么即便组织者象征性地给他少许钱,他也不敢要。他怕玷污义演的神圣内涵。他怕涉及过去,因此演出的基本上都是传统戏,但观众们热切请他才唱一段《红灯记》。没办法他才唱一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开嗓,场里场外便会成一条嗓子助声呐唱,场面令人激动。</p><p><br></p><p>1989年到1991年三年里,他为找回失落多年的舞台生涯拼命奔走四方。1992年1月,钱浩梁应邀到济南出演《龙凤呈祥》,五十八岁的钱浩梁突然感到头晕,随即倒在舞台上。</p><p><br></p><p>他得了脑出血。1992年年底,他被批准病退回京,结束了河北省艺术学校的教师生活。</p><p><br></p><p>1993年3月6日,《北京青年报》李彦春斫写的《“浩亮”寻踪》一文记载,他的夫人曲英对记者说,钱浩梁不喜欢在电视上看京剧。莫非这是一个执着京剧艺术的人难以重返舞台的内心悲凉?目前,隹在女儿家的钱浩梁夫妇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他们除了与知底的朋友来往外,基本上闭门谢客,当街坊邻居认出衰老的‘李玉和’时,曲素英会赶快掩饰说‘他只是长得像李玉和而已’。他们从不主动与人说话……”</p><p><br></p><p>最耐人寻味的是曲素英说的一番话:“希望三十岁以上的人忘了他,平安度过余生是他最大的心愿”。</p><p><br></p><p><br></p><p><br></p>